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4117发布日期:2018-07-11 00:12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大体涉及车辆框架,且更具体来讲,涉及模块化车辆平台及相关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车辆操作和乘坐特性(例如,转向感、灵敏性、稳定性等),车辆采用悬架系统用于吸收道路冲击和/或其他振动。汽车、卡车和其他轮式车辆等车辆采用不同的悬架结构来降低车辆成本和/或提高操作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装置,其提供通用框架,以至少实现接收具有需要不同的附接位置的几何构型和尺寸的悬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装置,其包括:连接至车辆的车身的框架;连接至框架的第一支架;以及连接至框架的第二支架或第三支架中的一个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使第一悬架附接至框架,第一支架和第三支架使第二悬架附接至框架,第一悬架的第一几何构型不同于第二悬架的第二几何构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框架包括与第二纵梁间隔开的第一纵梁、以及连接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的横向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或第三支架间隔开,并且其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或第三支架中的一个支架连接至第一纵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二支架连接至第一纵梁时,第二支架相对于第一纵梁的纵轴以第一角度从第一纵梁伸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三支架连接至第一纵梁时,第三支架相对于第一纵梁的纵轴以第二角度从第一纵梁伸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支架接收第一悬架的第一控制臂或第二悬架的第一控制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支架包括从第一支架的板伸出的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第一支腿与第二支腿间隔开以限定开口来接收第一悬架的第一控制臂的端部或第二悬架的第一控制臂的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支架接收第一悬架的第二控制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支架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间隔开以形成开口来接收第一悬架的第二控制臂的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三支架接收第二悬架的第二控制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三支架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间隔开以形成开口来接收第二悬架的第二控制臂的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悬架包括麦克斯杆,且第二悬架包括长短臂悬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方法,包括:将第一支架附接至框架;选择第一悬架或不同于第一悬架的第二悬架;如果选定第一悬架则获取第二支架,或如果选定第二悬架则获取第三支架;以及当选定第一悬架时将第二支架附接至框架,或当选定第二悬架时将第三支架附接至框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将第一悬架连接至框架,且第一支架和第三支架将第二悬架连接至框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方法进一步包括将第一悬架的第一控制臂或第二悬架的第一控制臂连接至第一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方法进一步包括将第一悬架的第二控制臂连接至第二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方法进一步包括将第二悬架的第二控制臂连接至第三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装置,其包括:框架,框架包括横向框架,横向框架连接第一纵梁和与第一纵梁间隔开的第二纵梁;以及连接至第一纵梁的第一组支架,第一组支架将第一悬架的下悬架连杆连接至框架;或者连接至第一纵梁的第二组支架,第二组支架将第二悬架的下悬架连杆连接至框架,第一悬架的尺寸不同于第二悬架的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组支架和第二组支架中的每个包括骑跨型连杆附接支架和横向连杆附接支架,其中骑跨型连杆附接支架用于支撑第一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一控制臂或第二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一控制臂,横向连杆附接支架用于支撑第一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二控制臂或第二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二控制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组支架包括第一骑跨型连杆附接支架和横向附接支架,第一骑跨型连杆附接支架支撑第一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一控制臂,且横向附接支架支撑第一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二控制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组支架包括第二骑跨型连杆附接支架和横向附接支架,第二骑跨型连杆附接支架支撑第二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一控制臂,且横向附接支架支撑第二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二控制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组支架包括骑跨型连杆附接支架和第一横向附接支架,骑跨型连杆附接支架支撑第一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一控制臂,且第一横向附接支架支撑第一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二控制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组支架包括骑跨型连杆附接支架和第二横向附接支架,第二横向附接支架不同于第一横向附接支架,骑跨型连杆附接支架支撑第二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一控制臂,且第二横向附接支架支撑第二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二控制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组支架包括第一骑跨型连杆附接支架和第一横向附接连杆,其中第一骑跨型连杆附接支架支撑第一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一控制臂,第一横向附接连杆支撑第一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二控制臂,并且第二组支架包括第二骑跨型连杆附接支架和第二横向连杆附接支架,其中第二骑跨型连杆附接支架支撑第二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一控制臂,并且第二横向连杆附接支架支撑第二悬架的下悬架连杆的第二控制臂。

