一种车辆运输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2358发布日期:2018-06-12 18:25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运输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运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社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需要将货物从产地运输到消费地,而公路运输是其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运输是指以公路为运输线,利用汽车等陆路运输工具,做跨地区或跨国的移动,以完成货物位移的运输方式,是构成陆上运输的两种基本运输方式之一。公路运输具有覆盖范围广、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运输速度快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货物运输中。

目前的运输车一般包括车头、车架、车斗等,车头固定在车架前端,车斗固定在车架上,车斗包括底板、左右挡板和后挡板,后挡板与底板铰接并可固定在左后挡板上,在运输时,后挡板固定在左右挡板上;车头和车斗底部设有轮胎。

在运输时,需要先将货物搬运到运输车上,为了提高上货效率,在放置货物时,难以每次都将货物缓慢的放置在车斗内,货物距离车斗的底板仍有一定距离,在货物较重时,货物落在底板上会对底板造成冲击,且由于货物的降落位置往往偏移运输车重心,所以运输车会发生晃动,容易使运输车的零件松动甚至损坏。其次,货物在下落时受到重力作用,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对底板的冲击力大于货物的重力,所以运输车轮胎受到的力大于货物的重力,在轮胎下有石子等物品时,轮胎极易被压出凹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货时减弱车身晃动的车辆运输支撑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运输支撑装置,底板上固定有多个内储有气体的气囊,车架上固定有至少一个缓冲机构,缓冲机构包括左右对称的两个支撑件,支撑件包括内腔和位于内腔外的外腔,内腔中设有可沿内腔滑动的活塞,活塞上固定有可从支撑件底部伸出并与地面相抵的支撑杆,车架底部固定有可锁紧支撑杆的锁紧件;内腔侧壁上设有出气端与外腔连通的第一单向阀,车斗内设有一端与气囊连通的进气管和出气管,进气管另一端与内腔连通、出气管另一端与外腔连通,进气管上设有出气端与内腔连通的第二单向阀,出气管上设有可封闭出气管的开关。

上货时,先关闭开关,打开锁紧件,将货物放置在气囊上,货物下方的气囊在货物向下的压力作用下体积减小,气囊内的压力增大,气体从进气管进入内腔中,使内腔中的压力增大,活塞向下滑动,支撑杆从内腔中伸出,最后支撑杆与地面相抵。活塞向下运动经过第一单向阀后,由于内腔的压力增大,内腔中的气体从第一单向阀进入外腔中被储存。随着货物不断加入车斗内,货物使另外的气囊内的气体不断进入内腔,增大内腔和外腔的压力。在货物落到车斗内使运输车晃动时,由于支撑件固定在车架上且支撑杆与地面相抵,车斗向下压时,由于活塞受到内腔中的压力增大的气体的压力,支撑杆无法缩入内腔中,所以支撑杆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运输车晃动,使车斗无法继续向下运动,避免轮胎受到挤压变形,同时避免运输车的零件松动。在上货过程中,内腔和外腔中的压力逐渐增大,故后被货物下压的气囊中能够进入内腔的气体也逐渐减少,气囊中残留的气体增加,但是气囊受到货物的重力相同,所以后被货物下压的气囊中的压力大于先被货物下压的气囊。

上货完毕后,使用液压顶等工具将支撑杆推入内腔中,并用锁紧件锁紧支撑杆。然后打开开关,外腔中的气体从出气管进入先被货物下压的多个气囊中,增大气囊中的压力,使气囊外周未被货物压住的部分膨胀,最后气囊形成“凹”字形,然后关闭开关。

卸货时,打开开关和锁紧件,支撑杆在内腔中的气体作用下重新与地面相抵,卸货完成后,气囊恢复原形,外腔中的气体通过出气管再次进入气囊内。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一)货物压在气囊上可以使气囊内的气体进入内腔,继而使支撑杆伸出与地面相抵,在货物落到车斗内使车斗和车架向下压时,支撑杆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车架上下晃动,继而可以避免运输车的零件松动。

(二)其次,支撑杆与地面相抵还可以分担车架、车斗和车斗中的货物的重量,避免运输车的全部重量都压在轮胎上,继而避免轮胎被压出凹痕。

(三)活塞向下经过第一单向阀后,进入内腔的气体可以从第一单向阀进入外腔中被储存,可以避免内腔中的压力持续增大,避免气囊被货物压缩时气体无法大量进入内腔,使气囊中的压力过大,气囊发生破裂。

(四)上货完毕后,打开开关,外腔中的气体通过出气管进入先被货物下压的气囊中,增大该气囊内的压力,使该气囊外沿未被货物下压部分膨形成“凹”字形,运输时气囊膨胀部分起到缓冲作用,避免两个相邻的货物直接发生碰撞,继而避免货物损坏。其次,货物压在气囊上,气囊外沿膨胀夹在货物外周,所以货物不会从气囊上脱离,可以避免货物在车斗内大幅度的滑动,避免货物损坏。

(五)上推支撑杆,活塞也沿着内腔内壁向上滑动,而在活塞向上越过第一单向阀后,内腔中的气体无法被排出,内腔中的气体被压缩,所以在再次放开支撑杆时,内腔中的气体可以使支撑杆直接从内腔中伸出,快速对车架进行支撑。

