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增强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390568阅读:来源:国知局
及宽度方向上增大的第三联接翼板224形成在第一增强 体221的后尖端部分上,并且第三联接翼板224可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分别联接至侧部 内增强构件30的上表面301及侧部内增强构件30的外表面302。
[0044] 可以安装并且支撑车辆的车门下部的前门安装凸台225可以形成在第一增强体 221上从而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
[0045] 在车辆的前门下部被安装并支撑在第一增强体221上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前门 下部的安装刚度得到改善,从而稳定支撑了车身上的前门。
[0046] 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体241的下尖端部分可以整体地联接至车辆的 长度方向上的侧部内增强构件30的前尖端部分。
[0047] 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构件24的上尖端部分及前侧边缘244可以整体 地联接至地板顺从部40的下部。
[0048] 于是,在车辆的正向碰撞或正向小型重复碰撞事故的时候,当在车轮如箭头所示 的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被向后施压的同时撞击前柱10的下部时,施加至前柱10下部的冲 击能量可以有效的通过被定位在前柱10前侧的地板顺从部40,定位在前柱10 -侧的侧部 内增强构件30,第一增强构件22及第二增强构件24所分散并吸收。
[0049] 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前柱10的下部的前侧边缘101上形成有开口 102,以便第一 增强构件22可以通过开口 102并且向前突出。
[0050] 参考图3及图4,关于如箭头所示的车轮碰撞方向,侧部内增强构件30的联接结 构、第一增强构件22、第二增强构件24以及前柱10的下部形成为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纵 向增强结构体,并且地板顺从部10形成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向增强结构体,由此通 过车轮施加的冲击能量可以有效的被如箭头A及箭头B所示的在车辆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 的纵向增强结构体及侧向增强结构体所分散并吸收。
[0051] 参考图5及图6,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形成的前围横梁50的一端可以联接至 第二增强构件24的外表面243。
[0052] 为了联接前围横梁50以与外表面243的整个宽度或大体整个宽度匹配,前围横梁 增强构件55可以联接至前围横梁50的一端。前围横梁50及前围横梁增强构件55各自可 以具有大体〃二〃形状的带有连续结构的横截面。
[0053] 在前围横梁增强构件55置于前围横梁50的前表面上并且联接至其上的状态下, 前围横梁增强构件55可以联接至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构件24的外表面243。
[0054] 即,前围横梁增强构件55及前围横梁50的宽度可以与外表面243的宽度相同或 大体相同,以便前围横梁增强构件55以及前围横梁50在外表面243的整个宽度或大体整 个宽度上联接。
[0055] 于是,由于侧向增强结构体包括有除地板顺从部以外的前围横梁及前围横梁增强 构件,纵向增强结构体与侧向增强结构体之间的联接刚度得到提高。
[0056] 参考图7及图8,前柱10的下部可以通过第三增强构件60整体地联接至前围横梁 50。第三增强构件60可以包括有具有三角形盒子形状的第三增强体601。
[0057] 联接至前柱10下部并具有大体〃 C 〃形状的第一联接翼板602以及联接至前围 横梁50并具有大体〃=〃形状的第二联接翼板603可以分别地整体形成在第三增强体60 的边缘。
[0058] 第一联接翼板602特别地联接至如下部分的内表面,所述部分位于第一增强构件 22联接至的前柱10下部的地方,由此增强了第一增强构件22、前柱10的下部及第三增强 构件60之间的连接刚度。
[0059] 如上所述,由于前柱10的下部通过第三增强构件60整体地连接至前围横梁50,前 柱10的侧向连接刚度得到提高,因此可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有效的分散及吸收施加到 前柱10的冲击能量。
[0060] 参考图9,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第一增强构件22、第二增强构件24、及第 三增强构件60有效地将前柱10的下部连接至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侧部内增强构件30 以及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横梁50,由此增强连接刚度,如此以便如箭头所示的 放射状地和有效地分散及吸收施加到前柱10下部的冲击能量。
[0061] 参考图10,第一增强构件22的前尖端部分与第二增强构件24匹配以便具有均匀 或者大体均匀的横截面,第一增强构件22的后尖端部分与侧部内增强构件30匹配以具有 均匀或者大体均匀的横截面,前围横梁及前围横梁增强构件与第二增强构件24的外表面 匹配以具有均匀或者大体均匀的横截面,并且第二增强构件24的下尖端部分同样与侧部 内增强构件30匹配以具有均匀或者大体均匀的横截面,由此使得放射状负荷分配效果最 大化。
[0062]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增强结构,除了改进关于应对车辆的正向撞击的性能外, 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及驾驶稳定性也可以因为车身的下部结构得到增强而得到改进,并且甚 至在车辆的侧向碰撞事故的时候,通过利用前柱下部、第一增强构件、第二增强构件及第三 增强构件在车辆的宽度及长度方向上有效地分散及吸收冲击能量,应对车辆的侧向碰撞的 性能同样得到了改善。
[0063] 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或下,前或后,内或外等被用于参 考附图中所显示的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的这些特征。
[0064] 前面对本发明具体示例性实施方式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 的描述并不旨在成为穷举的,也并不旨在把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根据上 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选择示例性实施方式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 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示 例性实施方式及其不同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 价形式所限定。
