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7095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汽车车身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结构,该结构在底板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向上方隆起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于所述通道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架,所述底板在所述底架和所述通道部之间的位置上形成有隆起部,该隆起部具有侧壁和上壁而以隆起一段高度的方式形成,在沿着所述通道部下端的所述隆起部的上壁的下表面,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加强架。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有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将用于连接电池和马达单元的线束配置于通道部的内部,其中,所述电池由电动汽车的底板支承,所述马达单元配置于前部隔间,所述通道部在底板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延伸。

另外,下述专利文献2公开有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在连接于底板的下表面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架横梁的前后表面上形成有开口,筒状的引导部件在前后方向上贯穿这些开口,使燃料管通过该筒状引导部件的内部而进行配管。

专利文献1:wo2014/167976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321315号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汽车车身结构中,由于将线束配置于底板的内部,因此在将驱动轴配置于底板内部的车辆中,线束会和驱动轴干涉,因此,难以采用这种结构。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汽车车身结构中,由于在车架横梁上形成开口以使引导部件贯穿,因此可能会有由于该开口而降低作为加强部件的车架横梁的强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所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其既不降低车身的刚性,又能够将线束或燃料配管这样的线状部件从底板的下表面引导至发动机室。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汽车车身结构为,在底板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向上方隆起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于所述通道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架,所述底板在位于所述底架和所述通道部之间的位置形成有隆起部,所述隆起部具有侧壁和上壁以隆起一段高度的方式形成,在沿着所述通道部的下端延伸的所述隆起部的上壁的下表面,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加强架,其中,在所述底板的前部连接于下仪表板的下部的部分,由连接件来连接所述通道部加强架的下表面和底板的位于所述底架下方的下表面,在由所述隆起部的侧壁、所述隆起部的上壁、所述通道部加强架以及所述连接件所围成的空间,配置有向所述下仪表板前方的发动机室延伸的线状部件。

在第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汽车车身结构为,所述底架的前部隔着从前上方向后下方倾斜的所述下仪表板连接于在所述发动机室内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前侧架的后部,所述连接件具有相连续的水平壁和铅直壁,所述水平壁和铅直壁间形成棱线,由此使连接件的截面呈l字状,所述连接件的前部向前上方折弯并连接于所述前侧架后部的下壁和车宽方向内壁,所述连接件的后部连接于所述通道部加强架的下壁和车宽方向内壁。

在第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第3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汽车车身结构为,在所述前侧架后部的内表面上配置有加强板,并且所述连接件的前部和所述前侧架的后部以及所述加强板三层重叠着连接。

在第2技术方案或第3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第4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汽车车身结构为,所述连接件的铅直壁的后部覆盖所述通道部加强架的前端,并连接于该通道部加强架的车宽方向内壁。

在第1技术方案~第4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第5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汽车车身结构为,所述连接件的铅直壁的从水平壁开始的竖起高度从后方朝向前方逐渐减小,并且在所述铅直壁的上端形成朝向前方折弯的凸缘。

在第1技术方案~第5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第6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汽车车身结构为,具有支架,其用于连接配置于所述发动机室的副框架后部的车身安装部和所述连接件的前部,并且所述支架的后部和所述连接件以及所述前侧架三层重叠着连接。

在第6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第7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汽车车身结构为,所述支架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并且在和所述连接件连接的连接部与所述加强筋的后端之间具有开口部。

另外,实施方式中的燃料配管31对应于本发明的线状部件。

采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在底板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向上方隆起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在通道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架,底板在位于底架和通道部之间的位置形成有隆起部,该隆起部具有侧壁和上壁,以隆起一段高度的方式形成,在沿着通道部的下端延伸的隆起部的上壁的下表面,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加强架。

在底板前部连接于下仪表板的下部的部分,由连接件来连接通道部加强架的下表面和底架下方的底板的下表面,在由隆起部的侧壁、隆起部的上壁、通道部加强架、以及连接件所围成的空间配置有向下仪表板的前方的发动机室延伸的线状部件,因此易于确保线状部件的配置空间,并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

采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底架的前部隔着从前上方向后下方倾斜的下仪表板连接于在发动机室内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前侧架的后部。连接件具有由水平壁和铅直壁通过棱线连续形成的l字状的截面,连接件的前部向前上方折弯并连接于前侧架后部的下壁和车宽方向内壁,连接件的后部连接于通道部加强架的下壁和车宽方向内壁,因此,不仅能够将从前侧架施加的碰撞载荷传递至底架加以吸收,还能够将该碰撞载荷从前侧架通过连接件传递至通道部加强架加以吸收。

