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8200阅读:10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载物辅助用具,尤其涉及一种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
鉴于上述结构的缺点,曾有公告号为370052的“快拆式载物架收置物袋结构”专利申请,其主要是由一载物架、一架面板、一袋外固定架、一袋内固定架、一卡钩及一卡钩键构成,利用卡钩及卡钩按键,将袋外固定架固定在固定杆上,当行李包置于袋外固定架上方时,即可利用袋内固定架置入行李包内,再和袋外固定架相接合,从而达到将行李包稳固在载物架上,这种结构虽然可以改善用绳体捆绑行李在置物架上的缺点,但是其结构部件过多,欲固定行李时,需先将内置物拿出,方可将行李固定在固定杆上,因此仍不甚理想。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设有活动夹、自行车后架、承载件;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活动夹由固定片、弹簧和夹片构成,该固定片两侧分别设有一通孔,该通孔内侧突伸弯勾部,弯勾部底缘设有一销孔,夹片设置在弯勾部间,其底部突设有销孔,通过销体将固定片、夹片与弹簧销合成一体;所述自行车后架一体成型设有底座,该底座上设有供扣接的数个榫槽,榫槽一端设有卡板部;承载件下设有一袋座,袋座底部设有数个卡榫,各卡榫板体断面呈L形且设有具有内侧的沟槽;通过承载件底设袋座的卡榫,吻合嵌入自行车后架上底座的对应榫槽中,并向榫槽后方卡板部方向推动,使卡榫的沟槽与卡板部相榫合,活动夹的夹片与后架折部扣杆自动扣合。
为能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前述的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其中弹簧的前后两端设有向外伸出的支脚;前述的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其中固定片底中央设有一顶掣片,该顶掣片位于两弯勾部之间;前述的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其中夹片为不规则形片体,该片体上方设有一按压部,该按压部的根部两侧设有销孔,夹片的前端设有数片三角形片体,形成抵挚片体;前述的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其中夹片在两销孔间设下陷槽体;前述的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其中承载体为篮体、袋体、箱体、婴儿椅;前述的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其中活动夹可接合在一呈L形的连接块,供夹合在自行车后架前方具有仰起的前缘折部扣杆。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固定、取下,使用方便,效果理想,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承载件夹合在自行车后架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自行车后架尾杆上拆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应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自行车后架前折部上拆下的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与自行车后架承载件底盘结合的仰视示意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与自行车后架承载件底盘结合另一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


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由活动夹1、自行车后架、连接活动夹的袋体50,即承载件构成,该活动夹由固定片10、弹簧20和夹片30构成。
该固定片10片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一通孔11,沿固定片10底端突设两个弯勾部12,弯勾部12上设有销孔(图中未视),又,固定片10底部中央设有一顶掣片13。
夹片30为一不规则形状的片体,该片体一偶设有按压部33,在按压部33根部位置两侧设有两个销孔31,该两个销孔31之间设有一下陷槽体A,按压部33相对侧的另一偶设有数个三角形抵挚片体32。
弹簧20的杆体前后两端向外伸出,形成前脚21和后脚22。
组合时,将夹片30置于固定片10的弯勾部12之间,使固定片10弯勾部12上销孔(图中未视出)与夹片30销孔31对齐,再将弹簧20置于夹片30与固定片10之间,通过销体40穿过两者的销孔31及弹簧20,将固定片、夹片与弹簧三者销合成一体,同时使弹簧20向外延伸的前脚21抵在固定片10的弯勾部12之间,而弹簧20的后脚22抵在夹片30的下陷槽体A中,夹片30通过弹簧20的顶持力,将三角形抵挚片体32与固定片10的弯勾部12相互扣合,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容置空间,固定片10的顶挚片13恰可抵在夹片30。
