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5243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特别是关于一种能使 具变速机构的后轮摇臂稳固结合于引擎上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
背景技术
现今,速克达型摩托车的引擎与后轮变速器的设置方式大致分成两种,其中一 种是一体摆动式结构,其是将引擎与后轮变速器两者结合成一体,在摩托车行驶期间受 到后轮避震器的推拉作用时,引擎与后轮变速器将一起同步相对车体框架进行预定角度 的枢转摆动,其缺点在于枢转部分的总重量较大,易增加后轮避震器的负担,并会影响 引擎的运作;以及,另一种则是变速器摇臂式结构,其是将引擎直接固定在车体框架 上,仅后轮变速器摇臂会相对车体框架及引擎进行预定角度的枢转摆动,其优点则在于 枢转部分的总重量较小,可减少后轮避震器的负担,并可降低对引擎的影响。因此,变 速器摇臂式结构逐渐成为速克达型摩托车的重要设计概念之一。举例来说,中国台湾公告第509192号专利揭示一种二轮摩托车的后轮悬架构 造,其属于上述的变速器摇臂式结构。请参照图1所示,该后轮悬架构造包含一引擎 11、一第一后轮摇臂12、一第二后轮摇臂13、一变速机构14及一后轮15。该引擎11具 有一汽缸头111及一曲柄箱112,该汽缸头111内具有数个活塞113,及该曲柄箱112内 并设有一曲柄轴114,该活塞113并连动于该曲柄轴114,以带动该曲柄轴114转动。该 曲柄轴114的一端凸伸至该曲柄箱112外,并伸入该第一后轮摇臂12内。该第一后轮摇 臂12利用一直径颇大的滚珠轴承121可枢转的结合在一衬套122,再利用数个螺丝123将 该衬套122固定在该曲柄箱112 —侧的一结合壁115上,该衬套122并具有一通孔(未标 示)供该曲柄轴114的一端不接触的穿过。该第二后轮摇臂13另利用一枢轴131可枢转 的结合在该曲柄箱112的另一侧上。再者,该变速机构14设于该第一后轮摇臂12内, 并用以将该曲柄轴113的一端传来的动力进一步进行变速,接着再将变速后的动力传递 至一车轴141。如此,即可藉由该车轴141来驱动该后轮15的转动,而使二轮摩托车向 前行驶。请参照图IA所示,其揭示上述曲柄箱112与第一后轮摇臂12的结合构造的局部 放大示意图。该曲柄箱112的结合壁115上设有数个螺孔115a。该第一后轮摇臂12包 含一壳体120,该壳体120上具有一组装孔120a、一轴承座120b及一环槽120c。该滚珠 轴承121包含一外环体121a及一内环体121b。该衬套122具有一夹持凸缘122a、一环 槽122b及数个开孔122c。在组装时,先将该滚珠轴承121的外环体121a紧配合结合在 该轴承座120b的内壁面,接着利用一 C形扣环124卡扣在该轴承座120b壁面的环槽120c 内,以定位该滚珠轴承121。另外,将该衬套122松配合的抵贴在该滚珠轴承121的内环 体121b上,使该衬套122的夹持凸缘122a抵靠在该内环体121b的一端面上,并利用另一 C形扣环125卡扣在该衬套122壁面的环槽122b内。接着,再将该第一后轮摇臂12的 壳体120紧靠在该曲柄箱112的结合壁115上,并使该曲柄轴114的一端不接触的穿过该衬套122的通孔(未标示)。最后,再将该螺丝123穿过该衬套122的开孔122c,以螺 固在该结合壁115的螺孔115a处,因而将该衬套122固定在该曲柄箱112上。如此,藉 助于该滚珠轴承121的外环体121a及内环体121b的相对转动,该第一后轮摇臂12即可 相对于该曲柄箱112进行枢转一预定角度。然而,上述曲柄箱112与第一后轮摇臂12的 结合构造在实际使用上仍具有下述问题,例如由于该C形扣环125的轴向厚度与该衬 套122壁面的环槽122b的轴向宽度之间通常存在某一程度的轴向间隙公差,同时该C形 扣环125至该夹持凸缘122a之间的间距与该滚珠轴承121的内环体121b的轴向厚度也存 在另一轴向间隙公差,因此在二轮摩托车行驶期间,上述二种轴向间隙公差容易造成该 第一后轮摇臂12在上下摆动同时产生左右摇晃震动。若二轮摩托车处于高速行驶状态, 此摇晃震动问题将变得更显著,并会造成摩托车骑士难以稳定操控摩托车,进而引发摔 车等危安事件的风险骤增。再者,在长期使用后,长时间的摇晃震动也会造成该C形扣 环125逐渐磨损变薄,因而扩大上述轴向间隙公差的尺寸,使摇晃震动的问题变得更加 严重。故,确实有必要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以解决上述现有构 造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利用 至少二衬套来共同形成一夹持部的轴向空间,以便紧密的夹持轴承的内环体的二端面, 由于上述设计可将夹持部与内环体之间的轴向间隙公差问题降到最小,故有利于提升后 轮摇臂与引擎之间的枢转的组装可靠度及摆动稳定性,并能提高自动二轮车的操控性 能。