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卸车及其车厢和车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005909阅读:来源:国知局
气缸,或其他可以将车厢体举升的机构,此处不作限定。
[0054]具体地,前一节车厢体31的举升机构70可以与该车厢体的前端顶部或底部连接,后一节车厢体32的举升机构70可以与该车厢体的下方或该车厢体下方的翻转轴41连接。
[0055]进一步地,当前一节车厢体31的举升机构70与其前端底部位置连接时,与该位置对应的前一节车厢体31的前端面上可以相应地设有一凹部,当前一节车厢体31因举升而呈现前低后高的情况时,该举升机构70移至该凹部中,防止与前一节车厢体31发生干涉。
[0056]为了避免在前后车厢体因举升形成优角时,在两车厢体侧板连接位置可能出现的货物散漏以及因散漏货物带来的安全问题,本实施例中的车厢体侧板结构与传统的结构不同,具体是:前一节车厢体31和后一节车厢体32的侧板沿车身长度方向相向延伸并部分重叠,且,前一节车厢体侧板312的后端位于后一节车厢体侧板322的前端的内侧。
[0057]进一步地,前一节车厢体侧板312的后端与后一节车厢体侧板322的前端贴合,避免卸货时货渣掉入侧板连接的缝隙。
[0058]具体地,前一节车厢体侧板312的后端外侧面上设置第一凹槽3121,后一节车厢体侧板322的前端内侧面上设置第二凹槽3221,当前后两节车厢体以不同的角度对接时,后一节车厢体侧板322的前端能够在第一凹槽3121内滑动,前一节车厢体侧板312的后端能够在第二凹槽3221内滑动,确保当前后车厢体被举升呈一定夹角时,车厢体内的货物不会从侧板连接位置漏出或因掉落货物而出现安全隐患。
[0059]在实际使用中,第一凹槽3121或第二凹槽3221的表面上还可以设有多个万向球轴承(图中未画出),以减少前后车厢体侧板接触部分的摩擦。进一步地,多个万向球轴可以是呈矩阵排列,也可以是其他排列方式且易于滑动即可,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0060]在较优的实施方式中,设定前一节车厢体和后一节车厢体的车厢卸货角度在42° -52°之间时,前一节车厢体底板311内面与其侧板后端面构成105° -113°范围内的钝角夹角,后一节车厢体底板321内面与其侧板前端面构成105° -113°范围内的钝角夹角,优选使前一节车厢体侧板312和后一节车厢体侧板322的重叠部分成扇形,扇形大小与车厢体所装载货物的安息角有关,可根据安息角调整。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车厢卸货角度为车厢体底板与车架的夹角。在其他实施例中,车厢卸货角度也可以是在42° -52°之外的其他角度,其与所卸货物的安息角有正关系,在此不作限定。
[0061]在较优的实施方式中,前一节车厢体侧板312的后端面和后一节车厢体侧板322的前端面上设有密封条,减小前后车厢体侧板接触缝隙,防止车厢体内的货渣掉入前后车厢体侧板连接位置的缝隙中造成滑动阻力,影响举升。
[0062]在其他实施例中,前一节车厢体侧板312的后端还可以位于后一节车厢体侧板322的前端的外侧,其侧板的凹槽位置也相应的调整在相互接触的侧面上,其不影响前后车厢体侧板接触位置的滑动即可。
[0063]见图12,前一节车厢体31和后一节车厢体32左右两侧板之间还均设有拉撑件80,防止车厢体因承装货物而将侧板撑胀变形。
[0064]在实际使用中,拉撑件80可以是方管或钢丝,以及其他可以防止胀厢的拉撑件,此处不做限定。
[0065]在较优的实施方式中,前一节车厢体31和后一节车厢体32均设置有将其自身固定在底架20上的锁紧装置(图中未画出),防止车厢体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窜跳而脱离底架,提尚彳丁驶安全。
[0066]接下来,对本实施例自卸车的卸货工作原理做具体阐述:
[0067]第一步,同时驱动前后两车厢体的油缸进行举升。在实际的举升情况是前快后慢的,原因是后一节车厢体32连接的油缸举升需要的力更大,且该油缸距离油箱远,因此前后两车厢体能够大致呈“直线”,如图5所示。当举升前一节车厢体31到达一定距离,此时前后车厢体“直线”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停止前一节车厢体31的举升,而此时车厢体内货物能够卸掉一部分。
[0068]第二步,继续举升后一节车厢体32,直到后一节车厢体32被举升到一定角度且后一节车厢体32的货物能够卸完,如图6所示。
[0069]第三步,下降后一节车厢体32,如图7所示,此时前一节车厢体31的货物卸到后一节车厢体32内,并且前一节车厢体31货物卸完。
[0070]第四步,再次举升后一节车厢体32,把前一节车厢体31卸至后一节车厢体32上的货物卸掉,如图8所示。
[0071]最后,卸货完毕后将前后车厢体下降至底架20上通过锁紧装置锁紧。
[0072]在上述卸货的步骤中,如果车厢体内货物仍有残留,重复第三步和第四步即可。
[0073]本实施例的自卸车既解决卸货问题又能够有效降低车厢体的最高举升高度,使车厢体重心降低避免发生翻车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
[0074]在本实施例中,前后两车厢体的长度均可以是与现有技术车厢体的长度一致,SP10米左右,也就是说车厢总长可以达到20米左右,明显提尚了装载能力。
[0075]在其他实施例中,前一节车厢体31可以根据需要分为两节或更多分节,使车厢可以成倍提高自卸车装载能力,举升高度也得到有效降低,重心降低的同时安全性也得到很大提尚。
[0076]具体地,当底架20上的车厢体数量是两节以上时,在靠近车头和靠近车尾之间的车厢体的举升机构70可以设置在与该车厢体下方或下方的翻转轴41连接。该自卸车的车厢体明显可以成倍的提高装载能力,举升高度也得到有效降低,重心降低的同时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且适合长途运输需要。
[0077]虽然已参照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主权项】
