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161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摩托车座垫,特别是关于一种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
背景技术
以目前摩托车座垫的设计来说,长久以来,虽然座垫一直朝向加大加厚的形式改进,以期能够增加骑乘者的舒适度,但是对于不同体型的骑乘者而言,座垫无法调整适当高度,乘坐时就无法依照适合的体型改变座垫高低,虽然仍旧可以乘坐但却会因为体型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最适合骑乘高度。换言之,亦即失去驾驶摩托车的舒适感,乘坐品质较为不佳。
参阅图1,习知的摩托车座垫1是包含一底座11、一装设于该底座11上的棉垫体12,及一铺设于棉垫体12表面的塑胶皮套13,该棉垫体12通常由合棉所制成,提供骑乘时的舒适性。随着摩托车成为一般个人的简易交通工具,骑乘者不同的体型大小势必难以适用于相同高度的座垫1。
对于体型较小的骑乘者而言,当乘坐在习知的摩托车座垫1时,除了舒适度较差外,另外则是常会因视线高度较低,骑乘者必须时常直挺身体,以方便观察周围环境,长时间骑乘下来,往往会产生腰酸背痛的症状。对于体型较大的骑乘者而言,则是因为无法调整座垫1高度,所以时常屈就较低的座垫,造成骑乘姿势不适的现象,长时间骑乘下来,也会产生腰酸背痛的症状。
摩托车制造业者可以设计出具有不同厚度棉垫体12的摩托车座垫1,以提供不同体型的骑乘者选择,但是骑乘者一但确定某一厚度的座垫1,往后若想更换不同厚度的座垫1时,则必须将整个座垫1予以替换,相当浪费金钱。
参阅图2,习知的调整高低座垫2是包含一固定底座21、一位于该固定底座21上方的活动顶座22、一包覆住该活动顶座22的第一合棉体23、二分别位于该第一合棉体23两侧并包覆住该固定底座21的第二合棉体24(图中仅显示其中之一),及一用以调整座垫2高度的调整单元25。
该固定底座21具有一基壁211,及二分别位于该基壁211两侧的翼壁212(图2仅显示其中一翼壁212)。
该第一合棉体23具有一位于该活动顶座22上方的上合棉部231,及铺设于该上合棉部231外表的第一皮套232。每一第二合棉体24则具有一位于该二翼壁212其中的一上方的侧合棉部241,及一铺设于该侧合棉部241外表的第二皮套242。该上合棉部231与活动顶座22相配合界定出一可供容纳该调整单元25的容置空间26。
该调整单元25具有一蝶形锁螺251、一位于该容置空间26内的顶板252,及一弹簧253。该蝶形锁螺251具有一穿过该固定底座21与活动顶座22并连接至该顶板252的螺杆254,及一螺合于该螺杆254的螺帽255。该弹簧253则套设于该螺杆254上,并且两端分别顶抵于该顶板252与活动顶座22,提供该螺杆254与顶板252间的纵向支撑力。
骑乘者调整座垫2高度时,先旋松该蝶形锁螺251的螺帽255,再将该螺杆254向上移动,使连接于该螺杆254的顶板252顶抵住该上合棉部231,进而连动该第一合棉体23向上支撑提升,以使该座垫2调整至适当高度,再将该蝶形锁螺251的螺帽255予以旋紧,以使该螺杆254能够固定,达到该座垫2高度调整的目的。
但是,当骑乘者利用习知的调整高低座垫2时,必须于尚未乘坐摩托车时,先把座垫2向上掀开,以便调整显露于该固定底座21外的蝶形锁螺251,高度调整结束后,再将座垫2回复至盖住摩托车行李箱(图未示)的状态,之后再乘坐于座垫2的上,一旦感到前次座垫2高度调整不适当时,必须再把该座垫2向上掀开,进行上述的调整步骤,造成骑乘者于实际调整座垫2高度时非常的不方便。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根据摩托车骑乘者不同体型,可以简单且方便地调整座垫高低,使骑乘舒适性提高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固定底座;
一位于该固定底座上方的活动顶座,该活动顶座具有一基壁,及至少一由该基壁底面向下延伸的突出部;至少一调整单元,该调整单元具有一设置于该固定底座上的调整固定座、一可卡掣于该调整固定座的定位板,及一穿伸过该突出部且连接至该定位板的操控件,该调整固定座具有至少一隔板,该隔板则具有数个用以卡掣该定位板的卡槽;及一合棉体,具有一位于该活动顶座外侧的外合棉部,及一位于该活动顶座与固定底座之间的内合棉部;当骑乘者欲调整该摩托车座垫高度时,需先驱动该操控件,连动使该定位板相对于该隔板于一调整位置与一固定位置之间移动,当该定位板位于该调整位置时,该定位板脱离该等卡槽,骑乘者可施力将该活动顶座上下移动,并依本身的需求,将该定位板移动进入该等卡槽其中之一,并被卡掣于其中,此时,该定位板即位于该固定位置。
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数个导引单元,每一导引单元具有一设置于该固定底座顶面的中空下套筒、一设置于该活动顶座的基壁底面且容纳该下套筒的中空上套筒、一位于该上套筒内部且由该基壁底面向下延伸的顶柱,及一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则位于该下套筒内部且两端分别顶抵于该顶柱与固定底座。
