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蓄电池以及搭载有该铅蓄电池的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3954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铅蓄电池以及搭载有该铅蓄电池的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铅蓄电池以及搭载有该铅蓄电池的摩托车,该铅蓄电池,具备被分割成多个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的一侧的电槽盖,在所述电槽盖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多个电池室内所产生的气体排出至外部的排气通路,在所述排气通路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安装面,在所述安装面上形成有从所述安装面凸出的支撑凸部,在所述安装面上安装有多孔质部件,并且通过多孔质部件的底面与所述支撑凸部的抵接,使得多孔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底面与所述安装面之间形成0.3mm以上的间隙。该铅蓄电池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改进来提高多孔质部件的可信赖性,从而减少酸液滴出。
【专利说明】铅蓄电池以及搭载有该铅蓄电池的摩托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铅蓄电池以及搭载有该铅蓄电池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铅蓄电池而言,其以电解液为工作液,在铅蓄电池的工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其 过充电过程中会产生气体。为了将所产生的气体排出至外界,设置有将所产生的气体排出 的排气通路。然而,在气体排出到外界的过程中,电解液会以酸雾(液滴状)的形式随着气体 一起排出到外界,对外界照成污染。
[0003] 现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为了抑制电解液向外界的排出,在排出气体 的排气通路中设置多孔质部件,从而使气体在排出至外界前被该多孔质部件过滤,以使一 部分的酸雾滞留在蓄电池内部而不被排出至外界。但是,随着蓄电池使用时间的增加,依然 会有不少酸雾以液滴的方式随着气体的排出口滴落到蓄电池外,对外界照成腐蚀。因此,多 孔质部件的可信赖性被质疑。
[0004] 为了解决这一课题,普遍采用的思路为对多孔质部件的材质、孔隙大小等进行研 究,来提高多孔质部件的可信赖性(例如,酸雾过滤能力,使用寿命等)。但是,这一研究耗资 高,耗时长,难以短时间内收到成效。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改进来提高多孔质 部件的可信赖性,从而减少酸液滴出的铅蓄电池以及搭载有该铅蓄电池的摩托车
[0006] 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1的铅蓄电池,具备被分割成多个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 该电槽的一侧的电槽盖,在所述电槽盖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多个电池室内所产生的气体排出 至外部的排气通路,在所述排气通路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安装面,在所述安装面上形成有从 所述安装面凸出的支撑凸部,在所述安装面上安装有多孔质部件,并且通过多孔质部件的 底面与所述支撑凸部的抵接,使得多孔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底面与所述安装面之间形成 0. 3mm以上的间隙。
[0007] 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通过设置支撑凸部来撑起多孔质部件,相较于现有的结构, 增大了多孔质部件的有效通气面积,多孔质部件的边缘区域也能够被有效地得到利用,提 高了多孔质部件的过滤及通气性能,另一方面,由于恰当地设置了多孔质部件上下两侧的 间隙的大小,避免了汽液混合物所致的通气抵抗的增加,有效改善了蓄电池整体的通气性, 减少了酸液的滴出,整体上增加了多孔质部件的可信赖性。
[0008] 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2的铅蓄电池,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优选为还包括导 出部,该导出部作为所述排气通路的一端的部分而朝向外部开口,所述安装面形成于所述 导出部的内周面。
