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防撞梁总成及汽车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85963阅读:来源:国知局
定位,如在对防撞梁I和吸能盒3之间进行焊接时,采用焊接工具通过定位孔6对防撞梁I与吸能盒3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定位完成后,然后采用焊接工具进行焊接,有效保证了连接位置的精确度;此外,防撞梁I的外侧还可以设有相匹配的防撞海绵装置,通过定位孔6可以有效实现该防撞海绵装置与防撞梁I的精确定位,提高了装置的安装精度和准确度;另外,该线束孔7位于过渡段8和定位孔6之间,线束孔7用于固定约束汽车前端或后端大灯及定位传感器的线束。
[0048]其中,对于定位孔6和线束孔7的尺寸和形状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施工需求进行不同的设置,通过设置的定位孔6和线束孔7,有效的提高了防撞梁I与吸能盒3之间安装定位的精确度和准确性,并且能够有效的保证汽车前端或后端大灯及传感器的线束走向,保证了装置的正常工作和运行,提高了装置安装的效率和准确度,有效的减少了时间成本。
[004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3可知,防撞主体段10和过渡段8上均匀设有若干减重孔9。
[0050]其中,对于减重孔9的数量和形状均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的施工需求可以进行不同的设置,如将减重孔9设置为圆形或椭圆形等;其中减重孔9主要是根据防撞梁I的受力特点拓扑优化设计的,其有效的减少了防撞梁I材料的使用量,进而降低了防撞梁I的重量,实现了轻量化设计;同时,可以通过改变减重孔9的位置、形状、尺寸等改变防撞梁I的刚度和强度,拓展了防撞梁I的强度和刚度设计空间,此外,还可以将特定位置的减重孔9改进为安装孔,安装线束、防撞泡沫等,拓展了防撞梁总成的设计区间,使得防撞梁I的设计更具有优化潜力。
[005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3可知,防撞梁总成整体为左右对称式结构,其中,左右对称式结构包含与吸能盒3相连接的连接段5、过渡段8以及防撞主体段10三个部分,即形成中间为防撞主体段10、设置在防撞主体段10两端的为过渡段8、设置在过渡段8两端的是连接段5、连接段5与吸能盒3相连接的结构,这样使得整体结构均匀,夕卜形美观大方,提高了装置的市场竞争力。
[005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3可知,其中,对于连接段5与吸能盒3、吸能盒连接板2与盒体之间、盒体与防撞梁安装板4之间具体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施工需求进行设置,优选的,连接段5与吸能盒连接板2之间、吸能盒连接板2与盒体之间、盒体与防撞梁安装板4之间均采用焊接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0053]采用上述连接方式,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层层连接,并且如果汽车前端和后端受到碰撞,那么由于瞬间碰撞力较大,因此,对于防撞梁装置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一个较高的质量要求,而采用上述连接方式,有效的保证了防撞梁整体机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了装置整体的实用性。
[005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是为了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
[0055]设置有上述汽车防撞梁总成结构的汽车,有效的提高了汽车防撞梁的纵截面,进而提高了防撞效果,并且采用下沉式结构,可以对车身下端的部件进行保护,防止被刮伤等,有效的提高了汽车使用的安全可靠性,并且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汽车整体的性能参数,增加了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0056]具体安装时,首先进行吸能盒3的安装,将两片吸能盒片体11上下对称设置,然后将预先设置的吸能盒连接板2,将两片对称设置的吸能盒片体11进行点焊连接,使得两片吸能盒片体11通过吸能盒连接板2相连接,构成一整体,即完成了吸能盒3的安装过程。
[0057]然后将安装好的吸能盒3与防撞梁I进行连接,防撞梁I通过连接段5与吸能盒连接板2相连接,使得吸能盒3对称设置在防撞梁I的左右两端;然后在将安装上吸能盒3的防撞梁I与预先准备好的防撞梁安装板4进行缝焊连接,这样使得防撞梁总成装置整体安装完毕。
[0058]将安装完成的防撞梁总成装置通过防撞梁安装板4与车身相连接,其中,假设防撞梁安装板4上设有三个安装孔,分别通过与安装孔相匹配的螺栓将防撞梁总成装置安装在车身上,即实现了防撞梁总成装置的安装过程。
[0059]为了最大限度的优化防撞梁结构,在实现安全职能的前提下,降低防撞梁I的尺寸与质量,实现防撞梁的轻量化设计,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一种轴线偏离式的曲线结构,即防撞梁I的轴线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上下平行的两条轴线构成,上下两条轴线之间通过圆弧过渡,并在防撞梁I上设置了定位孔6、线束孔7与减重孔9等结构。
[0060]本技术方案满足法规“GB17354-1998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的技术要求,在发生低速碰撞后,满足以下情况:
