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颗粒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8448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负压颗粒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品或药品领域中对其颗粒进行输送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对食品或药品中具有轻、易碎及弹性特性的颗粒进行一粒粒输送的负压颗粒泵。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各式各样的物质消费品,而具有颗粒状的食品或药品就是诸多物质消费品中的一种。

众所周知,对于食品或药品中的颗粒来说,其具有质量轻、易碎及弹性的特性,故对颗粒施力不当就会造成颗粒的破坏或弹走,对颗粒的操作装置要求高。

其中,对于将颗粒分装的分装装置来说,为了确保分装后的每个容器内的颗粒达到所设定的数量,因此,需要分装装置对杂乱的颗粒进行存放排序后,再进行一粒粒地输送,以实现每个容器装入规定数量的颗粒。

而目前,由于现有的分装装置设计不合理,造成分装装置的结构复杂,输送颗粒的可靠性差,同时,还存在效率低及损坏颗粒的缺陷。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颗粒输送可靠、效率高且颗粒不易受损坏的负压颗粒泵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颗粒输送可靠、效率高且颗粒不易受损坏的负压颗粒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负压颗粒泵,适用对杂乱的颗粒排序并一粒一粒输送,包括座体、第一转盘及第二转盘。所述座体具有沿所述座体的上下方向相隔开的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所述座体开设有第一吹气通道、第二吹气通道、第一环型吸气通道、第二环型吸气通道、圆心位于所述第一轴线上的供颗粒存放排序的圆环槽、供外界杂乱的颗粒流入所述圆环槽内的进料口及供所述圆环槽内的颗粒一粒一粒地向往外输送的出料孔,所述第一环型吸气通道、第一吹气通道、第二环型吸气通道及第二吹气通道沿所述座体的上下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第一环型吸气通道环绕所述第一轴线且首尾敞开,所述第二环型吸气通道环绕所述第二轴线且首尾敞开,外界真空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吹气通道、第二吹气通道、第一环型吸气通道及第二环型吸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转盘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地组装于所述座体且与该座体密封配合,所述第一转盘开设有沿所述第一转盘的周向布置于所述第一转盘的侧壁各处的第一定位口、与所述第一定位口连通的第一真空通道及用于与所述出料孔对接的对接孔,所述对接孔沿所述第一转盘的轴向位于所述出料孔与第一定位口之间,每个所述第一定位口对应一个所述对接孔及一个所述第一真空通道;于所述第一转盘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转盘使所述对接孔与所述出料孔正对或错开以允许或禁止所述出料孔内的颗粒一粒一粒地顶入所述对接孔内,所述第一吹气通道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真空通道中任一者连通,则所述第一环型吸气通道与所述第一真空通道中余下者连通,所述真空装置通过所述第一环型吸气通道将所述对接孔内的颗粒吸至与该第一环型吸气通道连通的第一定位口内,所述真空装置再通过所述第一吹气通道将与该第一吹气通道连通的第一定位口内的颗粒吹落;所述第二转盘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地组装于所述座体且与该座体密封配合,所述第二转盘开设有沿所述第二转盘的周向布置于所述第二转盘的侧壁各处且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口匹配的第二定位口及与所述第二定位口连通的第二真空通道,每个所述第二定位口对应一个所述第二真空通道,所述第二吹气通道于所述第二转盘转动过程中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真空通道中任一者连通,则所述第二环型吸气通道与所述第二真空通道中余下者连通;其中,于所述第一转盘及第二转盘配合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共同使与所述第一吹气通道连通的第一定位口去匹配与所述第二环型吸气通道连通的一个第二定位口而抱住颗粒,所述真空装置通过所述第一吹气通道及第二环型吸气通道而将在匹配时的第一定位口处的颗粒吹落并吸至第二定位口处,所述真空装置再通过所述第二吹气通道将与该第二吹气通道连通的吸至所述第二定位口处的颗粒吹落。