[0009] 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3的铅蓄电池,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优选为通过 多孔质部件的底面与所述支撑凸部的抵接,使得多孔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底面与所述安装 面之间形成0. 5mm以上的间隙。
[0010] 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4的铅蓄电池,在技术方案2或3的基础上,优选为在所 述铅蓄电池处于普通使用状态下,垂直于所述多孔质部件的所述底面且不穿过所述多孔质 部件自身的法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
[0011] 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5的铅蓄电池,在技术方案2或3的基础上,优选为在所 述铅蓄电池处于普通使用状态下,垂直于所述多孔质部件的所述底面且不穿过所述多孔质 部件自身的法线大致与重力方向一致。
[0012] 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6的铅蓄电池,在技术方案2或3的基础上,优选为所述 多孔质部件的所述底面仅与所述支撑凸部抵接。
[0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7的铅蓄电池,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优选为所述多孔 质部件的相对于上述底面的相反一侧的上表面与所述排气通路的内侧表面之间的最小间 隙为0. 3_。
[0014] 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8的铅蓄电池,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优选为所述 铅蓄电池为开放型的铅铅蓄电池。
[0015] 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9的铅蓄电池,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优选为所述 铅蓄电池为用于摩托车的铅蓄电池。
[0016] 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10的铅蓄电池,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优选为所 述铅蓄电池的10小时率放电容量为3. 8Ah以上13Ah以下。
[0017] 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11的铅蓄电池,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优选为所 述多孔质部件的厚度为1. 5mm以上3mm以下。
[0018]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摩托车,其搭载有上述技术方案1?11 的任意一种铅蓄电池。本技术方案的摩托车通过搭载有上述技术方案的铅蓄电池,也能取 得上述方案的铅蓄电池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现有的铅蓄电池的整体立体图。
[0020] 图2是现有的铅蓄电池的俯视图。
[0021] 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0022] 图4是表示排气通路的终端的导出筒部周围的剖面放大图。
[0023] 图5是本实用新型铅蓄电池的导出筒部周围的剖面放大图。
[0024] 图6是图5的进一步放大图。
[0025] 图7是安装面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26] 图8是安装面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进行详细说明。
[0028] 首先,根据图1至图3来详细说明一般现有的铅蓄电池的详细结构。
[0029] 图1为现有的铅蓄电池100的整体立体图,图1中,铅蓄电池100处于通常被安装 使用或进行充电的普通使用状态。在以下的说明中,所涉及的方向是以该普通使用状态为 基准的。图2是现有的铅蓄电池100的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0030] 图1中所例示的铅蓄电池100是搭载于摩托车上来使用的铅蓄电池100。本实用新 型所涉及的铅蓄电池的10小时率放电容量为3. 8Ah以上13Ah以下,优选为5Ah以上13Ah 以下,更优选为5Ah以上12Ah以下。
[0031] 这里,10小时率放电容量是,通过10小时率电流与成为放电终止电压为止的时间 的乘积而得的电气量(Ah)。10小时率电流是放电开始后到成为放电终止电压为止的时间 为10小时的电流(A)。放电终止电压平均每电池单元为1. 75V。满充电后静置1小时之后 是开始放电的时期。满充电是指,在液体式铅蓄电池(还称之为开放型的铅铅蓄电池)的情 况下,以10小时率电流充电至每15分钟测定的充电中的端子电压3次连续表示恒定值的 状态,或者以10小时率电流充了放电电气量的130%?150%之后的状态。但是,在阀控式 铅蓄电池中,满充电是指,以10小时率电流充电至充电中的端子电压为14. 4V之后再充电 4小时的状态,或者以10小时率电流充了放电电气量的120%?130%之后的状态。