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支撑单元,具有二连杆组及一两端分别与该二连杆组连接的第二弹性元件,每一连杆组具有一枢接至该活动顶座的上连杆,及一枢接至该固定底座的下连杆,该上连杆与下连杆的另一端则彼此重叠枢接并连接至该第二弹性元件。
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调整单元的操控件为一按钮,该操控件具有一头部,及一由该头部向该调整固定座延伸的轴部,该轴部穿过该活动顶座的突出部并连接于该定位板。
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调整单元还具有一穿套于该操控件的轴部且相反两端分别顶抵于该操控件的头部与活动顶座的突出部的第三弹性元件。
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底座的顶面形成有数个凸柱,该活动顶座还具有数个设置于底面上,且穿套该等凸柱的第四弹性元件,该各第四弹性元件压缩后的高度仍大于该各凸柱的高度。
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活动顶座还具有数个抵靠于该调整单元的定位板的支撑部,每一支撑部则具有一由该活动顶座的基壁底面向下延伸的悬挂壁,及一由该悬挂壁底面向外延伸且抵靠于该定位板的顶靠壁。
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活动顶座具有二分别由该基壁底面相反两侧向下延伸的突出部。
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包含二分别位于该固定底座相反两侧的调整单元。
综上所述,本发明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是包含一固定底座、一位于该固定底座上方的活动顶座、至少一调整单元,及一合棉体。
该活动顶座具有一基壁,及至少一由该基壁底面向下延伸的突出部。该调整单元则具有一设置于该固定底座上的调整固定座、一可卡掣于该调整固定座的定位板,及一穿伸过该突出部且连接至该定位板的操控件,该调整固定座具有至少一隔板,该隔板则具有数个形成于侧面且用以卡掣该定位板的卡槽。该合棉体具有一位于该活动顶座外侧的外合棉部,及一位于该活动顶座与固定底座之间的内合棉部。
当骑乘者欲调整该摩托车座垫高度时,需先驱动该操控件,连动使该定位板相对于该隔板于一调整位置与一固定位置的间移动,当该定位板位于该调整位置时,该定位板脱离该等卡槽,骑乘者可施力将该活动顶座上下移动,并依本身的需求,将该定位板移动进入适当高度的卡槽并被卡掣于其中,此时,该定位板即位于该固定位置。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利用该活动顶座的高低调整,使不同体型的骑乘者可以使用相同的摩托车座垫,骑乘者无需改变骑乘姿势,减少腰酸背痛的症状。而且不需将座垫掀开也能进行座垫高度调整,相较于习知的调整高低座垫,本发明确实能于调整座垫高度时,提高其便利性。

图1是一剖视图,说明习知的摩托车座垫;图2是一局部剖视图,说明习知的调整高低座垫;图3是一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发明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的一较佳实施例(图中仅显现本较佳实施例的一侧);
图4是一局部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复数导引单元(图中仅显现出一个)的作动状态,及一合棉体的装填状态;图5是一局部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定位板相对于二隔板(图中仅显现出一个),位于一调整位置的状态;图6是一局部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该定位板相对于该二隔板(图中仅显现出一个),位于一固定位置的状态;图7是一局部立体组合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状态(图中仅显现本较佳实施例的一侧);及图8是一立体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调整至一较高高度的外观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将配合附图,以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3与图7,本发明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的一较佳实施例,是包含一固定底座3、一位于该固定底座3上方的活动顶座4、数个将该活动顶座4相对于该固定底座3进行垂直方向移动的导引单元5(本实施例是揭露单边两个导引单元5的结构)、分别位于该固定底座3两侧的二支撑单元6与二调整单元7(为方便说明,图3与图7皆只表示一侧),及一合棉体8(见图4)。