较佳地,所述出料孔的数量与所述对接孔的数量相同,且所述出料孔的孔径与所述对接孔的孔径相同。

较佳地,所述出料孔围成一周,每个所述出料孔所占的圆心角相同;所述对接孔沿所述第一转盘的周向围成一周,每个所述对接孔所占的圆心角相同。

较佳地,每个所述第一真空通道包含对接连通的径向通道及轴向通道,所述径向通道沿所述第一转盘的径向布置,所述轴向通道沿所述第一转盘的轴向布置。

较佳地,每个所述第二真空通道包含对接连通的径向通道及轴向通道,所述径向通道沿所述第二转盘的径向布置,所述轴向通道沿所述第二转盘的轴向布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环型吸气通道为圆心位于所述第一轴线上的圆环通道,所述第一环型吸气通道沿所述座体的上下方向位于所述圆环槽内;所述第二环型吸气通道为圆心位于所述第二轴线上的圆环通道。

较佳地,所述第一转盘面对所述座体的端部沿该第一转盘的轴向延伸出穿置于所述座体内的第一轴部,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座体之间套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二转盘面对所述座体的端部沿该第二转盘的轴向延伸出穿置于所述座体内的第二轴部,所述第二轴部与所述座体之间套设有第二轴承。

较佳地,所述第一环型吸气通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为首尾敞开的第一圆环结构,所述第一吹气通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沿所述第一圆环结构的周向位于该第一圆环结构的首尾之间;所述第二环型吸气通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为首尾敞开的第二圆环结构,所述第二吹气通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沿所述第二圆环结构的周向位于该第二圆环结构的首尾之间。

较佳地,所述第一转盘开设有所述第一定位口的侧壁之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转盘开设有所述第二定位口的侧壁之直径,所述第一定位口及第二定位口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围成半圆形。

较佳地,所述第一真空通道与所述第二真空通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为辐射结构,且一个所述第一真空通道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真空通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为直线对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负压颗粒泵包括座体、第一转盘及第二转盘,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负压颗粒泵的结构简单;座体开设有第一吹气通道、第二吹气通道、第一环型吸气通道、第二环型吸气通道、圆环槽、进料口及出料孔,以借助圆环槽对杂乱的颗粒进行存放排序,再借助出料孔去确保排序后的颗粒是一粒一粒被输送;第一转盘开设有第一定位口、与第一定位口连通的第一真空通道及用于与出料孔对接的对接孔,每个第一定位口对应一个对接孔及一个第一真空通道,第一转盘使对接孔与出料孔正对或错开以允许或禁止出料孔内的颗粒一粒一粒地顶入对接孔内,以利用相互接触的位于出料孔内的颗粒与位于对接孔内的颗粒因速度差而实现将出料孔内的颗粒一粒一粒顶入对接孔;第一吹气通道选择性地与第一真空通道中任一者连通,则第一环型吸气通道与第一真空通道中余下者连通,以使得真空装置借助第一环型吸气通道而将出料孔内的颗粒吸至与该第一环型吸气通道连通的第一定位口内,再借助第一吹气通道而将与该第一吹气通道连通的吸至第一定位口内的颗粒吹落;第二转盘开设有用于与第一定位口匹配的第二定位口及与第二定位口连通的第二真空通道,每个第二定位口对应一个第二真空通道,第二吹气通道于第二转盘转动过程中选择性地与第二真空通道中任一者连通,则第二环型吸气通道与第二真空通道中余下者连通;故于第一转盘及第二转盘配合转动过程中,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共同使与第一吹气通道连通的第一定位口去匹配与第二环型吸气通道连通的一个第二定位口而抱住颗粒,真空装置通过第一吹气通道及第二环型吸气通道而将在匹配时的第一定位口处的颗粒吹落并吸至第二定位口处,真空装置再通过第二吹气通道将与该第二吹气通道连通的吸至第二定位口处的颗粒吹落,达到将杂乱颗粒排序且一粒一粒定量输送的目的;正由于转动配合的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借助真空装置、第一吹气通道、第二吹气通道、第一环型吸气通道及第二环型吸气通道的协调配合而将对接孔内的颗粒由第一定位口转移至第二定位口再被吹落,一方面提高颗粒一粒一粒输送的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有效地防止颗粒于输送过程中被损坏,确保输送中的颗粒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负压颗粒泵用过第一轴线及第二轴线的平面剖切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负压颗粒泵在隐藏部分座体且沿图1中A所指的方向投影于垂直于第一轴线的平面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负压颗粒泵100适用对杂乱的颗粒200排序并一粒一粒输送,便于将颗粒200一粒一粒地定量地分装于规定数量的容器(如瓶或罐)内。举例而言,颗粒200为食品或药品中的质量轻、易碎及弹性的颗粒,但不以此为限。

