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车身后部的结构。能够通过联接尾端梁来增加后门开口部的环形闭合截面结构的左右两侧的下侧角部的刚性、减小车身(在车身中,环形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左右两侧的部分发生扭曲)的扭转变形、提高车辆的驾驶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在车身后部(1)的结构中,在包括后灯壳板(4)和后板部(8)的车身后部(1)中设置有后门开口部(2),围绕后门开口部(2)设置有闭合截面结构,后门开口部(2)倾斜地配置成使得下部定位成比上部靠车辆后方。在车身后部(1)的结构中,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尾端梁(18)联接到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后门开口部(2)的左右两侧的下侧角部(C),延伸到闭合截面结构的下侧角部(C)外侧的隆起部(19)设置于尾端梁(18)的左右两侧,并且隆起部(19)接合到后灯壳板(4)和后板部(8)。
【专利说明】车身后部的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特别地涉及包括后门的掀背式车辆的车身后部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车辆中存在一种包括后门的掀背式汽车。在该类型车辆的车身后部,设置有后门开口部,该后门开口部具有通过后门来打开和关闭的环形结构(round structure )。
[0003]过去,在这类车辆的车身后部中,后门开口部形成为闭合截面结构以确保抗扭刚度(参见例如专利文献I)。
[0004][现有技术]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9-619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_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然而,在上述过去的车身后部的结构中,由于车身抗扭刚度取决于后门开口部的环形闭合截面结构,因此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后门开口部的左右两侧的下侧角部的刚性不足。此外,在过去的车身后部的结构中,当后门开口部被倾斜地配置并且下部被定位成比上部靠车辆后方时,如果从左右一对后悬架的一侧施加向上的荷载,则荷载倾斜地作用于环形闭合截面结构。结果,环形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左右两侧的部分可能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扭曲变形,并且车身最后方的部分的立柱(D柱)可能倒塌。
[0009]考虑到该实际情况设计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车身后部的结构:该结构能够通过联接尾端梁来提高后门开口部的环形闭合截面结构的左右下侧角部的刚性,并且能够减小车身(在车身中,环形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左右两侧的部分均扭曲)的扭转变形,并且能够提高车辆的驾驶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的结构,其中,在包括有后灯壳板和后板的车身后部中设置有后门开口部,围绕所述后门开口部设置有闭合截面结构,所述后门开口部倾斜地配置成使得下部定位成比上部靠车辆后方,其中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尾端梁联接到所述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所述后门开口部的左右两侧的下侧角部,并且延伸到所述闭合截面结构的所述下侧角部外侧的隆起部设置于所述尾端梁的左右两侧,并且所述隆起部接合到所述后灯壳板和所述后板。
[0012]在本发明中,所述后灯壳板的一部分形成为具有后面和侧面的形状;所述尾端梁的隆起部形成为至少具有上面、后面和侧面的形状;所述隆起部的上面和所述后灯壳板的侧面配置成连续地连结;所述隆起部的后面和所述后灯壳板的后面配置成连续地连结。
[0013]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尾端梁的隆起部的车身外侧部接合到后围侧板,其中所述后围侧板构成所述车身后部的外侧板结构构件。[0014]在本发明中,车辆内部空气用的出入口部件配置在所述尾端梁的隆起部中,并且所述出入口部件用的连通孔设置于所述隆起部的后面。
[0015]发明的效果
[0016]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结构中,在包括有后灯壳板和后板的车身后部中设置有后门开口部,围绕所述后门开口部设置有闭合截面结构,所述后门开口部倾斜地配置成使得下部定位成比上部靠车辆后方,其中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尾端梁联接到所述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所述后门开口部的左右两侧的下侧角部,并且延伸到所述闭合截面结构的所述下侧角部外侧的隆起部设置于所述尾端梁的左右两侧,并且所述隆起部接合到所述后灯壳板和所述后板。因此,能够实现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后门开口部的左右两侧的下侧角部的刚性的增加。在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结构中,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后门开口部的左右两侧的下侧角部通过尾端梁联接。因此,即使从左右一对后悬架中的一侧的后悬架等施加向上荷载,也能够减小环形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左右两侧的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扭曲,并且能够抑制车身的扭转变形。此外,由于尾端梁的隆起部延伸到闭合截面结构的下侧角部外侧,因此能够接收环形闭合截面结构的下侧角部的扭转变形等的荷载。能够进一步减小环形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左右两侧的部分的扭曲。因此,在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结构的车辆中,能够提高驾驶平稳性,并且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