优选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单向阀位于内腔下部。在活塞运动到内腔下部时,内腔中的气体才会进入外腔中,此时支撑杆向下伸出的速度才开始减慢,所以可以使支撑杆快速从内腔中伸出。

优选方案二,作为对优选方案一的进一步改进,进气管与内腔的连通处位于内腔顶部。由于进气管与内腔的连通处需要高于活塞,相较于连通管处位于内腔侧壁,连通处位于内腔顶部时不会对活塞的运动造成阻碍,活塞在向上滑动时可以沿着内腔内壁滑到内腔顶部,在内腔高度和活塞厚度一定时,增加内腔中可以容纳的支撑杆的长度。

优选方案三,作为对优选方案二的进一步改进,底板上设有可容纳进气管和出气管的凹槽。进气管和出气管位于凹槽内,不会对货物的放置造成阻挡,货物可以水平的放置在车斗内。

优选方案四,作为对优选方案三的进一步改进,内腔的容积为外腔容积的1/4。内腔相对外腔较小,进入较少的气体即可使活塞向下滑、支撑杆从内腔中伸出。

优选方案五,作为对优选方案四的进一步改进,外腔外侧壁沿水平方向的横截面均为矩形。外腔外壁呈矩形,方便固定支撑件时支撑件与车斗贴合,避免支撑件从车斗上掉落。

优选方案六,作为对优选方案五的进一步改进,内腔沿水平方向的横截面为矩形。活塞无法相对内腔侧壁转动,在支撑杆在与地面相抵时,支撑杆也不会相对地面转动,可以避免支撑杆下端被磨损。

优选方案七,作为对优选方案六的进一步改进,内腔底部设有防止活塞滑出的环状的防脱块。活塞在不断进入内腔的气体推动下向下运动,防脱块可以避免活塞从内腔中滑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车辆运输支撑装置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气囊上放有货物时车斗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标记为:货物1、车斗2、锁紧件22、后挡板23、气囊3、第二单向阀31、出气管32、支撑件4、内腔41、外腔42、第一单向阀43、活塞44、支撑杆45。

如图1所示,一种车辆运输支撑装置,底板上胶接有六个内储有气体的气囊3,气囊3上胶接有进气管和出气管32,进气管内胶接有进气端与气囊3连通的第二单向阀31,出气管32上设有可封闭出气管32的开关,底板上设有容纳进气管和出气管32的凹槽,车架上设有两个缓冲机构,两个缓冲机构分别为位于车头后侧和车架尾端。

缓冲机构包括左右对称的两个支撑件4,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件4包括内腔41和位于内腔41外的外腔42,内腔41的容积为外腔42容积的1/4,外腔42和内腔41沿水平方向的截面为正方形,底板上设有容纳槽,容纳槽内设有可同时与四个支撑件4的内腔41连通的进气总管和出气总管,进气管远离气囊3一端胶接在进气总管上,出气管32远离气囊3一端胶接在出气总管上。

进气总管和出气总管的上端均胶接在支撑件4上,并分别与内腔41和外腔42连通,进气总管与内腔41的连通处位于内腔41顶部。内腔41中设有可沿内腔41滑动的活塞44,内腔41底部设有防止活塞44滑出的环状的防脱块。活塞44下表面焊接有支撑杆45,支撑杆45可从支撑件4底部伸出并与地面相抵,车架底部固定有可锁紧支撑杆45的锁紧件22,本实施例中的锁紧件22为一平板,平板左侧与支撑件4铰接,右端和车架底部设有可相互配合的锁扣。内腔41侧壁上设有出气端与外腔42连通的第一单向阀43,第一单向阀43位于内腔41下部。

上货时,先关闭开关,打开锁扣,使锁紧件22相对支撑件4底部转动,将货物1放置在最靠近车头一侧的气囊3上,货物1下方的气囊3在货物1向下的压力下体积减小,气囊3内的气体从进气管进入内腔41中,使内腔41中的压力增大,活塞44向下滑动,支撑杆45从内腔41中伸出,最后支撑杆45与地面相抵。活塞44向下运动经过第一单向阀43后,内腔41中的气体从第一单向阀43进入外腔42中被储存。随着货物1不断加入车斗2内,货物1使另外的气囊3内的气体不断进入内腔41,增大内腔41和外腔42的压力。在货物1落到车斗2内使运输车晃动时,由于支撑件4固定在车架上且支撑杆45与地面相抵,支撑杆45起到支撑作用。

上货完毕后,使用液压顶等工具将支撑杆45推入内腔41中,并转动锁紧件22、关闭锁扣。然后打开开关,外腔42中的气体从出气管32进入先被货物1下压的六个气囊3中,增大气囊3中的压力,使气囊3未被货物1压住的部分膨胀,最后气囊3形成“凹”形,然后关闭开关。

卸货时,打开开关和锁扣,支撑杆45在内腔41中的气体作用下重新与地面相抵,卸货完成后,气囊3恢复原形,外腔42中的气体通过出气管32再次进入气囊3内。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发明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