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6271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包括前地板,前地板中部设有通道里板,两侧设有纵梁,所述通道里板和纵梁之间设有加强横梁,加强横梁的一端与通道里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纵梁固定连接。通过加强横梁的结构满足了B柱所在横向平面的侧向强度要求,对侧向碰撞时B柱以及下方纵梁向内塌陷的问题进行了改善,左右加强横梁与中部加强横梁与车身B柱位于同一横向断面上,形成一个整体,增强了车身的侧向强度。左右加强横梁与中部加强横梁,三者在竖直方向上靠拢且横梁逐渐变得低矮,有助于横向力的传导。本设计具有较好的工艺性以及简单可靠的结构形式,在保证结构稳定的同时,成本也较为低廉,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能。
【专利说明】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
技术背景
[0002]汽车在受到侧向碰撞时,B柱会受到较大撞击力。而在现有的车身上,座椅的左后横梁与座椅右后横梁各自独立,侧碰时B柱下方的纵梁和B柱容易向内塌陷,对驾驶员及乘员骨盆造成伤害,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如何设计加固结构,在保证车身上其他部件的结构稳定的同时,保证B柱及纵梁的碰撞强度是目前面临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该结构能很好的保证B柱和纵梁的强度,增加车身碰撞强度的同时,减少安全隐患。
[0004]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包括前地板,前地板中部设有通道里板,两侧设有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里板和纵梁之间设有加强横梁,加强横梁的一端与通道里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纵梁固定连接。
[0005]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横梁包括第一加强横梁和第二加强横梁,所述纵梁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加强横梁的一端设有第一里板翻边,另一端设有第一纵梁翻边,两侧底面设有第一地板翻边;第二加强横梁的一端设有第二里板翻边,另一端设有第二纵梁翻边,两侧底面设有第二地板翻边;其中,第一里板翻边和第二里板翻边与通道里板固定连接,第一地板翻边和第二地板翻边与前地板贴合固定,第一纵梁翻边和第二纵梁翻边分别与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固定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横梁的顶面上方设有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横梁的顶面上方设有第二加强板;第一加强板的一端与第一纵梁固定连接,两侧与前地板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的一端与第二纵梁固定连接,两侧与前地板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两侧底面设有第一加强板地板翻边,顶面的一端和两侧端面设有第一加强板纵梁翻边,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两侧底面设有第二加强板地板翻边,顶面的一端和两侧端面设有第二加强板纵梁翻边;其中,第一加强板地板翻边和第二加强板地板翻边与前地板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纵梁翻边和第二加强板纵梁翻边分别与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通道里板的底面固定有中部加强横梁,中部加强横梁包括中部加强顶板,中部加强顶板的两侧侧面连接有中部加强侧板,中部加强侧板的底面连接有中部地板翻边;其中中部加强顶板和中部加强侧板与通道里板贴合固定,中部地板翻边与前地板的底面贴合固定,所述第一地板翻边和第二地板翻边与前地板的顶面贴合固定。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中部加强顶板上开有顶板减重孔,两侧的中部地板翻边上设有翻边沉台,翻边沉台上开有中部定位孔。[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横梁的顶面两侧设有第一沉台,第一沉台上开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加强横梁的顶面两侧设有第二沉台,第二沉台上开有第二定位孔。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中部加强横梁与第一加强横梁,第二加强横梁位于同一直线上。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加强横梁的结构满足了车身在前地板中部(B柱所在横向平面)在侧向强度上的要求,对侧向碰撞时B柱以及下方纵梁向内塌陷的问题进行了改善,左右加强横梁与中部加强横梁与车身B柱位于同一横向断面上,形成一个整体,很好的增强了车身的侧向强度。左右加强横梁与中部加强横梁,三者在竖直方向上靠拢且横梁逐渐变得低矮,有助于横向力的传导。本设计具有较好的工艺性以及简单可靠的结构形式,在保证结构稳定的同时,成本也较为低廉,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能和市场应用价值。