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与搬运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0570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驱动装置与搬运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与搬运车,该驱动装置包括一本体、一缓冲模块以及一对补强结构。缓冲模块配置于本体上。缓冲模块包括一上盖、一下盖、一导引柱以及一弹性件,其中导引柱穿设上盖及下盖,弹性件套设导引柱并抵接于上盖及下盖之间,且上盖及下盖适于相对移动。补强结构设置于缓冲模块的相对两侧。每一补强结构包括两杆件,且两杆件互相交叉地枢接在一起,并各自以其两端部分别连接上盖与下盖。另提供一种搬运车,包括一车体、多个车轮以及一驱动装置。车轮成对地配置于车体的相对两侧,以使车体通过车轮移动。驱动装置配置于车体内,以带动车体移动。
【专利说明】驱动装置与搬运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驱动装置与搬运车,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驱动装置的驱动装置与搬运车。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为使生产线与库房加以整合,以期能即时且顺畅将原物料送达生产线,并将成品、半成品运送至所需站点,而提升工厂生产效率,使得无人搬运车(AutomaticGuided Vehicle,AGV)成为关注的焦点。此类无人搬运车可以搬运较重、较多、较大的货物,并自动将货物运送至定点。因此,原物料随时会自动补上,成品自然会被带走并加以储存,生产线员工只须专心进行各定点的工作,使得工厂效率大幅提升。
[0003]传统的搬运车通常是经由在铁轨式轨道移动而运送货物。这类轨道必须牢牢固定于地面。然而,工厂常常会随着产品的不同而架设不同的生产线。当工厂因更换产品而须改变生产线路径时,此类轨道不利于反复的拆装而逐渐被淘汰。现在的无人搬运车通常可通过传感器感测具有感应功能的轨道,而沿着轨道在指定的路线上移动。然而,无人搬运车通常会因为货物过重或过大,而在转弯或行经不平整的路面时产生甩尾或打滑,而使无人搬运车脱离轨道,使得货物无法准确的运送至预定的目的地。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具有较佳的使用稳定性。
[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搬运车,具有较佳的搬运稳定性。
[0006]本发明提出一种驱动装置,包括一本体、一缓冲模块以及一对补强结构。缓冲模块配置于本体上。缓冲模块包括一上盖、一下盖、一导引柱以及一弹性件,其中导引柱穿设上盖及下盖,弹性件套设导引柱并抵接于上盖及下盖之间,且上盖及下盖适于相对移动。补强结构设置于缓冲模块的相对两侧。每一补强结构包括两杆件,且两杆件互相交叉地枢接在一起,并各自以其两端部分别连接上盖与下盖。
[0007]本发明再提出一种搬运车,包括一车体、多个车轮以及一驱动装置。车轮成对地配置于车体的相对两侧,以使车体通过车轮移动。驱动装置配置于车体内,以带动车体移动。驱动装置包括一本体、一缓冲模块以及一对补强结构。缓冲模块配置于本体上。缓冲模块包括一上盖、一下盖、一导引柱以及一弹性件,其中导引柱穿设上盖及下盖,弹性件套设导引柱并抵接于上盖及下盖之间,且上盖及下盖适于相对移动。补强结构设置于缓冲模块的相对两侧。每一补强结构包括两杆件,且两杆件互相交叉地枢接在一起,并各自以其两端部分别连接上盖与下盖。
[000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上盖与下盖呈现Π形,并分别具有一凹部,而凹部互相面对。
[000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一感测模块,配置于本体上,其中感测模块适于感测配置于一地面的一轨道,以使本体沿轨道移动。[00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本体包括一壳体与多个车轮。车轮配置于壳体的相对两侧,以使壳体通过车轮移动。
[001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一结合机构,配置于车轮与壳体之间,以结合车轮与壳体。
[001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一切换开关,配置于缓冲模块上,用以切换驱动装置的使用模式于一自动模式与一手动模式之间。
