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盖以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2315阅读:7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发动机盖以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盖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能和舒适性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现有汽车发动机盖都是机盖外板与机盖内板通过粘胶直接连接,并通过铰链和发动机盖锁固定在前舱横梁上。但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盖的横向摆动会导致铰链和发动机盖锁受力集中,严重的会在与铰 链连接处产生开裂;同时,这种结构的汽车发动机盖在关闭以后,不能有效的组成一个可以抵抗路面激励的结构,由此路面激励会对汽车的前部造成很大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更为坚固的,可以有效抵抗路面激励的汽车发动机盖以及汽车。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包括发动机盖外板以及与所述发动机盖外板平行设置的发动机盖内板,所述发动机盖内板与所述发动机盖外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发动机盖内板平行,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发动机盖内板、所述发动机盖外板分别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其中,所述发动机盖内板的前部设有凹槽,所述加强板覆盖于所述凹槽上方,所述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凹槽的前沿连接,所述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凹槽的后沿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其中,所述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凹槽的前沿通过多个沿所述加强板的前端的边缘排列的第一连接点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点均匀分布于所述加强板的前端的边缘。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其中,所述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凹槽的后沿通过多个沿与所述加强板的中轴线垂直的方向排列的第二连接点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点均匀分布于所述加强板的后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其中,所述的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向外凸出的凸台,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点均分别设置于所述凸台上。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其中,所述的加强板上设置有减重孔,所述减重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减重孔沿与所述加强板的中轴线垂直的方向排列,多个所述减重孔以所述加强板的中轴线为轴左右对称分布。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其中,多个所述减重孔之间设置有向下凸出第一加强筋,所述减重孔与所述加强板的后端以及所述减重孔与所述加强板的前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加强筋,多个所述减重孔之中最外侧的所述减重孔的外侧设置有第三加强筋。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其中,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加强板的中轴线平行,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加强板的中轴线垂直。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通过增加与发动机盖内板、发动机盖外板分别连接的加强板,从而使发动机盖外板、发动机盖内板和加强板形成一个强度较大的整体,从而使汽车发动机盖更为坚固,可以有效抵抗路面激励,同时使汽车发动机盖和前舱的整体刚度,特别是垂向和侧向刚度较传统汽车发动机盖刚度有明显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因为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可以更有效抵抗路面激励,产品品质得到较大提升。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的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示出了发动机盖外板、发动机盖内板以及加强板之间的结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的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示出了去除发动机盖外板后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包括发动机盖外板I以及与发动机盖外板I平行设置的发动机盖内板2,发动机盖内板2与发动机盖外板I之间设置有加强板3,加强板3与发动机盖内板2平行,加强板3与发动机盖内板2、发动机盖外板I分别连接。加强板3的下表面与发动机盖内板2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发动机盖外板I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于加强板3的上表面以及发动机盖内板2的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通过增加与发动机盖内板、发动机盖外板分别连接的加强板,从而使发动机盖外板、发动机盖内板和加强板形成一个强度较大的整体,从而使汽车发动机盖更为坚固,可以有效抵抗路面激励,同时使汽车发动机盖和前舱的整体刚度,特别是垂向和侧向刚度较传统汽车发动机盖刚度有明显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其中,发动机盖内板2的前部21设有凹槽22,加强板3覆盖于凹槽22的上方,加强板3的前端31与凹槽22的前沿23连接,加强板3的后端32与凹槽22的后沿24连接。这种设计方案使发动机盖内板2与加强板3共同形成一个盒型结构,此结构进一步增强了汽车发动机盖的整体刚度以及抗振能力,使其更为有效的抵抗路面激励。结合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其中,加强板3的前端31与凹槽22的前沿23通过多个沿加强板3的前端31的边缘排列的第一连接点5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接点5均匀分布于加强板3的前端31的边缘。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其中,加强板3的后端32与凹槽22的后沿24通过多个沿与加强板的中轴线40垂直的方向排列的第二连接点6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点6均匀分布于加强板3的后端32。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点5与第二连接点6均为焊点。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点5为八个,第二连接点6为五个。[0025]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其中,加强板3上设置有多个向外凸出的凸台7,第一连接点5、第二连接点6均分别设置于凸台7上。凸台7的作用在于,方便发动机盖内板2与加强板3之间的焊接。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其中,加强板3上设置有减重孔8,减重孔8为多个,多个减重孔8沿与加强板3的中轴线40垂直的方向排列,多个减重孔8以加强板3的中轴线40为轴左右对称分布。本实施例中,减重孔8为五个。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其中,多个减重孔8之间分别设置有向下凸出第一加强筋51,减重孔8与加强板3的后端32之间以及减重孔8与加强板3的前端31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二加强筋52,多个减重孔8之中最外侧的减重孔8的外侧设置有第三加强筋53。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其中,第一加强筋51与加强板3的中轴线40平行,第二加强筋52与加强板3的中轴线40垂直。第一加强筋51、第二加强筋52以及第三加强筋53均在加强板3的上表面延伸。第一加强筋51、第二加强筋52以及第三加强筋53均向下凸出。第一加强筋51、第二加强筋52以及第三加强筋53 —方面起到增加加强板3的强度,进而增加了汽车发动机盖整体的强度的作用;另一方面,当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组装时,在第一加强筋51、第二加强筋52以及第三加强筋53的内凹表面涂抹粘胶,然后覆盖发动机盖外板1,即通过第一加强筋51、第二加强筋52以及第三加强筋53,发动机盖外板I粘接于加强板3上,这样第一加强筋51、第二加强筋52以及第三加强筋53又成为连接发动机盖外板I的桥梁。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因为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可以更有效抵抗路面激励,产品品质得到较大提升。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 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发动机盖,包括发动机盖外板以及与所述发动机盖外板平行设置的发动机盖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盖内板与所述发动机盖外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发动机盖内板平行,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发动机盖内板、所述发动机盖外板分别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盖内板的前部设有凹槽,所述加强板覆盖于所述凹槽上方,所述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凹槽的前沿连接,所述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凹槽的后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凹槽的前沿通过多个沿所述加强板的前端的边缘排列的第一连接点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点均匀分布于所述加强板的前端的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凹槽的后沿通过多个沿与所述加强板的中轴线垂直的方向排列的第二连接点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点均匀分布于所述加强板的后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向外凸出的凸台,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点均分别设置于所述凸台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板上设置有减重孔,所述减重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减重孔沿与所述加强板的中轴线垂直的方向排列,多个所述减重孔以所述加强板的中轴线为轴左右对称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减重孔之间设置有向下凸出第一加强筋,所述减重孔与所述加强板的后端以及所述减重孔与所述加强板的前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加强筋,多个所述减重孔之中最外侧的所述减重孔的外侧设置有第三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加强板的中轴线平行,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加强板的中轴线垂直。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盖以及汽车,其中,汽车发动机盖包括发动机盖外板以及发动机盖内板,发动机盖内板与发动机盖外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加强板与发动机盖内板平行,加强板与发动机盖内板、发动机盖外板分别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使发动机盖外板、发动机盖内板和加强板形成一个强度较大的整体,从而使汽车发动机盖更为坚固,可以有效抵抗路面激励,同时使汽车发动机盖和前舱的整体刚度,特别是垂向和侧向刚度较传统汽车发动机盖刚度有明显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因为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盖,可以更有效抵抗路面激励,产品品质得到较大提升。
文档编号B62D25/10GK203142800SQ20132007078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6日
发明者肖介平, 张立玲, 刘明卓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