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折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2140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汽车座椅折叠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座椅折叠器技术领域,涉及汽车座椅折叠器。



背景技术:

中国高速增长的汽车工业为汽车座椅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整车的重要零配件,汽车座椅的销售量与整车的产销量密切相关。汽车产销量的变化反映了汽车座椅市场需求量的变动情况。近年汽车市场销量会保持惯性增长。汽车座椅由座垫、靠背、侧背支撑、头枕等组成,它们具有一定的表面形状,座面和靠背的外形曲线应与人体放松状态下的背部曲线相吻合,乘员入座后座椅的表面形状与体压分布能使乘员的肌肉处于最放松的状态,能支撑到腰椎部位,不会因血液循环不良而引起肢体麻木,长时间乘坐不易感到疲劳。通过对座椅的前后上下、靠背的倾斜角度、头枕前后上下等位置的有限调节,可以使大部分人处于舒适状态。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主机厂对汽车座椅折叠机构的技术要求如承载强度要求、生产制造成本、结构简单等越来越高,国内各大汽车座椅调角器、折叠器厂都在研究开发不同的平台化折叠器。传统型的汽车座椅折叠器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各个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汽车座椅折叠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座椅折叠器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各个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汽车座椅折叠器,包括上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一侧设置有固定板,另一侧设置有联动片,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固定板通过联动轴连接,所述联动片设置在所述联动轴上,

所述固定板和所述上连接板之间还设置有拨块,

所述拨块下方依次设置有小齿板和大齿板,

所述拨块一端通过拉簧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拨块另一端与所述小齿板一端卡合,所述小齿板另一端与所述大齿板啮合,

所述拨块、所述小齿板、所述大齿板分别通过所述联动轴、小齿板固定轴、大齿板固定轴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上连接板均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连接板上还设置有拉线支架,所述拉线支架与所述联动片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的同一侧。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拉线支架上设置有拉线安装槽。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连接板、所述大齿板和所述联动片上均设置有安装孔。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大齿板上还设置有罩壳支架。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联动片转动角度为0°~42°。

本实用新型使用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合理的安装部位大大节省了座椅调节角度的空间,可以实现座椅快速折叠及快速锁齿状态,另外也能满足座椅高强度的安全系数。使用时,操作手柄通过拉线与联动片连接,拉线支架的设置避免了拉线与上连接板的直接贴合,进而降低了使用时拉线发生磨损的风险。拉线安装槽的设置便于拉线的定位,保证了折叠器的工作的稳定性,设置科学合理。上连接板、大齿板和联动片上均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的设置便于上连接板、大齿板或联动片与座椅连接。罩壳支架的设置便于用户在折叠器外加装保护壳,这一设置进一步保证了折叠器各部件使用性能的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联动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连接板,2-固定板,3-联动片,4-联动轴,5-拨块,6-小齿板,7-大齿板,8-拉簧,9-小齿板固定轴,10-大齿板固定轴,11-拉线支架,12-拉线安装槽,13-安装孔,14-罩壳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座椅折叠器,包括上连接板1,上连接板1一侧设置有固定板2,另一侧设置有联动片3,上连接板1和固定板2通过联动轴4连接,联动片3设置在联动轴4上,

固定板2和上连接板1之间还设置有拨块5,

拨块5下方依次设置有小齿板6和大齿板7,

拨块5一端通过拉簧8与固定板2连接,拨块5另一端与小齿板6一端卡合,小齿板6另一端与大齿板7啮合,

拨块5、小齿板6、大齿板7分别通过联动轴4、小齿板固定轴9、大齿板固定轴10与固定板2和上连接板1均连接。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座椅折叠通过在座椅两侧安装调角器的固有模式,设计了一款安装于座椅中部的折叠器,安装部位大大节省了座椅调节角度的空间,可以实现座椅快速折叠及快速锁齿状态,另外也能满足座椅高强度的安全系数。使用时,将上连接板1与椅背连接,大齿板7与座椅底板连接。操作手柄控制联动片3旋转,拨块5在联动轴4的带动下随之转动,小齿板6与大齿板7脱离,实现上连接板1与大齿板7间角度的调整,进而实现座椅的折叠。

其中,手柄单只最大解锁力小于等于50N,手柄临界解锁角度35°±2°,最大开启角度≤40°±2°。

静载荷强度为向前加载1500N·m,向后加载1800N·m,保持3S总成无变形无损坏,在加载1500N·m后上板偏转角度<4°,在距离旋转中心500mm处加载4000N的拉力下,在垂直于旋转中心和力作用点连线方向上的位移并且在力的作用点处不超过35mm。

冲击强度为:使用一30kg的重物自500mm处高度自由落下冲击位置距离距旋转中心250mm处,试验后无断裂过度变形等现象。

将折叠器在台架上固定并且锁止在设计基准位置,距回转中心200mm处,将百分表表头调至零,同时在此处沿锤子回转臂设计轴向方逐渐加载196N后,检查松动间隙,回转臂松动间隙≤1.2mm。

汽车座椅折叠器表面处理:黑色电泳,表面涂层符合QC/T484-1999中TQ1乙级,并满足120小时盐雾试验。

进一步,上连接板1上还设置有拉线支架11,拉线支架11与联动片3设置在上连接板1的同一侧。

使用时,操作手柄通过拉线与联动片3连接,拉线支架11的设置避免了拉线与上连接板1的直接贴合,进而降低了使用时拉线发生磨损的风险。

进一步,拉线支架11上设置有拉线安装槽12。

拉线安装槽12的设置便于拉线的定位,保证了折叠器的工作的稳定性,设置科学合理。

进一步,上连接板1、大齿板7和联动片3上均设置有安装孔13。

安装孔13的设置便于上连接板1、大齿板7或联动片3与座椅连接。

进一步,大齿板7上还设置有罩壳支架14。

罩壳支架14的设置便于用户在折叠器外加装保护壳,这一设置进一步保证了折叠器各部件使用性能的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