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1152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两轮机动车(10)具有设置在供驾驶者(R)乘坐的车座(16)的前方并防止驾驶者(R)的腿(Rf)被行驶风吹到的护腿板(40L、40R)。护腿板(40L、40R)具有向前方凹陷的凹部(91L、91R)和使行驶风的一部分向凹部(91L、91R)流动的行驶风吹出口(57L、57R)。护腿板(40L、40R)由两轮机动车(10)的车头罩(41)和主架罩(42)构成,在主架罩(42)上形成有行驶风吹出口(57L、57R)。
【专利说明】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0002] 公知有一种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在车辆前部设置有防风装置,利用该防风装置 能够提高对驾驶者的腿的防风效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2,图11))。
[0003] 如专利文献1的图2和图11所示,防风装置具有:导风口、从该导风口延伸的管、 在护腿板的侧端部上下并列开设并排出由管引导的行驶风的多个排出口(以下,称为"多 个行驶风吹出口)。
[0004] 多个行驶风吹出口设置在护腿板的侧端部。
[0005] 行驶风吹出口为开口部,由于有薄壁部分,因此与周边部相比,强度容易降低。作 为解决方法,需要增加行驶风吹出口边缘的壁厚,或者在壁厚一定的情况下设置加强肋。无 论增加壁厚还是附设加强肋,都会增加护腿板的重量。
[0006] 但是,在谋求车辆轻量化时,需要使护腿板轻量化。
[0007] 另外,在多个行驶风吹出口设置在护腿板的侧端部时,护腿板的形状设计需要考 虑多个行驶风吹出口,这会限制设计的自由度。
[0008] 但是,护腿板的形状深刻影响着车辆的美观性,因此希望不影响行驶风吹出口,并 且提高形状设计的自由度。
[0009] 现有技术文献
[0010] 专利文献
[0011]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0 - 2034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2]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1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护腿板,在该具有行驶风吹出口的护腿板中,能够谋 求轻量化并且提高形状设计自由度。
[0014]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5] 第一方面发明为具有供驾驶者乘坐的车座的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置在车座的前方并具有保护驾驶者的腿不被行驶风吹到的护腿板,护腿板具有向前 方凹陷的凹部,凹部与所述驾驶者的腿相对,护腿板具有使行驶风的一部分向凹部流动的 行驶风吹出口。
[0016] 第二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侧视时,护腿板形成为向前方突出的〈形,并且在构 成该〈形的弯曲点的弯曲部设置有行驶风吹出口。
[0017] 第三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行驶风吹出口的下方设置有凹部。。
[0018] 第四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具有:支承鞍乘型车辆的前轮的转向系统;支承转 向系统的头管;从头管向车辆后方并且下方延伸的主架;前罩,前罩包括:覆盖头管的后方 并且主架的上方的主架罩;覆盖主架的侧方的主架侧罩;覆盖主架侧罩的侧方和前方,并 且覆盖头管的前方和主架罩的前方的车头罩,在主架罩上形成有行驶风吹出口,利用主架 罩和车头罩的车宽方向端部构成护腿板,利用主架侧罩和位于主架侧罩的侧方的车头罩形 成凹部,通过车头罩与位于车头罩的后方的主架罩之间的通风空间而流动的行驶风经由行 驶风吹出口向凹部吹出。
[0019] 第五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具有位于车头罩内并具有向内侧突出的后部的灯 具,在车头罩上设置有覆盖前轮的上部的U形的开口,灯具的后部位于开口的上方,在比灯 具更靠近下方的位置配置有行驶风吹出口。
[0020] 第六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行驶风吹出口上设置有与灯具连结的连结部。
