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增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90568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车身增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0001] 与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 本申请要求2013年12月16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3-0156680号的优 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0003]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增强结构,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这样一种车身 增强结构,其通过整体地连接前柱的下部、侧部内增强构件、地板顺从部及前围横梁从而改 进关于应对车辆正向碰撞及侧向碰撞的性能。
【背景技术】
[0004] 一般来说,在构成车辆车身的元件中,前柱是用于安装并支撑前门的结构体,其被 安置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前侧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并且作为整体连接车身的前上 部分和前下部分的立柱。
[0005] 形成为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前后延伸的侧梁可以连接至前柱的下部,并且构成为车 辆的前车身并且形成为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前纵梁的后端部分可以连接至前柱的下 部。
[0006] 另外,地板顺从部可以沿着车辆长度方向上被安置在前柱的下部的前侧,并且分 开发动机室和乘客室的前围板可以被安置在前柱的前侧。
[0007]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辆发生前面提及的车身结构与前方物体或其他车辆(在下 文中,称其为碰撞车身)发生碰撞的情况下,特别地是在车辆没有与碰撞车身的车辆前侧 发生碰撞,而是在车辆偏离向左侧和右侧的任意一侧的状态下(这种碰撞被称为小型重复 碰撞)与碰撞车身发生碰撞的情况下,用于吸收碰撞冲击的前车身的前纵梁将不能展不出 它自身的功能,而是向一侧弯曲,并且碰撞车身偏离前纵梁,然后与挡泥板及轮子发生碰 撞。
[0008] 轮子直接接受碰撞车身的冲击,并且撞击位于轮子后侧的前柱的下部,由此前柱 将过度受损。
[0009] 另外,由于前柱构成了车辆内部前侧的一个侧部,前柱的过度损伤威胁了车辆内 部的乘员安全。
[0010] 因此,为了对车辆经受正向小型重复碰撞及前柱接受过度冲击能量的情况做好准 备,增加前柱下部的刚度并且正确的应对车辆的小型重复碰撞变得必要。
[0011]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 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车身增强结构,所述车身增强结构牢固的将前柱下部连接 至外围车身结构,由此在车辆的正向碰撞或侧向碰撞中,通过车轮传递到前柱下部的冲击 能量可以有效的被分散至或吸收到车身的其他部分,由此阻止前柱的过度受损,并且更加 安全的保护乘员。
[0013]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增强结构,其包括有:前柱,侧部内增强构件, 地板顺从部,第一增强构件,以及第二增强构件;所述前柱形成为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上下 延伸;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形成为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增强构件在车辆的 高度方向上联接至前柱的下部,并且具有联接至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的一端;所述第二增 强构件整体联接至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的另一端,并且具有联接至地板顺从部的一端以及联 接至侧部内增强构件的另一端。
[0014] 第一增强构件可以包括形成为拱形形状的第一增强体,并且具有大体〃 C 〃形状 的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连续结构的横截面。第二增强构件可以包括有形成为在车辆的高度 方向上上下延伸的第二增强体,并且具有大体〃 1 〃形状的通过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后表 面及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形成的横截面,并且具有连续结构。
[0015] 第一联接翼板可以形成在第一增强体的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边以便在第一增强 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第一联接翼板联接至前柱的下部,形成为在第一增强体的 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联接翼板可以形成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增强体的前尖 端部分上以便分别地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的后表面及外表面,侧部内增强构件可以包括有 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表面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并且在第一增强体的长度及宽 度方向上增大的第三联接翼板可以形成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增强体的后尖端部,以便 分别地联接至侧部内增强构件的上表面及外表面。
[0016] 安装并且支撑车辆的车门下部的前门安装凸台可以形成在第一增强体上以便在 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
[0017] 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体的下尖端部分可以与车辆长度方向上的侧部 内增强构件的前尖端部分联接,并且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体的上尖端部分及在车 辆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体的前侧边缘可以联接至地板顺从部。
[0018] 开口可以在形成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前柱下部的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前侧边缘, 以便第一增强构件穿过开口并向车辆的前侧突出。
[0019] 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横梁可以整体地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的外 表面。前围横梁增强构件及前围横梁可以彼此整体联接,并且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的外表 面。前围横梁增强构件及前围横梁的宽度可以与第二增强构件的宽度大体相同。