【主权项】
1. 一种车身增强结构,包括: 前柱,所述前柱形成为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上下延伸; 侧部内增强构件,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形成为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地板顺从部; 第一增强构件,所述第一增强构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联接至所述前柱的下部,并且 具有联接至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的一端;以及 第二增强构件,所述第二增强构件整体地联接至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的另一端,并且具 有与所述地板顺从部联接的一端及与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联接的另一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第一增强构件包括有形成为拱形形状的第一增强体,所述第一增强构件具有在其长度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增强构件包括有: 第二增强体,所述第二增强体形成为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上下延伸,并且具有大体
形成,并且具有连续结构。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第一联接翼板形成在第一增强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以便在第一增强体的长度 方向上延伸,并且联接至前柱的下部; 第二联接翼板形成为在第一增强体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在车辆的长度 方向上的第一增强体的前尖端部分上以便分别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的后表面及外表面, 侧部内增强构件包括有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表面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并 且 第三联接翼板在第一增强体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增大,并且形成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 的第一增强体的后尖端部分上以便分别联接至侧部内增强构件的上表面及外表面。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前门安装凸台安装并且支撑车辆的车门下部,并且形成在第一增强体上以便在车辆的 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体的下尖端部联接至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侧部内 增强构件的前尖端部分,并且 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体的上尖端部及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体 的前侧边缘联接至所述地板顺从部。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开口形成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前柱的下部的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前侧边缘,由此第一 增强构件穿过该开口并且向车辆的前侧突出。
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前围横梁形成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整体地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的外表 面。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前围横梁增强构件以及所述前围横梁彼此整体联接,并且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的外表 面。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前围横梁及前围横梁增强构件的宽度与第二增强构件的宽度大体相同。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前柱的下部通过所述第三增强构件连接至前围横梁。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所述第三增强构件包括有具有三角形盒子形状的第三增强体,并且 第一联接翼板联接至前柱下部并大体具有"二"形状,第二联接翼板联接至前围横梁 并大体具有〃 ^ 〃形状,所述第一联接翼板及第二联接翼板分别与第三增强体的边缘整体 形成。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第一联接翼板联接至位于第一增强构件联接至前柱下部的部位的前柱内表面。
【专利摘要】揭露了一种车身增强结构。所述车身增强结构可以包括有前柱、侧部内增强构件、地板顺从部、第一增强构件以及第二增强构件;所述前柱形成为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上下延伸;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形成为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增强构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联接至前柱的下部,并且具有联接至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的一端;所述第二增强构件整体联接至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的另一端,并且具有联接至地板顺从部的一端以及联接至侧部内增强构件的另一端。如此所述车身增强结构改进了关于应对车辆的正向碰撞及侧向碰撞的性能。
【IPC分类】B62D21-15, B62D25-08
【公开号】CN104709357
【申请号】CN201410298860
【发明人】郑熙锡
【申请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4年6月26日
【公告号】US9132861, US20150166112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