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证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7042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发证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证组件。



背景技术:

在公安局、社保局或房产局等机构,需要根据市民的办事需求来颁发相关的证件,而为了降低工作人员人工发证的劳动强度和提高发证的效率,目前,采用设置自动发证机来发放证件。取证人员通过相应的取证信息(如身份证、二维码等)便可以操作该发证机来自动发证,方便快捷。

现有的发证机内部设置有发证组件,通过该发证组件来将相应证件从发证机内部送出而供取证人取出。但是,现有的发证组件在将输送证件时,存在着证件输送可靠性差的缺陷,有时不能将证件顺利输送到准确的位置,给用户的自主取证造成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发证组件,其输送证件性能可靠性高,能够准控制,将证件准确输送到取出位置,智能化程度高,提高了用户取证的方便性。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证组件,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成组设置有用于夹持输送证件的第一输送轮和第二输送轮,所述第一输送轮和/或所述第二输送轮上连接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第一输送轮和/或所述第二输送轮上还连接有用于增大输送所述证件摩擦力的弹性增压组件,所述弹性增压组件安装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固定架上还设置有用检测所述证件输送情况的检测传感器组。

具体地,所述第一输送轮包括第一轮轴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轮轴上的第一滚轮,所述第二输送轮包括第二轮轴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轮轴上的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轮轴和所述第二轮轴均架设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弹性增压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轮轴和/或所述第二轮轴上。

具体地,所述固定架沿所述证件输送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有两组所述第一输送轮和所述第二输送轮,所述第一输送轮和所述第二输送轮上下并列设置,两个所述第一输送轮和两个所述第二输送轮分别并排设置。

具体地,所述弹性增压组件包括增压弹片和用于固定所述增压弹片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架设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增压弹片一端连接在所述固定杆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轮轴和/或所述第二轮轴上。

具体地,所述增压弹片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轮轴上,所述固定架上开设有用于安装、且能调节所述第一轮轴连接位置的长圆孔。

具体地,所述增压弹片的中部与所述固定杆连接,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轮轴连接。

具体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传动轮,所述传动轮连接在所述第一轮轴和/或所述第二轮轴上,且通过传送带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

具体地,所述传动轮连接在所述第二轮轴上。

具体地,所述检测传感器组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证件是否转移至输出位置的第一检测传感器和用于检测所述证件是否输送至取走位置的第二检测传感器,所述第一检测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检测传感器均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且分别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轮轴设置。

具体地,所述固定架上、且位于所述输出位置的一侧相对设置有用于限定所述证件输送位置的限位板和/或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证件张开的导向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证组件,采用第一输送轮和第二输送轮滚动夹持的方式来输送证件,并且,通过设置弹性增压组件来提高第一输送轮和/或第二输送轮与证件接触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证件输送的可靠性,确保证件能够准确输送到供用户取出位置。同时通过设置检测传感器组来对证件输送的位置情况进行检测,智能化程度高,确保了证件发放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证组件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证组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证组件3,包括固定架30,固定架30上成组设置有用于夹持输送证件的第一输送轮31和第二输送轮32,第一输送轮31和/或第二输送轮32上连接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驱动组件33。这样,通过驱动组件33的驱动,能够带动第一输送轮31和/或第二输送轮32转动(即可以是第一输送轮31或第二输送轮32单独滚动,也可以是第一输送轮31和第二输送轮32同时反向转动),第一输送轮31和/或第二输送轮32与证件接触,在两者之间摩擦力的作用下而实现将证件输出。而为了提高第一输送轮31和/或第二输送轮32与证件之间接触的摩擦力,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一输送轮31和/或第二输送轮32上还连接有用于增大输送证件摩擦力的弹性增压组件34,弹性增压组件34安装在固定架30上。该弹性增压组件34具有可靠地弹性形变性能,当安装在固定架30上后,处于受压的状态而能够在第一输送轮31和/或第二输送轮32上产生压力,从而能够增大施加在证件上的压力,进而提高与证件之间相接触的摩擦力,确保证件能够准确、顺利地被第一输送轮31和第二输送轮32夹持输送。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由于第一输送轮31和第二输送轮32所夹持输送的证件是通过上一个工序传送而来的,因而存在着输送不到位的情况,同时,第一输送轮31和第二输送轮32夹持输出的证件也存在着输出位置不到位或过渡输出而使证件掉落的情况。为了克服此种使用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发证组件3,在该固定架30上还设置有用检测证件输送情况的检测传感器组35。这样,通过该检测传感器组(图中未标示),能够对证件是否被传送到该发证组件3的情况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证件传送到位后发出控制信号给驱动组件33转动,使其工作而带动第一输送轮31和/或第二输送轮32转动进行证件的传输。同时,该检测传感器组还能对被输出证件的输送位置情况进行检测,避免证件输出位置不到位或过渡输出而使证件掉落的情况发生,从而确保了输出的可靠性。另外,还能对输出的证件是否被取走的情况进行检测,当在设定的等待时间内未被取走时,能够控制驱动组件33反转而将证件送回,从而避免证件丢失的情况发生,使用可靠性好,安全性高。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第一输送轮31包括第一轮轴311和设置在第一轮轴311上的第一滚轮312,而第二输送轮32包括第二轮轴321和设置在第二轮轴321上的第二滚轮322,并将第一滚轮312和第二滚轮322相对设置,从而两者能够共同夹持证件,实现夹持输送证件的功能。而且,第一滚轮312和第二滚轮322之间可以具有间隙,也可以是相互接触设置的方式。而第一轮轴311和第二轮轴321的安装方式采用均架设在固定架30上方式,并且能够活动转动,弹性增压组件34则连接在第一轮轴311和/或第二轮轴321上(即第一轮轴311或第二轮轴321上连接有该弹性增压组件34,也可以是第一轮轴311和第二轮轴321都连接有该弹性增压组件34),这样,可以满足不同的设置需求。

