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器高压油管内置降噪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向器高压油管内置降噪结构,包括硬管和与硬管一端铆接的软管,所述硬管的端部伸入软管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内设有降噪管,降噪管的一端与硬管伸入软管的端部相连,降噪管(3)的外壁与软管(2)的内壁间设有间隙。本实用新型具有能有效降低噪音的有益效果。
【专利说明】转向器高压油管内置降噪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具体是一种转向器高压油管内置降噪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传统转向器高压油管仅由硬管和软管构成,软管会随着转向器油泵的高速转动而震动,高压液体流经软管时易发出较大噪声。降低了整车NVH水平,对驾驶感受造成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能有效降低噪音的转向器高压油管内置降噪结构。
[0004]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转向器高压油管内置降噪结构,包括硬管和与硬管一端铆接的软管,所述硬管的端部伸入软管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内设有降噪管,降噪管的一端与硬管伸入软管的端部相连,降噪管的外壁与软管的内壁间设有间隙。
[0005]优选地,所述降噪管长度为软管长度的50%?75%。
[0006]优选地,所述降噪管为内螺旋降噪管。
[0007]优选地,所述硬管与软管通过铆接头相连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在软管内设置一截降噪管的结构,高压液体从硬管流出后会首先流入降噪管,之后再流入软管。高压液体流经降噪管时产生液压波,当其碰到软管内壁反射后会形成反射波,两者通过波与波的叠加以达到相互削弱,从而实现降噪功倉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图1的爆炸图;
[0011]图3为本实用新型原理图;
[0012]图中:硬管1、软管2、降噪管3、铆接头4。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4]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向器高压油管内置降噪结构,包括硬管I和与硬管I 一端通过铆接头4相连的软管2,所述硬管I的端部伸入软管2内,所述软管2内设有降噪管3,降噪管3为内螺旋降噪管。内螺旋降噪管的一端与硬管I伸入软管2的端部相连,降噪管3的外壁与软管2的内壁间留有间隙。降噪管3长度为软管2长度的60%。
[0015]高压液体从硬管I流出后会首先流入降噪管3,之后再流入软管2。高压液体流经降噪管3时产生液压波a,当其碰到软管2原理降噪管3 —端的内壁反射后会形成反射波b,反射波b碰到软管2靠近降噪管3 —端的内壁反射后形成二次反射波C,反射波b与二次反射波c相互干涉抵消,从而实现降噪功能。经过合理匹配长度的降噪管3可以改变上述液压波a的波长,使反射波b和二次反射波c的波峰与波谷相互匹配干涉,实现降噪的功倉泛.
[001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向器高压油管内置降噪结构,包括硬管(I)和与硬管(I) 一端铆接的软管(2),所述硬管(I)的端部伸入软管(2)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硬管(I)与软管(2)通过铆接头⑷相连,所述软管⑵内设有降噪管(3),降噪管(3)的一端与硬管⑴伸入软管(2)的端部相连,降噪管⑶的外壁与软管⑵的内壁间设有间隙,所述降噪管⑶为内螺旋降噪管,所述降噪管(3)长度为软管(2)长度的50%?75%。
【文档编号】B62D5/06GK203958290SQ201320853624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3日
【发明者】杨建园, 邢丽华, 刘琦 申请人:东风汽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