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条分条喷涂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7452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胶条分条喷涂一体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胶条分条喷涂一体机。



背景技术:

胶条分条机与喷涂机在橡胶制品领域使用的多,特别是运用在汽车雨刷的胶条生产线上。现有的胶条分条机与喷涂机都是分体式的,胶条分条机是单独的,喷涂机也是单独的,均由人工操作。使用胶条分条机时,需要人工上料,上一件做一件,效率低,使用喷涂机时,喷涂完后下料,物料堆积比较的乱,难以收捡。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胶条分条喷涂一体机,该胶条分条喷涂一体机实现上料下料全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胶条分条喷涂一体机,包含有设置于机架上的分条机、喷涂机,所述分条机的进料端设有上料机构,分条机的出料端连接喷涂机的进料端,喷涂机的出料端设有下料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分条机的进料端与上料机构之间设有第三传送带,分条机的出料端与喷涂机之间通过第四传送带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传送带与上料机构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转角传送机构,第四传送带与喷涂机之间设有第二转角传送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传送带与分条机连接处设有第一送料转轴组,第一送料转轴组与分条机之间设有第一物料平整座,分条机与第四传送带连接之间设有第二送料转轴组,第二送料转轴组与分条机之间设有第二物料平整座,喷涂机与下料机构之间设有第三送料转轴组,第三送料转轴组与下料机构之间设有第三物料平整座。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传送带指向第二转角传送机构的一端设有第二挡料气缸。

进一步地:所述上料机构包含有上料台架,上料台架一侧设置有机台架,上料台架上方两端各设有固定板组,第一传送带通过两端的转轴与固定板组连接,转轴由马达带动,上料台架位于第一传送带的一侧设有物料齐平板,机台架上设有第二传送带,第二传送带两侧设有挡板,挡板一端与第一转角传送机构连接,机台架上位于挡板一侧设有气缸座、支架,气缸座上端设有气缸,气缸中的推杆一端伸过挡板上端,支架上端伸过挡板上方延伸至第一传送带上方,支架的上端设有进料红外感应装置;

挡板指向第一转角传送机构的一端设有桥式支架,第一挡料气缸固定在桥式支架上,挡板该端上还设有穿孔,送料红外感应装置一端伸入穿孔内,另一端与装置支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料机构包含有下料机台,下料机台上方设有第五传送带,下料机台上位于第五传送带一侧设有连接座,连接座上端设有卸料气缸,卸料气缸的推杆连接卸料槽板,卸料槽板位于第五传送带上端,在卸料槽板远离喷涂机的一端上设有感应孔,卸料感应装置一端固定卸料感应装置支架上,另一端伸入,卸料感应装置支架下端固定在料机台上,下料机台上位于第五传送带的的下方设有方形开口,方形开口内设有导料板,位于第五传送带的上下带之间设有托板,托板托住第五传送带的上带,托板下端通过支柱连接下料机台上。

进一步地:卸料槽板含有两块平行放置的面板,两面板一端通过尾板连接,至少一面板位于尾板的一端上设有感应孔,两面板另一端设置成V型开口,两面板的上端通过连接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角传送机构包含有一个大转轮、两个小转轮,大转轮、两个小转轮组成三角形,大转轮靠机台内侧,大转轮、小转轮分别与转动轴连接,转动轴与马达连接,第二转角传送机构的结构与第一转角传送机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胶条分条喷涂一体机上料、下料均采用自动化,大大降低各生产环节的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料机构3的结构视图;

图3为下料机构4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卸料槽板44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第一转角传送机构7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第二送料转轴组10与第二物料平整座15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和图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胶条分条喷涂一体机,包含有设置于机架上的分条机1、喷涂机2,分条机、喷涂机为现有的技术,目前这两部分都是分开独立工作的,上下料也是靠人工,效率很慢,而且下料后难得整理,所以在分条机1的进料端设置一个上料机构3,分条机1的进料端与上料机构3之间通过第三传送带5进行连接,分条机1的出料端连接喷涂机2的进料端,分条机1的出料端与喷涂机2之间通过第四传送带6连接,第三传送带5、第四传送带6由马达进行传动。喷涂机2的出料端连接下料机构4,形成一个全自动化的生产线。

所述上料机构3包含有上料台架31,上料台架31一侧设置有机台架33,上料台架31上方两端各设有固定板组312,第一传送带32通过两端的转轴313与固定板组312连接,转轴313由马达带动。第一传送带32用来放置待加工的胶条,一次性可以放置很多的胶条。