采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在前侧架后部的内表面上配置有加强板,并且连接件的前部和前侧架的后部及加强板三层重叠着连接,因此能够提高前侧架和连接件的连接部的强度,并提高传递碰撞载荷的性能。

采用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连接件后部的铅直壁覆盖通道部加强架的前端,并连接于该通道部加强架的车宽方向内壁,因此,不仅能够通过连接件的棱线,将从前侧架施加的碰撞载荷传递至通道部加强架,还能够从连接件的铅直壁直接传递至通道部加强架的前端。

采用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连接件的铅直壁的从水平壁开始的竖起高度从后方朝向前方逐渐减小,在铅直壁的上端形成有向前方折弯的凸缘,因此可以使棱线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不变,确保连接件的强度,同时确保线状部件的配置空间,而且,由于线状部件与朝向前方折弯的凸缘为面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线状部件受到损伤。

采用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具有支架,由其来连接配置于发动机室的副框架后部的车身安装部和连接件的前部,并且支架的后部和连接件以及前侧架三层重叠着连接,因此能够提高副框架的车身安装部的刚性,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采用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支架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并且在和连接件连接的连接部与加强筋的后端之间具有开口部,因此在因前面碰撞的碰撞载荷而使副框架后退时,连接件在强度较弱的开口部处断裂,从而能够容许副框架的后退并提高对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汽车的车身前部的仰视图。

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剖面图。

图3是图2中3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沿图3的4-4线的剖面图。

图5是沿图3的5-5线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底板;13:下仪表板;14:发动机室;15:通道部;16:通道部加强架;16a:下壁;16b:车宽方向内壁;17:底架;18:前侧架;18a:下壁;18b:车宽方向内壁;19:副框架;22:连接件;22a:水平壁;22b:铅直壁;22d:凸缘;22e:棱线;23:支架;23c:加强筋;23d:开口部;24:加强板;30:隆起部;30a:侧壁;30b:上壁;31:燃料配管(线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以在驾驶席落座的乘员为基准进行定义。

如图1~图4所示,下仪表板13的下部从底板12的前端开始向前上方竖起,并且在其前方隔出发动机室14,其中,底板12位于左右一对的侧门槛(sidesill)11和11之间。通道部15从底板1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跨至下仪表板13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上隆起且截面为梯形的形状。在底板12的下表面,以沿着通道部15的车宽方向两侧的方式沿前后方向配置有左右一对的通道部加强架16和16,另外在底板12的上表面上,于左右的通道部加强架16和16的车宽方向外侧,沿前后方向配置有左右一对的底架17和17。

底板12从连接于底架17的部分向连接于通道部加强架16的部分形成有由侧壁30a与上壁30b构成的左右一对的隆起部30(参照图4)。因此,底板12的连接于两个通道部加强架16的部分比连接于两个底架17的部分高出一段(高出一级)。

在发动机室14内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左右一对的前侧架18和18的后部向后下方弯曲且其上下方向上的厚度逐渐减小,该后部与向前上方倾斜的下仪表板13的前表面连接。向前上方弯曲的两个底架17的前端与向前上方倾斜的下仪表板13的后表面连接,两个前侧架18的后端和两个底架17的前端隔着下仪表板13在前后方向上排列。

中央部开口的四角框状的副框架(subframe)19配置于发动机室14,并且其左右的后部由两个螺栓21从下方分别紧固于两个安装架20的下表面,而该两个安装架20分别设置于两个前侧架18的下表面。另外,左右的两个前侧架18的后端下表面和左右的两个通道部加强架16的前端下表面,分别由后方侧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左右一对的连接件22连接,并且,两个连接件22的前端和副框架19的后端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支架23连接副框架。

如图2至图5所示,连接件22是金属板经压力加工而成的部件,具有:水平壁22a,其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铅直壁22b,其从水平壁22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开始经棱线22e向上方竖起;凸缘22c,其在水平壁22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上折弯;和凸缘22d,其在铅直壁22b的上侧的端部向前折弯,其中,水平壁22a的前端部以沿着前侧架18的下表面的方式向前上方折弯,铅直壁22b的前部和后部相互向相反方向折弯,而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铅直壁22b从水平壁22a开始竖起的高度,朝向连接件22的前方(朝向图4中图纸的里侧)逐渐降低。

沿着前侧架18的后部的内表面配置有截面呈u字状的加强板24。另外,连接件22的水平壁22a的前部和前侧架18的后部的下壁18a及加强板24三层重叠起来由螺栓25紧固在一起,并且,连接件22的铅直壁22b的前部和前侧架18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内壁18b及加强板24三层重叠起来由螺栓26紧固在一起。