该固定底座3具有数个设置于该固定底座3顶面上的凸柱31(图3与图7仅显示一个)。该活动顶座4具有一基壁41、二分别由该基壁41相反两侧向下延伸的突出部42(图3与图7仅显示一个)、数个位于该基壁41底部的支撑部43,及数个设置于该基壁41底面,且穿套过该固定底座3的凸柱31的第四弹性元件44(图3与图7仅显示一个)。该等第四弹性元件44压缩后的高度仍大于该等凸柱31的高度,以使骑乘者乘坐于座垫上时,该等第四弹性元件44可以分散支撑该活动顶座4因骑乘者本身体重关系向下压挤的力量。
参阅图4,每一导引单元5具有一设于该固定底座3侧边顶面上的中空下套筒51、一设于该活动顶座4的基壁41底面且可容纳该下套筒51的中空上套筒52、一位于该上套筒52内部且由该基壁41底面向下延伸的顶柱53,及一第一弹性元件54。该第一弹性元件54位于该下套筒51内部且两端分别顶抵于该顶柱53与固定底座3。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元件54是一压缩弹簧。该等导引单元5可使骑乘者于调整座垫高低时,利用该第一弹性元件54的弹力缓冲作用,避免该活动顶座4直接撞击到该固定底座3,另外,也利用该导引单元5的限位作用,使该活动顶座4相对于该固定底座3进行垂直方向的移动。
参阅图3、7,每一支撑单元6具有二连杆组61,及一两端分别与该二连杆组61连接的第二弹性元件62,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二弹性元件62是一拉伸弹簧。每一连杆组61具有一枢接至该活动顶座4的上连杆611,及一枢接至该固定底座3的下连杆612,该上连杆611与下连杆612的另一端则彼此重叠枢接在一起,并连接至该第二弹性元件62。利用该二连杆组61可依该固定底座3与活动顶座4,两者间的靠近与远离而呈现不同弯曲程度的特性,以及与该第二弹性元件62互相搭配时的拉伸作用,使该活动顶座4于座垫调整高低时,以平衡且不倾向于任一侧的方式,相对于该固定底座3进行高度调整。
参阅图3、5,每一调整单元7则具有一设置于该固定底座3侧边顶面上的调整固定座71、一可卡掣于该调整固定座71的定位板72、一穿伸过相对应的突出部42且连接至该定位板72的操控件73,及一第三弹性元件74。
该调整固定座71具有一设置于该固定底座3上的底板711、二分别由该底板711相反两侧向上延伸的隔板712(图5中仅显示其中之一),以及一连接该二隔板712顶端的顶板716。
每一隔板712则具有一远离该固定底座3的第一侧面713、一邻近该固定底座3的第二侧面714,及数个形成于该第二侧面714上且用以卡掣该定位板72的卡槽715。该定位板72则具有二分别形成于两侧的穿槽721(图5中仅显示其中之一),该二穿槽721的宽度大于该二隔板712的宽度,使得该定位板72可以穿套于该二隔板712中,并自由地上下移动。而该顶板716则可供补强定位该二隔板712,避免该二隔板712于调整座垫高低时,产生变形或断裂的现象,导致调整不顺畅,甚至丧失调整高低的功能。
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调整单元7的操控件73为一按钮,该操控件73具有一头部731,及一由该头部731向该调整固定座71延伸的轴部732。该轴部732穿过该活动顶座4的突出部42并连接于该定位板72。该第三弹性元件74则穿套于该轴部732,且相反两端分别顶抵于该头部731与活动顶座4的突出部42。
参阅图3、7,每一支撑部43则具有一由该活动顶座4的基壁41底面向下延伸的悬挂壁431,及一由该悬挂壁431底面向外延伸且顶抵住该定位板72的顶靠壁432。在调整座垫高低时,每一支撑部43可利用该顶靠壁432顶抵住该定位板72的两侧,施以平均的支撑力,使该定位板72可以平稳地升降,而不会产生两侧高度不一的情况。
参阅图4,为本实施例中该固定底座3与活动顶座4被该合棉体8包覆的态样。该合棉体8具有一位于该活动顶座4外侧的外合棉部81、一介于该活动顶座4与固定底座3之间的内合棉部82,及一铺设于该等合棉部81、82外表的皮套83。该内、外合棉部81、82均是由海棉等具有避震效果的材料所制成,用以使骑乘者于长时间乘坐时能够有足够的舒适度。
参阅图3、5,当骑乘者因为座垫高度不适合自己的体型,而想要进一步调整高低时,会一直按住该调整单元7的操控件73的头部731,该第三弹性元件74则因为被该头部731压迫而呈现一压缩状态。此时,与该操控件73相连接的该定位板72便随之连动,且该定位板72的两侧会沿着该支撑部43的顶靠壁432作滑动(如图7所示),造成该定位板72相对于该二隔板712在一调整位置与一固定位置之间移动。当该定位板72位于该调整位置时,该定位板72会脱离该二隔板712的卡槽715,因为该定位板72的穿槽721宽度大于该二隔板712的宽度,故该定位板72可以穿套于该二隔板712,并自由地上下移动。骑乘者可依本身的需求,施力将该活动顶座4上下移动至一适当高度,并且将该定位板72移动至相对应高度的卡槽715外侧。