[0020] 前柱的下部可以通过第三增强构件连接至前围横梁。第三增强构件可以包括有具 有三角形盒子形状的第三增强体;并且第一联接翼板联接至前柱下部,并且大约具有大体 〃=〃形状;并且第二联接翼板联接至前围横梁并且大约具有大体〃 c 〃形状,所述第一联 接翼板及第二联接翼板可以分别地与第三增强体的边缘整体形成。
[0021] 第一联接翼板可以联接至前柱的内表面的如下位置,所述位置在第一增强构件联 接至前柱下部的部位。
[0022]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车身增强结构,前柱的下部的前侧边缘具有在 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向前打开的开口,拱形形状第一增强构件的一端通过开口插入从而连接 至前柱的下部,拱形形状增强构件的前尖端部分与具有一端连接至地板顺从部下部的第二 增强构件连接,拱形形状第一增强构件的另一端及第二增强构件的另一端连接至侧部内增 强构件,并且前柱的下部穿过第三增强构件连接至形成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围 横梁及前围横梁增强构件,由此前柱的下部有效的连接至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纵向增强 结构体及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侧向增强结构体,从而增强前柱的连接刚度。
[0023] 于是,在车辆的正向碰撞,正向小型重复碰撞,或侧向碰撞事故中,通过车轮传递 至前柱下部的冲击能量可以通过地板顺从部,前围横梁,前围板,侧部内增强构件等放射状 的分散至并且吸收到外围车身结构中,由此有效的阻止前柱的过度受损,并且冲击能量被 如上所述的分散并吸收以致于有效的降低了转移至乘客室的冲击能量,由此更加安全的保 护了乘员。
[0024] 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 施方式,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为具体地变得清楚或得以阐 明。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车身增强结构的前视立体图。
[0026]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增强结构体及示例性前柱下部的分解立体图。
[0027]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车身增强结构的立体图。
[0028]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车身增强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29]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第二增强构件、示例性前围横梁以及示例性前围横梁 增强构件的联接立体图。
[0030]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第二增强构件、示例性前围横梁以及示例性前围横梁 增强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0031] 图7是阐释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前柱下部和前围横梁通过示例性第三增强构 件联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2] 图8是沿着图7的线C-C截取的横截面图。
[0033] 图9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车身增强结构的负荷分配方向的立体图。
[0034] 图10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车身增强结构的均匀横截面匹配的立体 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 描述如下。尽管本发明将与示例性实施方式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到,本说明书并 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 方式,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 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式。
[0036] 参考图1,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的车身增强结构可以包括有联接至车辆的 高度方向上的前柱1〇下部的增强结构体。
[0037] 增强结构体可以包括有第一增强构件22和第二增强构件24 ;所述第一增强构件 22大体成拱形形状,并且联接至前柱10的下部;所述第二增强构件24整体联接至在车辆 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增强构件22的前尖端部分。
[0038] 第一增强构件22可以包括大体成拱形形状的第一增强体221,以及在其长度方向 上具有连续结构的大体〃 c 〃形横截面。
[0039] 第二增强构件24可以包括有形成为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上下延伸形成的第二增 强体241,并且具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连续结构的大体〃 ^ 〃形状的横截面。
[0040] 第一联接翼板222形成在第一增强体221的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边以便在增强体 22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第一联接翼板222可以通过焊接方法或诸如此类方法联接至 前柱10的下部。
[0041] 在第一增强体221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联接翼板223设置在了车 辆的在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增强体221的前尖端部分,以便在第一增强体221的前尖端部分 与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第二增强构件24的后表面242紧密接触的状态下,第二联接翼板 223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分别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24的后表面242及第二增强构件24的 外表面243。
[0042] 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增强体221的后尖端部分可以设置在并且整体地在 车辆的方向上联接至侧部内增强构件30的上表面301,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30的上表面 301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形成。
[0043] 在第一增强体221的长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