另外,连接件22的水平壁22a的后部由螺栓27重叠紧固于通道部加强架16的前部的下壁16a,并且,连接件22的铅直壁22b的后部由螺栓28重叠紧固于通道部加强架16的前部的车宽方向内壁16b。

支架23是金属板经压力加工而成的部件,在其前后两端的安装部23a和23b之间的部分形成沿长度方向向下隆起的加强筋(bead)23c,并且在其后侧的安装部23b和加强筋23c的后端之间的台阶部上形成开口部23d。另外,支架23的前侧的安装部23a和副框架19的后端的安装部21a,由所述螺栓21(参照图2)紧固于前侧架18的下表面的安装架20,并且,支架23的后侧的安装部23b、连接件22的水平壁22a、前侧架18的下壁18a、以及加强板24,由螺栓29紧固在一起。

如图3和图4所示,从搭载于车身后部的燃料箱延伸到搭载于发动机室14的发动机的燃料配管31被配置成:穿过由底板12的隆起部30的侧壁30a、隆起部30的上壁30b、通道部加强架16的车宽方向外壁16c、以及连接件22的铅直壁22b的上端的凸缘22d所围成的空间。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底板12前部连接于下仪表板13的下部的部分,由连接件22来连接通道部加强架16的下表面和底板12的位于底架17下方的下表面,将从车身后部的燃料箱向下仪表板13的前方的发动机室14延伸的燃料配管31,配置于由底板12的隆起部30的侧壁30a和上壁30b、通道部加强架16的车宽方向外壁16c、以及连接件22的铅直壁22b的凸缘22d所围成的空间,因此,不使用通道部15的内部空间,就能够容易地确保燃料配管31的配置空间,提高设计自由度。

此时,由于连接件22的从水平壁22a开始的铅直壁22b的竖起高度从后方朝向前方减小(参照图4),因此可以使棱线22e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不变,确保连接件22的强度,同时易于确保作为线状部件的燃料配管31的配置空间。并且,由于连接件22在铅直壁22b的上端具有朝向前方折弯的凸缘22d,因此能够避免铅直壁22b的上端的边缘与线状部件31直接接触,通过具有圆角折弯部的凸缘22d来防止线状部件31(燃料配管)受到损伤。

另外,如图3和图5所示,连接件22具有具有水平壁22a和铅直壁22b,二者间形成棱线22e,由此使连接件22的截面呈l字状,连接件22的前部向前上方折弯并连接于前侧架18后部的下壁18a和车宽方向内壁18b,连接件22的后部连接于通道部加强架16的前部的下壁16a和车宽方向内壁16b,因此不仅能够将从前侧架18施加的碰撞载荷传递至底架17加以吸收,还能够将该碰撞载荷从前侧架18通过连接件22传递至通道部加强架16加以吸收。

另外,由于在前侧架18后部的内表面上配置有加强用的加强板24,并且连接件22前部的下壁22a和前侧架18后部的下壁18a及加强板24三层重叠起来并由螺栓25紧固在一起,因此能够提高前侧架18和连接件22的连接部的强度,提高传递碰撞载荷的性能。

并且,由于斜向延伸的连接件22的铅直壁22b的后部覆盖通道部加强架16的前端,并由螺栓28紧固于该通道部加强架16的车宽方向内壁16b,因此,不仅能够通过连接件22的棱线22e,将从前侧架18施加的碰撞载荷传递至通道部加强架16,还能够从连接件22的铅直壁22b直接传递至通道部加强架16的前端。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在发动机室14配置有副框架19,由该副框架19来支承发动机、变速器、悬架装置等,副框架19后部的车身安装部和连接件22的前部由支架23连接,支架23的后部和连接件22的水平壁22a以及前侧架18的下壁18a三层重叠起来,再加上加强板24在四层重叠的状态下由螺栓29紧固在一起,因此能够将传递到副框架19的碰撞载荷通过支架23有效传递到前侧架18和底架17。由此,能够提高用于支承悬架装置的副框架19的安装刚性,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另外,支架23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23c,并且在和连接件22相紧固的紧固部与加强筋23c的后端之间具有开口部23d,因此在因前面碰撞的碰撞载荷而使副框架19后退时,连接件22在强度较弱的开口部23d处断裂,因此能够容许副框架19的后退并提高对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此时,支架23的加强筋23c的后端隔着开口部23d位于比螺栓29的头部更靠近下方的位置(参照图2),因此在因前面碰撞的碰撞载荷而使副框架19后退时,通过加强筋23c的后端与螺栓29头部的错位,能够促使支架23在开口部23d处断裂。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本发明的线状部件并不限于实施方式中的燃料配管31,也可以是线束等其他的线状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