配合参阅图6,此时,骑乘者不再按住该操控件73的头部731,该第三弹性元件74则不受到该头部731压迫而回复至原本的伸张状态,并利用此回复力将该头部731顶推至原本位置。与该操控件73相连接的该定位板72再度随之连动,形成卡掣于相对应高度的卡槽715内且不再上下移动,此时,该定位板72即成为该固定位置,该活动顶座4形成一座垫高度较高的态样(见图8),骑乘者便能获得一适当的乘坐高度。
归纳上述,本发明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按下显露于该合棉体8皮套83外的操控件73头部731,连动使该调整单元7的定位板72相对于该二隔板712移动至该调整位置,骑乘者可上下移动该活动顶座4至一适当高度,再通过将该定位板72卡掣于相对应高度的卡槽715的内部,形成该固定位置。以此方式,使不同体型的骑乘者都可以根据自己最适合的乘坐高度,进行座垫的高度调整,无需改变本身的骑乘姿势,减少腰酸背痛症状的产生。此外,更可以利用本发明取代习知的调整高低座垫,改善骑乘者使用习知的调整高低座垫时,必须于尚未乘坐摩托车时,先把座垫向上掀开,才能进行高度调整的缺点,使得骑乘者于乘坐时,可以随时调整座垫高度,非常方便且迅速,故确实能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固定底座;一位于该固定底座上方的活动顶座,该活动顶座具有一基壁,及至少一由该基壁底面向下延伸的突出部;至少一调整单元,该调整单元具有一设置于该固定底座上的调整固定座、一可卡掣于该调整固定座的定位板,及一穿伸过该突出部且连接至该定位板的操控件,该调整固定座具有至少一隔板,该隔板则具有数个用以卡掣该定位板的卡槽;及一合棉体,具有一位于该活动顶座外侧的外合棉部,及一位于该活动顶座与固定底座之间的内合棉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数个导引单元,每一导引单元具有一设置于该固定底座顶面的中空下套筒、一设置于该活动顶座的基壁底面且容纳该下套筒的中空上套筒、一位于该上套筒内部且由该基壁底面向下延伸的顶柱,及一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则位于该下套筒内部且两端分别顶抵于该顶柱与固定底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支撑单元,具有二连杆组及一两端分别与该二连杆组连接的第二弹性元件,每一连杆组具有一枢接至该活动顶座的上连杆,及一枢接至该固定底座的下连杆,该上连杆与下连杆的另一端则彼此重叠枢接并连接至该第二弹性元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调整单元的操控件为一按钮,该操控件具有一头部,及一由该头部向该调整固定座延伸的轴部,该轴部穿过该活动顶座的突出部并连接于该定位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调整单元还具有一穿套于该操控件的轴部且相反两端分别顶抵于该操控件的头部与活动顶座的突出部的第三弹性元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底座的顶面形成有数个凸柱,该活动顶座还具有数个设置于底面上,且穿套该等凸柱的第四弹性元件,该各第四弹性元件压缩后的高度仍大于该各凸柱的高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活动顶座还具有数个抵靠于该调整单元的定位板的支撑部,每一支撑部则具有一由该活动顶座的基壁底面向下延伸的悬挂壁,及一由该悬挂壁底面向外延伸且抵靠于该定位板的顶靠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活动顶座具有二分别由该基壁底面相反两侧向下延伸的突出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其特征在于包含二分别位于该固定底座相反两侧的调整单元。
全文摘要
一种可调整高低的摩托车座垫,包含一固定底座;一位于该固定底座上方的活动顶座,该活动顶座具有一基壁,及至少一由该基壁底面向下延伸的突出部;至少一调整单元,该调整单元具有一设置于该固定底座上的调整固定座、一可卡掣于该调整固定座的定位板,及一穿伸过该突出部且连接至该定位板的操控件,该调整固定座具有至少一隔板,该隔板则具有数个用以卡掣该定位板的卡槽;及一合棉体,具有一位于该活动顶座外侧的外合棉部,及一位于该活动顶座与固定底座之间的内合棉部;本发明可根据摩托车骑乘者不同体型,简单且方便地调整座垫高低,以提高骑乘舒适性。
文档编号B62J1/18GK1899907SQ200510086028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0日
发明者谢俊弘 申请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