放置胶条时,为了平整,在所述上料台架31位于第一传送带32的一侧设有物料齐平板314,所有的胶条一致沿着物料齐平板314平整摆放。

机台架33上设有第二传送带34,第二传送带34紧挨着第一传送带32一端,第二传送带34两侧设有挡板35,挡板35上端与第一传送带32齐平,机台架33上位于挡板35一侧设有气缸座36、支架39,气缸座36上端设有气缸37,气缸37中的推杆38一端伸过挡板35上端,支架39上端伸过挡板35上方延伸至第一传送带32上方,支架39的上端设有进料红外感应装置310;

挡板35指向第一转角传送机构7的一端设有桥式支架315,第一挡料气缸316固定在桥式支架315上,挡板35该端上还设有穿孔,送料红外感应装置317一端伸入穿孔内,另一端与装置支架318连接。第一挡料气缸316在分条机1发生故障时,弹出挡杆阻止产品继续流入分条机1。

上料机构3的传动由控制箱18控制。工作时,第一传送带32将胶条传送至第二传送带34,进料红外感应装置310感应到胶条时,控制气缸37带动推杆38缩回,完全退出挡板35上端,当胶条传送致挡板35上端时,自动掉入挡板35内,落在第二传送带34上,第一传送带32停止传送,气缸37带动推杆38推出,完全伸过挡板35上端,再次阻挡胶条。

当然气缸37的数量完全可以依据实际的情况而定。

第二传送带34是一直运行的,第二传送带34将胶条往分条机1的方向进行传送,当胶条两端均通过送料红外感应装置317的位置后,送料红外感应装置317将信息反馈到控制箱18,控制箱18控制第一传送带32、气缸37进行下轮的重复操作。如此反复,当第一传送带32上的胶条快完时,添加胶条即可。

为了节约整个生产线的空间,上料机构3与分条机1呈直角型连接,喷涂机2与分条机1也呈直角型连接,这样将原呈直线连接的生产线变成直角型的生产线,大大的缩小了生产线所需的空间。

不过直角型连接存在一个转角处如何过料的问题,于是在所述第三传送带5与上料机构3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转角传送机构7,第四传送带6与喷涂机2之间设有第二转角传送机构8。所述第四传送带6指向第二转角传送机构8的一端设有第二挡料气缸13,喷涂机2发生故障时,弹出挡杆阻止产品继续流入喷涂机2。

所述第一转角传送机构7包含有一个大转轮71、两个小转轮72,大转轮71、两个小转轮72组成三角形,大转轮71靠机台内侧,大转轮71、小转轮72分别与转动轴连接,转动轴与马达连接,第二转角传送机构8的结构与第一转角传送机构7相同。

为了使分条机1更好的进料,在所述第三传送带5与分条机1连接处设有第一送料转轴组9,第一送料转轴组9与分条机1之间设有第一物料平整座14,第一送料转轴组9由马达带动,往分条机1方向相对的转动,胶条从第三传送带5过来后,第一送料转轴组9将胶条夹住往分条机1方向推进,然后胶条通过第一物料平整座14进行引导,最终进入分条机1。同理,分条机1的出料端跟进料端的设置一样,分条机1与第四传送带6连接之间设有第二送料转轴组10,第二送料转轴组10与分条机1之间设有第二物料平整座15。

所述下料机构4包含有下料机台40,下料机台40上方设有第五传送带41,下料机台40上位于第五传送带41一侧设有连接座42,连接座42上端设有卸料气缸43,卸料气缸43的推杆连接卸料槽板44,卸料槽板44位于第五传送带41上端,在卸料槽板44远离喷涂机2的一端上设有感应孔440,卸料感应装置46一端固定卸料感应装置支架45上,另一端伸入440,卸料感应装置支架下端固定在料机台40上,下料机台40上位于第五传送带41的的下方设有方形开口48,方形开口48内设有导料板47,位于第五传送带41的上下带之间设有托板49,托板49托住第五传送带41的上带,托板49下端通过支柱连接下料机台40上。

卸料槽板44含有两块平行放置的面板441,两面板441一端通过尾板442连接,至少一面板441位于尾板442的一端上设有感应孔440,两面板441另一端设置成V型开口444,方便胶条的进入,两面板441的上端通过连接板443连接。

同理,喷涂机2与下料机构4之间设有第三送料转轴组11,第三送料转轴组11与下料机构4之间设有第三物料平整座16。

工作时,喷涂机2将处理好的胶条通过第三送料转轴组11、第三物料平整座16送入第五传送带41上,第五传送带41传送胶条,当胶条一端到达卸料槽板44上的感应孔440时,卸料感应装置支架45将感应到的信息反馈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卸料气缸43推动卸料槽板44,卸料槽板44带动胶条离开第五传送带41,胶条掉入方形开口48内,顺着导料板47下滑至收料箱内。

整个胶条分条喷涂一体机有控制总成17控制,胶条依次从第一传送带32将胶条传送至第二传送带34、第三传送带5、分条机1、第四传送带6、喷涂机2、第五传送带41,完成整个生产的自动化操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