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中至 少二衬套仅需以夹持部夹持该轴承的内环体的二端面,该些衬套不需搭配使用C形扣 环,且衬套具有较佳的机械强度,能减少磨损或变形量,故有利于增加后轮摇臂结合构 造的结合强度及使用寿命。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用 以将一后轮摇臂的一摆动壳体可枢转的结合在一引擎的一曲轴箱上,其特征在于该后 轮摇臂结合构造包含一轴承,具有一外环体及一内环体,该外环体固定在该摆动壳体 的一轴承座上;至少二衬套,共同形成一夹持部、一通道部及数个定位部,该夹持部 紧密夹持该轴承的内环体的二端面,该通道部允许该曲轴箱的一传动轴不接触的穿设通 过,及该定位部位于该夹持部及通道部之间;以及,数个定位元件,分别穿过该定位 部,以将该衬套固定在该曲轴箱的一结合壁上,因而使该后轮摇臂的摆动壳体可枢转的 结合在该引擎的曲轴箱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二衬套包含一第一衬套及一第二衬套,该 第一及第二衬套分别在一端面上径向朝外凸设一夹持凸缘,该二夹持凸缘共同形成该夹 持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二衬套包含一第一衬套及一第二衬套,该 第一衬套在一外周面上径向朝外凸设一夹持凸缘,该第二衬套在靠近该第一衬套的一侧具有一夹持面,该夹持凸缘与该夹持面共同形成该夹持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二衬套包含一第一衬套、一第二衬套及一 第三衬套,该第二衬套介于该第一及第三衬套之间,且该第一及第三衬套在彼此相邻的 一侧分别具有一夹持面,该第二衬套的一外周面具一外缘部与该内环体的一内周面相配 合,该二夹持面及该外缘部共同形成该夹持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二衬套分别具有一通孔,该些通孔共同形 成该通道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二衬套分别具有数个定位孔,该些定位孔 共同形成该定位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定位元件选自螺丝。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二衬套在彼此相邻的一表面上分别凹设形 成一中空凹陷部,且该定位部为数个孔柱。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传动轴为一曲柄轴或一输出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后轮摇臂的摆动壳体内具有一动力传动机构, 其连动于该传动轴的一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动力传动机构是选自皮带传动式、链条传动 式、齿轮传动式或轴杆传动式的至少一种方式的动力传动机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具该动力传动机构的后轮摇臂设于自动二轮车的 左侧、右侧或两侧。

图。
图1现有二轮摩托车的后轮悬架构造的剖视图。
图IA 图1的曲柄箱与第一后轮摇臂的结合构造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的组合剖视
图2A:图2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B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合构造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3A:本实用新型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的剖视图。 图3B:本实用新型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的剖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合构造的分解剖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结合构造的分解剖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结合构造的分解剖视图。