[0032] 如图1?图3所示,铅蓄电池100主要包括大致呈一侧开放的箱型的电槽10、收容 于电槽10中的电池单元20以及覆盖电槽10的开放的一侧的电槽盖30。其中电槽10的内 部空间被划分成六个排列成一排的收容空间(电池室),各收容空间中分别收容有一个电池 单元20。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铅蓄电池100的电池室的长度(在电池单元20排列方向上的 尺寸)约为15mm以上45mm以下,优选为30mm以下。各电池单元20包括由正极板、负极板 以及介在于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的隔板反复层叠而成的电极板(未图示)、分别与正极板和 负极板导通的正负极电导通的正、负极子端子(未图示)以及充满在收容空间中的作为电池 单元20的工作液的电解液(未图示)。另外,铅蓄电池单元100还具有分别与各电池单元20 的正极子端子导通的正极端子50以及分别与各电池单元20的负极子端子导通的负极端子 60。正极板例如可以由在Pb-Sb的合金格栅上附着或填充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二氧化铅构 成,负极板例如可以由在Pb-Sb的合金格栅上附着或填充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铅构成。也 就是说,铅蓄电池100是六单元型的开放型铅蓄电池。
[0033] 这里,电槽中所收容的电池单元数并不限于六个,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另外,各 电池单元的收容空间也不限于排列成一排,也可以排列为多排。另外,对于电池单元中的电 池极板的材料和结构以及电解液的构成等,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本领域内的各种可 能的构成。
[0034] 在这里将电槽盖30覆盖电槽10后朝向电池单元的一侧面称为内侧面,而将与内 侧面相反而朝向外界的一侧面称为外侧面。如图1?图3所示,电槽盖30的盖主体32呈 与电槽10的开放侧的形状大致相同的矩形。在盖主体32上形成有与各电池单元20分别 对应的六个注液孔32a,各注液孔32a分别与电槽10的各收容空间相连同,由此可以通过各 注液孔32a向各收容空间内注入电解液。在各注液孔32a上分别安装有从盖主体32的外 侧面阻塞注液孔32a的柱塞34。另外,在盖主体32上还形成有分别使正极端子50和负极 端子60露出的端子孔32c。并且在盖主体32上还分别对应于正极端子50和负极端子60 标注有极性标记32e。
[0035] 如图3所示,在电槽盖30上还形成排气通路,用于将在电池的使用或充电过程中 产生的气体排出至外界。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铅蓄电池100的排气通路的宽度(垂直于电 池单元20的排列方向)为4mm以上9mm以下。排气通路按气体的排出流向自上游向下游依 次包括分别对应于各电池单元20所形成的导入筒部36、将各导入筒部36连通起来的主流 路37以及将主流路37中的气体导出至外界的导出筒部38 (相当于导出部)。如图3所示, 该主流路37经由各导入筒部36与铅蓄电池100的各电池单元20连通。导入筒部36形成 在盖主体32的内侧面,大致呈沿与盖主体32的垂直的中空的圆筒状。导入筒部36的下端 朝向于电池单元20开口,导入筒部36的上端开口于盖主体32的外侧面而形成圆形的导入 口 36b。但并不一定是圆形,可以任意设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铅蓄电池100的导入口 36b的直径(非圆形时为排气通路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2mm以上10mm以下,优选为3mm以 上6mm以下。
[0036] 在盖主体32的外侧面上形成有将各导入口 36b连通的凹槽37a,并且在该凹槽 37a上设置有封闭该凹槽37a的不可拆装的上盖39,从而由凹槽37a和上盖39围成了部分 主流路37。通过这样的构造形成封闭的主流路37而防止气体从主流路37泄漏。即,对于 无需在使用过程中补充电解液的免维护型铅蓄电池,在初次注液后将上盖39粘合在凹槽 37a 上。
[0037] 另外,在排气通路的末端形成有作为将气体导出至外部的气体导出部的导出筒部 38。为了便于形成导出筒部38,主流路37以沿主流路37的长度方向从盖主体32的一端 (图1?图3中的右侧端)伸出的方式形成。导出筒部38以朝下的方式形成在该主流路37 的伸出部分的底面上。导出筒部38为朝下开口的中空圆筒形,朝下开口的一端形成排出口 38a。这里,排出口 38a优选为朝向重力方向的下方。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可以 使排出口 38a朝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倾斜的方向、水平方向或者朝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倾 斜的方向。