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加强横梁和加强板装配于前地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中部加强横梁装配于通道里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加强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加强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中部加强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0]其中,1一前地板,2—通道里板,3.1一第一加强横梁,3.2一第二加强横梁,4.1一第一纵梁,4.2—第二纵梁,5.1—第一里板翻边,5.2—第一纵梁翻边,5.3—第一地板翻边,
6.1一第二里板翻边,6.2一第二纵梁翻边,6.3一第二地板翻边,7.1一第一加强板,7.2一第二加强板,8.1—第一加强板地板翻边,8.2—第一加强板纵梁翻边,9.1一第二加强板地板翻边,9.2—第二加强板纵梁翻边,10—中部加强横梁,11.1一中部加强顶板,11.2 —中部加强侧板,11.3一中部地板翻边,12一顶板减重孔,13一翻边沉台,14一中部定位孔,15.1一第一沉台,15.2一第二沉台,16.1一第一定位孔,16.2一第二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2]如图1所示的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包括前地板1,前地板I中部设有通道里板2,两侧设有纵梁,所述通道里板2和纵梁之间设有加强横梁,加强横梁的一端与通道里板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纵梁固定连接。通过增加加强横梁的结构,提高B柱及纵梁的稳定性。
[0023]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1和图3?4所不,所述加强横梁包括第一加强横梁3.1和第二加强横梁3.2,所述纵梁包括第一纵梁4.1和第二纵梁4.2 ;第一加强横梁3.1的一端设有第一里板翻边5.1,另一端设有第一纵梁翻边5.2,两侧底面设有第一地板翻边5.3 ;第二加强横梁3.2的一端设有第二里板翻边6.1,另一端设有第二纵梁翻边6.2,两侧底面设有第二地板翻边6.3 ;其中,第一里板翻边5.1和第二里板翻边6.1与通道里板2固定连接,第一地板翻边5.3和第二地板翻边6.3与前地板I贴合固定,第一纵梁翻边5.2和第二纵梁翻边6.2分别与第一纵梁4.1和第二纵梁4.2固定连接。加强横梁上设有连接翻边,用以与通道里板2和纵梁固定连接,制造工艺简单,且贴合的面积较大,具有很好的固定效果O
[0024]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加强横梁3.1的顶面上方设有第一加强板
7.1,第二加强横梁3.2的顶面上方设有第二加强板7.2 ;第一加强板7.1的一端与第一纵梁4.1固定连接,两侧与前地板I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7.2的一端与第二纵梁4.2固定连接,两侧与前地板I固定连接。由于在车辆碰撞的过程中,纵梁承受的冲击力最大,因此增加了加强板,通过加强板的结构进一步稳定加强横梁与纵梁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强度,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
[0025]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1,图5?6所不,所述第一加强板7.1的两侧底面设有第一加强板地板翻边8.1,顶面的一端和两侧端面设有第一加强板纵梁翻边8.2,所述第二加强板7.2的两侧底面设有第二加强板地板翻边9.1,顶面的一端和两侧端面设有第二加强板纵梁翻边9.2 ;其中,第一加强板地板翻边8.1和第二加强板地板翻边9.1与前地板I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纵梁翻边8.2和第二加强板纵梁翻边9.2分别与第一纵梁4.1和第二纵梁4.2固定连接。加强板和前地板I以及纵梁之间通过翻边固定连接,贴合面积较大,制造工艺简单,同时具有很好的固定效果。
[0026]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1?2和图7所示,所述通道里板2的底面固定有中部加强横梁10,中部加强横梁10包括中部加强顶板11.1,中部加强顶板11.1的两侧侧面连接有中部加强侧板11.2,中部加强侧板11.2的底面连接有中部地板翻边11.3 ;其中中部加强顶板11.1和中部加强侧板11.2与通道里板2贴合固定,中部地板翻边11.3与前地板I的底面贴合固定,所述第一地板翻边5.3和第二地板翻6.3边与前地板I的顶面贴合固定。通过中部加强横梁10加强了通道里板2的强度,且中部加强横梁10与通道里板2及前地板I的贴合面积较大,固定效果好。
[0027]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7所示,所述中部加强顶板11.1上开有顶板减重孔12,两侧的中部地板翻边11.3上设有翻边沉台13,翻边沉台13上开有中部定位孔14。通过顶板减重孔12减轻了中部加强横梁10的重量,且中部定位孔14的设计,进一步保证了中部加强横梁10的定位准确。
[0028]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3?4所不,所述第一加强横梁3.1的顶面两侧设有第一沉台15.1,第一沉台15.1上开有第一定位孔16.1,所述第二加强横梁3.2的顶面两侧设有第二沉台15.2,第二沉台15.2上开有第二定位孔16.2。通过定位孔的设计,保证加强横梁的定位准确,保证装配效果。