11引擎 112曲柄箱 114曲柄轴 115a螺孔 120壳体 120b轴承座 121滚珠轴承
111汽缸头 113活塞 115结合壁 12第一后轮摇臂 120a组装孔 120c环槽 121a外环体
5[0037]12lb内环体 122衬套[0038]122a夹持凸缘 122b环槽[0039]122c开孔123螺丝[0040]124C形扣环 125C形扣环[0041] 13第二后轮摇臂13l枢轴[0042]14变速机构 141车轴[0043]15后轮20结合构造[0044]2l轴承211外环体[0045]212滚珠213内环体[0046]22衬套22l第一衬套[0047]22la夹持凸缘 221b通孔[0048]22lc定位孔 22ld中空凹陷部[0049]222第二衬套 222a夹持凸缘[0050]222b通孔 222c定位孔[0051] 222d中空凹陷部223夹持部[0052]224通道部 225定位部[0053]23定位元件 23l螺帽[0054]232螺杆30后轮摇臂[0055]3l摆动壳体 32轴承座[0056]33组装口34环槽[0057]35C形扣环 36动力传动机构[0058]40引擎4l曲轴箱[0059]42结合壁43传动轴[0060]44固定孔45曲柄轴[0061] 46减速机构50结合构造[0062]5l轴承511外环体[0063]512滚珠513内环体[0064]52衬套52l第一衬套[0065]52la夹持凸缘 522第二衬套[0066]522a夹持面523夹持部[0067]524通道部525定位部[0068]53定位元件60结合构造[0069]6l轴承611外环体[0070]612滚珠613内环体[0071] 62衬套62l第一衬套[0072]62 la夹持面 622第二衬套[0073]622a外缘部623第三衬套[0074]623a夹持面 624夹持部[0075]625通道部626定位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将特举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2所示,其揭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 构造的组合剖视图,其中一结合构造20主要应用于具有变速器摇臂式结构的速克达型自 动二轮车,以便将一后轮摇臂30的一摆动壳体31可枢转的结合在一引擎40的一曲轴箱 41上。该结合构造20主要包含一轴承21、至少二衬套22及数个定位元件23。本实 用新型将于下文利用数个实施例及其所附图示来详细说明该结合构造20的各个元件。另 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该引擎40侧的曲轴箱41等构件以及该后轮摇臂30的摆动壳体31 内部的其他构件是大致相似于图1及图IA的现有引擎11及第一后轮摇臂12的构造,同 时该自动二轮车也另具有类似于图1及图IA的现有第二后轮摇臂13、变速机构14及后 轮15等的其他构件,因此上述构件除了差异处的外,本实用新型将不再另于下文对其相 同部分进行重复说明,于此合先叙明。请参照图2、图2A及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轴承21较佳是选 自一具有颇大直径的滚珠轴承,该轴承21具有一外环体211、数个滚珠212及一内环体 213,该外环体211及内环体213是由金属制成且具不同直径的环体,其分别位于该滚珠 212的外侧及内侧,该数个滚珠212可滚动的夹设在该外环体211及内环体213之间。该 外环体211具有一外周面,能以紧配合的方式嵌设固定在该后轮摇臂30的摆动壳体31内 部的一轴承座32上。该轴承座32是一阶状空间,其环设形成在该摆动壳体31的一组装 口 33的邻近位置上。该轴承座32的内径是等于或微小于该外环体211的外径,以便使 两者能以紧配合的方式进行结合。再者,该轴承座32的内壁面另凹设形成一环槽34,该 环槽34用以卡扣结合一 C形扣环35,因此该外环体211的二端面将分别受到该C形扣环 35及该轴承座32的一阶状面的夹持,而稳固定位于该轴承座32上。请再参照图2、图2A及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至少二衬套22是 以包含一第一衬套221及一第二衬套222为例,其中该第一及第二衬套221、222是具有 相等对称的尺寸,并且是由金属材质选择经铸造、锻造或机械加工等方式制造而成的环 状元件,因此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如图2A所示,该第一衬套221相对靠近该引擎40 侧的曲轴箱41,而该第二衬套222相对靠近该后轮摇臂30侧的摆动壳体31。