[0021] 第七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车头罩上安装有灯具,并且在灯具的上方位置,在车 头罩上设置有能够引入行驶风的上部开口,在主架罩的上端设置有使被上部开口引入的行 驶风向后方吹出的上部行驶风吹出口。
[0022] 发明效果
[0023] 在第一方面发明中,在护腿板上设置有向车辆前方凹陷的凹部,行驶风的一部分 经由行驶风吹出口向该凹部流动。该行驶风沿着凹部一直流动到凹部的端部。
[0024] 因此,通过组合凹部与行驶风吹出口,能够尽可能减少行驶风吹出口的数量。其结 果是,能够在减少行驶风吹出口的个数的同时提高防风效果。
[0025] 另外,由于减少了行驶风吹出口的个数,因此能够尽可能减小对车辆美观性的影 响,能够提高确保良好美观性的护腿板的设计自由度。
[0026] 在第二方面发明中,在护腿板上中,在〈形的弯曲部配置行驶风吹出口。从行驶风 吹出口吹出的行驶风从弯曲部向护腿板全体扩展,因此难以使行驶风从护腿板卷入,能够 提商防风效果。
[0027] 在第三方面发明中,凹部设置在行驶风吹出口的下方。
[0028] 从行驶风吹出口向下吹出的行驶风沿着凹部流动。即,行驶风的流动在一定程度 上形成层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防风效果。
[0029] 在第四方面发明中,凹部由车头罩和主架侧罩形成,不需要使用特殊的部件来形 成凹部。同样地,通风空间由车头罩和主架罩形成,不需要使用特殊的部件来形成通风空 间。其结果是,能够在减少零件个数的同时谋求车辆的轻量化。
[0030] 在第五方面发明中,在车头罩上设置有U形的开口,在该开口的上方,在车头罩 内,灯具后部向内侧突出,在比该灯具更靠近下方的位置配置有行驶风吹出口。
[0031] 通过U形的开口的行驶风在由车头罩和主架罩形成的导风空间内,被向内侧突出 的灯具后部引导而导向配置在灯具下方的行驶风吹出口。其结果是,不需要另外设置行驶 风吹出口部件,能够使从开口导入的行驶风有效地导向行驶风吹出口。
[0032] 在第六方面发明中,在行驶风吹出口设置有与灯具连结的连结部。
[0033] 通过在行驶风吹出口设置灯具的连结部,能够抑制连结部的露出。其结果是,能够 提高主架罩及其周边部的美观性。
[0034] 在第七方面发明中,在车头罩上设置有上部开口,使被该上部开口引入的行驶风 向车辆后方吹出的上部行驶风吹出口设置在主架罩的上端。即,在主架罩上设置有行驶风 吹出口,并且在主架罩的上端设置有上部行驶风吹出口。
[0035] 利用设置在主架罩的凹部空间的行驶风吹出口和设置在主架罩的上端的上部行 驶风吹出口,能够在抑制行驶风吹出口的个数的同时提高防风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6] 图1是本发明的两轮机动车的左侧视图。
[0037] 图2是两轮机动车的主视图。
[0038] 图3是图1的3 - 3线剖视图。
[0039] 图4是两轮机动车的立体图。
[0040] 图5是图1的5 - 5线剖视图。
[0041] 图6是表示方向指示灯的第一连结部的图。
[0042] 图7是图5的参照符号7所示的方向指示灯的第三连结部的放大图。
[0043] 图8(a)是与从发光面呈直角的方向观察的左方向指示灯的图,图8(b)是左方向 指示灯的立体图。
[0044] 图9是车头罩的主视图。
[0045] 图10是车头罩的侧视图。
[0046] 图11是行驶风吹出口的仰视图。
[0047] 图12是表示行驶风吹出口与左方向指示灯的突出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0048] 图13是具有行驶风吹出口的左护腿板的弯曲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以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50] 实施例
[0051] 如图1所示,两轮机动车10由:转向自如地支承前轮11的转向系统13、摆动自如 地支承后轮12的后轮悬架系统14、设置在前轮11与后轮之间并作为驱动后轮12的驱动 源的发动机15、设置在前轮11与后轮12之间供驾驶者乘坐的车座16构成,两轮机动车10 是驾驶者R跨过车座16乘坐方式的鞍乘型车辆。
[0052] 转向系统13主要包括转向自如地设置在车架21上并支承前轮11的前叉22、一体 设置在该前叉22上供驾驶者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车把23。
[0053] 后轮悬架系统14主要包括:从车架21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并在后端部上下摆动自 如地支承后轮12的摇臂26、跨过该摇臂26的后端部与车架21之间的后减震单元27。在 摇臂26上设置有链罩28。
[0054] 车体30包括车架21和车体罩31。车架21由该车体罩31覆盖。车体罩31由: 覆盖车体30前部的前罩部33、在该前罩部33的上方覆盖转向车把23的转向车把罩部35、 覆盖车座16下方的后罩部34构成。在转向车把罩部35上安装有前大灯36。