[0013]基于上述,本发明的驱动装置与搬运车在驱动装置的缓冲模块的相对两侧设置补强结构,其中缓冲模块的导引柱穿设上盖及下盖,且缓冲模块的弹性件套设导引柱并抵接于上盖及下盖之间,使得上盖及下盖适于相对移动,而补强结构的两杆件互相交叉地枢接在一起,并各自以其两端部分别连接缓冲模块的上盖与下盖。补强结构在上盖及下盖相对移动时提供补强作用。据此,本发明的驱动装置具有较佳的使用稳定性,而使应用驱动装置的搬运车具有较佳的搬运稳定性。
[0014]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搬运车的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的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0017]图3是图2的驱动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0018]图4是图3的驱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0:地面;
[0021]12:轨道;
[0022]50:搬运车;
[0023]52:车体;
[0024]54、114:车轮;
[0025]56:连接件;
[0026]100:驱动装置;
[0027]110:本体;
[0028]112:壳体;
[0029]112a:固定架;
[0030]112b:开孔;
[0031]116:马达;
[0032]118:链条;
[0033]120:缓冲模块;
[0034]122a、124a:凹部;
[0035]122:上盖;
[0036]124:下盖;
[0037]124b:开口;[0038]126:导引柱;
[0039]126a:第一端;
[0040]126b:第二端;
[0041]128:弹性件;
[0042]130:补强结构;
[0043]132:杆件;
[0044]132a、132b:端部;
[0045]140:感测模块;
[0046]150:切换开关;
[0047]160:结合机构;
[0048]P:枢接点;
[0049]S1:基准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50]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搬运车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搬运车50包括车体52、多个车轮54以及驱动装置100。车轮54成对地配置于车体52的相对两侧,以使车体52通过车轮54移动。驱动装置100配置于车体52内,以带动车体52移动。搬运车50例如是无人搬运车(Automatic Guided Vehicle,AGV),其通过驱动装置100的驱动而沿地面10移动,进而用以搬运货物,但本发明不限制搬运车50的组成与用途。
[0051]图2是图1的驱动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图2的驱动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00包括本体110、缓冲模块120、一对补强结构130。缓冲模块120配置于本体110上,而缓冲模块120连接车体52。补强结构130设置于缓冲模块120的相对两侧。本体110包括壳体112、多个车轮114、马达116以及链条118。车轮114配置于壳体112的相对两侧并连接配置在壳体112内的马达116,而车轮114透过链条118连接至壳体112,以使车轮114受到马达116的驱动而带动壳体112沿地面10移动。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本体110的组成,此处仅是以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加以说明。
[0052]图4是图3的驱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请参考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缓冲模块120包括上盖122、下盖124、导引柱126以及弹性件128。上盖122与下盖124呈现π形,并分别具有凹部122a与凹部124a,而凹部122a与凹部124a互相面对。导引柱126穿设上盖122及下盖124,其中导引柱126具有第一端126a与相对于第一端126a的第二端126b,第一端126a固定于该上盖122的凹部122a,而第二端126b通过贯穿下盖124的开口 124b。此外,弹性件128套设导引柱126并抵接于上盖122及下盖124之间。因此,上盖122及下盖124适于经由弹性件128而相对移动,且导引柱126能导引上盖122及下盖124相对移动的方向并提供缓冲能力。
