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管限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9915发布日期:2018-08-08 09:13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管限位结构,主要应用于自行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自行车的车体结构多由管或杆所焊接而成,因此自行车主要的组装构件亦多利用杆和管接合方式与车体结合,例如座椅利用其底部的一个杆体穿套在车体的座管中与车体相结合,并且可让使用者调整该杆体穿入座管的程度而改变座椅高度,相同的结合构造亦应用在自行车前叉与车体之间的结合。

在可安全正常使用自行车的结构当中,限制座椅与车体之转动,如此方能够让骑乘者轻松踩脚踏板以及确实控制转向,已知可利用将杆与管锁紧或箍紧的方式,达到限制座椅与车体之转动或是前叉与前叉管之转动的目的;然而,类似用以限制杆与管之间转动的机制并不适合应用在杆与管必须维持可供常态做轴向伸缩的结合构造当中。

因此,有业者为了骑乘自行车的安全性及操控性开发出如图1和图2的自行车座管结构,其包含有一内缸体10、一轴套在该内缸体10外侧的外缸体20,该内缸体10上端具有一接头11其用于组装一座垫(图未绘出),该内缸体10下端设有多个限位体50,该外缸体20内缘具有对应多个该限位体50的多个限位槽251,使得该内缸体10能在该外缸体20内产生轴向移动;图1和图2之自行车座管结构的目的为:(1)限制座管转动方向,防止在骑乘自行车过程中座椅产生转动;(2)提供座椅产生朝上或下方移动,达到调整座椅位置之功效。

然而,图1和图2所示之现有技术的产品在制造与产品强度有下列的问题:第一,现有的该内缸体10制造上主要是先透过一管材上制造出多个安装槽,透过黏着剂或以点胶的方式将该限位体50固定在该安装槽上,以这种的制造方式所生产的产品工序复杂,且生产成本变高,而其以黏着剂或是点胶的固定方式会造成该限位体50容易脱落;第二,现有的该内缸体10另一种制造方式是金属管放入一塑料模具以包覆的方式在金属管中央处;以这类型的制造方式可提升产品的生产速度,但是以不同材质所制造的产品缺点在于该限位体50与一限位槽251长时间磨擦易使该限位体50容易龟裂、脱落。当发生上述的该限位体50脱落,会造成该内缸体10动作不确实产生转动或动作异常的问题,影响产品的可靠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座管限位结构,其可实现将内缸体与外缸体有效结合,防止两者分离,同时制造结构工序简易,结构强度高,且使用寿命长,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座管限位结构,其主要由一内缸体及一外缸体组成;该内缸体上端用于组装一接头,该内缸体由下端的口缘朝上方延伸形成至少一第一限位部;该外缸体具有一开口端,该开口端的外壁设有一结合部,从该开口端由中央朝内凹设出一结合空间,该结合空间围绕出一环状的壁面,在该壁面设有对应该第一限位部的第二限位部;并将该内缸体组入该外缸体的结合空间,再以一锁环固定于该外缸体的结合部,使得该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两者产生限位作用。

优选的,该第一限位部是设置于该内缸体表面凸起的限位凸肋,该第二限位部从该开口端朝下,在该壁面上形成与该限位凸肋对应凹入的限位槽。

优选的,该第一限位部是设置于该内缸体表面的凹入的内缸限位槽,该第二限位部从该开口端朝下,在该壁面上形成与该内缸限位槽对应凸起的限位凸肋。

优选的,该第一限位部主要将该内缸体放入一模具加压成形,使得在该内缸体的表面上该限位凸肋与该内缸体一体成形。

优选的,该第一限位部主要将该内缸体放入一模具加压成形,使得在该内缸体的表面上的该内缸限位槽与该内缸体一体成形。

优选的,该第二限位部主要将该外缸体放入一模具加压成形,使得在该外缸体的壁面上的该限位槽与该外缸体一体成形。

优选的,该第二限位部主要将该外缸体放入一模具加压成形,使得在该外缸体的壁面上的该外缸限位凸肋与该外缸体一体成形。

优选的,该内缸体组装有一调整高低位置的调整杆,该调整杆具有一控制线,该控制线上设有一调整开关,通过该调整杆能调整该内缸体的高度位置。

优选的,该接头对应一座垫。

优选的,该外缸体组装于一自行车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透过上述技术手段的具体实现,在内缸体与外缸体透过模具一体成形出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该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彼此间产生相互限位防止误动作产生;且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的使用寿命较长,使用上也更加稳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自行车座管的结构立体图。