[0038] 图4是表示导出筒部38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所示,在导出筒部38的上端形成 有圆形的锪孔部38b,在锪孔部38b中安装有多孔质部件80,即锪孔部38b的中空环状的底 面成为多孔质部件80的安装面38c。具体地讲,多孔质部件80呈圆盘状,其周面大致与锪 孔部38b具有相同的直径,其底面与安装面38c抵接。通过这样的构成,使得主流路37中 的气体在通过导出筒部38时都要经过多孔质部件80。
[0039] 以下对气体的排出流动进行说明。在铅蓄电池100的使用或充电过程中,特别是 过充电过程中,各电池单元20会产生气体,并且在所产生的气体中会夹带作为电池单元20 的电解液成分的酸雾。首先,在各电池单元20中产生的气体分别从各导入筒部36的各导 入口 36a被导入各导入筒部36,然后从分别从各排气口 36b进入主流路37。进而,从各排 气口 36b进入主流路37的气体朝着导出筒部38 -侧在主流路37中流动。进而,流动至导 出筒部38的气体通过多孔质部件80而被过滤,一部分的酸雾被滞留在多孔质部件80内。 最后,通过多孔质部件80的气体在导出筒部38的中空部引导下从导出口 38b被排出至外 界。在蓄电池正常使用状态下,在主流路37中气体的流动方向为水平方向,而在导出筒部 38中,气体的流动方向为重力方向。
[0040] 针对上述结构的现有的蓄电池100,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实践中发现,长期使用 后的多孔质部件80,仅丧失通气/过滤能力的仅为多孔质部件80的中央部分,而起边缘部 分没有受损。经研究发现,这是由于中空环状的安装面38c会阻挡其上方的多孔质部件的 边缘部分,因此,会导致多孔质部件80的有效通气面积降低。即,绝大部分气体和酸雾皆仅 通过多孔质部件80的中心部分,因此,主要起到过滤作用的是多孔质部件80的中心部分。
[0041] 其中,有效通气截面积是指多孔质部件80在相对于气体通过方向上的有效通气 面积,即多孔质部件80在气体通过方向上的截面积减去在气体通过方向上多孔质部件80 被遮挡/覆盖的面积后得到的面积。对于如图4所示的情况而言,有效通气截面积为多孔质 部件80的截面面积减去安装面38c覆盖多孔质部件80的底面的面积所得到的面积。有效 通气面积的降低,将导致蓄电池内的气体压力升高,带来酸雾渗漏增加等诸多问题。其中, 酸雾渗漏将会腐蚀容纳蓄电池的外部设备,对外界照成污染。这一问题在摩托车用铅蓄电 池等较小的蓄电池中更加突出。
[0042] 下面,通过图5至图8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0043] 图5是本实用新型铅蓄电池的导出筒部周围的剖面放大图。图6是图5的进一步 放大图。图7是安装面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8是安装面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如 图5至图8所示,导出筒部38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安装面38c,即,安装面38c为包含与导出 筒部38的横截面平行的平面的区域,且,是导出筒部38的内周面或接近该内周面的主流路 的表面。这里所述的横截面是气体从排出口 38a排出的方向(S卩,导出筒部38中气体流动 方向)垂直的平面。在中空环状的安装面38c上形成有从安装面38c突出(凸出)的支撑凸 部90。
[0044] 具体地,安装面38c由中空部分381和中空部分381外围的边缘部分381构成。边 缘部分381是由导出筒部38所形成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沿用了图4所述的锪孔部38b 来形成安装面38c的边缘部分381的构成。而支撑凸部90突出设置在安装面38c的边缘 部分381上。支撑凸部90用以支撑并固定其上方的多孔质部件80。因此,支撑凸部90只 要能够支撑起多孔质部件80的至少一部分,使得多孔质部件90不被安装面38c的边缘部 分381遮住即可,对其数量和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以支撑凸部90来稳固地支撑 起整个多孔质部件80。进一步,优选在尽量减少支撑凸部90对多孔质部件80的有效通气 面积的影响,支撑凸部90的剖面如图6所示,优选为下宽上窄的例如三角形或梯形形状,但 并非仅限于此。
[0045] 图7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导出筒部38为圆筒状,因此安装面38c为圆形,其中空部 分381也为圆形。而边缘部分381形成为环状。图7中底面为弯月状的支撑凸部90对称 地设置在环状边缘部分381的两侧。
[0046] 另外,图8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导出筒部38为方筒状,因此安装面38c为方 形,其中空部分381为圆形,而边缘部分381为具有圆形空心的方环状结构。图8中,底面 为圆形的2个支撑凸部90和底面为方形的2个支撑凸部90分别设置在边缘部分381的4 个角部。