一种示例性装置包括连接至框架的第一支架。示例性装置包括连接至框架的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中的一个。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或第三支架隔开。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使第一悬架能够附接至框架,且第一支架和第三支架使第二悬架能够附接至框架。第一悬架具有不同于第二悬架的第二几何构型的第一几何构型。

一种示例性装置包括将第一支架附接至框架;选择第一悬架或不同于第一悬架的第二悬架;如果选定第一悬架,则获取第二支架,或如果选定第二悬架,则获取第三支架;以及在选定第一悬架时将第二支架附接至框架或在选定第二悬架时将第三支架附接至框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将第一悬架连接至框架,且第一支架和第三支架将第二悬架连接至框架。

一种示例性装置包括框架,其包括连接第一纵梁和与第一纵梁间隔开的第二纵梁的横向框架。第一组支架连接至第一纵梁,其中,第一组支架将第一悬架的下悬架连杆连接至框架;或第二组支架连接至第一纵梁,其中,第二组支架将第二悬架的下悬架连杆连接至框架。第一悬架的尺寸不同于第二悬架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装置提供通用框架,以接收具有需要不同的附接位置的几何构型和尺寸的悬架结构。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了示例性车辆,可在该车辆中实施本公开的教示。

图1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教示架构的示例性模块快平台,其可用于实施图1A的示例性车辆。

图2为图1B的示例性模块化平台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其用以支撑第一悬架。

图3为图2的示例性模块化平台的立体图,其不具有第一悬架。

图4为图2和图3的示例性模块化平台的示例性第一支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5为图2和图3的示例性模块化平台的示例性第二支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教示架构的图2的示例性模块化平台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其用以支撑第二悬架。

图7为图6的示例性模块化平台的立体图,其不具有第二悬架。

图8为图6和图7的示例性模块化平台的示例性第三支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9至图14为图2至图8的示例性模块化平台的示意图,其使用不同的示例性支架以支撑第一悬架或第二悬架。

图15为组装图2至图14的示例性模块化平台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某些示例在上述附图中示出并在下面详细描述。在说明这些示例时,类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以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附图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一些特性和附图视角可能被夸大或示意性示出以为了清晰和/或简明目的。另外,已在整个说明书中说明了一些示例。任何示例中的任何特征都可与其他示例中的其他特征包括在一起、作为其替代或与其结合。本实用新型中,“任何部分以任何方式定位在另一部分上(例如,定位、布置、形成于、连接在……上)”的表达都表示参考部分与其他部分接触或参考部分与其他部分隔开且中间放置有一个或多个中间部分。“任何部分都与其他部分接触”的表达表示两个部分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公开的示例性方法和装置提供一种可与一体式车辆平台一起使用的模块化车辆框架或子框架。在一些示例中,本文公开的模块化车辆框架可与车架分离式平台一起使用。本文公开的示例性模块化车辆框架支撑第一悬架结构或第二悬架结构。例如,当第一悬架结构连接至框架或第二悬架结构连接至框架时,模块化框架可包括通用框架或子框架(例如,通用横向框架梁(例如,横向框架梁几何构型)和/或通用纵框架梁(例如,纵框架梁几何构型))。因此,本文公开的示例性模块化框架提供通用框架,其可接收具有需要不同附接位置的几何构型和尺寸的第一悬架结构或第二悬架结构。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悬架可为长短臂(SLA)悬架,且第二悬架可为麦克斯杆(Mcpherson strut)。例如,麦克斯杆需要与车辆框架的第一附接点,且SLA悬架需要与车辆框架的第二附接点,附接点的至少一个第一附接点不同于至少一个第二附接点。因此,本文公开的示例性模块化框架使第一悬架结构能够设置在第一车辆(例如,作为标准封装)上,且使第二悬架结构能够设置在第二车辆(例如,作为高级封装)上,同时通过在第一车辆和第二车辆之间提供通用框架来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模块化平台或框架(例如,纵梁)的一个或多个梁需要专用工具。具有第一组梁的第一框架或平台用以容纳第一悬架且具有第二组梁的第二框架或平台用以容纳第二悬架显著地增加了制造成本(例如,模具成本)。例如,第一工具可形成第一组梁以接收或支撑第一悬架,且第二工具可形成第二组梁以接收或支撑第一悬架。需要不同的工具来形成支撑特定车辆模型(例如,Ford)的不同悬架结构的不同梁将显著地增加制造成本。