而本实用新型的负压颗粒泵100包括座体10、第一转盘20及第二转盘30。座体10具有沿座体10的上下方向相隔开的第一轴线C1和第二轴线C2,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轴线C1与第二轴线C2各沿座体10的前后方向布置且相互平行,但不以此为限。座体10开设有第一吹气通道11、第二吹气通道12、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圆心位于第一轴线C1上的供颗粒200存放排序的圆环槽15、供外界杂乱的颗粒200流入圆环槽15内的进料口16及供圆环槽15内的颗粒200一粒一粒地向往外输送的出料孔17。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第一吹气通道11、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及第二吹气通道12沿座体10的上下方向依次布置,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第一吹气通道11、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及第二吹气通道12沿座体10的上下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布置,更利于颗粒200沿座体10的上下方向由上往下输送,且圆环槽15的槽深D1大于出料孔17的孔深D2,使得圆环槽15的槽深D1为出料孔17的孔深D2的2至5倍,以提高圆环槽15用于存放和排序颗粒200的能力,但不以此为限;优先地,如图1所示,进料口16沿座体10的上下方向布置且贯穿座体10上端的侧壁,以便于颗粒200借助自身重力而自动地流进圆环槽15内,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环绕第一轴线C1且首尾敞开,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沿座体10的上下方向位于圆环槽15内,使得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及圆环槽15于座体10处的布局更紧凑合理;如图2所示,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为圆心位于第一轴线C1上的圆环通道,以便于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和下面描述到的第一真空通道23相配合去吸取或释放颗粒200,且可理解的是,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的形状还可以为其它,其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故不以此此为限。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环绕第二轴线C2且首尾敞开,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为圆心位于第二轴线C2上的圆环通道,以便于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和下面描述到的第二真空通道33相配合去吸取或释放颗粒200,且可理解的是,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的形状还可以为其它,其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故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在垂直于第一轴线C1的平面上的投影为首尾敞开的第一圆环结构,第一吹气通道11在垂直于第一轴线C1的平面上的投影沿第一圆环结构的周向位于该第一圆环结构的首尾之间,使得第一吹气通道11在垂直于第一轴线C1的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一圆环结构位于同一圆上;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在垂直于第一轴线C1的平面上的投影为首尾敞开的第二圆环结构,第二吹气通道12在垂直于第一轴线C1的平面上的投影沿第二圆环结构的周向位于该第二圆环结构的首尾之间,使得第二吹气通道12在垂直于第一轴线C1的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圆环结构位于同一圆上;故使得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与第一吹气通道11围成一圈及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与第二吹气通道12围成一圈,从而使得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与第一吹气通道11二者更好与第一真空通道23匹配,以及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与第二吹气通道12二者更好与第二真空通道33匹配,因而确保颗粒200输送的可靠性,但不以此为限。