图2是现有技术自行车座管中内缸体与外缸体的组装方式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座管限位结构的结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座管限位结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座管限位结构中内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座管限位结构中内缸体与外缸体结合状态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座管限位结构中内缸体与外缸体结合状态的立体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座管限位结构中内缸体制造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座管限位结构中内缸体与外缸体另一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座管限位结构中组装调整杆的结构剖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座管限位结构中组装调整杆的结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创作座管限位结构主要包含有:一内缸体10与一外缸体20;该内缸体10主要从金属管所构成的结构,该内缸体10上端用于组装一接头11,该接头11对应一座垫(图未绘出),该内缸体10由下端的一口缘12朝上方延伸形成至少一第一限位部13,在本创作中的实施方式中呈现有对角设置共四个的该第一限位部13。

请参考图4和图8所示,由于该内缸体10是透过金属管所制造,接着将该内缸体10放入一模具40中,该模具40为内模及外模型态且将该内缸体10夹于内模及外模之间并对其加压成形,使得在该内缸体10的表面上的该第一限位部13形成一凸起的限位凸肋131,因此该限位凸肋131是与该内缸体10为一体成型。该第一限位部13由该口缘12成型的优点在于:方便该内缸体10成型,并且从该口缘12成型具有抗剪力作用进而提高寿命;

该外缸体20是透过金属管所构成的结构,该外缸体20能够组装在一自行车车架(图未绘出),该外缸体20具有一开口端21,该开口端21的外壁设有一结合部22,从该开口端21由中央朝内凹设出一结合空间23,该结合空间23围绕出一环状的壁面24,在该壁面24设有对应该第一限位部13的一第二限位部25;并将该内缸体10组入该外缸体20的该结合空间23,再以一锁环30固定于该外缸体20的该结合部22。

请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该外缸体20的该结合空间23的该壁面24上形成该第二限位部25,该第二限位部25是对应该第一限位部13的该限位凸肋131的一限位槽251结构。

当该内缸体10与该外缸体20分别成形后,组装人员先将一锁环30套在该内缸体10,接着将该内缸体10的第一限位部13对准该第二限位部25,使该内缸体10能沿着该外缸体20的该结合空间23内产生轴向位移,组装人员将该锁环30固定在该外缸体20外壁的该结合部22,透过该锁环30能对该内缸体10限位防止脱离于该外缸体20,且该内缸体10的该第一限位部13与该外缸体20的该第二限位部25彼此产生限位作用,能防止两者产生错误的转向动作而造成骑乘自行车不顺畅。

除了图3至8图所示该内缸(1)有凸起的该限位凸肋131,该外缸体20具有凹入的该限位槽251结构之外,如图9所示结构亦可反向实施该第一、第二限位部(13、25)呈下列态样:该第一限位部13是该内缸体10表面的凹入的内缸限位槽132,该第二限位部25从该开口端21朝下,在该壁面24上形成对应该内缸限位槽132的凸起的外缸限位凸肋252,透过本实施方式,该内缸体10可顺利的在该外缸体20的该结合空间23内产生轴向位移,并且限制该内缸体10的转向,提高骑乘自行车的效率。

再如图10和图11所示,该内缸体10组装有一调整高低位置的调整杆14,该调整杆14具有一控制线15,该控制线15上设有一调整开关16,通过该调整杆14能调整该内缸体10的高度位置。由此,通过本实施方式,能够快速调整内缸体10的高度,并且提供避震的功效,提升了使用者骑乘的舒适性和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