本文公开的示例性模块化平台使用具有一组梁的框架,其可容纳第一悬架,或替代地可容纳不同于第一悬架的第二悬架。本文公开的示例性框架可包括纵梁(例如,侧杆)和与纵梁互连的横向梁(例如,横梁或横杆)。为了使模块化框架能够接收第一悬架结构或第二悬架结构,本文公开的示例性方法和装置使用安装支架。本文公开的示例性安装支架连接(例如,焊接)至框架以为第一悬架或第二悬架提供附接点。在一些示例中,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支架(例如,骑跨式连杆支架)和第二支架(例如,横向连杆附接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连接至框架的纵梁。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支架可至少部分地联接或连接(例如,直接或间接地)至框架的纵梁和/或横向梁。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为可接收或支撑第一悬架或第二悬架的通用支架。本文使用的术语“通用支架”为能够支撑多个不同悬架(比如第一悬架(例如,SLA悬架)或第二悬架(例如,麦弗逊悬架))中的任一种的支架。例如,当用来支撑第一悬架或第二悬架时,通用支架的尺寸轮廓(例如,周界或形状)是相同的。然而,在一些示例中,通用支架的孔口在用于支撑第一悬架的通用支架或用于支撑第二悬架的通用支架之间可位于不同位置。因此,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为构造成将第一悬架或第二悬架附接、连接或支撑至模块化框架的通用支架。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中的一个为通用支架且另一个为单用支架。本文使用的术语“单用支架”指的是构造成仅支撑一种类型的悬架(比如,第一悬架(例如,SLA悬架)或第二悬架(例如,麦弗逊悬架))的支架。例如,第一单用支架的尺寸轮廓(例如,周界形状)可与第二单用支架的尺寸轮廓不同。例如,第一支架可为能够支撑第一悬架和第二悬架的通用支架,且第二支架可包括用于支撑第一悬架的第一单用支架或用于支撑第二悬架的第二单用支架。因此,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单用支架仅支撑第一悬架且第二单用支架仅支撑第二悬架。例如,第一单用支架可具有用于容纳或支撑第一悬架的第一尺寸轮廓,且第二单用支架可具有用于容纳或支撑第二悬架的不同于第一尺寸轮廓的第二尺寸轮廓。在一些这类示例中,第一单用支架可用于将第一悬架连接至框架,且第二单用支架可用来将第二悬架连接至框架。例如,通用骑跨式连杆支架和第一横向连杆支架(例如,第一单用支架)可将第一悬架连接至框架,或第一通用骑跨式连杆支架和第二横向连杆支架(例如,第二单用支架)可将第二悬架连接至框架。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单用支架(例如,第一单用骑跨式连杆支架)和第二单用支架(例如,第二单用骑跨式连杆支架),且第二支架包括第一单用支架(例如,第一单用横向连杆支架)和第二单用支架(例如,第二单用横向连杆支架)。在一些这类示例中,第一单用支架可用来将第一悬架连接至框架,且第二单用支架可用来将第二悬架连接至框架。

图1A是示例性车辆100,可在车辆100中实施本公开的教示。图1B是根据本公开教示架构的示例性模块化平台102,其可与图1A的车辆100一起使用。参考图1A和图1B,所示示例的车辆100使用模块化平台102(图1B)来支撑车辆100的车身104。车辆100的模块化平台102可构造成支撑第一悬架200(例如,如图2所示的示例)或不同于第一悬架200的第二悬架600(例如,如图6所示的示例)。例如,第一悬架200或第二悬架600可支撑车辆100的前轮106(例如,连接至前轴组件)。在一些示例中,本文公开的第一悬架200或第二悬架600可支撑车辆100的后轮108(例如,可连接至后轴组件)。如下面所公开,所示示例的模块化平台102提供使制造商能够传递不同悬架系统或结构的柔性平台。在一些该类示例中,所示示例的车辆100可定制为包括提供高级封装的第一悬架(例如,SLA悬架)或提供非高级封装的第二悬架(例如,麦克斯杆)。