参阅图3、图4所示,将活动夹1固定在所需的承载件上,本实施例以袋体50为例,将固定片10的通孔11通过螺丝固设在袋体50底部后缘适当位置处,一并将其置放在自行车60后架61上,使活动夹1的抵挚片体32在袋体50前推时,恰抵靠在后架61的尾杆611,通过其向前的力量(图4所示)使抵挚片体32受力,因倾斜面设计而自动张开,后架61的尾杆611可顺势滑进活动夹1的容置空间中达到紧密扣固,且受顶掣片13的顶掣,袋体50稳固而不晃动。
参阅图5所示,当欲由后架上取走袋体50时,仅需将活动夹1的按压部33向后掀起,使抵挚片体32张开再顺势拉出袋体50,使自行车6后架61的尾杆611从活动夹1的容置空间中脱出,故扣合或分离的操作相当方便。
参阅图6、图7所示,自行车6后架61的式样为前方具有仰起的折部扣杆612,此时可将活动夹1设计装设在呈L形的连接块7上,再将连接块7结合在袋体50前方下缘适当处,令活动夹1的抵挚片体32可靠抵在后架61的折部扣杆612上,施以一个水平向前的力量,即可使抵挚片体32顺力外开,使后架61的折部扣杆612可以顺势滑进活动夹1的容置空间中,且受顶掣片13的顶掣,令袋体50稳固不晃动,同样,当不使用时,将活动夹1的按压部33向后按压,令抵挚片体32张开以方便杆体脱出(图7所示)。
参阅图8a、图8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卡扣结构与一种自行车后架上袋篮体固定构造合并使用,主要是由一个上袋及一个底座组合成,其中上袋设有一个袋体81及一个袋座82,袋座82底部设有卡榫83,各卡榫83板体断面呈L形而且设有具有内侧的沟槽,该袋座通过若干铆件与袋体81结合,又,袋体81的前缘再通过一连接块7与活动夹1结合成一体。
该底座9可连接在自行车的后架上,其上设有与袋座82上卡榫83相对应扣接的数个榫槽91,榫槽91一端设有卡板部92。
自行车后架61上欲快速结合固定袋体81时,仅需将袋座82的底设卡榫83对应吻合嵌入底座9的榫槽91中,并将上袋往榫槽91后方卡板部92推动,使卡榫83的沟槽与卡板部92相榫合,且卡榫板体嵌合在内槽中,同时活动夹的夹片也可将后架61的折部扣杆612夹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设有活动夹、自行车后架、承载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夹由固定片、弹簧和夹片构成,该固定片两侧分别设有一通孔,该通孔内侧突伸弯勾部,弯勾部底缘设有一销孔,夹片设置在弯勾部间,其底部突设有销孔,通过销体将固定片、夹片与弹簧销合成一体;所述自行车后架一体成型设有底座,该底座上设有供扣接的数个榫槽,榫槽一端设有卡板部;承载件下设有一袋座,袋座底部设有数个卡榫,各卡榫板体断面呈L形且设有具有内侧的沟槽;通过承载件底设袋座的卡榫,吻合嵌入自行车后架上底座的对应榫槽中,使卡榫的沟槽与卡板部相榫合,活动夹的夹片与后架折部扣杆扣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的前后两端设有向外伸出的支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片底中央设有一顶掣片,该顶掣片位于两弯勾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片为不规则形片体,该片体上方设有一按压部,该按压部的根部两侧设有销孔,夹片的前端设有数片三角形片体,形成抵挚片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片在两销孔间设有下陷槽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体为篮体、袋体、箱体、婴儿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夹可接合在一L形的连接块,供夹合在自行车后架前方具有仰起的前缘折部扣杆。
专利摘要自行车后架卡扣结构,设有活动夹、自行车后架、承载件,活动夹由固定片、弹簧和夹片构成,固定片两侧分别设通孔,通孔内侧突伸弯勾部,弯勾部底缘设销孔,夹片设置在弯勾部间,其底部突设销孔,用销体将固定片、夹片与弹簧销合成一体,自行车后架一体成型设有底座,底座上设供扣接的数个榫槽,榫槽一端设卡板部,承载件下设有一袋座,袋座底部设数个卡榫,各卡榫板体断面呈L形且设有具有内侧的沟槽,通过承载件底设袋座的卡榫,吻合嵌入自行车后架上底座对应榫槽中,并向榫槽后方卡板部方向推动,使卡榫沟槽与卡板部相榫合,活动夹夹片与后架折部扣杆扣合,以将各式蓝、袋、箱或婴儿椅搭配在自行车后架上,方便物体置放,也可方便取下。
文档编号B62J7/00GK2532000SQ0220286
公开日2003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2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31日
发明者何国平 申请人:何国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