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前车体覆盖件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6661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前车体覆盖件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覆盖件,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摩托车前部车体的覆 盖件总成。
背景技术
摩托车的车体上必须使用各种覆盖件进行覆盖,起遮蔽、保护作用;同时, 覆盖件也能美化车体,引导气流以降低风阻。近年来,摩托车已从单纯的代步 工具,逐步向追求时尚、彰显个性的方向发展,人们对摩托车的外形要求越来 越高,这使得覆盖件在摩托车造型上越发显得重要,运用得当的覆盖件能勾勒 出摩托车的流线型车体,使其更具动感。目前,普通骑式摩托车在前部车体上 运用的覆盖件较少,主要是由头部覆盖件、灯具和油箱造型来担当摩托车前部 造型的任务,其可变因素少,造型变化有限。因而,设计者开始在油箱下侧, 发动机周围增加一些装饰罩,来打造摩托车的流线型车身,但多个覆盖件运用 时,各自用盘头螺钉直接安装在车体或发动机上,增加了摩托车在总装线上的 时间,更大的问题是,盘头螺钉是从覆盖件的外表面旋入的,螺钉头露在覆盖 件外表面,影响整车的外形美观,特别是公路跑车型等摩托车,摩托车前部车 体运用的覆盖件相当多,若是每个覆盖件均使用外露式螺钉装外配,必然影响 摩托车美观、流畅的造型,使摩托车外观大打折扣,而且大量的外露式螺钉留 下了日久生锈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前车体覆盖件总成, 它既能縮减摩托车总装时各覆盖件的安装工作量,又能保证各覆盖件连接处过 渡自然、美观,打造摩托车的流线型车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摩托车前车体覆盖件总成,包括头部覆 盖件、上围覆盖件和中下围覆盖件,所述上围覆盖件的前部与头部覆盖件的两 侧有内置自攻螺钉将两者连接,所述上围覆盖件的下部与中下围覆盖件的上部 通过螺钉相连接;所述上围覆盖件和中下围覆盖件均位于头部覆盖件对称面的 两侧,并由左、右半侧组合件组成,构成所述上围覆盖件和中下围覆盖件的左、 右半侧的各覆盖件搭接后,通过自攻螺钉连接;所述自攻螺钉位于相邻两覆盖 件的搭接部位内侧,其中一覆盖件在搭接边的边缘向外折弯延伸有搭接片,在
所述搭接片背离该覆盖件外表面的平面上,设有纵截面为"n"形的空心凸台,
该凸台顶面开有中心孔;在另一覆盖件的相邻边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凸台内孔 相对应的圆柱,该圆柱从所述凸台下方插入凸台内孔中,通过从凸台顶面旋入 的自攻螺钉将所述凸台和圆柱连接。
本实用新型由头部覆盖件、上围覆盖件和中下围覆盖件连接构成,三部分 连接构成的覆盖件总成基本将摩托车的前部车身包围,使摩托车的前部车体呈 完整、流畅的流线型;头部覆盖件和上围覆盖件主要由内置的自攻螺钉连接, 而构成上围覆盖件、中下围覆盖件左、右半侧的各覆盖件也通过内设的自攻螺 钉连接,在两相邻覆盖件的搭接部内侧设置相对应的圆柱和凸台,圆柱伸入凸 台的中心孔中先实现定位,再通过从凸台顶面旋入的自攻螺钉将两覆盖件连接, 从而使覆盖件的连接方便、牢固,内连式连接,不会在覆盖件外表面留下螺钉头,因而各覆盖件之间过渡美观、自然;摩托车总装前,就先在部装阶段将头