[0017]在本发明中,所述后灯壳板的一部分形成为具有后面和侧面的形状;所述尾端梁的隆起部形成为至少具有上面、后面和侧面的形状;所述隆起部的上面和所述后灯壳板的侧面配置成连续地连结;所述隆起部的后面和所述后灯壳板的后面配置成连续地连结。因此,能够使例如在环形闭合截面结构的下侧角部扭转变形时产生的荷载从下侧角部向尾端梁的隆起部平稳地传递并分散,并且能够抑制荷载的局部集中。
[0018]在本发明中,所述尾端梁的隆起部的车身外侧部接合到后围侧板,其中所述后围侧板构成所述车身后部的外侧板结构构件。因此,能够使荷载从环形闭合截面结构的下侧角部经由尾端梁的隆起部向诸如后围侧板等外侧板结构构件传递,并且能够实现荷载的扩散并获得进一步的效果。
[0019]在本发明中,车辆内部空气用的出入口部件配置在所述尾端梁的隆起部中,并且所述出入口部件用的连通孔设置于所述隆起部的后面。因此,能够在不必单独地准备用于配置车辆内部空气用的出入口部件的空间的情况下利用尾端梁的隆起部来配置出入口部件,从而实现了对空间的有效利用。此外,车身后部的外侧板结构构件的角部能够被配置成邻近车辆内部行李室空间的后端并且能够以短距离与出入口部件连通。使车辆内部空气的控制得以简化,并且仅需要设立必要的空气通路区域。因此,能够简化作为出入口部件的通气部件等的结构,并且实现成本的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从车辆的斜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0021]图2是示出图1中的X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0022]图3是示出图2中的尾端梁被移除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3]图4是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侧视图。[0024]图5是示出图1中的X部分中的车身侧部外板被移除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5]图6是沿着图5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I 车身后部
[0028]2 后门开口部
[0029]3 立柱部
[0030]4 立柱下护板
[0031]4a 后面
[0032]4b 侧面
[0033]5 后灯壳内板
[0034]8 后板部
[0035]14 后围侧板
[0036]18 尾端梁
[0037]19 隆起部
[0038]19a 上面
[0039]19b 后面
[0040]19c 侧面
[0041]20 连通孔
[0042]C 下侧角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以下基于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44]图1至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结构。
[0045]如图1至图5所示,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车辆为包括后门(图中未示出)的掀背式汽车。在车辆的车身后部I中设置有后门开口部2,该后门开口部通过后门(图中未示出)打开和关闭,围绕该后门开口部设置有闭合截面结构。后门开口部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部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从左右两侧部向上立起的立起部被构造为最后方的部分中的立柱部(立柱部)3。此外,如图4中的点划线所示,后门开口部2的上面被倾斜地配置成使得下部被定位成比上部靠车辆后方。
[0046]立柱部3包括被配置在后门开口部2的闭合截面结构的下侧角部C中的后灯壳板4和后灯壳内板5、以及被配置成联接到后灯壳板4的上部并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车身侧部延伸板6。后灯壳板4和车身侧部延伸板6被接合到图中未不出的内侧和外侧的立柱内板、立柱外板等以由此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车身外侧的后灯壳板4与车身内侧的后灯壳内板5的重叠部通过在多个位置点焊来接合。
[0047]如图1至图4所示,在立柱部3的上端部之间,接合到后门开口部2的左右上侧角部的车顶后梁部7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布置。通过将内侧的车顶后内梁与外侧的车顶后外梁彼此接合来构造车顶后梁部7。在立柱部3的下端部之间,接合到后门开口部2的闭合截面结构的左右下侧角部C的后板部8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布置。通过将内侧的后内板与外侧的后外板彼此接合来构造后板部8。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后保险杠梁9的左右两端部通过后吸能盒(rear crush box) 10安装到后板部8的后面侧。
[0048]注意,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I中,后地板面板11、后围侧板延伸板12、后轮罩内板13等布置在车辆内侧。构成外侧板结构构件的后围侧板14、后轮罩外板15、车身侧部外板16、后侧梁17等布置在车辆外侧。
[0049]另一方面,如图1、图2、图4至图6所示,在后门开口部2的下部侧的位置,被配置在后板部8的后面侧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尾端梁18在本实施方式中联接到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后门开口部2的左右两侧的下侧角部C。在尾端梁18的左右两侧设置有隆起部(swelling section) 19,该隆起部延伸到闭合截面结构的下侧角部C外侧并且在内侧具有中空部。隆起部19分别接合到后灯壳板4和后板部8的后外板。因此,尾端梁18的左右两侧部形成为在上下长度等方面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中部大。