[0053]由此可知,当驱动装置100带动搬运车50沿地面10移动,且驱动装置100的本体110经由地面10的高低起伏而相对于地面10产生振动时,缓冲模块120经由上盖122及下盖124沿导引柱126相对移动作为缓冲而能降低车体52的振动程度。此外,本实施例设置较大的开口 124b。开口 124b的面积不仅大于导引柱126的截面积而使导引柱126能通过开口 124b,且开口 124b能在驱动装置100受到地面10的凹凸的影响而产生倾斜时能不卡住导引柱126。因此,可提高上盖122与下盖124相对移动的流畅度。
[0054]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缓冲模块120的上盖122连接车体52,例如是在上盖122上设置连接件56,并将车体52设置在连接件56上,但本发明不限制缓冲模块120与车体52的连接方式。在缓冲模块120的上盖122连接车体52之后,上盖122提供基准面SI。当缓冲模块120的上盖122及下盖124沿导引柱126相对移动时,缓冲模块120可视为是以基准面SI为基准而使上盖122及下盖124相对移动。因此,当驱动装置100带动搬运车50沿地面10移动且本体110相对于地面10产生振动时,缓冲模块120以基准面SI为基准而使下盖124相对于上盖122移动,进而降低位在基准面SI的车体52的振动程度。
[0055]请参考图1、图3与图4,在本实施例中,补强结构130设置于缓冲模块120的相对两侧。每一补强结构130包括两杆件132,且两杆件132互相交叉地枢接在一起,并各自以其两端部132a与132b分别连接上盖122与下盖124,其中每一杆件132以端部132a连接上盖122,并以端部132b连接下盖124。两杆件132能相对于枢接点P旋转。此外,两杆件132交叉地枢接在一起并连接上盖122与下盖124,而与上盖122及下盖124干涉。
[0056]具体而言,由于两杆件132能相对于枢接点P旋转,且杆件132连接上盖122与下盖124。当驱动装置100带动搬运车50沿地面10移动,且本体110相对于地面10产生振动,而使缓冲模块120的上盖122与下盖124相对移动时,两杆件132的两端部132a与132b彼此靠近或远离。更详细地说,当上盖122与下盖124相对移动而互相远离时,两杆件132的两端部132a彼此靠近,且两杆件132的两端部132b彼此靠近。当上盖122与下盖124相对移动而互相靠近时,两杆件132的两端部132a彼此远离,且两杆件132的两端部132b彼此远离。因此,补强结构130的两杆件132不影响缓冲模块120的运动。
[0057]另一方面,由于两杆件132交叉地枢接在一起并连接上盖122与下盖124,使得上盖122与下盖124是互相平行的相对移动。当车体52上承载货物而使上盖122受力,且本体110沿地面10移动而产生振动,导致上盖122的受力不均(例如是受力集中在上盖122的后端)时,补强结构130的两杆件132与上盖122及下盖124产生干涉而能避免上盖122例如是往后端倾斜,进而避免驱动装置100往后端翻覆。此外,补强结构130可将上盖122的受力分散,而使上盖122不因受力不均而产生倾斜。
[0058]由此可知,当搬运车50搬运较重的货物并行经不平整的地面10时,驱动装置100经由缓冲模块120而降低基准面SI的振动程度,且补强结构130能避免缓冲模块120因受力不均而产生倾斜,进而避免连接缓冲模块120的车体52产生倾斜而导致搬运车50打滑。在本实施例中,补强结构130能允许搬运车50行经凹凸不平与左右倾斜的地面10 (例如是上下5mm-10mm的高度落差)。因此,补强结构130能降低搬运车50因地面10凹凸不平而产生打滑的现象,使得搬运车50能沿预定的路线行走,而维持搬运车50运送的准确度。
[0059]另一方面,请参考图2与图3,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00还具有感测模块140。感测模块140配置于本体110上,例如是配置于连接壳体112的固定架112a上,并适于感测配置于地面10的轨道12,以使本体110沿具有感应功能的轨道12移动。具有感应功能的轨道12通常是将感应器(未绘示)固定于地面10而成,而感测模块140经由感应这些感应器而判断搬运路线。因此,轨道12能依据生产需求轻易地更换搬运路线,使得搬运车50的使用方式更为弹性。将感测模块140配置于本体110上,也可使本体110精确地依照轨道12行走,进而使搬运车50的搬运路径更为准确,但本发明并不限制轨道12的种类与感测模块的设置与否。此外,固定架112a上还具有开孔112b,用以固定讯号线(未绘示),使得讯号线不容易被壳体112割伤,而在驱动模块100导入生产线进行搬运时也更能方便测试。
[0060]请参考图2与图3,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00还包括切换开关150,配置于缓冲模块120上,用以切换驱动装置100的使用模式于自动模式与手动模式之间。切换开关150例如是转把,以通过旋转而将补强结构130展开或收合。当驱动装置100为自动模式时,驱动装置100能带动搬运车50沿地面10自动地移动,而当驱动装置100为手动模式时,驱动装置100可经由人工移动,而便于平时的维修保养以及充电等操作。