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为确保证件输送的可靠性,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固定架30沿证件输送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有两组第一输送轮31和第二输送轮32,第一输送轮31和第二输送轮32上下并列设置,两个第一输送轮31和两个第二输送轮32分别并排设置。通过这样的设置,使证件的输送是在上下并列设置的第一输送轮31和第二输送轮32的夹持下完成的,同时,还通过两组第一输送轮31和第二输送轮32共同传递运输来完成的,传输稳定,进一步能够保证证件输出的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该弹性增压组件34包括增压弹片341和用于固定增压弹片341的固定杆342,固定杆342架设在固定架30上,增压弹片341一端连接在固定杆342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一轮轴311和/或第二轮轴321上。增压弹片341采用高弹性的锰钢片制作而成,弹性形变性能好,通过该增压弹片341的形变来提高第一轮轴311和/或第二轮轴321施加在证件上压力,可靠性好。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生产制造时,可根据具体设计要求来选择在第一轮轴311或第二轮轴321上连接有该弹性增压组件34,也可以是第一轮轴311和第二轮轴321都连接有该弹性增压组件34。而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降低弹性增压组件34设置的个数,从而能够降低生产制造的成本。因而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只在第一输送轮31上连接有弹性增压组件34的设计方式。具体设置方式为:该弹性增压组件34中的增压弹片341一端固定在固定杆342上,而另一端连接在第一轮轴311上,从而通过该增压弹片341能够对该第一轮轴311施加压力,用于增加与证件之间的摩擦力。同时,为了方便第一轮轴311位置的调整,在固定架30上开设有用于安装、且能调节第一轮轴311连接位置的长圆孔37。从而使第一轮轴311能够在该长圆孔37内上下移动,实现抵压位置的调整,满足不同厚度证件的输送需求。另外,为了满足装配需要,该固定架30可以由一个中部具有凹槽的结构架组成,并将第二轮轴321连接在该凹槽的两侧壁上;也可采用两个单个的结构架组合而成,设置方式灵活多样。