[0050]本实施方式中的后灯壳板4的尺寸和形状形成为能够与后灯壳内板5—起覆盖闭合截面结构的下侧角部C。此外,后灯壳板4的上部形成为以与立柱部3相对应的形状弯曲。后灯壳板4的上部包括与立柱部3重叠的后面4a和侧面4b。
[0051]尾端梁18的隆起部19形成为至少包括上面19a、后面19b和侧面19c的隆起形状。用于接合到后灯壳板4和后板部8的接合凸缘围绕上面19a、后面19b和侧面19c形成。此外,隆起部19的上面19a和后灯壳板4的侧面4b被配置成连续地连结。隆起部19的后面19b和后灯壳板4的后面4a被配置成连续地连结。根据这种配置关系,在闭合截面结构的下侧角部C扭曲变形时产生的荷载在连续地从下侧角部C平稳地流动至尾端梁18的隆起部19的状态下被传递。抑制了荷载的局部集中。
[0052]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I中,尾端梁18的隆起部19的车身外侧部被置于后围侧板14的后端部,而后灯壳板4被置于尾端梁18的隆起部19的车身外侧部与后围侧板14的后端部之间。隆起部19的车身外侧部、后灯壳板4以及后围侧板14的后端部通过在三层中进行点焊而接合。结果,车身后部I以如下方式被构造:使得闭合截面结构的下侧角部C的构造构件的接合强度增加,并且来自下侧角部C的荷载经由隆起部19被传递至诸如后围侧板14等外侧板结构构件。
[0053]因此,后围侧板14在与车身侧部外板16的内侧间隔开的状态下被配置于车身侧部外板16的内侧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后围侧板14的后端部14a沿车辆宽度方向弯曲成直角并且形成为被置于后灯壳板4的前侧中间面。后灯壳板4的车身外侧部接合到车身侧部外板16。
[0054]此外,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的尾端梁18的隆起部19中配置有车辆内部空气用的未示出的出入口部件(通气部件等)。因此,在隆起部19的后面19b中设置有与出入口部件相连通的多个连通孔2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身后部I中,没有必要单独地提供用于配置车辆内部空气用的出入口部件的空间。可以利用尾端梁18的隆起部19中的中空部来配置通气部件。此外,车身后部I的外侧板结构构件的角部被配置成邻近车辆内部行李室空间的后端。因此,角部能够以短的距离与出入口部件连通。对车辆内部空气的控制得以简化。因此,能够简化通气部件的结构。
[0055]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I的结构中,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尾端梁18被联接到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倾斜地配置的后门开口部2的左右两侧的下侧角部C。延伸到闭合截面结构的下侧角部C外侧的隆起部19被设置于尾端梁18的左右两侧。隆起部19被接合到配置于下侧角部C的后灯壳板4以及接合到后板部8。因此,能够提高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后门开口部2的左右两侧的下侧角部C的刚性。
[0056]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I的结构中,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后门开口部2的左右两侧的下侧角部C通过包括隆起部19的尾端梁18彼此联接。因此,即使从左右一对后悬架中的一侧的后悬架等施加如图4中的箭头F所示的向上荷载、并且荷载倾斜地作用于闭合截面结构的后门开口部2,也能够确定地减小闭合截面结构的左右两侧的下侧部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扭曲,并且能够抑制车身后部I的扭转变形。此外,尾端梁18的隆起部19与闭合截面结构的下侧角部C相比向外隆起。隆起部19接收由于闭合截面结构的下侧角部C的扭转变形等所产生的荷载。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闭合截面结构的后门开口部2的位于左右两侧的部分的扭曲。因此,如果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身后部I的结构被应用到车辆,则能够实现驾驶平稳性的提高,并且实现乘坐舒适性的提高。
[0057]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能够进行各种变型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后部的结构,其中,在包括有后灯壳板和后板的车身后部中设直有后门开口部,围绕所述后门开口部设置有闭合截面结构,所述后门开口部倾斜地配置成使得下部定位成比上部靠车辆后方,其中 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尾端梁联接到所述闭合截面结构的位于所述后门开口部的左右两侧的下侧角部,并且 延伸到所述闭合截面结构的所述下侧角部外侧的隆起部设置于所述尾端梁的左右两侦牝并且所述隆起部接合到所述后灯壳板和所述后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灯壳板的一部分形成为具有后面和侧面的形状;所述尾端梁的隆起部形成为至少具有上面、后面和侧面的形状;所述隆起部的上面和所述后灯壳板的侧面配置成连续地连结;所述隆起部的后面和所述后灯壳板的后面配置成连续地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端梁的隆起部的车身外侧部接合到后围侧板,其中所述后围侧板构成所述车身后部的外侧板结构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车辆内部空气用的出入口部件配置在所述尾端梁的隆起部中,并且所述出入口部件用的连通孔设置于所述隆起部的后面。
【文档编号】B62D25/08GK103569209SQ201310272606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6日
【发明者】望月晋荣, 大石浩二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