在本实施 例中,下述的径向用以代表该衬套22的直径方向(即图2A的水平方向),同时轴向则用 以代表其轴心方向(即图2A的垂直方向),也就是相同于该传动轴43的轴心方向。该 第一及第二衬套221、222共同形成一夹持部223、一通道部224及数个定位部225。在 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衬套221在相对靠近该引擎40侧的一端面上径向朝外延伸凸设有一 夹持凸缘221a,同时该第二衬套222在相对靠近该后轮摇臂30侧的一端面上则径向朝外 延伸凸设有另一夹持凸缘222a。再者,该第一衬套221与该第二衬套222彼此相邻的接 触面则具有相同面积并且完全贴接在一起。如图2A及图2B所示,该二夹持凸缘221a、222a之间具有一轴向间距,以定义 形成该夹持部222的空间形态。该夹持部222的轴向间距是设计成等于或微小于该内环 体213的二端面之间所定义的一轴向厚度,如此该夹持部222将可紧配合的夹持该内环体213的二端面,因而使该内环体213稳固定位于该夹持部222内。再者,该第一衬套221 及第二衬套222各在其中央位置分别开设有一通孔221b、222b,该些通孔221b、222b共 同形成该通道部224,该通道部224是一圆柱形孔,其允许由该曲轴箱41延伸而来的一 传动轴43的一端穿设通过,其中该通道部224的孔径远大于该传动轴43,因此该传动轴 43并不会接触该通道部224的孔壁。另外,该第一衬套221及第二衬套222分别对应形 成数个定位孔221c、222c,该些定位孔221c、222c共同形成该数个定位部225,其中该 些定位部221c、222c较佳分别为一开孔,其共同组成的定位部225是呈一圆柱形孔的形 态。该数个定位部225是位于该夹持部223及通道部224之间,且该数个定位部225是 等距环绕排列在该通道部224的周围。请再参照图2A及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定位元件23较佳选自螺 丝,其中该定位元件23的数量对应于该衬套22的定位部225的数量,同时该曲轴箱41 具有一结合壁42能紧密邻接于该第一衬套221的端面,且该结合壁42形成有数个固定孔 44,该固定孔44的位置及数量是对应该些定位部225的位置及数量。再者,该定位元 件23具有一螺帽231及一螺杆232该螺帽231通常位于该第二衬套222的端面侧,该螺 杆232是由该第二衬套222的端面侧穿入该定位部225,并由该第一衬套221的端面侧穿 出,最终并螺固结合在该结合壁42上的固定孔44内。请复参照图2、图2A及图2B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利用该结合构造20 的媒介来将该后轮摇臂30的摆动壳体31可枢转的结合在该引擎40的曲轴箱41上时,先 将该轴承21的外环体211紧配合结合在该轴承座33的内壁面,接着利用该C形扣环35 卡扣在该轴承座33壁面的环槽34内,以定位该轴承21。另外,将该衬套22的第一衬 套221及第二衬套222形成的夹持部223分别匹配结合在该轴承21的内环体213上,其 中该第一衬套221的夹持凸缘221a抵靠在该内环体213的一端面上,同时使该第二衬套 222的夹持凸缘222a抵靠在该内环体213的另一端面上。接着,再将该后摇臂30的摆 动壳体31紧靠在该曲轴箱41的结合壁42上,并使该传动轴43的一端不接触的穿过该衬 套22的通道224。最后,再将该定位元件23穿过该衬套22的定位部225,以螺固在该 结合壁42的固定孔44处,因而将该衬套22固定在该曲轴箱41上。如此,藉助于该轴 承21的外环体211及内环体213的相对转动,该后轮摇臂30即可相对于该引擎40的曲 轴箱41进行枢转一预定角度,例如介于5至60度之间。此外,请参照图3A及图3B所示,其揭示本实用新型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的剖 视图。如图3A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该传动轴43可为一曲柄轴45,其是指与直接 受该引擎40内的活塞带动而转动的转轴;或者,如图3B所示,该传动轴43亦可为一输 出轴其是指该曲轴箱41内的曲柄轴45另经由一减速机构46减速后再用以输出动力的转 轴。再者,该后轮摇臂30的摆动壳体31内具有一动力传动机构36,其连动于该传动轴 43伸入该摆动壳体31内的一端。该动力传动机构36是可选自皮带传动式(如图3A所 示),但亦可选自链条传动式、齿轮传动式或轴杆传动式的至少一种方式的动力传动机构 模式。另外,本实用新型具动力传动机构36的后轮摇臂30是可设于自动二轮车的左侧 或右侧,或者亦可同时设在其两侧,其皆为可能的实施方式。