所示示例的车辆100为运动功能型卡车(例如,皮卡车)。然而,本文公开的示例可利用其他类型的车辆实施,比如,轿车、运动型车辆、休闲车和/或其他类型车。在一些示例中,所示示例的模块化平台102可支撑第一车辆(例如,具有第一车身的车辆100)或不同于车辆100的第二车辆(例如,具有第二车身)。因此,所示示例的模块化平台102可支撑两种不同类型的车辆。例如,具有第一车身类型(例如,风格)的第一车辆可由模块化平台102支撑并利用第一悬架(例如,SLS悬架)实施,且具有不同于第一车身类型(例如,风格)的第二车身类型的第二车辆可由模块化平台102支撑并利用第二悬架(例如,麦克斯杆)实施。

参考图1B,模块化平台102为车辆100的框架110。例如,所示示例的框架110包括车辆100的悬架组件112的子框架,例如,其可支撑车辆100的前轮106。所示示例的框架110包括在车辆100的前端118和车辆100的后端120之间沿车辆100的驾驶员侧或左侧116延伸的纵梁114和在车辆100的前端118和车辆100的后端120之间沿车辆100的乘客侧或右侧124延伸的纵梁122。所示示例的框架110包括在纵梁114和122之间延伸的横向梁126(例如,横向框架横向构件)。例如,纵梁114的纵轴128相对于横向梁126的纵轴130不平行(例如,垂直)。为了将第一悬架200(图2)支撑到框架110,所示示例的框架110包括第一组支架132。所示示例的第一组支架132包括第一支架134(例如,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和与第一支架134间隔开的第二支架136(例如,横向连杆附接支架)。

图2示出了车辆100的构造成接收第一悬架200的模块化平台102的部分立体图。所示示例的第一悬架200为长短臂悬架或双横臂悬架(double wish-bone suspension)。所示示例的第一悬架200包括连接至框架110的下悬架连杆202。下悬架连杆202包括第一控制臂204和第二控制臂206。第一控制臂204和第二控制臂206分别具有连接(例如,会聚)至转向节222的第一端208和连接至框架110的第二端212。转向节222支撑车辆100的前轮106(图1A)。为了提供第一悬架200的目标处理特性,所示示例的第一控制臂204以相对于第二控制臂206的角度214(例如,约20度到约80度之间的角度)定位。

为了将所示示例的模块化平台102构造成接收第一悬架200,所示示例的框架110包括第一支架134(例如,骑跨式连杆支架)和第二支架136(例如,横向连杆支架)。所示示例的第一悬架200的第一控制臂204经由第一支架134连接至框架110,且第二控制臂206经由第二支架136连接至框架110。例如,第一控制臂204经由第一紧固件连接(例如,紧固)至第一支架134,且第二控制臂206经由第二紧固件连接(例如,紧固)至第二支架136。为了使下悬架连杆202能够相对于框架110枢转,所示示例的第一控制臂204和第二控制臂206各自的第二端212包括衬套。例如,第一控制臂204相对于框架和/或第一支架134绕第一枢轴216枢转(例如,旋转),且第二控制臂206经由第二枢轴218相对于框架110和/或第二支架136枢转(例如,旋转)。因此,所示示例的第一控制臂204经由第一支架134可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10,且第二控制臂206经由第二支架136可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10。

所示示例的第一支架134和第二支架136定位在框架110上以使第一悬架200能够实现目标处理特性。例如,所示示例的第一支架134基于第一控制臂204和第二控制臂206之间的角度214沿纵梁114的纵轴128在前后方向220(例如,相对于车辆100的前端和后端的方向)上与第二支架136间隔开。因此,第一悬架200的第一控制臂204和第二控制臂206各自的第二端212之间的距离(例如,沿纵梁114的纵轴128的方向)确定第一支架134和第二支架136在纵梁114上的位置。

