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转向管柱的支架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36732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转向管柱的支架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转向管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转向管柱的支架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转向系统是用来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或倒退方向的一系列装置,其中转向管柱是汽车转向系统中用于连接方向盘和转向器的转向机构,是转向系统的重要组件之一。

在现有技术中,转向管柱的安装方式是通过安装板直接固定在车身上。

目前这种安装方式基本能满足转向管柱在汽车上的安装和使用的需求,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转向管柱一旦被固定住,就很难进行调节,局限性较大,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转向管柱的支架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转向管柱不易进行调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转向管柱的支架总成不仅能够对转向管柱进行固定,还能实现对转向管柱的调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节转向管柱的支架总成,包括支架、紧固件和调整件;所述支架大致为U形结构,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夹持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同心且分别贯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夹持部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调整件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外壁贴合,所述调整件上设有内螺纹孔;所述紧固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壁贴合的凸部,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内螺纹孔匹配的外螺纹段,所述外螺纹段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内螺纹孔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均为空心套筒,所述空心套筒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凸部包括方形凸台,所述第一侧壁设有与所述方形凸台匹配的方形槽,所述方形凸台容置于所述方形槽内。

优选地,所述方形凸台的顶部设有第一圆柱凸台,所述第一圆柱凸台的底面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壁抵接。

优选地,所述调整件包括第二圆柱凸台和调节板,所述第二圆柱凸台上开设有所述内螺纹孔,所述调节板垂直于所述第二圆柱凸台,所述调节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圆柱凸台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节板远离所述第二圆柱凸台的一端包设有橡胶。

优选地,所述第二圆柱凸台的顶部设有第三圆柱凸台,所述第三圆柱凸台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圆柱凸台的直径,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第三圆柱凸台,所述第三圆柱凸台的顶面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外壁抵接。

优选地,所述支架还包括垂直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底壁,所述底壁上设有4个第三通孔,所述底壁通过4个所述第三通孔与车身固定连接。

优选地,4个所述第三通孔的内壁上设有螺母,4个所述通孔的外壁上设有垫片,所述底壁通过所述螺母和所述垫片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转向管柱的支架总成,包括支架、紧固件和调整件,支架大致为U形结构,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夹持部,第二侧壁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设有第一通孔,第二夹持部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同心且分别贯穿第一侧壁和第一夹持部以及第二侧壁和第二夹持部,调整件与第二侧壁的外壁贴合,调整件上设有内螺纹孔,紧固件的一端设有与第一侧壁的外壁贴合的凸部,紧固件的另一端设有与内螺纹孔匹配的外螺纹段,外螺纹段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与内螺纹孔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转向管柱的支架总成,通过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在紧固件和调整件的螺纹锁紧下可以实现对转向管柱的安装板的卡紧,也通过松开紧固件和调整件将转向管柱的安装板松开,实现对转向管柱的调节,相比于现有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转向管柱的适应性和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节转向管柱的支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和第一夹持部以及第二夹持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紧固件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紧固件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整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架,2-紧固件,3-调整件,4-第一侧壁,5-第二侧壁,6-第一夹持部,7-第二夹持部,8-第一通孔,9-第二通孔,10-内螺纹孔,11-凸部,12-外螺纹段,13-方形凸台,14-方形槽,15-第一圆柱凸台,16-第二圆柱凸台,17-调节板,18-橡胶,19-第三圆柱凸台,20-底壁,21-螺母,22-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节转向管柱的支架总成,包括支架1、紧固件2和调整件3,所述支架1大致为U形结构,包括第一侧壁4和第二侧壁5,所述第一侧壁4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夹持部6,所述第二侧壁5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夹持部7,所述第一夹持部6设有第一通孔8,所述第二夹持部7设有第二通孔9,所述第一通孔8和所述第二通孔9同心且分别贯穿所述第一侧壁4和所述第一夹持部6以及所述第二侧壁5和所述第二夹持部7,所述调整件3与所述第二侧壁5的外壁贴合,所述调整件3上设有内螺纹孔10,所述紧固件2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侧壁4的外壁贴合的凸部11,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内螺纹孔10匹配的外螺纹段12,所述外螺纹段12穿过所述第一通孔8和所述第二通孔9与所述内螺纹孔10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支架1优选为U形钢板。所述第一侧壁4和所述第二侧壁5的端部优选为圆弧形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转向管柱的支架总成中,支架1可与车身固定连接,支架1上设置有第一夹持部6和第二夹持部7,转向管柱的腰型孔安装板放置在第一夹持部6和第二夹持部7之间,在拧紧紧固件2的外螺纹段12和调整件3的内螺纹孔10时,第一夹持部6和第二夹持部7向中间运动,二者之间的间隙变小,实现对转向管柱的腰型孔安装板的卡紧,在松开紧固件2的外螺纹段12和调整件3的内螺纹孔10的配合时,第一夹持部6和第二夹持部7均朝向两侧运动,二者之间的间隙变大,将转向管柱的腰型孔安装板松开,继而可以对转向管柱进行调节,在将转向管柱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后,又可以通过外螺纹段12和内螺纹孔10对转向管柱进行锁紧,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转向管柱的支架总成大大提高了转向管柱的适应性和通用性。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夹持部6和所述第二夹持部7均优选为空心套筒,所述空心套筒与所述第一侧壁4和所述第二侧壁5可以通过焊接进行固定连接,空心套筒有利于提高加工和安装效率,其中第一夹持部6和第二夹持部7优选为相同的结构,第一侧壁4和第二侧壁5也优选为相同的结构,对称的结构有利于保证转向管柱的腰型孔安装板的受力平衡。

