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位车钩铁路车辆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6271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工位车钩铁路车辆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牵引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适合牵引多种铁路车辆,为车 辆生产和车辆维修服务的多工位车钩铁路车辆牵引装置。
技术背景由于铁路车辆速度等级种类的增多,使得我国车辆的联接(车钩)形式相应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车钩形式有六种以上,再加上车钩的高度从500毫米至1100毫米变 化范围很大,车辆制造和修理厂往往同时生产或维修车辆的品种较多,因此给铁路工厂、车 辆段牵引调车作业带来诸多不便。目前,通过检索已知的前桥抬起机械随动式导向装置铁 路公路两用车主要有中国专利号CN00214928. 1的铁路公路两用牵引车和CN02212589. 2的 轻型铁路公路两用作业车,还有中国专利号CN200320121266. 9记载的牵 引车等,这些车型 主要是实现公路铁路转换而设计的前后导向装置结构,以及利用胶轮驱动以获得更大牵引 力。到目前为止还尚未检索到对车钩高度的调整,以及快速转换车钩的发明创造。目前还 有的铁路工厂和铁路运输系统是利用过渡车钩来实现牵引挂接,所谓过渡车钩就是在机车 自动车钩上安装一个一端与之耦合的钩头,另一端是与被牵引车型耦合的车钩,并且可以 通过两端水平高度的错位或高度差来满足车钩高度的不同。在部分车辆制造厂的公铁两用 牵引车上安装了通过丝杠用手转动来调整车钩高度,但是若车钩形式不同也只能进行更换 车钩。总之,现有的这些解决方案都会带来调整、更换,费时费力,影响生产运输效率,使用 操作不灵便等缺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寻求设计一种用于公路铁 路维修车辆场合的多工位车钩铁路车辆牵引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以叉车为载体,叉车的前叉作为车钩回转装置的 定位基准,通过上、下拉杆将回转装置与叉车门架相连实现牵引,在牵引不同车钩和不同高 度的车辆时,选择车钩并通过货叉的升降调整车钩的高度;前导向装置通过螺栓紧固在叉 车的门架两侧,以叉车门架的仰俯实现前导向轮的收放,当牵引车顺骑在铁轨上对正后,利 用门架的前俯将前导向轮放下,但没有将叉车的前驱动桥抬起,使其仍有驱动力;后导向装 置用螺栓固定在叉车的后配重块上,利用叉车上的多联液压阀再并联上一个手操纵阀,通 过操纵此阀实现后导向轮的收放,后导向轮放下使叉车转向轮胎抬起,在后导向轮的引导 下,用叉车的前胶轮驱动车辆在铁轨上运行,从而可以实现在铁路上作业的能力;叉车前驱 动轮距小于轨距,在叉车前桥两侧加装轮距加宽装置,当牵引车到地面工作时,将车停在公 路与铁路平交道口上,将叉车门架后倾以抬起前导向轮,操纵液压阀使油缸回缩并收起后 导向轮,下道后,将车钩回转装置与门架相连的销轴取下,将车钩回转装置放于地面,抽出 货叉后叉车进行地面装卸作业。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包括叉车、车钩回转装置、前导向装置、后导向装置和轮距加宽装置,以及车钩、回转体、上拉杆、下拉杆、叉车货叉、底座、转轴、弹簧板、底板、摆动架、 前导向轮轴、支架、锁销、曲柄、连杆、后导向轮轴和油缸;车钩回转装置包括车钩、回转体、 上拉杆、下拉杆、底座和转轴;底座上安装面与转轴用螺钉紧固连接,回转体通过上下轴承 套装在转轴上,上拉杆一端通过铰节轴承与转轴连接,另一端与叉车货叉通过销轴连接;下 拉杆一端与底座铰接,另一端与叉车门架通过销轴连接;回转体的四个面上分别装有四个 不同结构的车钩,当需要使用其中的某种车钩时,将其旋转到正前方位置即可,车钩回转装 置拆卸式连接结构,叉车双叉叉入底座定位孔,上下拉杆插入定位销;前导向装置包括弹簧 板、底板、摆动架和前导向轮轴;底板用螺栓固定在叉车货叉两侧,弹簧板用螺栓固定在底 板上,摆动架与底板通过销轴铰接并与弹簧板贴靠,前导向轮轴与摆动架焊接;前导向轮轴 的收放是由叉车货叉前俯后仰来完成;当叉车货叉向前倾斜之最大角度时,前导向轮轴下 降与轨面接触,摆动架此时也向后推压弹簧板,在弹簧板的作用下给前导向轮轴一个向下 的压力,但此力不会把叉车的前驱动桥抬起,只是得到足够的导向力;当牵引作业时,由于 牵引力的方向变化,使车体产生仰俯,或轨面不平及有障碍时,前导向轮轴在弹簧板的作用 下能始终贴靠在轨面上,从而保证了牵引车不会脱轨,使作业安全可靠;后导向装置包括支 架、锁销、曲柄、连杆、后导向轮轴和油缸,支架用螺栓固定在叉车配重的后部,曲柄、后导向 轮轴和油缸分别用销轴铰接在支架上,曲柄与连杆、连杆与后导向轮轴分别用销轴铰接;后 导向轮轴的收放是在油缸的作用下,通过四连杆机构实现;当后导向轮轴下降时,可将车体 抬起,使叉车的后转向胶轮离地50mm左右,此时在轨道上转向胶轮已失去转向作用,由后 导向轮轴导向,从而保证车辆沿轨道运行;在铁路运行状态下,由于四连杆机构的特点,摇 杆或后导向导轮轴不会受力而返回;当后导向轮轴收起时,插入锁销,用锁销锁住曲柄,防 