部覆盖件和上围覆盖件组装成一体,中下围覆盖件也单独部装待用,总装时只 需将已部装好的头部和上围覆盖件整体固定在车架上即可,而已部装好的中下 围覆盖件既可在总装线上与上围覆盖件连接,也可下线后再装配,由于头部和 上围覆盖件部装整体与车架的连接,仅有几个安装点,这就使得由十多个构件 组成的前车体覆盖件单成,大大减少了在总装线上的装配工作量,只需在总装 线上花较少的时间完成安装,节约生产成本,便于生产线的配置。
所述头部覆盖件由前导流罩、前面罩和前面罩装饰板组成;所述前导流罩 位于前面罩上方,两者搭接后通过盘头螺钉和螺母连接,所述前面罩上安装有 前照灯,所述前照灯的下部通过自攻螺钉与前面罩装饰板连接;
所述上围覆盖件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右半侧,左、右半侧分别由前面罩护 板、侧盖装饰罩和装饰罩护网组成;其中,所述侧盖装饰罩的前部上边缘和下 边缘分别搭接在前面罩护板的下边缘和装饰罩护网的上边缘,并通过侧盖装饰 罩内侧面设置的自攻螺钉将三者连接;
所述中下围覆盖件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右半侧,左、右半侧分别由中护罩 和下护罩连接构成,所述两中护罩相对称,中护罩位于下护罩的前上方,中护 罩的后边缘与下护罩的前边缘相搭接后,通过所述自攻螺钉连接;所述两下护 罩的底边前部分别相向延伸直至对接,所述左、右半侧的下部前端通过下连接 板连接,使左、右半侧的下部半封闭。
头部覆盖件和上围覆盖件组装成一体,上围覆盖件由左右对称的两大块组 成,每块又分别由前面罩护板、侧盖装饰罩和装饰罩护网构成,由六个覆盖件 构建而成的上围覆盖件,能够通过较简单的模具和较低的制造成本,实现上围覆盖件的造型,每侧的覆盖件采用内侧面的自攻螺钉这种内连式连接,不会在 覆盖件外表面留下螺钉头,因而上围覆盖件的各组件过渡美观、自然。中下围 覆盖件由五块覆盖件构成,左、右半侧分别由中护罩和下护罩组成,而左、右 半侧的底边前部对接,下部前端通过下连接板连接,从而使两左、右半侧形成 下部半封闭的壳体。中下围覆盖件位于发动机的前下侧,弥补了此处造型单调 的不足,从摩托车的车头往后看,下连接板将左、右半侧连接成"U"形,摩托 车行驶中的迎面风,可从下连接板上方的开口 (即"U"形开口)中进入,对发 动机进行风冷,因而中下围覆盖件不但不会影响发动机的风冷,还因前上部开 口的聚风作用,使发动机的风冷效果更好。
所述两前面罩护板的前上部边缘分别与所述前面罩左、右侧边相对接,在 前面罩护板上靠近该对接边的部位为定位边,在该定位边的顶端向前面罩方向 延伸有支块,在该支块上开有安装孔,该安装孔与前面罩侧边顶部的安装孔相
对后通过盘头螺钉和螺母连接;在该装配边的下部背离前面罩护板外表面的平 面上设有第一连接柱,该第一连接柱通过自攻螺钉与前面罩侧边下部的第一支 耳相连接;所述两前面罩护板分别在中部的内侧面设有第二连接柱,该第二连 接柱通过自攻螺钉与所述前照灯左、右侧面上所设的第二支耳连接;在所述两 侧盖装饰罩前部的内侧面设有第三连接柱,该第三连接柱通过自攻螺钉与所述 前面罩装饰板两侧边所设的第三支耳连接。
上围覆盖件与头部覆盖件的连接,主要是由上围覆盖件内侧面上所设的连 接柱与头部覆盖件上相应的支耳相对后,通过自攻螺钉连接的方式来实现,因 而在上围覆盖件与头部覆盖件的主要连接部位,不会出现外露的螺钉头,连接 处较为美观。在所述上围覆盖件左、右半侧前部的内侧面上还设有"7"字形勾板,所 述勾板的折弯段卡入所述头部覆盖件中所装前照灯后下部的的凹槽中。
所述"7"字形勾板位于所述两前面罩护板前下部的内侧面上。 设置"7"字形勾板可以使头部覆盖件和上围覆盖件组装时快速定位,便于 部装,并使头部覆盖件和上围覆盖件的连接更加稳固、可靠。