[0029]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1?2所示,所述中部加强横梁10与第一加强横梁3.1,第二加强横梁3.2位于同一直线上。中部加强横梁10和两侧的第一加强横梁3.1及第二加强横梁3.2及B柱的横断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形成一种整体结构,进一步保证了结构强度,增加了碰撞时结构的稳定性,减少了安全隐患。
[0030]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通道里板2和纵梁之间设置加强横梁的结构,增加B柱和纵梁以及前地板I的碰撞强度,且中部加强横梁10和两侧的第一加强横梁3.1及第二加强横梁3.2位于同一直线上,中部加强横梁10的两侧翻边与前地板I贴合处的端部正好位于两侧加强横梁与通道里板2贴合处的正下方,形成一条直线,尺寸设计合理,进一步加强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在此基础上,左右加强横梁与中部加强横梁10,三者在竖直方向上靠拢且横梁逐渐变得低矮,有助于横向力的传导。满足了车身在前地板I的中部(B柱所在横向平面)在侧向强度上的要求,对侧向碰撞时B柱以及下方纵梁向内塌陷的问题进行了改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制造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好,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00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包括前地板(1),前地板(I)中部设有通道里板(2),两侧设有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里板(2)和纵梁之间设有加强横梁,加强横梁的一端与通道里板(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纵梁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横梁包括第一加强横梁(3.1)和第二加强横梁(3.2),所述纵梁包括第一纵梁(4.1)和第二纵梁(4.2);第一加强横梁(3.1)的一端设有第一里板翻边(5.1),另一端设有第一纵梁翻边(5.2),两侧底面设有第一地板翻边(5.3);第二加强横梁(3.2)的一端设有第二里板翻边(6.1),另一端设有第二纵梁翻边(6.2),两侧底面设有第二地板翻边(6.3);其中,第一里板翻边(5.1)和第二里板翻边(6.1)与通道里板(2 )固定连接,第一地板翻边(5.3 )和第二地板翻边(6.3)与前地板(I)贴合固定,第一纵梁翻边(5.2)和第二纵梁翻边(6.2)分别与第一纵梁(4.1)和第二纵梁(4.2)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横梁(3.1)的顶面上方设有第一加强板(7.1),第二加强横梁(3.2)的顶面上方设有第二加强板(7.2);第一加强板(7.1)的一端与第一纵梁(4.1)固定连接,两侧与前地板(I)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7.2)的一端与第二纵梁(4.2)固定连接,两侧与前地板(I)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7.1)的两侧底面设有第一加强板地板翻边(8.1),顶面的一端和两侧端面设有第一加强板纵梁翻边(8.2),所述第二加强板(7.2)的两侧底面设有第二加强板地板翻边(9.1),顶面的一端和两侧端面设有第二加强板纵梁翻边(9.2);其中,第一加强板地板翻边(8.1)和第二加强板地板翻边(9.1)与前地板(I)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纵梁翻边(8.2)和第二加强板纵梁翻边(9.2)分别与第一纵梁(4.1)和第二纵梁(4.2)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里板(2)的底面固定有中部加强横梁(10),中部加强横梁(10)包括中部加强顶板(11.1),中部加强顶板(11.0的两侧侧面连接有中部加强侧板(11.2),中部加强侧板(11.2)的底面连接有中部地板翻边(11.3);其中中部加强顶板(11.1)和中部加强侧板(11.2)与通道里板(2)贴合固定,中部地板翻边(11.3)与前地板(I)的底面贴合固定,所述第一地板翻边(5.3)和第二地板翻(6.3)边与前地板(I)的顶面贴合固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加强顶板(11.1)上开有顶板减重孔(12 ),两侧的中部地板翻边(11.3)上设有翻边沉台(13 ),翻边沉台(13)上开有中部定位孔(14)。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横梁(3.1)的顶面两侧设有第一沉台(15.1),第一沉台(15.1)上开有第一定位孔(16.1),所述第二加强横梁(3.2)的顶面两侧设有第二沉台(15.2),第二沉台(15.2)上开有第二定位孔(16.2)。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贯通式座椅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加强横梁(10)与第一加强横梁(3.1),第二加强横梁(3.2)位于同一直线上。
【文档编号】B62D21/02GK203497028SQ201320630705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2日
【发明者】徐泽彬, 李峥, 李仲奎 申请人:东风汽车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