止后导向轮轴回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机多用,可在铁路上用于牵引车辆或在地面上装 卸作业;在转换牵引不同类型车辆时只需利用叉车门架上升或下降调整车钩高度,旋转车 钩回转体选用合适的车钩;操作灵活,采用叉车为基础,其转弯半径小,在很小的空间内实 现转弯或调头,采用全液压转向,操作使用方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机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钩回转装置结构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导向装置结构原理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导向装置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本实施例在现有的陆地用叉车上,加制相关的各种装置组合构成,其主体结构包 括叉车1、车钩回转装置2、前导向装置3、后导向装置4、轮距加宽装置5、车钩6、回转体7、 上拉杆8、下拉杆9、叉车货叉10、底座11、转轴12、弹簧板13、底板14、摆动架15、前导向轮 轴16、支架17、锁销18、曲柄19、连杆20、后导向轮轴21和油缸22 ;车钩回转装置由车钩6、 回转体7、上拉杆8、下拉杆9、底座11和转轴12组成;底座11上安装面与转轴12用螺钉紧固连接,回转体7通过上下轴承套装在转轴12上,上拉杆8 —端通过铰节轴承与转轴12连 接,另一端与叉车货叉10通过销轴连接;下拉杆9 一端与底座11铰接,另一端与叉车货叉 10通过销轴连接,回转体7的四个面上分别装有不同种类的车钩,当需要使用某种车钩时, 将其旋转到正前方位置即可,车钩回转装置可拆卸,用时叉车双叉叉入底座定位孔,上下拉 杆8和9插入定位销即安装完成;前导向装置由弹簧板13、底板14、摆动架15和前导向轮 轴16组成;底板14用螺栓固定在叉车货叉10两侧,弹簧板13用螺栓固定在底板14上,摆 动架15与底板14通过销轴铰接并与弹簧板13贴靠,前导向轮轴16与摆动架15焊接;后 导向装置由支架17、锁销18、曲柄19、连杆20、后导向轮轴21和油缸22组成,支架17用螺 栓固定在叉车配重的后部,曲柄19、后导向轮轴21和油缸22分别用销轴铰接在支架17上, 曲柄19与连杆20、连杆20与后导向轮轴21分别用销轴铰接,锁销18安装在支架17上;后 导向轮轴21的收放是在油缸22的作用下,通过四连杆机构实现;当后导向轮轴21下降时, 可将车体抬起,使叉车的后转向胶轮离地50mm左右,此时在轨道上转向胶轮已失去转向作 用,由后导向轮轴21导向,从而保证车辆沿轨道运行;在铁路运行状态下,由于四连杆机构的特点,摇杆或后导向导轮轴不会受力而返回;当后导向轮轴21收起时,插入锁销18,用锁 销18锁住曲柄19,防止后导向轮轴21回落;轮距加宽装置采用常规的技术设备实现即可。
权利要求一种多工位车钩铁路车辆牵引装置,主体结构包括叉车、车钩回转装置、前导向装置、后导向装置和轮距加宽装置,以及车钩、回转体、上拉杆、下拉杆、叉车货叉、底座、转轴、弹簧板、底板、摆动架、前导向轮轴、支架、锁销、曲柄、连杆、后导向轮轴和油缸,其特征在于车钩回转装置包括车钩、回转体、上拉杆、下拉杆、底座和转轴;底座上安装面与转轴用螺钉紧固连接,回转体通过上下轴承套装在转轴上,上拉杆一端通过铰节轴承与转轴连接,另一端与叉车货叉通过销轴连接;下拉杆一端与底座铰接,另一端与叉车门架通过销轴连接;回转体的四个面上分别装有四个不同结构的车钩,车钩回转装置拆卸式连接结构,叉车双叉叉入底座定位孔,上下拉杆插入定位销;前导向装置包括弹簧板、底板、摆动架和前导向轮轴;底板用螺栓固定在叉车货叉两侧,弹簧板用螺栓固定在底板上,摆动架与底板通过销轴铰接并与弹簧板贴靠,前导向轮轴与摆动架焊接;后导向装置包括支架、锁销、曲柄、连杆、后导向轮轴和油缸,支架用螺栓固定在叉车配重的后部,曲柄、后导向轮轴和油缸分别用销轴铰接在支架上,曲柄与连杆、连杆与后导向轮轴分别用销轴铰接;后导向轮轴的收放通过四连杆机构实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牵引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工位车钩铁路车辆牵引装置,以叉车为载体,叉车的前叉作为车钩回转装置的定位基准,通过上、下拉杆将回转装置与叉车门架相连实现牵引,在牵引不同车钩和不同高度的车辆时,选择车钩并通过货叉的升降调整车钩的高度;前导向装置通过螺栓紧固在叉车的门架两侧,以叉车门架的仰俯实现前导向轮的收放,当牵引车顺骑在铁轨上对正后,利用门架的前俯将前导向轮放下,但没有将叉车的前驱动桥抬起,使其仍有驱动力;后导向装置用螺栓固定在叉车的后配重块上,利用叉车上的多联液压阀再并联上一个手操纵阀,通过操纵此阀实现后导向轮的收放,其结构新颖,操作灵活,一机多用,牵引力大,节省人力。
文档编号B61G1/00GK201552991SQ20092028108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3日
发明者许基清 申请人:青岛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