为了防止紧固件2相对于支架1第一侧壁4转动,影响转向管柱的锁紧和调整精度,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凸部11包括方形凸台13,所述第一侧壁4设有与所述方形凸台13匹配的方形槽14,所述方形凸台13容置于所述方形槽14内。

进一步地,为了增大紧固件2与第一侧壁4的接触面积,使紧固件2操作起来更为方便,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方形凸台13的顶部设有第一圆柱凸台15,所述第一圆柱凸台15的底面与所述第一侧壁4的外壁抵接,

如图6所示,所述调整件3包括第二圆柱凸台16和调节板17,所述第二圆柱凸台16上开设有所述内螺纹孔10,所述调节板17垂直于所述第二圆柱凸台16,所述调节板1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圆柱凸台16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圆柱凸台16上的内螺纹孔10优选为盲孔,调节板17优选为长形调节板,其中调节板17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大力臂,通过旋转调整板17,能够在施加较小力的情况下也轻易实现对外螺纹段12和内螺纹孔10的拧紧或者松开,降低了操作的难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调节板17远离所述第二圆柱凸台16的一端包设有橡胶18,橡胶18镶套在调节板17上,能够对操作者起到保护作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圆柱凸台16的顶部设有第三圆柱凸台19,所述第三圆柱凸台19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圆柱凸台16的直径,所述第二通孔9贯穿所述第三圆柱凸台19,所述第三圆柱凸台19的顶面与所述第二侧壁5的外壁抵接,第三圆柱凸台19的设置,能够增大调整件3与第二侧壁5的接触面积,避免应力集中,延长调整件3的寿命。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1还优选包括垂直所述第一侧壁4和所述第二侧壁5的底壁20,所述底壁20上设有4个第三通孔,所述底壁20通过4个所述第三通孔与车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壁4和所述第二侧壁5与所述底壁20之间优选设有斜边,有利于节省空间,降低重量。

进一步地,4个所述第三通孔的内壁上设有螺母21,4个所述通孔的外壁上设有垫片22,所述底壁20通过所述螺母21和所述垫片22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有利于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其中螺母21焊接在第三通孔的内壁上,有利于降低底壁20安装在车身上的难度,使底壁20与车身装配更加方便。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