[0055] 前罩部33包括护腿板40L、40R(在图1中仅图示左护腿板40L)。护腿板40L、40R 配置在坐在车座16上的驾驶者的腿Rf (仅图示左腿)前方并具有防止行驶风吹腿的功能。
[0056] 如图2所示,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在覆盖车辆前部的前罩部33的车辆前面侧配 置有车头罩41,在该车头罩41上设置有向下方开设并收纳前轮11上部的U形的开口 55,在 车头罩内开口 55的上方位置,在车头罩41的车宽方向左右设置有灯具(方向指示灯51L、 51R)。行驶风如箭头al、al所示那样从开口 55向车辆后方流动。
[0057] 在转向车把23上安装有左右侧后视镜37L、37R。
[0058] 另外,在方向指示灯51L、51R的上方位置,车头罩41的车宽方向中心,在车头罩41 上设置有能够引入行驶风的上部开口 56。行驶风如箭头bl所示那样从上部开口 56向车辆 后方流动。
[0059] 接下来,说明从车辆后方观察前罩部时的状态。
[0060] 如图3所示,前罩部33由:车头罩41、以覆盖主架62上方的方式从车辆后方并且 上方安装在该车头罩41上的主架罩42、覆盖主架62的左右侧方的左右主架侧罩43L、43R。
[0061] 在主架罩42的高度方向中间部设置有将被开口(图2,附图标记55)引入的行驶 风向车辆后方吹出的左右行驶风吹出口 57L、57R。从开口 55引入的行驶风(图2,附图标 记al、al)如箭头a2、a2所示那样分别从左右吹出口 57L、57R在左右吹出口的下方,在护腿 板40L、40R的高度方向的各个位置向护腿板车宽方向外侧流动。
[0062] 此外,在主架罩42的上端设置有将由上部开口(图2,附图标记56)引入的行驶风 向车辆后方吹出的左右上部行驶风吹出口 58L、58R。从上部开口 56引入的行驶风(图2, 附图标记bl)如箭头b2、b2所示那样从左右上部行驶风吹出口 58L、58R向上方流动。
[0063] 需要说明的是,在左右行驶风吹出口 57L、57R之间,在主架罩42上设置有左右开 口部59L、59R。这些左右开口部59L、59R是供给到发动机15的进气系统69的外部气体所 流通的口。
[0064] 在主架62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15。
[0065] 发动机15主要包括:主体部68、进气系统69、排气系统(未图不),主体部68由 曲轴箱6、从该曲轴箱66延伸的缸体部67构成,进气系统69将混合气供给到该主体部68, 排气系统引导从主体部68排出的排气。
[0066] 如图1所示,进气系统(图3,附图标记69)和缸体部67的大部分由主架罩42和 主架侧罩43L、43R(图1仅图示左主架侧罩43L)覆盖。在侧视时,在左右主架侧罩43L、43R 上分别打开有大致三角形的三角开口(仅图示左三角开口 71L),将从发动机15排出的热量 排出到比主架侧罩43L、43R更靠外侧的位置。
[0067] 需要说明的是,在侧视车辆时,护腿板40L、40R作为整体形成为向前方突出的< 形。
[0068] 如图4所不,后罩部34由:与王架罩42的后端连续地向车辆后方延伸并覆盖车 座16的前部的下方的中心罩45、与主架侧罩43L、43R的后端连续地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侧罩 (仅图示左侧罩46L)、设置在侧罩的下方的左右副罩(仅图示左副罩47L)构成。
[0069] 在前轮11的上方,在前叉22上安装有前轮挡泥板49,在车架21的后部安装有从 后轮12的上方向后方延伸的后轮挡泥板50。
[0070] 如图5所示,车架21具有支承转向系统(图1,附图标记13)的头管61和从该头 管61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架62。作为车体罩31的构成要素的前罩部33由:覆盖头管61 的后方并且主架62的上方的主架罩42、覆盖主架62的侧方的主架侧罩43L、43R、覆盖这些 主架侧罩43L、43R的侧方和前方并且覆盖头管61的前方和主架罩42的前方的车头罩41 构成。
[0071] 在被车头罩41和主架罩42包围的区域形成有通风空间73,该通风空间73流通有 从在车头罩开设的开口(图2,附图标记55)和上部开口(图2,附图标记56)引入的行驶 风并将该行驶风导向行驶风吹出口(图3,附图标记57L、57R)。即,通风空间73由车头罩 41和主架罩42构成。
[0072] 节气阀缆索78的一部分配置在主架62上,节气阀缆索78连结设置在转向车把 (图1,附图标记23)上的未图示的节气阀握柄与进气系统(图3,附图标记69)的未图示的 进气量控制装置,在该主架62上设置有围绕节气阀缆索78,并控制节气阀缆索78的可挠 (移动)范围的导向部件79。
[0073] 需要说明的是,在转向车把23上,除了节气阀缆索78以外,还配置有开关电线束、 制动管等各种需要配管、配线的辅机,因此代替节气阀缆索78,可以将这些配管、配线配置 在同样的位置。