1.一种自卸车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多节前后串接的车厢体,多节车厢体内部连通;其中,相邻两节车厢体的底板之间通过转动连接组件实现可转动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连接组件包括:翻转轴以及可转动安装在所述翻转轴上的两组铰接座,所述两组铰接座分别连接在两个车厢体的底板下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车厢,其特征在于,相邻两节车厢体的底板上表面连接位置设有搭接连接组件,所述搭接连接组件包括多个合页和搭板;合页的其中一个页片固定安装在相邻两车厢体的前一节车厢体的底板上,另外一个页片固定在所述搭板的一侧,所述搭板的另一侧自由搭放在所述相邻两车厢体的后一节车厢体的底板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卸车车厢,其特征在于,相邻两车厢体的侧板沿车身长度方向相向延伸并部分重叠。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卸车车厢,其特征在于,前一节车厢体侧板的后端位于后一节车厢体侧板的前端内侧。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卸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一节车厢体侧板的后端的外侧面上设置第一凹槽,所述后一节车厢体侧板的前端的内侧面上设置第二凹槽,当前后两节车厢体以不同的角度对接时,所述后一节车厢体侧板的前端能够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滑动,所述前一节车厢体侧板的后端能够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滑动。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卸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一节车厢体的底板内面与其侧板后端面构成105° -113°范围内的钝角夹角,所述后一节车厢体的底板内面与其侧板前端面构成105° -113°范围内的钝角夹角。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卸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的表面上设有多个万向球轴承。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卸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万向球轴呈矩阵排列。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卸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一节车厢体侧板的后端面和所述后一节车厢体侧板的前端面上设有密封条。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每节车厢体的左右两侧板之间设有防止胀厢的拉撑件。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体数量为两节,分别为前车厢体和后车厢体。13.—种自卸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设置在底架上的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卸车车厢以及与用以举升每节车厢体的举升机构; 靠近车尾的车厢体的底板尾端通过固定转轴与所述底架连接; 每个举升机构分别与其对应的车厢体和所述底架连接,通过协调驱动各举升机构能够使相邻两节车厢体以不同的角度对接,进而实现阶梯式卸货。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卸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机构为油缸;用以举升最前端的车厢体的油缸安装在该车厢体的前端顶部或底部,其他车厢体的油缸安装在对应车厢体的下方或对应车厢体下方的翻转轴上。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卸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每节车厢体均设置有将其自身固定在所述车架上的锁紧装置。16.—种自卸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机构、行走机构以及位于行走机构上方的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卸车车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卸车及其车厢和车架。该自卸车包括牵引机构、行走机构以及位于行走机构上方的自卸车车架;该自卸车车架包括底架、设置在底架上的两节或两节以上前后串接的车厢体以及与每节车厢体连接的举升机构,该举升机构能够分别举升对应的车厢体,通过驱动举升机构将各个车厢体举升,实现阶梯式卸货。本实用新型自卸车的车厢体由传统的一个增加为多个,有效地提高了自卸车的装载能力,满足市场需要。此外,设置的举升机构可以自后向前依次将车厢体的货物卸货,提高了卸货安全系数,且适应长途运输需要。
【IPC分类】B60P1/28, B60P1/30
【公开号】CN204915417
【申请号】CN201520679952
【发明人】郭富强, 李华田, 王小亮, 曹东海, 安辉, 王永静
【申请人】驻马店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