所述两下护罩对接时,在其中一个下护罩的底部对接边上设有一延伸片, 该延伸片上卡有簧片螺母,在所述簧片螺母的上方搭接有另一下护罩延伸出的 搭接块,螺钉由内向外依次穿过搭接块、延伸片和簧片螺母的螺孔,将两下护 罩连接;所述两下护罩分别在前端内侧面上设有连接柱,该连接柱与所述下连 接板两侧面所设的螺钉沉孔相对,用自攻螺钉穿过螺钉沉孔旋入所述连接柱, 将所述下连接板和左、右半侧的下护罩连接;在所述两下护罩前端前下部的内 侧面上设有相向延伸的支板,两支板的前部搭接且设有相对的连接孔,位于下 方的支板前部卡有簧片螺母;在所述下连接板的下部设有安装沉孔,用螺钉依 次穿过所述下连接板的安装沉孔、两支板的连接孔和簧片螺母的螺孔,将三者 连接。
在所述上围覆盖件的下部靠近下边缘处,设有三个安装孔,在所述上围覆 盖件的内侧面上且位于下部两端的所述安装孔相对应处,通过凸筋卡有簧片螺 母;在所述中下围覆盖件的上部设有三个沉孔与所述安装孔相对应,两盘头螺 钉穿过中下围覆盖件两端的沉孔、上围覆盖件两端的安装孔和簧片螺母的螺孔 将两者固定。
上围覆盖件和中下围覆盖件通过三个螺钉连接,但中间一盘头螺钉依次穿 过中下围覆盖件的沉孔和上围覆盖件的安装孔后与车架连接,成为本实用新型与车架安装时的中部连接点, 一举两用,尽量减少外露螺钉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摩托车前部大量安装覆盖件时,能縮减摩托 车总装线上各覆盖件的安装工作量,能使摩托车前部形成明朗、连贯的流线型 车体,并且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各覆盖件连接处过渡自然、美观。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装车状态)。
图2为图1中的中下围覆盖件右视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
图4为图1中的上围覆盖件俯视图。
图5为图4的A向视图。
图6为头部覆盖件和上围覆盖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省略前照灯和上围覆 盖件的左侧部分)。
图7为前照灯与前面罩和前面罩护板的连接示意图(图3的后视方向)。 图8为上围覆盖件的左装饰罩护网与中下围覆盖件的左中护罩的连接示意图。
图9为图8的B--B剖视放大图(与车架连接)。
图10为图2的C向示意图。
图11为图5的D—D剖视放大图。
图12为中下围覆盖件的两下护罩的俯视图。
图13为中下围覆盖件的连接板的主视图。
图14为图12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l、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相连接的头部覆盖件、上围覆盖件和中下围覆盖件头部覆盖件由前导流罩1、前面罩2和前面罩装饰板3组成;上围覆盖件和中下围覆盖件均位于头部覆盖件的两侧,并由左、右半侧组合件组成,其中,上围覆盖件的左、右半侧分别由前面罩护板4、侧盖装饰罩5和装饰罩护网6连接而成;头部覆盖件与上围覆盖件的前部相连成为前部封闭的半包围结构,此半包围体从摩托车头部自上而下装在车体前上部;中下围覆盖件对称设置的左、右半侧分别由中护罩7和下护罩8连接构成,两下护罩8的底边前部分别相向延伸直至对接(如图2所示),左、右半侧的下部前端通过下连接板9连接,使中下围覆盖件的下部半封闭,中下围覆盖件从摩托车发动机下方向上装入,然后将中下围覆盖件的上部的沉孔与上围覆盖件的下部的安装孔对齐后通过盘头螺钉22相连接,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头部覆盖件、上围覆盖件
和中下围覆盖件连接成整体。