另外,为了使第一悬架200能够实现目标处理特性,所示示例的第一支架134和第二支架136相对于纵梁114的纵轴128成角度。为了实现第一支架134和第一控制臂204之间的这种角度关系,所示示例的第一支架134定位在框架110上或与其连接,以使第一支架134的主体223相对于纵梁114的纵轴128以角度224伸出。例如,所示示例的第一支架134的角度224与第一控制臂204相对于纵梁114的(例如,纵轴的)角度226基本上相同(例如,差2度以内或等同)。另外,第一支架134接收第一控制臂204的第二端212以在第一支架134和第一控制臂204的第二端212之间限定连接点228。所示示例的连接点228提供相对于纵梁114的纵轴128以角度230(例如,在约30度到约80度之间)定位的第一枢轴216。

为了实现第二支架136和第二控制臂206之间的角度关系,所示示例的第二支架136定位在框架110上或与其连接,以使第二支架136相对于纵梁114的纵轴128以角度232伸出。例如,所示示例的第二支架136的角度232与第二控制臂206相对于纵梁114的(例如,纵轴的)角度234基本上相同(例如,差2度以内或等同)。另外,第二支架136接收第二控制臂206的第二端212以在第二支架136和第二控制臂206之间限定连接点236。所示示例的连接点236提供相对于纵梁114的纵轴128以角度238(例如,在约30度到约80度之间)定位的第二枢轴218。

图3示出了图3的模块化平台102,其中示出其不具有第一悬架200。参考图3,所示示例的纵梁114包括上表面302、与上表面302相对的下表面304。所示示例的纵梁114包括定位在上表面302与下表面304之间的外侧表面306和内侧表面308。所示示例的第一支架134和第二支架136焊接至模块化平台102的纵梁114。更具体地,第一支架134的第一表面或边缘310焊接至纵梁114的外侧表面306。所示示例的第二支架136包括第一主体312和第二主体314。在所示示例中,第二支架136的第一主体312焊接至上表面302、下表面304以及纵梁114的外侧表面306。第二主体314焊接至纵梁114的外侧表面306。当第一支架134和第二支架136连接至框架110时,第一支架134和第二支架136沿远离纵梁114的外侧表面306的方向伸出。

图4为图2和图3的第一支架134的立体图。参考图4,所示示例的第一支架134为能够支撑第一悬架200和第二悬架600(图6)的通用支架。所示示例的第一支架134限定主体402,主体402具有从板408(例如,上板)伸出的第一支腿404和第二支腿406。所示示例的第一支腿404与第二支腿406间隔开以限定开口410来接收第一悬架200的第一控制臂204的第二端212。所示示例的第一支腿404限定第一主体表面412(例如,竖直表面),且所示示例的第二支腿406限定第二主体表面414。所示示例的第一主体表面412相对于第二主体表面414平行。所示示例的第一支腿404包括第一开口418,且所示示例的第二支腿406包括第二开口420。所示示例的第一支腿404的第一开口418与第二支腿406的第二开口420共轴对齐。第一开口418和第二开口420接收紧固件(例如,螺栓)以将第一控制臂204的第二端212连接(例如,枢转连接)至第一支架134。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开口418和第二开口420的位置可形成在不同位置处(例如,在图3的方向上的更高或更低的位置处)以支撑第一悬架200或第二悬架600。第一支腿404限定第一附接表面或边缘310,且所示示例的第二支腿406限定第二附接表面或边缘422,这些附接表面或边缘连接或附接(例如,焊接)至纵梁114(例如,至纵梁114的外侧表面306)。在其他示例中,第一支架134可具有能够支撑第一控制臂204的第二端212的任何其他形状或轮廓(例如,几何构型、尺寸等)。