[0074] 接下来,说明前罩的安装关系。
[0075] 罩支承支板81从头管61向车辆前方延伸,该罩支承支板81利用连结部件82与 车头罩41连结。副支板83从罩支承支板81向车宽方向左侧延伸,在该副支板83的前端 安装有作为警笛器的喇叭单元84。在头管61的前方,喇叭单元84配置在通风空间73内。
[0076] 如图3所示,主架罩42利用主架罩连结部件75、75与主架62侧连结。主架罩42 利用上罩连结部件85、85和下罩连结部件86、86与车头罩41连结。
[0077] 接下来,说明由第一?第三连结部构成的方向指示灯的连结结构。
[0078] 如图6所示,在左方向指示灯51L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设置有第一连结部87L。该 第一连结部87L位于如图5所示的第三连结部89L的上方,该第一连结部87L由:附设在方 向指示灯51L侧的第一方向指示灯支板101L、附设在车头罩41侧的呈肋状的第一罩支板 104L、连结该第一罩支板104L与第一方向指示灯支板101L的螺栓109构成。
[0079] 以上,说明了使左方向指示灯51L与车头罩41连结的左第一连结部87L,连结右方 向指示灯51R的右第一连结部的结构除了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线对称配置以外与左第一 连结部87L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80] 接下来,说明第三连结部。
[0081] 如图7所示,第三连结部89L由:附设在车头罩41侧的肋状的第三罩支板106L、 附设在方向指示灯51L侧的第三方向指示灯支板103L、主架罩42、连结第三罩支板106L与 第三方向指示灯支板103L和主架罩42的螺钉109构成。
[0082] 以上,说明了使左方向指示灯51L与车头罩41连结的左第三连结部89L,连结右方 向指示灯51R的右第三连结部89R的结构除了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线对称配置以外与左第 三连结部89L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83] 接下来,说明第二连结部。
[0084] 如图5所示,第二连结部88L、88R由:附设在车头罩41侧的第二罩支板105L、 105R、附设在方向指示灯51L、51R侧的第二方向指示灯支板102LU02R、连结第二罩支板 105L与第二方向指示灯支板102LU02R的螺钉109、109。
[0085] 接下来,参照图8?10说明方向指示灯的连结部的结构部件。
[0086] 如图8(a)、(b)所示,左方向指示灯51L具有附设在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上下的第一 方向指示灯支板101L和第三方向指示灯支板103L、附设在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第二方向 指示灯支板102L。
[0087] 以上,说明了附设在左方向指示灯51L上的支板,右方向指示灯51R的结构具有第 一方向指示灯支板?第三方向指示灯支板,除了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线对称配置以外与左 方向指示灯51L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88] 如图9?10所示,左右方向指示灯开口部111LU11R在车头罩41上开设,在左右 方向指示灯开口部111U111R的周围分别一体设置有与左右方向指示灯51L、51R连结的左 右第一罩支板l〇4L、104R?第三罩支板106L、106R。
[0089] 如图5?6所示,在左右方向指示灯51L、51R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设置有第一连 结部(仅图示左第一连结部87L)。在左右方向指示灯51L、51R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设置有 使左右方向指示灯51L、51R与车头罩41连结的第二连结部88L、88R,在第一连结部的下方, 在左右方向指示灯51L、51R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设置有第三连结部89L、89R。利用这些第 一连结部?第三连结部89L、89R,左右方向指示灯51L、51R分别与车头罩41连结。
[0090] 在图9中,在车头罩41的上部设置有与主架罩(图3,附图标记42)的上部连结的 左右上连结凸起113L、113R,在左右上连结凸起113LU13R的下方设置有与主架罩42的高 度方向中间部连结的左右下连结凸起114L、114R。