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头部覆盖件的前导流罩1位于前面罩2上方,前导流罩1的下边缘搭接在前面罩2上边缘的上表面,在两者的搭接边上均设有五个安装孔,用盘头螺钉16依次穿过前导流罩1、前面罩2,在前面罩2的下表面用螺母17固定。前面罩2的下方是前照灯15,该前照灯15的下方是前面罩装饰板3,在前面罩2和前面罩装饰板3的内侧面上,分别设有两个第四圆柱12,第四圆柱12与前照灯15上下部所设支耳的安装孔相对应,自攻螺钉10穿过前照灯15的支耳安装孔并旋入第四圆柱12,将前照灯15与前面罩2和前面罩装饰板3连接。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上围覆盖件的侧盖装饰罩5的前部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搭接在前面罩护板4下边缘和装饰罩护网6上边缘的外表面,并通过侧盖装饰罩5内侧面的自攻螺钉将三者连接。在前面罩护板4的下边缘延伸有搭接边4g,在该搭接边4g背离前面罩护板4外表面的平面上,设有三个纵截面为"n"形的空心凸台13,凸台13的内孔下端将搭接边4g贯通,凸台13的顶面开有中心孔13a,该中心孔13a作为自攻螺钉11的过孔(如图11所示);在装饰罩护网6的上边缘延伸有四个片状支耳6a,在该片状支耳6a背离装饰罩护网6外表面的平面上设置有一个前述结构的凸台13;在侧盖装饰罩5的前部上边缘和下边缘的内侧面上,且与所述凸台13内孔相对应处设有圆柱14,圆柱14的顶部设有盲孔14a,圆柱14顶部中心设有盲孔14a,圆柱14从凸台13下方即搭接边4g或片状支耳6a的下表面插入凸台13的内孔中,圆柱14的顶面抵在凸台13的内顶壁上,,圆柱14顶部预设的盲孔14a作为自攻螺钉11的螺纹底孔,连接时,自攻螺钉11能较轻松地旋入圆柱14,提高装配效率,圆柱顶面抵在凸台13的内顶壁上,便于自攻螺钉11的连接,以保证自攻螺钉11与圆柱14的螺纹连接长度。为加强圆柱14的强度,可将圆柱14的根部加粗形成阶梯轴或在根部设置加强筋。
上围覆盖件与头部覆盖件主要通过内置的自攻螺钉连接如图4至图7所示,两前面罩护板4的前上部边缘分别与前面罩2的左、右侧边相对接,在前面罩护板4上靠近该对接边的部位为定位边4a,在该定位边4a的顶端向前面罩2方向延伸有支块4b,在该支块4b上开有安装孔,该安装孔与前面罩2侧边顶部的安装孔2a相X寸,安装孔2a是利用位于前面罩2侧边处与前导流罩1连接的安装孔,盘头螺钉16先穿过前导流罩1 (如图3所示),然后依次穿过前面罩2和前面罩护板4的支块4b并由螺母17将三者固定;如图4至图7所示,在该定位边4a的下部背离前面罩护板4外表面的平面上,设有圆柱形的第一连接柱4c,在前面罩2的侧边下部,设有"n"形的第一支耳2b,第一支耳2b的封口边与第一连接柱4c的顶端相对后,通过自攻螺钉从第一支耳2b的封口边穿入第一连接柱4c,使前面罩2的侧边与前面罩护板4的定位边4a连接;在两前面罩护板4中部的内侧面上分别设有圆柱形的第二连接柱4d,该第二连接柱4d通过自攻螺钉与前照灯15左、右侧面上所设的第二支耳15a连接;在两前面罩护板4前下部的内侧面设有"7"字形勾板4e,在前照灯15的后下部左、右对称设置凹槽15b,所述勾板4e的折弯段卡入该凹槽15b中;在两侧盖装饰罩5前部的内侧面设有圆柱形的第三连接柱5a,在前面罩装饰板3两侧边设有"」"形的第三支耳3a,第三支耳3a的一折弯边与第三连接柱5a的顶端相对后,通过自攻螺钉从第三支耳3a的折弯边穿入第三连接柱5a,使前面罩装饰板3的两侧与侧盖装饰罩5的前端连接。这样,上围覆盖件与头部覆盖件的连接,主要是由上围覆盖件内侧面上所设的连接柱与头部覆盖件上相应的支耳相对后,通过自攻螺钉连接的方式来实现,因而在上围覆盖件与头部覆盖件的主要连接部位,不会出现外露的螺钉头,连接处较为美观。
如图1和图2所示,中下围覆盖件由对称布置的左、右半侧和下连接板9组成,左、右半侧的下部前端通过下连接板9连接,使左、右半侧的下部半封闭。左、右半侧分别由中护罩7和下护罩8连接构成,两中护罩7相对称,如图2和图12所示,两下护罩8也对称设置,由于两下护罩8的尾部安装在发动机的不同位置,故而设计得长短不同,右侧的下护罩8较长,两下护罩8除了尾部长短不同,其它部位的轮廓相对称,仅因两下护罩8底部对接边上设有相对应的结构,略有细小的差别。如图1和图10所示,中护罩7位于下护罩8的前上方,中护罩7的后边缘与下护罩8的前边缘相搭接,形成大致呈"z"形的罩