[0047] 这里,导入筒部38的形状并不仅限于圆筒状或方筒状,也可以为其他各种形状, 只要在其内部形成中空的导出气体的通路(主流路37)即可。多孔质部件80的形状也并不 仅限于圆盘状,可以对应于导出筒部38的形状来进行设计,例如也可以是矩形或多边形, 只要能使通过导出筒部38的全部气体通过多孔质部件80即可。另外,为了更好的固定或 密封,也可以通过粘接剂将多孔质部件80的周面粘接在锪孔部38b上。
[0048] 关于多孔质部件80的材质,可以使用陶瓷、矾土、聚丙烯、聚乙烯、含有聚丙烯和 聚乙烯的共聚物等。而多孔质部件的制造方法可以采用对所述材质的粒子进行烧结成型的 方法。在该制造方法中,可以使用混合有多种材质的粒子而得的材质。另外,可以通过烧结 等方法使防水剂附着于多孔质部件。
[0049] 另外,请参阅图6,当多孔质部件80被安装到安装面38c上的支撑凸部90,并在盖 主体32上安装上盖39而形成部分主流路37后,在当多孔质部件80的上表面和上盖39的 内侧表面之间形成上间隙,该上间隙设为h (mm)。另外,由于支撑凸部90具有高度H,而在 多孔质部件80的下表面(相当于底面)和安装面38c之间形成下间隙,该下间隙为支撑凸部 90的高度H。下面,通过表格详细说明上间隙h和下间隙Η对多孔质部件80的通气性的影 响。
[0050] 表1下间隙Η对多孔质部件两侧压差变化量的影响
[0051] 下间隙 H(mm) 0.1 0.2 0.3 0.5 1 1.5 0 1 3 6 12 25 影响判断 X X Δ Δ Δ 〇
[0052] 上表中,X:对压差变化量无影响;Λ :对压差变化量有部分影响;〇:对压差变化 量的影响较大。压差变化量:无支撑凸部时的多孔质部件两侧压差-有支撑凸部时多孔质 部件两侧压差。
[0053] 从上表可知,当下间隙Η小于0. 3mm时,压差变化量不明显(不足3 ),与无支撑凸部 时的效果基本一致。发明人认为,这是间隙过小,会因工艺误差以及气液混合的气泡所致的 多孔质部件80的通气抵抗增加所致。因此,考虑成型作业的难易度(误差)以及气泡造成的 通气抵抗的增加,支撑凸部90的下间隙Η至少要达到0· 3mm以上,优选为0· 5mm以上。但 不建议大于1. 5_。此时,若下间隙Η大于1. 5_,则继续增加高度没有明显的意义,不会继 续增加多孔质部件80的通气性,反而,会对多孔质部件80的上表面到上盖39的内侧表面 之间的上间隙h照成影响。具体地,由于多孔质部件80的厚度(一般为1. 5mm以上3mm)不 宜减少,因此,增加下间隙Η则需要减少上间隙h。但,对于上间隙h而言,基于与下间隙Η 相同的原因,至少要预留〇. 3mm以上,优选1mm以上。因此,不宜过度地增加支撑凸部90的 高度。
[0054] 另外,发明人认为在下间隙Η小于0. 3mm时产生的气液混合气泡的产生原因为,液 体成分(酸雾)中含有硫酸所致。具体而言,由于硫酸的粘度较高,流动性差,因此,一旦进 入小于0.3_的狭小空间内会长期滞留。这种现象,发明人认为是表面张力所致。因此,本 实用新型中,通过将下间隙Η设为0.3_以上,起到了防止含硫酸的液体或包含该液体的气 泡滞留在下间隙Η之内的效果。这种效果是采用含有硫酸的电解液的情况下首次获得的效 果,因此,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铅蓄电池时,可以获得显著的效果,特别是针对开放型铅蓄 电池而言,由于具有较大量的电解液,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获得极大的效果。
[0055] 发明人进一步对支撑凸部90的有无对多孔质部件80照成的气体流速的变化进行 了实验。实验所用的本实用新型蓄电池100为摩托车用铅蓄电池,其规格为10小时率放电 容量为lOAh,支撑凸部90的高度Η为1. 5mm,多孔质部件80的厚度为2. 5mm,多孔质部件 80的材料为聚丙烯粒子,上间隙的高度h为1. 5mm。对这样的蓄电池100和去掉了支撑凸 部90之后的蓄电池进行了过充电。得到的气体流速的平均值为5. 5ml/min. mm2 (有支撑凸 部)和17. 8ml/min. mm2 (无支撑凸部)。由此可知,通过设置支撑凸部90,多孔质部件80两 侧压差降低,气体流动更加平缓(流速变成1/3),由此,伴随高压差而渗出的酸雾的量也得 到降低,酸雾的减少带来通气性的改善和过滤能力的提高。
[0056]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100,通过设置支撑凸部90来撑起多孔质部件80, 相较于图4所述的现有的结构,增大了多孔质部件80的有效通气面积,多孔质部件80的边 缘区域也能够被有效地得到利用,提高了多孔质部件90的过滤及通气性能。另一方面,由 于恰当地设置了多孔质部件80上下两侧的间隙的大小,避免了汽液混合物所致的通气抵 抗的增加,有效改善了蓄电池整体的通气性,减少了酸液的滴出,整体上增加了多孔质部件 的可信赖性。
[0057] 〈变形例〉
[0058] 上述图5、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沿用了图4所述的锪孔部38b来形成安装面38c 的边缘部分381的构成,但是并非仅限于此,可以对此进行适当的变形。例如,不一定非要 形成锪孔部38b,也可以将导出筒部38-端面(与排出口 38a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作为安装 面38c,在安装面38c上形成封闭环状的支撑凸部90,使得支撑凸部90同时起到支撑固定 和密封的作用。
