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0203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横梁。



背景技术:

目前的车辆后横梁通常采用钢板结构,后横梁中部常采用“几”字形状,为保证强度,在后横梁上会增设多块加强板。其结构较为复杂,工艺成本高,并且所用钢板数量较多,造成后横梁的重量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横梁,抛弃了传统的设计形状,采用立体式加强结构,增强了后横梁的强度,并且通过改变材料,使后横梁的重量得以减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包括:前侧板、后侧板、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上下间隔开,所述前侧板连接在所述顶板的前边缘与所述底板的前边缘之间,所述后侧板连接在所述顶板的后边缘与所述底板的后边缘之间,所述前侧板分为上段前侧板、中段前侧板和下段前侧板,所述上段前侧板与所述后侧板的距离大于所述下段前侧板与所述后侧板的距离,所述中段前侧板倾斜地连接在所述上段前侧板和所述下段前侧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采用立体式框架结构,由此有利于增加后横梁的强度,提高整车的抗扭刚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中段前侧板与所述下段前侧板的夹角为钝角γ,其中120°≤γ<180°。

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还包括:第一加强横板,所述第一加强横板连接在所述中段前侧板与所述后侧板之间,所述第一加强横板沿所述后横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横板与所述中段前侧板的夹角为钝角α,其中120°≤α<18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横板与所述后侧板的夹角为β,其中60°≤β≤90°。

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还包括:第二加强横板,所述第二加强横板连接在所述下段前侧板与所述后侧板之间,所述第二加强横板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横板的下方。

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还包括: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段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的相对内侧面上,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第二加强横板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横梁上形成有左侧避让口和右侧避让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上段前侧板上设置有向前延伸的前延伸板,所述顶板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上延伸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前延伸板邻近所述顶板,所述顶板和所述上段前侧板的交界处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上延伸板邻近所述后侧板,所述后侧板和所述顶板的交界处设置有第三加强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的立体图;

图2是后横梁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A向视图。

附图标记:

后横梁10、前侧板1、上段前侧板11、中段前侧板12、下段前侧板13、后侧板2、顶板3、底板4、第一加强横板5、第二加强横板6、第一加强筋7、第二加强筋8、第三加强筋9、左侧避让口101、右侧避让口102、前延伸板103、上延伸板1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10。

参照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10可以包括前侧板1、后侧板2、顶板3和底板4。

顶板3和底板4上下间隔开,前侧板1连接在顶板3的前边缘与底板4的前边缘之间,后侧板2连接在顶板3的后边缘与底板4的后边缘之间。换言之,前侧板1、顶板3、后侧板2和底板4依次相连合围成立体式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后横梁10的强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整车的抗扭刚度。

前侧板1可以分为上段前侧板11、中段前侧板12和下段前侧板13,上段前侧板11与后侧板2的距离大于下段前侧板13与后侧板2的距离,中段前侧板12倾斜地连接在上段前侧板11和下段前侧板13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10,采用立体式框架结构,由此有利于增加后横梁10的强度,提高整车的抗扭刚度。

中段前侧板12与下段前侧板13的夹角为钝角γ,其中120°≤γ<180°。在具体实施例中,下段前侧板13适于与动力电池后端壳体紧密贴合,使得整个后横梁10的下部由于电池的重力作用而具有扭转变形的趋势。由于后横梁10的上部宽度与下部宽度不一致,中段前侧板12与下段前侧板13的交界处容易应力集中,发生疲劳断裂,因此在后横梁10的内部还可以设置第一加强横板5,具体地,第一加强横板5连接在中段前侧板12与后侧板2之间,并且沿后横梁1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加强横板5可以极大地提高后横梁10的强度,增加其抗扭性能以及抗疲劳性能。

第一加强横板5与中段前侧板12的夹角为钝角α,其中120°≤α<180°。第一加强横板5与后侧板2的夹角为β,其中60°≤β≤90°,换言之,第一加强横板5以左高右低的方式固定在中段前侧板12与后侧板2之间,这样当下段前侧板13表面安装动力电池时,下段前侧板13有向下扭转的趋势,第一加强横板5可以阻止下段前侧板13的扭转变形。

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10还可以包括第二加强横板6,第二加强横板6连接在下段前侧板13与后侧板2之间,第二加强横板6沿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一加强横板5的下方。由于动力电池安装在下段前侧板13上,且动力电池重量较大,因此下段前侧板13和后侧板2将承受较大的力,增设第二加强横板6后,可以显著增加下段前侧板13和后侧板2的强度,避免下段前侧板13和后侧板2断裂。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10还可以包括第一加强筋7,第一加强筋7分别设置在下段前侧板13和后侧板2的相对内侧面上,第一加强筋7沿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二加强横板6的下方,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加下段前侧板13和后侧板2的强度。

参照图1、图3所示,后横梁10上形成有左侧避让口101和右侧避让口102,左侧避让口101和右侧避让口102为其它零部件的安装提供了空间,例如,车辆的部分后悬纵臂可以安装在左侧避让口101和右侧避让口102内。

参照图2所示,上段前侧板11上设置有向前延伸的前延伸板103,顶板3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上延伸板104。前延伸板103适于与车辆的后地板焊接固定,上延伸板104适于与车身后围板焊接固定,由此便可以将后横梁10与车身固定在一起,具体的焊接方式可选择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即MIG焊)。

前延伸板103邻近顶板3,顶板3和上段前侧板11的交界处设置有第二加强筋8,由于前延伸板103与车辆的后地板搭接,因此顶板3和上段前侧板11的交界处受力较大,设置第二加强筋8可以提高此处的强度。进一步地,上延伸板104邻近后侧板2,后侧板2和顶板3的交界处设置有第三加强筋9,由于上延伸板104与车身后围板搭接,因此后侧板2和顶板3的交界处受力较大,设置第三加强筋9可以提高此处的强度。

顶板3上还可以开设有各种安装孔结构,后排座椅、地毯卡扣、车身中间纵梁等零部件可以通过这些安装孔安装在后横梁10上。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10可以采用轻质铝合金材料制作而成,由此可以大大减轻后横梁10的重量,并且优选地,可以采用一体式挤压成型工艺来生产后横梁10,挤压成型工艺的操作简单,机加工量少,精度高,且工艺成本低,有利于节省生产成本。进一步地,后横梁10的所有表面均可以采用钝化处理,由此后横梁10不易锈蚀,从而提高了整车的防锈蚀能力,提升了整车的品质感,并且有利于材料的回收利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