具体地,由于并排设置有两个第一轮轴311,并且每个第一轮轴311上都连接有增压弹片341,因而可以采用两个第一轮轴311由不同的增压弹片341抵压的设置方式。而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提高安装效率,如图1所示,将两个第一轮轴311采用由一个增压弹片341来抵压的设置方式,因而该增压弹片341的中部与固定杆342连接,两端则分别与对应的两个第一轮轴311连接,同样能够可靠地实现增大与证件接触摩擦力的功能,而且共用一个增压弹片341,也能够提高安装时的方便性。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实施例中,该驱动组件33包括驱动电机331和传动轮332,传动轮332连接在第一轮轴311和/或第二轮轴321上,且通过传送带与驱动电机331连接。这样,通过驱动电机331的转动,然后在传送带333的传动下而实现驱使第一轮轴311和/或第二轮轴321滚动,进而能够使第一滚轮312和/或第二滚轮322转动而进行证件的输送。而采用将传动轮332连接在第一轮轴311和/或第二轮轴321上,便具有多种转动输送证件的方式,满足了不同的使用需求。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为提高设置的方便性,将传动轮332连接在第二轮轴321上。而只需要通过第二轮轴321的转动,然后通过夹持的证件的传动,能够带动第一轮轴311转动,实现输送证件的功能。

具体地,为提高与证件接触的摩擦力,在第一滚轮312和第二滚轮322上均设置有用于证件接触摩擦的硅胶层(图中未标示)。该硅胶层柔软性较好,与证件接触后能够产生变形,增大了与证件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确保了证件输送的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1所示,检测传感器组包括用于检测证件是否转移至输出位置361的第一检测传感器351和用于检测证件是否输送至取走位置362的第二检测传感器352,第一检测传感器351和第二检测传感器352均固定在固定架30上,且分别相邻两个第一轮轴311设置。即根据设计需求,将第一检测传感器351设置在相邻于输出位置361一侧的第一轮轴311旁,从而能够对证件是否被输送到位的情况进行检测。将第二检测传感器352设置在相邻于取走位置362一侧的第一轮轴311旁,从而能够对证件被输出的位置情况进出检测。而在实际使用时,从发证组件3输出的证件是由上一个工序通过例如机械手等搬运工具而输送至发证组件3的位置处。因此,通过设置的第一检测传感器351,能够对证件是否已经运输至发证组件3的输出位置361而等待输出的情况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证件到位时,发出控制信号使驱动电机331转动,从而实现将证件输出。而证件在输送的过程当中,通过第二检测传感器352,能够对证件输出的位置进行检测,确保证件能够被准确输送到正确的位置以供取出,保证了证件自动发放的可靠性。当证件被及时取走后,正常进入一个工作循环。而当证件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被取走时,驱动电机331开始反转工作,将证件通过第一滚轮312和第二滚轮322的夹持,沿着证件被输出的路径送回。当证件达到输出位置361时,电机停止转动,将证件保持在初始的发证位置,便于机械手等搬运工具对证件的夹取而存放回原来保存的位置,然后整个发证组件3开始进入下一个工作循环,如此循环工作。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检测传感器351和第二检测传感器352均为反射式光电传感器,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检测数值准确等优点,使用可靠性好。

具体地,如图1所示,固定架30上、且位于输出位置361的一侧相对设置有用于限定证件输送位置的限位板38和/或设置有用于防止证件张开的导向轮39。即在使用时,该限位板38具有导向证件输送方向的功能,当证件被输出后却没在设定的时间内被及时取走,驱动电机发转将证件原路送回,而在送回的过程当中,通过该限位板38的限位导向,使证件能够准确送回至原来被推出的位置,以便机械手等搬运工具能够准确夹取证件而存放至原来保持的位置。而设置的导向轮39,能够对送回后的证件进行压紧,始终保持合紧状,避免证件张开(如纸质证件容易出现自动张开的问题)而造成下一个工序不能进行正常的夹取。而且该导向轮39所能压紧的高度是能够进行调节的,从而能够满足不同厚度证件的使用需求。而在实际设置时,可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来选择同时设置限位板38和导向轮39或是两者选一单独设置,设置方式灵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的设计要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发证组件3,通过第一输送轮31和第二输送轮32的相互夹持来实现证件的输送,不会任意滑动,输送可靠性高,并且在第一输送轮31上还设置有弹性增压组件34,在该弹性增压件的抵压下,增大了输送证件的摩擦力,进一步确保证件能够可靠、准确地被输送。同时,通过在两个第一轮轴311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检测传感器351和第二检测传感器352,从而能对证件是否已经输送到输出位置361和是否准确输出至取走位置362的情况进行检测,而且还能对证件是否及时被取走的情况进行检测,确保了自助发证的可靠性和证件发放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