图5为图2和图3的第二支架136的立体图。如上所述,所示示例的第二支架136包括第一主体312和第二主体314。在所示示例中,第一主体312是与第二主体314分离的结构。然而,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主体312和第二主体314可为一体式结构。所示示例的第一主体312包括具有第一开口504的主体502(例如,竖直表面)。所示示例的第二主体314还包括具有第二开口508的主体506(例如,竖直表面)。当所示示例的第一主体312连接至纵梁114以接收第二控制臂206的第二端212时,其与第二主体314间隔开。第一开口504和第二开口508在连接至纵梁114时以共轴对齐方式定位且接收紧固件以将第二支架136连接至第二控制臂206的第二端212。所示示例的第一主体312包括从主体502延伸的上凸缘510和下凸缘512。如上所述,上凸缘510附接至纵梁114的上表面302且下凸缘512附接至纵梁114的下表面304。在所示示例中,主体502包括附接至纵梁114的外侧表面306的边缘514。参考所示示例的第二主体314,第二主体314包括附接至纵梁114的外侧表面306的边缘516。在其他示例中,第二支架136可具有能够支撑第二控制臂206的第二端212的任何其他形状或轮廓(例如,几何构型、尺寸等)。

图6示出了车辆100的构造成接收第二悬架600(例如,麦克斯杆)的模块化平台102的部分放大立体图。所示示例的第二悬架600包括连接至框架110的下悬架连杆602。下悬架连杆602包括第一控制臂604和第二控制臂606。第一控制臂604和第二控制臂606中的每个具有连接至转向节610的第一端608和连接至框架110的第二端612。为了提供第二悬架600的目标处理特性,所示示例的第一控制臂604相对于第二控制臂606以角度614(例如,约20度到约80度之间的角度)定位。所示示例的第三支架616的角度614不同于图2所示的第二支架136的角度238。另外,第二悬架600的第一控制臂604和/或第二控制臂606的几何构型和尺寸(例如,沿纵轴的长度)可不同于图2的第一悬架200的第一控制臂204和/或第二控制臂206的几何构型和尺寸(例如,沿纵轴的长度),因此需要到框架110的不同的附接点。

为了将所示示例的模块化平台102构造成接收第二悬架600,所示示例的框架110包括第一支架134和第三支架616。所示示例的第二悬架600的第一控制臂604连接至第一支架134,且第二控制臂606连接至第三支架616。例如,第一控制臂604经由紧固件(例如,螺栓)连接(例如,紧固)至第一支架134,且第二控制臂606经由第二紧固件(例如,螺栓)连接(例如,紧固)至第三支架616。所示示例的第一控制臂604和第二控制臂606各自的第二端612分别包括衬套以使第一控制臂604和第二控制臂606能够相对于框架110和/或相应的第一支架134和第三支架616枢转。因此,第一控制臂604经由第一支架134可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10,且所示示例的第二控制臂606经由第三支架616可枢转地连接至框架110。

第一支架134和第三支架616定位在框架110上以使第二悬架600能够实现目标处理特性。例如,所示示例的第一支架134相对于第三支架616间隔开。例如,第一支架134基于第一控制臂604和第二控制臂606之间的角度614沿纵梁114在前后方向220上与第三支架616间隔开。因此,第二悬架600的相应的第一控制臂604和第二控制臂606的第二端612之间(例如,在沿纵梁114的纵轴128的方向上)的距离确定第一支架134和第三支架616在纵梁114上的位置。

另外,所示示例的第一支架134和第三支架616基于相应的第一控制臂604和第二控制臂606相对于纵梁114的方向(例如,角度)相对于纵梁114成角度。第一支架134相对于纵梁114以角度224定位。另外,所示示例的第一支架134的角度224与第一控制臂604相对于纵梁114的角度618基本上相同(例如,差2度以内或等同)。另外,第一支架134接收第一控制臂604的第二端612以在第一支架134和第一控制臂604的第二端612之间限定连接点620。所示示例的连接点620提供相对于纵梁114的纵轴128以角度624(例如,在约30度到约80度之间)定位的枢轴622。在所示示例中,枢轴622的角度624与图2的第一枢轴216的角度230相同。