而外界真空装置(图中未示)分别与第一吹气通道11、第二吹气通道12、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及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连通,由真空装置借助第一吹气通道11、第二吹气通道12、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及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协调配合实现颗粒200吸取及释放的配合,且可理解的是,由于真空装置的结构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故在此不再做详细的描述。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转盘20绕第一轴线C1转动地组装于座体10且与该座体10密封配合,较优的是座体10的端面与第一转盘20的端面密封配合,以使得两者密封配合更可靠,但不以此为限。第一转盘20开设有沿第一转盘20的周向布置于第一转盘20的侧壁21各处的第一定位口22、与第一定位口22连通的第一真空通道23及用于与出料孔17对接的对接孔24。对接孔24沿第一转盘20的轴向位于出料孔17与第一定位口22之间,每个第一定位口22对应一个对接孔24及一个第一真空通道23,使得第一定位口22、对接孔24及第一真空通道23的数量相同;具体地,如图2所示,出料孔17的数量与对接孔24的数量相同,且出料孔17的孔径与对接孔24的孔径相同,确保每个出料孔17于第一转盘20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与每个对接孔24相匹配,从而确保出料孔17将颗粒200一粒一粒地顶入对接孔24内;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对接孔24的数量为24个且沿第一转盘20的周向围成一周,每个对接孔24所占的圆心角相同,使得24个对接孔24中的每个对接孔24所占圆心角为15度,即360度除以对接孔24的数量即为所占圆心角,从而使得第一转盘20每转动一个对接孔24所占的圆心角时,实现出料孔17将一粒颗粒200顶入对接孔24内;对应地,出料孔17也围成一周,每个出料孔17所占的圆心角相同,以提高第一转盘20输送颗粒200的效率;当然,对接孔24的数量还可以为其它数量,其是根据实际所需而灵活选择,故不以此为限。故在第一转盘20转动过程中,第一转盘20使对接孔24与出料孔17正对或错开以允许或禁止出料孔17内的颗粒200一粒一粒地顶入对接孔24内,由对接孔24去容纳出料孔17所输送来的颗粒200。当第一吹气通道11选择性地与第一真空通道23中任一者连通时,则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与第一真空通道23中余下者连通,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第一吹气通道11与24个第一真空通道23任一者连通时,此时的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与剩下的23个第一真空通道23连通,由真空装置通过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将对接孔24内的颗粒200吸至与该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连通的第一定位口22内,再由真空装置通过第一吹气通道11将与该第一吹气通道11连通的第一定位口22内的颗粒200吹落。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转盘30绕第二轴线C2转动地组装于座体10且与该座体10密封配合,较优的是座体10的端面与第二转盘30的端面密封配合,以使得两者密封配合更可靠,但不以此为限。第二转盘30开设有沿第二转盘30的周向布置于第二转盘30的侧壁31各处且用于与第一定位口22匹配的第二定位口32及与第二定位口32连通的第二真空通道33,每个第二定位口32对应一个第二真空通道33;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第二真空通道33及第二定位口32的数量为12个,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而为其它数量,其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而灵活选择;为使得第一定位口22更好地与第二定位口32相匹配,故第一定位口22的数量为第二定位口32的数量二倍,但不以此为限。且第二吹气通道12于第二转盘30转动过程中选择性地与第二真空通道33中任一者连通,则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与第二真空通道33中余下者连通。