体,包围在发动机的前侧和下方,美化了前部车身,使车身线条更加流畅、更
具动感。如图IO所示,中护罩7的后边缘向外折弯延伸有三个短节片状支耳7a,在每个支耳7a背离中护罩7外表面的平面上,设有一个空心凸台13,空心凸台13的结构与前面罩护板4上的凸台13结构相同;在下护罩8的前边缘内侧面上,设有与凸台13内孔相对应的三个圆柱14,圆柱14的结构与侧盖装饰罩5上的圆柱14结构相同,圆柱14从凸台13下方即支耳7a的下表面插入凸台13内孔中,通过自攻螺钉ll连接,连接结构与上围覆盖件各构件间的连接结构相同。
如图12和图14所示,两下护罩2的底边前部分别相向延伸直至对接,左下护罩8底部的对接边上设有两个限位片29和两个限位沉槽30,与之相对应的右下护罩8底部的对接边上,设有与限位片29和限位沉槽30相配合的两个限位沉槽30和两个限位片29,当其中一个下护罩8的限位片29陷入另一个下护罩8的限位沉槽30时,两下护罩8底部的外表面对接边相平齐,这样就便于左、右半侧的对接安装。从图2和图12可知,中下围覆盖件的左、右半侧仅在前下部的底面对接封闭,以及下部前端通过下连接板9连接,从而使中下围覆盖件的下部半封闭,但其组合而成的罩体的前、后、下方均有开口,对通风不会有任何阻挡,而且由于其前部开口具有聚风作用,迎面风由此集中贯入,使发动机的风冷效果更好。
如图12和图14所示,两下护罩8底边前部对接,在左半侧的下护罩8底部的对接边上设有一延伸片25,该延伸片25上卡有簧片螺母25a,在所述簧片螺母25a的上方搭接由右半侧的下护罩8延伸出的搭接块26,用盘头螺钉27由内向外依次穿过搭接块26、延伸片25和簧片螺母25a的螺孔,将两下护罩8连接。如图12至图14所示,两下护罩8分别在前端的内侧面上各设有一个连接 柱8a,该连接柱8a与下连接板9两侧面所设的螺钉沉孔9a相对,用自攻螺钉 穿过螺钉沉孔9a旋入连接柱8a,将下连接板9和左、右半侧的下护罩8连接。
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两下护罩前8前端下部的内侧面上设有相向延伸 的支板28,两支板28的前部搭接且设有相对的连接孔28a,位于下方的支板28 前部卡有簧片螺母28b,簧片螺母28b的螺孔也与连接孔28a相对;在下连接板 9的下部中间位置设有安装沉孔9b,用盘头螺钉依次穿过下连接板9上的安装 沉孔9b、两支板28的连接孔28a和簧片螺母28b的螺孔,将三者连接。
如图5所示,在靠近上围覆盖件的下部即装饰罩护网6的下边缘处,设有 三个安装孔18,如图8所示,在装饰罩护网6的内侧面上且与位于下部两端的 所述安装孔18相对应处,通过凸筋19卡有簧片螺母20。如图8和图10所示, 在中下围覆盖件的上部即中护罩7的上部设有三个沉孔21与所述安装孔18相 对应,如图1和图8所示,两盘头螺钉22穿过中下围覆盖件两端的沉孔21、上 围覆盖件两端的安装孔18和簧片螺母20的螺孔将两者固定;如图8和图9,位 于中间的盘头螺钉22依次穿过中护罩7的沉孔21和装饰罩护网6的安装孔18, 然后穿过车架23上支耳的螺母24,从而与车架23固定,此螺钉22将装饰罩护 网6、中护罩7和车架23同时连接,成为本覆盖件总成与车架23安装时的中部 连接点, 