[0091] 一并参照图3,包括与左右上连结凸起113L、113R连结的上罩连结部件85、85的 上罩连结部115LU15R配置在上部行驶风吹出口 58L、58R的附近,包括与左右下连结凸起 114LU14R连结的下罩连结部件86、86的下罩连结部116LU16R配置在行驶风吹出口 57L、 57R的附近。
[0092] 同样地,第三连结部89L、89R分别设置于在主架罩42开设的行驶风吹出口 57L、 57R的附近。通过在行驶风吹出口 57L、57R的附近分别设置灯具的连结部(第三连结部 8礼、891?所包括的螺钉109、109)、车头罩的连结部(下罩连结部件861^、861〇,能够抑制第三 连结部89L、89R的露出。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主架罩42及其周边部的美观性。
[0093] 如图4所示,主架罩42从车辆后方安装在覆盖车体前面的车头罩41上,并且覆盖 头管(图5,附图标记61)的后方和主架(图5,附图标记62)。在主架罩42的下方,左右主 架侧罩43L、43R与主架罩42连续地向下方延伸并覆盖主架62的侧方和发动机15的缸体 部(图1,附图标记67)的侧方。
[0094] 接下来,具体说明设置在行驶风吹出口的下方的凹部。
[0095] 如图11所示,在水平剖视时,利用向车宽方向外侧并且后方扩展形成的车头罩 41、与车头罩41的内侧位置连结的主架侧罩43L、43R,护腿板40L、40R在车辆前方形成呈凹 陷的空间的凹部91L、91R。在该凹部91L、91R的上部设置有形成在主架罩42上的行驶风吹 出口 57L、57R。
[0096] 一并参照图3,从行驶风吹出口 57L、57R排出的行驶风沿着凹部91L、91R内向下方 通过,如a2所示,在该行驶风在护腿板40L、40R的高度方向上并且各个位置,从护腿板40L、 40R的车宽方向外缘排出。
[0097] 如图12所示,在车头罩41的前面配置有方向指示灯51L,方向指示灯51L具有突 出部52L,突出部52L的结构体向车头罩41的车宽方向内侧突出构成。另外,在配置有方 向指示灯51L的车头罩41的下方设置有开口(图2,附图标记55)。行驶风吹出口 57L位 于方向指示灯51L的下方并且该方向指示灯51L的突出部52L的下方,因此从开口 55导入 的行驶风通过利用方向指示灯51L的突出部52L作为引导壁,有效地引导至行驶风吹出口 57L。
[0098] 如图13所示,由车头罩41、主架罩42、主架侧罩43L构成的护腿板40L在侧视时, 其整体形状构成为〈形,在形成〈形的顶点部位形成有弯曲部92,在该弯曲部92形成有行 驶风吹出口 57L。在护腿板40L整体中,通过在位于前方的弯曲部92设置行驶风吹出口 57L,能够不顶着行驶风的流向地将行驶风导向比护腿板的弯曲部92更靠近后方的部位。 [0099] 以上,说明了在车宽方向左侧的护腿板40L和该护腿板40L开设的行驶风吹出口 57L,在配置于车宽方向右侧的护腿板40R上开设的行驶风吹出口 57R及其周边部的结构也 相同。S卩,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线左右对称地设置有主架侧罩43R、右方向指示灯51R及其 突出部等。其结构和作用效果也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00] 以上所述的两轮机动车的作用如下所述。
[0101] 如图3所示,在护腿板40L、40R上设置有向车辆前方凹陷的凹部91L、91R,行驶风 的一部分经由行驶风吹出口 57L、57R向这些凹部91L、91R流动。该行驶风沿着凹部91L、 91R -直流动到凹部91L、91R的端部。
[0102] 以往,在护腿板上设置有多个空气吹出口,行驶风的一部分从这些空气吹出口均 匀地流动,在本发明中,通过组合凹部91L、91R与行驶风吹出口 57L、57R,在车宽方向左右 各设置有一个行驶风吹出口 57L、57R即可。其结果是,既能够减少行驶风吹出口 57L、57R 的个数,又能够提高防风效果。
[0103] 另外,由于在护腿板40L、40R上设置有凹部91L、91R,因此如在护腿板40L、40R上 设置有多个排出口时那样,不会增加护腿板40L、40R的板厚而在维持规定刚性的同时谋求 护腿板40L、40R的轻量化。另外,由于减少了行驶风吹出口 57L、57R的个数,因此能够尽可 能地减少对于车辆美观性的影响。
[0104] 另外,从行驶风吹出口 57L、57R向下吹出的行驶风沿着凹部91L、91R流动。即,行 驶风的流动成为一定而成为层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防风效果。
[0105] 如图13所示,在护腿板40L中,在〈形的弯曲部92配置有行驶风吹出口 57L。从 行驶风吹出口 57L吹出的行驶风从弯曲部92向护腿板40L整体扩展,因此行驶风难以从护 腿板40L卷入,能够提高防风效果。