请参照图4所示,其揭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 构造的分解示意图,该第二实施例是相似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并大致沿用相同元件名称及图号,但两者间差异的特征在于该第二实施例的结合构造20进一步在该第一 衬套221及第二衬套221彼此相邻的接触面上分别凹设形成一中空凹陷部221d、222d,其 中该中空凹陷部221d、222d未延伸到该通孔221b、222b、该定位孔221c、222c处及该二 夹持凸缘221a、222a的所在位置。因此,由该定位孔221c、222c定义形成的该定位部 225是成为数个孔柱状的形态。该第二实施例的结合构造20的其余构造则相同于上述第 一实施例。请参照图5所示,其揭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 构造的分解示意图,该第三实施例是相似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并大致沿用相同元 件名称及图号,但两者间差异的特征在于该第三实施例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50包含 一轴承51、一第一衬套521、一第二衬套522及数个定位元件53,其中该轴承51具有一 外环体511、数个滚珠512及一内环体513。该第一衬套521及第二衬套521统称为衬套 52,其中两者是具有不对等的尺寸,并且是由金属材质选择经铸造、锻造或机械加工等 方式制造而成的环状元件,因此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该第一衬套521相对靠近该引擎 40侧的曲轴箱41,而该第二衬套522相对靠近该后轮摇臂30侧的摆动壳体31 (参照图2 所示),但并不限于此,两者的位置必要时亦可相互调换。该第一及第二衬套521、522 共同形成一夹持部523、一通道部524及数个定位部525。该第一衬套521在一外周面上 径向朝外延伸凸设有一夹持凸缘521a,同时该第二衬套522在相对靠近该第一衬套521的 一侧则具有一夹持面522a。该第一衬套521与该第二衬套522彼此相邻的接触面则具有 相同面积并且完全贴接在一起。在两者贴接后,该夹持凸缘521a及夹持面522a共同定 义一轴向间距,以形成该夹持部523。再者,该第一衬套521与该第二衬套522分别具有 一通孔,该些通孔共同形成该通道部524,以供该传动轴43不接触的穿设通过(参照图2 所示)。另外,该第一衬套521与该第二衬套522分别具有数个定位孔,该些定位孔共同 形成该定位部525,以供该定位元件53穿设通过。请参照图6所示,其揭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 构造的分解示意图,该第四实施例是相似于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并大致沿用相同元 件名称及图号,但两者间差异的特征在于该第四实施例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60包含 一轴承61、一第一衬套621、一第二衬套622、一第三衬套623及数个定位元件63,其中 该轴承61具有一外环体611、数个滚珠612及一内环体613。该第一衬套621、第二衬套 622及第三衬套623统称为衬套62,其中该第一衬套621及第三衬套623是具有相同对称 的尺寸,但该第二衬套622的尺寸则不同于前两者。再者,其中该些衬套62均是由金属 材质选择经铸造、锻造或机械加工等方式制造而成的环状元件,因此具有足够的机械强 度。该第一衬套621相对靠近该引擎40侧的曲轴箱41,而该第三衬套623相对靠近该后 轮摇臂30侧的摆动壳体31(参照图2所示),但并不限于此,两者的位置必要时亦可相互 调换。该第二衬套622是位于该第一衬套621及第三衬套623之间。该第一及第二衬套 621、622共同形成一夹持部624、一通道部625及数个定位部626。该第一衬套621在邻 接于该第三衬套623的一侧面上具有一夹持面621a,同时该第三衬套623亦在邻接于该第 一衬套621的一侧面上具有另一夹持面623a。该第二衬套622的一外周面具有一外缘部 622a与该内环体613的一内周面相配合。该第一衬套621、该第二衬套622及该第三衬 套623彼此相邻的接触面是贴接在一起。在相互贴接后,该夹持面621a、该夹持面623a及该外缘部622a共同定义一轴向间距,以形成该夹持部624。再者,该第一衬套621、 该第二衬套622及该第三衬套623分别具有一通孔,该些通孔共同形成该通道部625,以 供该传动轴43不接触的穿设通过(参照图2所示)。另外,该第一衬套621、该第二衬 套622及该第三衬套623分别具有数个定位孔,该些定位孔共同形成该定位部626,以供 该定位元件63穿设通过。