一举两用,以尽量减少外露螺钉的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前车体覆盖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头部覆盖件、上围覆盖件和中下围覆盖件,所述上围覆盖件的前部与头部覆盖件的两侧有内置自攻螺钉将两者连接,所述上围覆盖件的下部与中下围覆盖件的上部通过螺钉(22)相连接;所述上围覆盖件和中下围覆盖件均位于头部覆盖件对称面的两侧,并由左、右半侧组合件组成,构成所述上围覆盖件和中下围覆盖件的左、右半侧的各覆盖件搭接后,通过自攻螺钉(11)连接;所述自攻螺钉(11)位于所述两相邻覆盖件搭接部位的内侧,其中一覆盖件在搭接边的边缘向外折弯延伸有搭接片,在所述搭接片背离该覆盖件外表面的平面上,设有纵截面为“Π”形的空心凸台(13),该凸台(13)顶面开有中心孔(13a);在另一覆盖件的相邻边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凸台(13)内孔相对应的圆柱(14),该圆柱(14)从所述凸台(13)下方插入凸台(13)内孔中,通过从凸台(13)顶面旋入的自攻螺钉(11)将所述凸台(13)和圆柱(14)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车体覆盖件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覆盖件由前导流罩(1)、前面罩(2)和前面罩装饰板(3)组成;所述前导流罩(1)位于前面罩(2)上方,两者搭接后通过盘头螺钉(16)和 螺母(17)连接,所述前面罩(2)上安装有前照灯(15),所述前照灯(15) 的下部通过自攻螺钉(10)与前面罩装饰板(3)连接;所述上围覆盖件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右半侧,左、右半侧分别由前面罩护 板(4)、侧盖装饰罩(5)和装饰罩护网(6)组成;其中,所述侧盖装饰罩(5) 的前部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搭接在前面罩护板(4)的下边缘和装饰罩护网(6)的上边缘,并通过侧盖装饰罩(5)内侧面设置的自攻螺钉(11)将三者连接; 所述中下围覆盖件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右半侧,左、右半侧分别由中护罩(7)和下护罩(8)连接构成,所述两中护罩(7)相对称,中护罩(7)位于 下护罩(8)的前上方,中护罩(7)的后边缘与下护罩(8)的前边缘相搭接后, 通过所述自攻螺钉(11)连接;所述两下护罩(8)的底边前部分别相向延伸直 至对接,所述左、右半侧的下部前端通过下连接板(9)连接,使左、右半侧的 下部半封闭。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前车体覆盖件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前面罩护板(4)的前上部边缘分别与所述前面罩(2)的左、右侧边相对接,在前面罩护板(4)上靠近该对接边的部位为定位边(4a),在该定 位边(4a)的顶端向前面罩(2)方向延伸有支块(4b),在该支块(4b)上开 有安装孔,该安装孔与前面罩(2)侧边的安装孔(2a)相对后通过盘头螺钉(16) 和螺母(17)连接;在该定位边(4a)的下部背离前面罩护板(4)外表面的平 面上设有第一连接柱(4c),该第一连接柱(4c)通过自攻螺钉与前面罩(2) 侧边下部的第一支耳(2b)相连接;所述两前面罩护板(4)分别在内侧面设有第二连接柱(4d),该第二连接 柱(4d)通过自攻螺g与所述前照灯(15)左、右侧面上所设的第二支耳(15a) 连接;在所述两侧盖装饰罩(5)前部的内侧面设有第三连接柱(5a),该第三连 接柱(5a)通过自攻螺钉与所述前面罩装饰板(3)两侧边所设的第三支耳(3a) 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前车体覆盖件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围覆盖件(4)左、右半侧前部的内侧面上还设有"7"字形勾板(4e), 所述勾板(4e)的折弯段卡入所述头部覆盖件中所装前照灯(15)后下部的凹 槽(15b)中。