[0061]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00还具有结合机构160,配置于车轮114与壳体112之间,以结合车轮114与壳体112。更进一步地说,结合机构160例如是由C扣或卡扣等结构互相配合并组装而成的机构,其配置于车轮114与壳体112之间,可用以防止链条118在驱动装置100运行时脱落,并增加维修的便利性,但本发明不限制结合机构160的组成与设置与否。
[0062]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驱动装置与搬运车在驱动装置的缓冲模块的相对两侧设置补强结构,其中缓冲模块的导引柱穿设上盖及下盖,且缓冲模块的弹性件套设导引柱并抵接于上盖及下盖之间,使得上盖及下盖适于相对移动,而补强结构的两杆件互相交叉地枢接在一起,并各自以其两端部分别连接缓冲模块的上盖及下盖。补强结构在上盖及下盖相对移动时提供补强作用,其中补强结构的两杆件能相对于枢接点旋转而不影响上盖及下盖的相对移动,且两杆件与上盖及下盖互相干涉,而使补强结构能避免缓冲模块产生倾斜。据此,本发明的驱动装置具有较佳的使用稳定性,而使应用驱动装置的搬运车具有较佳的搬运稳定性。
[006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 一缓冲模块,配置于该本体上,该缓冲模块包括一上盖、一下盖、一导引柱以及一弹性件,其中该导引柱穿设该上盖及该下盖,该弹性件套设该导引柱并抵接于该上盖及该下盖之间,且该上盖及该下盖适于相对移动;以及 一对补强结构,该对补强结构设置于该缓冲模块的相对两侧,每一补强结构包括两杆件,且该两杆件互相交叉地枢接在一起,并各自以其两端部分别连接该上盖与该下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盖与该下盖呈现π形,并分别具有一凹部,而该些凹部互相面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感测模块,配置于该本体上,其中该感测模块适于感测配置于一地面的一轨道,以使该本体沿该轨道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包括一壳体与多个车轮,该些车轮配置于该壳体的相对两侧,以使该壳体通过该些车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结合机构,配置于该些车轮与该壳体之间,以结合该些车轮与该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切换开关,配置于该缓 冲模块上,用以切换该驱动装置的使用模式于一自动模式与一手动模式之间。
7.一种搬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车体; 多个车轮,成对地配置于该车体的相对两侧,以使该车体通过该些车轮移动;以及 一驱动装置,配置于该车体内,以带动该车体移动,该驱动装置包括: 一本体; 一缓冲模块,配置于该本体上,该缓冲模块包括一上盖、一下盖、一导引柱以及一弹性件,其中该导引柱穿设该上盖及该下盖,该弹性件套设该导引柱并抵接于该上盖及该下盖之间,且该上盖及该下盖适于相对移动;以及 一对补强结构,该对补强结构设置于该缓冲模块的相对两侧,每一补强结构包括两杆件,且该两杆件互相交叉地枢接在一起,并各自以其两端部分别连接该上盖与该下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该上盖与该下盖呈现π形,并分别具有一凹部,而该些凹部互相面对。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还包括: 一感测模块,配置于该本体上,其中该感测模块适于感测配置于一地面的一轨道,以使该本体沿该轨道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包括一壳体与多个车轮,该些车轮配置于该壳体的相对两侧,以使该壳体通过该些车轮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还包括: 一结合机构,配置于该些车轮与该壳体之间,以结合该些车轮与该壳体。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搬运车,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还包括:一切换开关,配置于该缓冲模块上,用以切换该驱动装置的使用模式于一自动模式与一手动模 式之间。
【文档编号】B62D63/02GK103879472SQ201210554756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9日
【发明者】潘世力 申请人:金宝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