为了实现第三支架616和第二控制臂606之间的角度关系,所示示例的第三支架616定位在框架110上或与其连接,以使第三支架616相对于纵梁114的纵轴128以角度625从纵梁114伸出。例如,所示示例的第三支架616的角度625与第二控制臂606相对于纵梁114的(例如,纵轴的)角度626基本上相同(例如,差2度以内或等同)。另外,第三支架616接收第二控制臂606的第二端612以在第三支架616和第二控制臂606之间限定连接点628。所示示例的连接点628提供相对于纵梁114的纵轴128成角度632(例如,在约30度到约80度之间)的枢轴630。在所示示例中,枢轴630的角度632与图2的第二枢轴218的角度238不同。

虽然所示示例的第二悬架600不同于图2的第一悬架200,但所示示例的第一支架134构造成接收如图2所示的第一悬架200的第一控制臂204或如图6所示的第二悬架600的第一控制臂604。因此,第一支架134为能够容纳第一悬架200或第二悬架600中任一个的通用支架。在一些示例中,为了容纳第二悬架600的第一控制臂604的高度(例如,在所示示例的上下方向634上),第一支架134的第一开口418(以及第二开口420)可形成在不同于图2所示的位置的不同位置处(例如,在上下方向634上)。例如,第一支腿404的第一开口418或第二支腿406的第二开口420(图4)可重新定位或形成在(例如,上下方向634上的)不同位置处。因此,在一些该类示例中,虽然第一支架134的几何构型或尺寸(例如,周界形状、截面等)在第一支架134用来支撑第一悬架200或第二悬架600时未改变,但第一开口418和第二开口420的位置可不同。

图7示出了图6的模块化平台102,其中示出其不具有第二悬架600。参考图7,所示示例的第一支架134和第三支架616焊接至模块化平台102的纵梁114。所示示例的第三支架616包括第一主体702和第二主体704。第三支架616的第一主体702焊接至纵梁114的上表面302、下表面304或外侧表面306中的至少一个。在所示示例中,第三支架616的第一主体702焊接至纵梁114的上表面302、下表面304以及外侧表面306。第二主体704焊接至纵梁114的外侧表面306。当第三支架616连接至框架110时,第三支架616沿远离纵梁114的外侧表面306的方向伸出。

图8为图6和图7的第三支架616的立体图。参考图8,第三支架616包括第一主体702和第二主体704。在所示示例中,第一主体702和第二主体704可为分离结构。然而,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主体702和第二主体704可为一体式结构。所示示例的第一主体702包括具有第一开口804的主体802(例如,竖直表面)。所示示例的第二主体704包括具有第二开口808的主体806(例如,竖直表面)。当所示示例的第一主体702连接至纵梁114以接收第二控制臂606的第二端612时,其与第二主体704间隔开。第一主体702的第一开口804和第二主体704的第二开口808在连接至纵梁114时以共轴对齐方式定位。所示示例的第一主体702包括从主体802延伸的上凸缘810和下凸缘812。上凸缘810附接至纵梁114的上表面302,且下凸缘812附接至纵梁114的下表面304。在所示示例中,主体802包括附接至纵梁114的外侧表面306的边缘816。参考所示示例的第二主体704,第二主体704包括附接至纵梁114的外侧表面306的边缘816(例如,第二主体704的周界的后边缘)。在其他示例中,第三支架616可具有能够支撑第二控制臂606的第二端612的任何其他形状或轮廓(例如,几何构型、尺寸等)。

第一支架134、第二支架136和/或第三支架616可经由压印、CNC激光切割、磨制、钻制和/或任何其他适合的制造方法形成。框架110、第一支架134、第二支架136和/或第三支架616可由铁质材料(例如,钢)、非铁质材料(例如,铝)、合金和/或任何其他适合的材料组成。

图2至图8中示出的示例的模块化平台102不限于第一支架134(例如,通用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第二支架136和第三支架616(例如,单用横向连杆附接支架)。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支架136可构造成支撑第一悬架200和第二悬架600。在一些该类示例中,第一支架134可构造成支撑第一悬架200,且不同的第一支架可用来支撑第二悬架600。