故在第一转盘20及第二转盘30配合转动过程中,第一转盘20与第二转盘30共同使与第一吹气通道11连通的第一定位口22(即图2中最下那个第一定位口22)去匹配与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连通的一个第二定位口32(如图2最上那个第二定位口32)而抱住颗粒200。真空装置通过第一吹气通道11及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而将在匹配时的第一定位口22(指图2中最下那个第一定位口22)处的颗粒200吹落并吸至第二定位口32(图2中最上那个第二定位口32)处,真空装置再通过第二吹气通道12将与该第二吹气通道12连通的吸至第二定位口32处的颗粒200吹落,实现将杂乱颗粒200存放排序且一粒一粒定量输送的目的。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1及图2所示,每个第一真空通道23包含对接连通的径向通道231及轴向通道232,径向通道231沿第一转盘20的径向布置,轴向通道232沿第一转盘20的轴向布置,以便于第一真空通道23于第一转盘20上的形成加工;对应地,每个第二真空通道33包含对接连通的径向通道331及轴向通道332,径向通道331沿第二转盘30的径向布置,轴向通道332沿第二转盘30的轴向布置,以便于第二真空通道33于第二转盘30上的形成加工,但不以此为限。为使得第一转盘20及第二转盘30相对座体10做更平稳可靠的转动,故第一转盘20面对座体10的端部沿该第一转盘20的轴向延伸出穿置于座体10内的第一轴部25,第一轴部25与座体10之间套设有第一轴承26,第二转盘30面对座体10的端部沿该第二转盘30的轴向延伸出穿置于座体10内的第二轴部34,第二轴部34与座体10之间套设有第二轴承35。为使得第一转盘20的周向能更多地容纳颗粒200,故第一转盘20开设有第一定位口22的侧壁21之直径大于第二转盘30开设有第二定位口32的侧壁31之直径,从而确保第一定位口22的数量为第二定位口32数量的二倍;且第一定位口22及第二定位口32在垂直于第一轴线C1的平面上的投影围成半圆形(见图2),以更可靠地稳固颗粒200,但不以此为限。为使得颗粒200更可靠地输送,故第一真空通道23与第二真空通道33在垂直于第一轴线C1的平面上的投影为辐射结构,且一个第一真空通道23(即图2中最下那个第一真空通道23)与对应的一个第二真空通道33(即图2中最上那一个第二真空通道33)在垂直于第一轴线C1的平面上的投影为直线对接,以确保匹配时的第一定位口22内的颗粒200更可靠地转移至第二定位口32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负压颗粒泵100包括座体10、第一转盘20及第二转盘30,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负压颗粒泵100的结构简单;座体10开设有第一吹气通道11、第二吹气通道12、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圆环槽15、进料口16及出料孔17,以借助圆环槽15对杂乱的颗粒进行存放排序,再借助出料孔17去确保排序后的颗粒是一粒一粒被输送;第一转盘20开设有第一定位口22、与第一定位口22连通的第一真空通道23及用于与出料孔17对接的对接孔24,每个第一定位口22对应一个对接孔24及一个第一真空通道23,第一转盘20使对接孔24与出料孔17正对或错开以允许或禁止出料孔17内的颗粒一粒一粒地顶入对接孔24内,以利用相互接触的位于出料孔17内的颗粒200与位于对接孔24内的颗粒200因速度差而实现将出料孔17内的颗粒200一粒一粒顶入对接孔24;第一吹气通道11选择性地与第一真空通道23中任一者连通,则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与第一真空通道23中余下者连通,以使得真空装置借助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而将出料孔17内的颗粒200吸至与该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连通的第一定位口22内,再借助第一吹气通道11而将与该第一吹气通道11连通的吸至第一定位口22内的颗粒200吹落;第二转盘30开设有用于与第一定位口22匹配的第二定位口32及与第二定位口32连通的第二真空通道33,每个第二定位口32对应一个第二真空通道33,第二吹气通道12于第二转盘30转动过程中选择性地与第二真空通道33中任一者连通,则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与第二真空通道33中余下者连通;故于第一转盘20及第二转盘30配合转动过程中,第一转盘20与第二转盘30共同使与第一吹气通道11连通的第一定位口22(即图2中最下方的那个第一定位口22)去匹配与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连通的一个第二定位口32(即图2中最上方的那个第二定位口32)而抱住颗粒200,真空装置通过第一吹气通道11及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而将在匹配时的第一定位口22处的颗粒200吹落并吸至第二定位口32处,真空装置再通过第二吹气通道12将与该第二吹气通道12连通的吸至第二定位口32处的颗粒200吹落,达到将杂乱颗粒200排序且一粒一粒定量输送的目的;正由于转动配合的第一转盘20和第二转盘30借助真空装置、第一吹气通道11、第二吹气通道12、第一环型吸气通道13及第二环型吸气通道14的协调配合而将对接孔17内的颗粒200由第一定位口22转移至第二定位口32再被吹落,一方面提高颗粒200一粒一粒输送的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有效地防止颗粒200于输送过程中被损坏,确保输送中的颗粒200的安全。

值得注意者,由于第一转盘20及第二转盘30相互协调转动的,故图1及图2中未展示用于驱使第一转盘20及第二转盘30做协调转动的驱动机构,但是,该驱动机构为本领域常用的机构,故在此不再赘述。

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