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线束塑壳尾部防干涉的配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5432发布日期:2019-10-19 03:08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用于汽车线束塑壳尾部防干涉的配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壳配件,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线束塑壳尾部防干涉的配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线束中,在发动机预装线中,由于回路较多,塑壳尾部线束无固定引导装置,塑壳尾部导线裸露在外,线束较多,相互之间容易产生干涉。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用于汽车线束塑壳尾部防干涉的配件结构,包括: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箍体和第二箍体,第一箍体与第二箍体一端通过连接片铰接,另一端通过卡扣固定连接;

收缩颈部,所述收缩颈部朝远离固定部方向缩减,包括第一颈部和第二颈部,第一颈部的前端与第一箍体的尾端一体连接,第二颈部的前端与第二箍体的尾端一体连接;

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的前端与第一颈部的尾端一体连接。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汽车线束塑壳尾部防干涉的配件结构中,所述第一箍体和第二箍体内壁均设有若干条沿其周向相互平行的凸条。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汽车线束塑壳尾部防干涉的配件结构中,所述凸条朝向固定部中心的一侧均设有摩擦层。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汽车线束塑壳尾部防干涉的配件结构中,所述第二箍体设有避让缺口。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汽车线束塑壳尾部防干涉的配件结构中,所述第一颈部和第二颈部对合端面,一面上设有凸柱,一面上设有与凸柱适配的沉孔。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汽车线束塑壳尾部防干涉的配件结构中,所述第一颈部内侧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半圆孔,第二颈部设有至少两个与第一半圆孔相对的第二半圆孔,第一颈部和第二颈部对合时,第一半圆孔和第二半圆孔于收缩颈部内形成至少两个线束过孔。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汽车线束塑壳尾部防干涉的配件结构中,所述导向部设有减重孔。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汽车线束塑壳尾部防干涉的配件结构中,所述导向部朝向线束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沿线束延展方向的弧形导槽。

优选地,在所述的用于汽车线束塑壳尾部防干涉的配件结构中,所述弧形导槽沿其轴向两侧对称设有弹性限位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固定部扣合在塑壳尾部,并使得塑壳尾部线束经收缩颈部引出后顺着导向部方向延展,并可用胶布将线束包扎于导向部,有效防止线束下垂,从而避免塑壳尾端多根线束或者相邻塑壳尾部线束间的干涉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汽车线束塑壳尾部防干涉的配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和图4为收缩颈部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导向部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1-固定部,11-第一箍体,12-第二箍体,13-连接片,14-卡扣,15-避让缺口;

2-收缩颈部,21-第一颈部,22-第二颈部,23-凸柱,24-沉孔,25-第一半圆孔,26-第二半圆孔,27-线束过孔;

3-导向部,31-减重孔,32-弧形导槽,33-弹性限位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汽车线束塑壳尾部防干涉的配件结构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而仍然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现有塑壳使用时,在其尾部常套设有塑壳保险,塑壳保险的一侧设置有卡板。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配件结构包括固定在塑壳保险外侧的固定部1、供线束穿过的收缩颈部2以及对线束走向起导向作用的导向部3三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如图1所示,固定部1包括第一箍体11和第二箍体12,第一箍体11与第二箍体12一端通过连接片13铰接,另一端通过卡扣14固定连接。其中,连接片13可以选用软质塑料、硅胶、橡胶等材料。第一箍体11和第二箍体12扣合环抱固定在塑壳保险外侧,第二箍体12上设有避让缺口15,以在固定部1安装时,使得塑壳保险的卡板能够经避让缺口15暴露在外。

第一箍体11和第二箍体12内壁设有若干条相互平行的凸条(图未视图),凸条环第一箍体11和第二箍体12周向延展,在扣合时,凸条均抵接在塑壳保险外侧壁,为了提高固定部1在塑壳保险外壁上固定的稳定性,可以在凸条相对的侧壁(即与塑壳保险外壁接触的侧壁,也即凸条朝向固定部1中心的一侧) 上均设置摩擦层,以增大第一箍体11和第二箍体12与塑壳保险外壁的摩擦力,从而提高固定的稳定性。

收缩颈部2朝远离固定部1方向渐缩,呈圆台状,主要用于引出线束。如图1所示,收缩颈部2包括第一颈部21和第二颈部22,第一颈部21的前端与第一箍体11的尾端一体连接,第二颈部22的前端与第二箍体12的尾端一体连接。请参见图3和图4,第一颈部21和第二颈部22对合端面,一面上设有凸柱 23,一面上设有与凸柱23适配的沉孔24,第一颈部21和第二颈部22对扣时,凸柱23与沉孔24过盈配合,以增强该配件结构的牢固性,第一颈部21和第二颈部22的扣合后呈圆台状。

现有的塑壳尾部有时不止一根线束,为了便于多根线束的整理及避免其相互干涉,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在第一颈部21内侧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半圆孔 25,第二颈部22设有至少两个与第一半圆孔25相对的第二半圆孔26,以使第一颈部21和第二颈部22对合时,第一半圆孔25和第二半圆孔26于收缩颈部2 内形成至少两个线束过孔27,连接于塑壳尾部的多根线束各自穿过其中一个线束过孔27,能够整齐地从线束过孔27中引出。

导向部3的前端与第一颈部21的尾端一体连接,由线束过孔27引出后的线束沿着导向部3延伸,并可以通过胶布将线束包扎固定在导向部3上,有效防止电线下垂,避免相邻线束间产生干涉。导向部3设有减重孔31,以减轻整个配件结构的重量,并节省材料。

参见图5,对于塑壳尾部引出多根线束的情况,导向部3朝向线束的一侧可以设置至少两个沿线束延展方向的弧形导槽32(当然针对只有一根线束的情况,弧形导槽32可以设置一个),该弧形导槽32沿其轴向两侧对称设有弹性限位卡块33,从而可以将由收缩颈部2引出的线束有条理的固定在相应弧形导槽32内,再用胶布对其进行包扎固定,不仅可以避免线束的干涉,操作方便,还大大提高了线束固定的稳定性。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对本实用新型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方案和技术内容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换或修改等变动,均属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