[0061]1、照明装置和前后端信号装置等这些电子设备能正常工作;
[0062]2、发动机罩、行李箱盖和车门能正常开闭;
[0063]3、排气系统不损坏并能正常工作;
[0064]4、传动系统、悬架系统等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0065]另外,在低速碰撞中,一般要求:防撞梁I与车身上的碰撞器有重叠,重叠区域的大小与车型的前后端整体吸能效果的设计有关;优选的,将碰撞器设置于车身位置满足离地高度为445mm,即为碰撞器的基准离地高度为445mm,碰撞器与车的碰撞区域为114mm ;其中碰撞器的离地高度并不限于上述具体的高度距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车型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设置,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GB17354-1998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技术要求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0066]基于上述情况,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防撞梁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0067]1、增大了防撞梁I纵向的保护区域,同时防撞梁I的下沉式结构的防撞主体段10还可以对汽车底部的排气系统、油箱等结构进行保护,若是电动汽车,还可以实现对汽车电池(电动车蓄电池安装在汽车底部)以及电池线路等关键部位的保护,避免了路面的尖凸物对底盘部件的刮伤;
[0068]2、由于这种轴线偏移式的防撞梁结构在纵向区域有更大的保护区域,因此,可以将防撞梁I本身的宽度设计的比传统直线式防撞梁更小,减小了防撞梁I的材料使用量,实现了轻量化设计;
[0069]3、由于防撞梁I主体端为下沉式结构,使得汽车与行人碰撞时,可避免防撞梁I撞击到行人大腿、膝盖等关键部位,降低对行人的伤害,提高了碰撞中对行人的保护;
[0070]4、防撞梁I上配置了多个减重孔9,一是可以实现防撞梁I的减重;二是可以通过改变减重孔9的位置、形状、尺寸等改变防撞梁I的刚度和强度,拓展了防撞梁I的强度和刚度设计空间;三是可以将特定位置的减重孔9改进为安装孔,安装线束、防撞泡沫等,拓展了防撞梁总成的设计区间,有效的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007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在车身上的防撞梁; 所述防撞梁包括防撞主体段、与防撞主体段的两端相连接的过渡段、与所述防撞主体段两端的过渡段相连接的连接段; 所述防撞主体段相对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连接段向下凹陷,并且所述防撞主体段的轴线与过渡段的轴线和连接段的轴线位于不同水平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两端的所述连接段上对称连接有吸能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包括:盒体和与盒体相连接的吸能盒连接板,所述连接段通过吸能盒连接板与所述盒体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通过防撞梁安装板安装在车身上,所述防撞梁安装板与所述盒体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包括上下对称的两个吸能盒片体,所述吸能盒连接板设置在两个吸能盒片体的一侧,所述两个吸能盒片体通过吸能盒连接板相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上设有定位孔,用于防撞梁的安装定位。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上还设有用于穿过定位传感器线束的线束孔,所述线束孔位于所述过渡段和定位孔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主体段和过渡段上均匀设有若干减重孔。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总成整体为左右对称式结构。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防撞梁总成及汽车,汽车防撞梁总成包括连接在车身上的防撞梁;防撞梁包括防撞主体段、与防撞主体段两端相连接的过渡段、与防撞主体段两端的过渡段相连接的连接段;防撞主体段相对于过渡段和连接段向下凹陷,防撞主体段的轴线与过渡段的轴线和连接段的轴线位于不同水平面上。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及汽车,通过将防撞梁设置为防撞主体段相对于过渡段和连接段向下凹陷,整体为轴线偏移的曲线结构,即防撞主体段为下沉式结构,有效的增大了防撞梁的纵向保护区域,并且使得防撞梁可以对其下端的油箱、排气系统等结构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止上述部件被地面上的尖锐物刮伤。
【IPC分类】B60R19/02
【公开号】CN204895358
【申请号】CN201520595682
【发明人】殷为洋, 张立玲, 董传林, 姜伟, 张静宜, 袁静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8月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