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门框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8588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汽车前门框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体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前门框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侧围总成里面会通过前立柱、上边梁、中立柱和门槛构成一个针对汽车前门位置的支撑结构。在对该支撑结构进行生产时,现有工艺通过逐步向汽车侧围外板内加入前立柱等部件后相互拼接而成。经统计研究,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偏置碰撞后,汽车侧围前门框的上部和前部,即前立柱的中下部和上部位置各有一个容易遭受损害的脆弱部,该脆弱部的变形损害会造成汽车前门无法打开,不利于驾乘人员安全。现有技术中提供的解决办法一般是增加前立柱的料厚,采用高强度钢板,或者增加额外的零部件来对前立柱的强度进行整体上的提高。这种解决办法一方面使得车辆制造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则增加了汽车车身重量,衍生出汽车油耗增大,使用性能下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在操作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前门框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前门框加强结构,包括上边梁、前立柱、中立柱和门槛,前立柱分为上前立柱和下前立柱,所述下前立柱前表面的中部向前凸起,形成一个上下窄,中间宽的“凸”字形结构,所述前表面和后表面之间的下前立柱内部形成一个空腔,所述下前立柱的下端焊接在门槛上,所述下前立柱的上端向后弯折,并和倾斜设置的所述上前立柱的前端焊接成一体,所述上前立柱的后端与所述上边梁的前端焊接固定在一起,并在接头处形成一个空腔,所述上边梁与所述门槛之间设置有中立柱,该中立柱的上端与所述上边梁焊接,该上边梁的后端超过所述中立柱,并向后延伸,所述中立柱的下端与所述门槛焊接,该门槛的后端超过所述中立柱,并向后延伸。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下前立柱、上前立柱、上边梁、中立柱和门槛事先依次相互焊接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结构,焊接好后再装设到汽车侧围外板上。根据统计研究结果,在发生偏置碰撞时,容易发生弯折破损的两个位置分别对应到下前立柱中部以及上前立柱和上边梁的接头处。因此,本技术方案中将下前立柱设计成内部形成空腔的“凸”字形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特征,增加了下前立柱的抗撞击强度。当发生撞击时,下前立柱的前表面凸起,起到了缓冲撞击的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平直的前表面,对下前立柱后表面部分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同理,在上前立柱的后端与上边梁的前端通过相互错开搭接,然后固定焊接为一体形成一个空腔,以这种空腔结构来增加该部位的抗冲击强度。上边梁和门槛在通过中立柱后继续往后延伸,利于配合其他结构进行加固。

本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首先在整体上将下前立柱、上前立柱、上边梁、中立柱和门槛一步到位焊接成一体的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针对容易发生折损的脆弱部,通过构建空腔状的结构来提高抗冲击强度,保证整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上边梁的前端连续弯折呈凸起状,所述上前立柱的后端连续弯折也呈凸起状,且上边梁的凸起与上前立柱的凸起之间形成空腔。通过两个凸起叠合,且在叠合的两个凸起之间形成空腔,相对于单纯的设置成空腔的结构,抗冲击能力更强,稳定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首先在整体上将下前立柱、上前立柱、上边梁、中立柱和门槛一步到位焊接成一体的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针对容易发生折损的脆弱部,通过构建空腔状的结构来提高抗冲击强度,保证整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脆弱部的结构示意图。

下前立柱-1 上前立柱-2 上边梁-3 门槛-4 中立柱-5

第一脆弱部-6 第二脆弱部-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汽车前门框加强结构,前立柱分为上前立柱2和下前立柱1。下前立柱1前表面的中部向前凸起,形成一个上下窄,中间宽的“凸”字形结构,前表面和后表面之间的下前立柱1内部形成一个空腔。下前立柱1的下端焊接在门槛4上,下前立柱1的上端向后弯折,并和倾斜设置的上前立柱2的前端焊接成一体,上前立柱2的后端部分与上边梁3的前端部分相互错开搭接后焊接固定在一起。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将上边梁3的前端部分制作成连续弯折呈凸起状,上前立柱2的后端部分也连续弯折呈凸起状,将上边梁3的凸起与上前立柱2的凸起重合,并保持一段距离形成空腔结构后焊接固定。上边梁3与门槛4之间设置有中立柱5,该中立柱5的上端与上边梁3焊接,该上边梁3的后端超过中立柱5,并向后延伸,中立柱5的下端与门槛4焊接,该门槛4的后端超过中立柱5,并向后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如下:

下前立柱1、上前立柱2、上边梁3、中立柱5和门槛4事先依次相互焊接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结构,焊接好后再装设到汽车侧围外板上。根据统计研究结果,在发生偏置碰撞时,容易发生弯折破损的两个位置分别对应到下前立柱1中部与上前立柱2和上边梁3的接头处,即图1中第二脆弱部7和第一脆弱部6。因此,本技术方案中将下前立柱1的中部,即第二脆弱部7的位置设计成内部形成空腔的“凸”字形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特征,增加了下前立柱1的抗撞击强度。当发生撞击时,下前立柱1的前表面凸起,起到了缓冲撞击的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平直的前表面,对下前立柱1后表面部分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同理,在第一脆弱部6处,上前立柱2的后端与上边梁3的前端通过相互错开搭接,然后固定焊接为一体形成一个空腔,以这种空腔结构来增加该部位的抗冲击强度。与第二脆弱部7一样,上前立柱2的后端与上边梁3的前端均弯折成凸状,然后贴合构成空腔,效果更加。上边梁3和门槛4在通过中立柱5后继续往后延伸,利于配合其他结构进行加固。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