在图9至图14中描绘了可利用的不同的示例性支架构造的示例。例如,图9和图10示出了图2至图8中构造有能够支撑如图9所示的第一悬架200或如图10所示的第二悬架600的第一组支架900的模块化平台102。例如,所示示例的第一组支架900包括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902(例如,第一支架)和横向连杆附接支架904(例如,第二支架),例如,二者可焊接至框架110的纵梁114。参考图9,所示示例的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902将第一悬架200的第一控制臂204连接至纵梁114,且所示示例的横向连杆附接支架904将第一悬架200的第二控制臂206连接至框架110。参考图10,所示示例的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902将第二悬架600的第一控制臂604连接至纵梁114,且横向连杆附接支架904将第二悬架600的第二控制臂606连接至纵梁114。因此,不同于图2至图8的支架,所示示例的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902和横向连杆附接支架904能够支撑第一悬架200和第二悬架600。

图11和图12示出了图2至图8中构造有能够支撑如图11所示的第一悬架200的第一组支架1100以及能够支撑如图12所示的第二悬架600的第二组支架1200的模块化平台102。所示示例的第一组支架1100包括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1102和横向连杆附接支架1104。所示示例的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1102将第一悬架200的第一控制臂204连接至模块化平台102,且横向连杆附接支架1104将第一悬架200的第二控制臂206连接至模块化平台102。参考图12,所示示例的第二组支架1200包括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1202和横向连杆附接支架1104。所示示例的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1202将第二悬架600的第一控制臂604连接至模块化平台102,且横向连杆附接支架1104将第二悬架600的第二控制臂606连接至模块化平台102。因此,图11和图12的模块化平台102包括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1102和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1202(例如,第一支架或单用支架)以分别将第一悬架200和第二悬架600连接至框架110,并且包括能够将第一悬架200和第二悬架600支撑或附接至框架110的横向连杆附接支架1104(例如,通用支架或第二支架)。

图13和图14示出图2至图8中构造有能够支撑如图13所示的第一悬架200的第一组支架1300以及能够支撑如图14所示的第二悬架600的第二组支架1400的模块化平台102。参考图13,所示示例的第一组支架1300包括第一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1302和第一横向连杆附接支架1304。所示示例的第一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1302将第一悬架200的第一控制臂204连接至纵梁114,且所示示例的第一横向连杆附接支架1304将第一悬架200的第二控制臂206连接至纵梁114。参考图14,所示示例的第二组支架1400包括第二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1402和第二横向连杆附接支架1404。所示示例的第二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1402将第二悬架600的第一控制臂604连接至纵梁114,且所示示例的第二横向连杆附接支架1404将第二悬架600的第二控制臂606连接至纵梁114。因此,在图13至图14的示例中,设置第一组支架1300来支撑第一悬架200,且设置第二组支架1400来支撑第二悬架600,从而使得在第一组支架1300和第二组支架1400之间不存在通用或相似支架。

图15为组装图1A、图1B和图2至图14的模块化平台102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虽然将参考图15来说明示例性方法,但可替代地使用组装上述图2至图14的模块化平台102的很多其他方法。例如,方框的执行顺序可改变,和/或一些所述方框可改变、去除和/或组合。

图15中的方法以在第一悬架200或不同于第一悬架200的第二悬架600之间选择开始(方框1502)。第一支架134附接至车辆100的框架110(方框1504)。如果选定第一悬架200则获取第二支架136,或如果选定第二悬架600则获取第三支架616(方框1506)。在选定第一悬架200时第二支架136附接至框架110(方框1508)。例如,第一支架134和第二支架136将第一悬架200连接至框架110。在选定第二悬架600时第三支架616附接至框架110(方框1510)。例如,第一支架134和第三支架616将第二悬架600连接至框架110。在一些示例中,除了第一支架134之外,在选定第一悬架200时,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902、1102或1302中的一个和横向连杆附接支架904、1104或1304中的一个附接至车辆100的框架110。在一些该类示例中,除了第二支架136或第三支架616之外,在选定第二悬架600时,骑跨式连杆附接支架902、1302或1402中的一个和横向连杆附接支架904、1204或1404中的一个附接至车辆100的框架110。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公开了某些示例性方法、装置和制品,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覆盖范围不限于此。相反,本实用新型覆盖所有完全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的方法、装置和制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