[0106] 另外,通过开口 55的行驶风在由车头罩41和主架罩42形成的通风空间73内,被 向后方突出的灯具(方向指示灯51L)引导而如箭头a所示那样被导向配置在方向指示灯 51L下方的行驶风吹出口 57L。其结果是,不需要另外设置行驶风吹出口部件,能够有效地 将从开口 55导入的行驶风导向行驶风吹出口 57L。
[0107] 以上,说明了设置在车宽方向左侧的行驶风吹出口 57L和周边部的结构,相对于 行驶风吹出口 57L以车宽方向中心线左右对称设置的行驶风吹出口 57R也具有相同的结 构、作用,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因此省略说明。
[0108] 如图11所示,左右凹部91L、91R分别由车头罩41和主架侧罩43L、43R形成,不需 要使用特殊的部件来形成凹部91L、91R。同样地,通风空间(图5,附图标记73)由车头罩 41和主架罩42形成,不需要使用特殊的部件来形成通风空间73。其结果是,能够在减少零 件个数的同时谋求车辆的轻量化。
[0109] 需要说明的是,就本发明而言,在实施方式中,适用于两轮机动车,也可以适用于 三轮车,也可以适用于通常车辆。
[0110] 工业实用性
[0111] 本发明适用于两轮机动车。
[0112] 附图标记说明
[0113] 10鞍乘型车辆(两轮机动车)
[0114] 11 前轮
[0115] 12 后轮
[0116] 13转向系统
[0117] 14后轮悬架系统
[0118] 16 车座
[0119] 40L、40R 护腿板
[0120] 41 车头罩
[0121] 42主架罩
[0122] 43左右主架侧罩
[0123] 51L、51R灯具(左右方向指示灯)
[0124] 55 开口
[0125] 56上部开口
[0126] 57L、57R左右行驶风吹出口
[0127] 58L、58R左右上部行驶风吹出口
[0128] 61 头管
[0129] 62 主架
[0130] 89L、89R灯具的连结部(方向指示灯第三连结部)
[0131] 91L、91R 左右凹部
[0132] 92L、92R左右弯曲部。
【权利要求】
1. 一种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是具有供驾驶者乘坐的车座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置在所述车座的前方并保护所述驾驶者的腿不被行驶风吹到的护腿板, 所述护腿板具有向前方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驾驶者的腿相对, 所述护腿板具有使所述行驶风的一部分向所述凹部流动的行驶风吹出口。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时,所述护腿板形成为向前方突出的〈形,并且在构成该〈形的弯曲点的弯曲 部设置有所述行驶风吹出口。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行驶风吹出口的下方设置有所述凹部。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支承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前轮的转向系统; 支承所述转向系统的头管; 从所述头管向车辆后方并且下方延伸的主架; 前罩, 所述前罩包括: 覆盖所述头管的后方并且所述主架的上方的主架罩; 覆盖所述主架的侧方的主架侧罩; 覆盖所述主架侧罩的侧方和前方,并且覆盖所述头管的前方和所述主架罩的前方的车 头罩, 在所述主架罩上形成有所述行驶风吹出口, 利用所述主架罩和所述车头罩的车宽方向端部构成护腿板, 利用所述主架侧罩和位于所述主架侧罩的侧方的所述车头罩形成所述凹部, 通过所述车头罩与位于所述车头罩的后方的所述主架罩之间的通风空间而流动的行 驶风经由所述行驶风吹出口向所述凹部吹出。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位于所述车头罩内并具有向内侧突出的后部的灯具, 在所述车头罩上设置有覆盖所述前轮的上部的U形的开口, 所述灯具的所述后部位于所述开口的上方, 在比所述灯具更靠近下方的位置配置有所述行驶风吹出口。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行驶风吹出口上设置有与所述灯具连结的连结部。
7. 如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头罩上安装有所述灯具,并且在所述灯具的上方位置,在所述车头罩上设置 有能够引入行驶风的上部开口, 在所述主架罩的上端设置有使被所述上部开口引入的行驶风向后方吹出的上部行驶 风吹出口。
【文档编号】B62J99/00GK104125912SQ201280070345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1日
【发明者】大坪守, 新井惠介, 吉野裕喜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