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前车体覆盖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7" 字形勾板(4e)位于所述两前面罩护板(4)前下部的内侧面上。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前车体覆盖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两 下护罩(8)对接时,在其中一个下护罩(8)的底部对接边上设有一延伸片(25), 该延伸片(25)上卡有簧片螺母(25a),在所述簧片螺母(25a)的上方搭接另 一下护罩(8)延伸出的搭接块(26),螺钉(27)由内向外依次穿过搭接块(26)、 延伸片(25)和簧片螺母(25a)的螺孔,将两下护罩(8)连接;所述两下护罩(8)分别在前端内侧面上设有连接柱(8a),该连接柱(8a) 与所述下连接板(9)两侧面所设的螺钉沉孔(9a)相对,用自攻螺钉穿过螺钉 沉孔(9a)旋入所述连接柱(8a),将所述下连接板(9)和左、右半侧的下护 罩(8)连接;在所述两下护罩前(8)前端下部的内侧面上设有相向延伸的支板(28), 两支板(28)的前部搭接且设有相对的连接孔(28a),位于下方的支板(28) 前部卡有簧片螺母(28b);在所述下连接板(9)的下部设有安装沉孔(9b), 用螺钉依次穿过所述下连接板(9)的安装沉孔(9b)、两支板(28)的连接孔 (28a)和簧片螺母(28b)的螺孔,将三者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前车体覆盖件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上围覆盖件的下部靠近下边缘处,设有三个安装孔(18),在所述上围覆盖件的 内侧面上且与位于下部两端的所述安装孔(18)相对应处,通过凸筋(19)卡有簧片螺母(20);在所述中下围覆盖件的上部设有三个沉孔(21)与所述安装孔(18)相对应,两盘头螺钉(22)穿过中下围覆盖件两端的沉孔(21)、上围 覆盖件两端的安装孔(18)和簧片螺母(20)的螺孔将两者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前车体覆盖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头部覆盖件、上围覆盖件和中下围覆盖件,所述上围覆盖件的前部与头部覆盖件的两侧有内置自攻螺钉将两者连接,所述上围覆盖件的下部与中下围覆盖件的上部通过螺钉相连接;所述上围覆盖件和中下围覆盖件均位于头部覆盖件对称面的两侧,并由左、右半侧组合件组成,构成所述上围覆盖件和中下围覆盖件左、右半侧的各覆盖件搭接后,通过在内侧面设置相对应的圆柱和凸台由自攻螺钉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减轻摩托车前部大量安装覆盖件时的摩托车总装工作量,能使摩托车前部形成明朗、连贯的流线型车体,并且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各构件间过渡自然、美观。
文档编号B62J17/00GK201268360SQ20082009977
公开日2009年7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5日
发明者吴志畅, 琦 朱 申请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