如上所述,相较于现有单一衬套利用C形扣环来夹持固定滚珠轴承的内环体而 产生轴向间隙公差并造成左右摇晃震动等问题,图2至图6的本实用新型利用该至少二衬 套22来共同形成该夹持部223的轴向空间,以便紧密的夹持该轴承21的内环体213的二 端面,由于上述设计可将该夹持部223与内环体213之间的轴向间隙公差问题降到最小, 故有利于提升该后轮摇臂30与引擎40之间的枢转的组装可靠度及摆动稳定性,并能提高 自动二轮车的操控性能。再者,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二衬套22仅需以该夹持部223夹持该 轴承21的内环体213的二端面,该些衬套22不需搭配使用C形扣环,且该些衬套22具 有较佳的机械强度,能减少磨损或变形量,故有利于增加该结合构造20的结合强度及使 用寿命。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 习此项技艺的人士,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修饰,因 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用以将一后轮摇臂的一摆动壳体可枢转的 结合在一引擎的一曲轴箱上,其特征在于该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包含一轴承,该轴承固定在该摆动壳体的一轴承座上;及至少二衬套,共同形成一夹持部,该夹持部紧密夹持该轴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轴承具有 一外环体及一内环体,该外环体固定在该摆动壳体的一轴承座上;及该至少二衬套的夹 持部紧密夹持该轴承的内环体的二端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衬 套具有一通道部,以允许该曲轴箱的一传动轴穿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衬 套包含数个定位部,位于该夹持部及通道部之间;且该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另包含数个 定位元件,分别穿过该定位部,以将该衬套固定在该曲轴箱的一结合壁上,因而使该后 轮摇臂的摆动壳体可枢转的结合在该引擎的曲轴箱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衬 套包含一第一衬套及一第二衬套,该第一及第二衬套、分别在一端面上径向朝外凸设一 夹持凸缘,该二夹持凸缘共同形成该夹持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衬 套包含一第一衬套及一第二衬套,该第一衬套在一外周面上径向朝外凸设一夹持凸缘, 该第二衬套在靠近该第一衬套的一侧具有一夹持面,该夹持凸缘与该夹持面共同形成该 夹持部。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 衬套包含一第一衬套、一第二衬套及一第三衬套,该第二衬套介于该第一及第三衬套之 间,且该第一及第三衬套在彼此相邻的一侧分别具有一夹持面,该第二衬套的一外周面 具有一外缘部与该内环体的一内周面相配合,该二夹持面及该外缘部共同形成该夹持 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衬 套在彼此相邻的一表面上分别凹设形成一中空凹陷部,且该定位部为数个孔柱。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传动轴为 一曲柄轴或一输出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后轮摇臂 的摆动壳体内具有一动力传动机构,其连动于该传动轴的一端;该动力传动机构是选自 皮带传动式、链条传动式、齿轮传动式或轴杆传动式的至少一种方式的动力传动机构。
专利摘要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轮摇臂结合构造,其利用至少二衬套来共同形成一夹持部的轴向空间,以便紧密的夹持一轴承的内环体的二端面,由于上述设计可将该夹持部与内环体之间的轴向间隙公差问题降到最小,故有利于提升一后轮摇臂与一引擎之间的枢转组装可靠度及摆动稳定性,并能提高自动二轮车的操控性能。
文档编号B62K25/20GK201792971SQ20102026804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0日
发明者卜俊宏, 郭伟信 申请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