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A柱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上的A柱是指前发动机舱和前车门之间的支撑结构,在进行A柱的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其遮挡驾驶者视线的角度同题,一般情况下,驾驶者通过A柱出的视线的双目重叠角总计为5-6度,理想的情况是双目重叠角越小越好,但A柱的设计又要有一定的几何尺寸,要保持车身的刚度以及碰撞时传递承受载荷的能力,即对A柱除了传统的视野要求外,A柱在车辆在发生前碰时的承裁能力、抵抗白车身的弯曲扭转变形能力以及车辆翻转时的防护能力都有要求,故而如何保证A柱两端与A柱内外板的连接的牢固性变得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其结构设计合理、新颖,可提高A柱连接牢固强度的汽车A柱连接结构。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设计一种汽车A柱连接结构,它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内板,在所述侧围外板和侧围内板相向设置的两个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座套,在两个内侧壁上的座套上分别开设有凹孔;所述侧围外板和侧围内板对合,且两个内侧壁座套上的凹孔相向设置;还包括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两端分别插于其中一个座套上的凹孔内,且所述导向柱与两个座套固定连接;所述侧围外板和侧围内板的边缘对合后焊接。
优选的,在所述座套的两侧开设有与所述凹孔连通的穿孔,并在所述导向柱的端部开设有螺纹穿孔,所述穿孔、螺纹穿孔同轴线设置;还包括贯穿所述穿孔、螺纹穿孔设置并将所述导向柱与所述座套相对固定的固定螺栓。
优选的,还包括外围加强板,所述外围加强板的横截面呈中部外凸的弧面结构,且所述外围加强板扣在所述侧围外板上,所述外围加强板的边缘与所述侧围外板的边缘焊接,且所述外围加强板中部与所述侧围外板之间设有缓冲间隙。
优选的,所述座套通过螺栓与所述侧围外板或侧围内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设计的结构独特、防护性能佳、实用性强;其次,通过本设计的结构各部件的配合,可将焊接部位由导向柱与车身连接最薄弱位置向周边转移,在车辆在发生前碰时的其A柱的承裁能力、抵抗白车身的弯曲扭转变形能力以及车辆翻转时的防护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加强。本实用新型设计独特,结构简単,防护性能佳,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状态之一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状态之二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侧围外板及其上的座套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侧围内板及其上的座套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状态之三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外围加强板;2.侧围外板;3.侧围内板;4、5.座套;6.穿孔;7.固定螺栓;8、9.螺栓;11、13.侧围外板的边缘;12、14.侧围内板的边缘;16.导向柱;17.螺纹穿孔;18.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汽车A柱连接结构,参见图1至图5;它包括侧围外板2、侧围内板3,在所述侧围外板2和侧围内板3相向设置的两个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座套4、5,在两个内侧壁上的座套4、5上分别开设有凹孔18;所述侧围外板2和侧围内板3对合,且两个内侧壁座套4、5上的凹孔18相向设置;本设计它还包括导向柱16,所述导向柱16的两端分别插于其中一个座套4、5上的凹孔18内,且所述导向柱16与两个座套4、5固定连接;而所述侧围外板2和侧围内板3的边缘对合后焊接。
优选的,本设计还在所述座套4、5的两侧开设有与所述凹孔连通的穿孔6,并在所述导向柱16的端部开设有螺纹穿孔17,所述穿孔6、螺纹穿孔17同轴线设置;还包括贯穿所述穿孔、螺纹穿孔设置并将所述导向柱与所述座套相对固定的固定螺栓7。
进一步的,本设计它还包括外围加强板1,所述外围加强板1的横截面呈中部外凸的弧面结构,且所述外围加强板1扣在所述侧围外板2上,所述外围加强板1的边缘与所述侧围外板的边缘焊接,且所述外围加强板中部与所述侧围外板之间设有缓冲间隙,进一步的,本设计中的所述座套通过螺栓8、9与所述侧围外板2或侧围内板3固定连接。
综上,通过本设计的结构各部件的配合,可将焊接部位由导向柱与车身连接最薄弱位置向周边转移,在车辆在发生前碰时的其A柱的承裁能力、抵抗白车身的弯曲扭转变形能力以及车辆翻转时的防护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加强。本实用新型设计独特,结构简単,防护性能佳,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