[0059] 另外,图5至图6所述的多孔质部件的安装位置皆设置在导出筒部38 (导出筒部 38)的一端,且采用1个多孔质部件80。但是,并非仅限于此。例如,多孔质部件80也可以 设置在导出筒部38的中间或到末端(排出口 38a处)。另外,也可以同时在多个位置安装多 孔质部件80。另外,多孔质部件80也可以为由多个分体的多孔质部件层叠而成。
[0060] 另外,上述图5、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铅蓄电池100处于普通使用状态下,垂 直于多孔质部件80的底面且不穿过多孔质部件80自身的法线大致与重力方向一致,亦即, 导出筒部38朝向重力方向。但并非仅限于此,多孔质部件80的法线也可以朝斜下倾斜,只 要使导出筒部38的排出口 38a朝下即可,以防止滴出的酸液会在多孔质部件80的下方堆 积,影响通气性。
[0061] 另外,上述图5、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多孔质部件80及其安装面38c设置在 导出筒部38内。但是并非仅限于此,也可以将多孔质部件80及其安装面38c形成在排气 通路的主流路37的内周面上。此时,优选将多孔质部件80粘接在排气通路的主流路37的 内周面上。
[0062] 另外,在上述气体流速实验中,虽然采用了厚度为2. 5mm的多孔质部件80,但并非 仅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多孔质部件80的厚度优选为1. 5mm以上3mm以下,在此范围内, 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权利要求】
1. 一种铅蓄电池,具备被分割成多个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的一侧的电槽盖, 在所述电槽盖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多个电池室内所产生的气体排出至外部的排气通路, 该铅蓄电池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通路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安装面,在所述安装面上形成有从所述安装面凸出的 支撑凸部, 在所述安装面上安装有多孔质部件,并且通过多孔质部件的底面与所述支撑凸部的抵 接,使得多孔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底面与所述安装面之间形成0. 3mm以上的间隙。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出部,该导出部作为所述排 气通路的一端的部分而朝向外部开口, 所述安装面形成于所述导出部的内周面。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通过多孔质部件的底面与所述支 撑凸部的抵接,使得多孔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底面与所述安装面之间形成〇. 5_以上的间 隙。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铅蓄电池处于普通使用状态 下,垂直于所述多孔质部件的所述底面且不穿过所述多孔质部件自身的法线相对于水平方 向向下倾斜。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铅蓄电池处于普通使用状态 下,垂直于所述多孔质部件的所述底面且不穿过所述多孔质部件自身的法线大致与重力方 向一致。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质部件的所述底面仅与所 述支撑凸部抵接。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质部件的相对于上述底面 的相反一侧的上表面与所述排气通路的内侧表面之间的最小间隙为〇. 3mm。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铅蓄电池为开放型的铅蓄电 池。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铅蓄电池为用于摩托车的铅 蓄电池。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铅蓄电池的10小时率放电 容量为3. 8Ah以上13Ah以下。
11.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质部件的厚度为 1. 5mm以上3mm以下。
12. -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与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铅蓄电池。
【文档编号】B62M6/90GK203910881SQ201420103538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7日
【发明者】秦洁 申请人: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