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机构制动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493055阅读:来源:国知局
机构的拉入速度。在实践中,拉入速度处在0.2m/s (米/秒)至0.4m/s之间的范围。因为涉及的是对拉入速度的手动调整,所以有效的速度变化曲线自然也由安装人员的习惯和专业知识来决定。在调整时,安装队的上述成员顾及到处于电梯中关键部位上对拉入过程进行观察和参与的同事可能发出的反馈。
[0050]图3示出优化的方法在直接悬挂的或者所谓的悬挂比为1: 1的电梯设备中的应用。在此,承载机构9不借助转向或承载滚轮固定在轿厢上以及对重上。也就是直接与相应的承载机构端部,当然也借助相应的固定点13a、14a固定在轿厢上以及对重上。相比于图2中所示方法区别在于,在该示例中承载机构滚轮12在电梯设备1的机房17中提供,并且承载机构制动器20布置在承载机构滚轮12之后。承载机构9在引导穿过承载机构制动器20之后,处在驱动装置10的轮盘上方或者绕着驱动装置10的轮盘而置并且引入竖井2中。在竖井2中,承载机构的第一端部固定在引导滑座11a上并且接下来将承载机构9降下到电梯竖井2中。滑座11a在此防止:承载机构9绕乱或者绞缠。借助承载机构制动器20能够对承载机构的拉入或者承载机构的拉入速度加以控制或调节,如其结合图2所阐释的那样。由此,承载机构9基本上利用承载机构9的自重和引导滑座11a的质量被拉入竖井2中。当承载机构9基本上以其额定长度送入竖井2中之后,承载机构9的第一端部从引导滑座11上松开并且固定在对重方面的承载机构固定点14a上。承载机构9的第二端部在其被承载机构滚轮滚过之后,如在图3中以虚线所示那样,临时借助承载机构夹18加以紧固并且最终固定在电梯轿厢4上的轿厢方面的承载机构固定点13a上。针对每个其他承载机构9执行上述方法,直到所有承载机构9都得到安装。
[0051]根据图2和图3的示例示出了用于将承载机构9送入电梯设备中的方法,其中,装配情形是:轿厢预先装配在竖井的上部区域中,或者至少在预先装配之后被安放。对重相应地安放在竖井的下部区域中,具体说,轿厢和对重以距其行驶行程的端部大致相同的间距来安放。这种布置当然也可以反过来选择,其中,承载机构9不是向对重降下,而是相应地向轿厢降下。承载机构滚轮12和承载机构制动器20在两个示例中当然也可以安放在楼层3上或者安放在机房17中。这种选择与空间状况、可到达性以及装配人员的习惯相关。另夕卜,承载机构滚轮例如也可以设置在通向机房的前室中或者楼层中。在这里也顾及到空间状况。在该示例中,承载机构9以绕驱动装置双重缠绕的方式引导。由此,能传递的驱动力矩能够得到增大。双重缠绕也是示例性的,并不是强制需要。当然也可以使用不具有所谓的配对滚轮的驱动装置10。
[0052]现在,承载机构制动器20的可行的构造方案在图4至图9中示出。承载机构制动器20如在图4的整体视图中可见地,由牵引轮盘21构成,所述牵引轮盘能转动地支承在承载框架22中。牵引轮盘21以如下方式实施,使牵引轮盘能够将承载机构接纳在牵引凹槽25中或者承载机构在牵引凹槽25中缠绕牵引轮盘。在此,承载机构9从承载机构滚轮12出来,引导至牵引凹槽,在牵引凹槽25中缠绕牵引轮盘,借助承载机构导出装置26从牵引凹槽25沿送出牵引方向27引导至电梯的竖井2。承载机构制动装置20还包括推压滚轮28,推压滚轮布置在承载机构碰到牵引轮盘的位置的附近区域中。送入的承载机构传送段9a利用推压滚轮28推压到牵引轮盘上或者推压到牵引轮盘的牵引凹槽中。推压借助弹簧装置29实现,其中,弹簧借助杆系统将推压滚轮28压到承载机构上。因而,当将承载机构送入电梯时,牵引轮盘根据承载机构的拉入速度转动。
[0053]在图5中,更为清楚地看见承载机构绕牵引轮盘21的引导方案。承载机构9的送入的承载机构传送段9a由布置在承载框架22中的承载机构引入装置24抓持。承载机构弓丨入装置24在侧向上(在朝向后方的视向中)相对于牵引凹槽25的平面错开地抓持承载机构。承载机构引入装置将承载机构以弧形引导至牵引凹槽25的平面,从而使承载机构在推压滚轮28下方送入牵引凹槽25中。推压滚轮28在该示例中是具有两个推压滚轮28的晓晓板结构(Wippenkonstrukt1n)。在图10中以剖面图A-A示意性地示出:推压滚轮28是如何将承载机构9压入牵引轮盘21的牵引凹槽25中的。承载机构9尽可能从推压滚轮28延伸到围绕牵引轮盘21的大约四分之三。牵引轮盘21的直径在示例中约为400mm(毫米)。该直径实现了对最大19_的直径范围的绳索的操作。由此,确保了承载机构不发生过度弯曲。在牵引轮盘21的下部区域中,在缠绕所述区域之后,承载机构9由承载机构导出装置26抓持,承载机构导出装置将承载机构9送出至竖井2或者送出至驱动装置10。由此,两个承载机构引导装置以如下方式设计,使得送入的承载机构传送段和送出的承载机构传送段互不妨碍。承载机构引导装置使两个承载机构传送段以在侧向上彼此从旁边经过的方式引导。在此,在本实施例中,送出的承载机构传送段沿直线从牵引凹槽中送出,而送入的承载机构传送段以在侧向上错开的方式延伸经过送出的承载机构传送段,然后以圆弧引导至牵引凹槽。由此,以很小的力拉紧的、送入的传送段发生偏转。在根据图5的示例中,承载机构导出装置26由相应成型的引导管26a构成,引导管如前所述地引导承载机构。在根据图6的示例中,承载机构导出装置26包括导向滚轮26b,所述导向滚轮使承载机构偏转,以便使承载机构直接或间接地例如经其他滚轮导入竖井中。
[0054]牵引轮盘21又如在图4中可见地,与制动装置23连接。借助制动装置23能够根据需要制动牵引轮盘21。由此使得承载机构9连同牵引轮盘21 —起运动,也就是说,承载机构一般不会在牵引轮盘上打滑。承载机构9受到保护,因为承载机构不必在牵引轮盘21上发生滑动,而是与牵引轮盘21—起运动。通过制动装置23作用于牵引轮盘21,存在在其效果方面较好地定义的制动副,并且制动相应可靠。制动装置23在本实施方案中由第一带式制动器30和第二带式制动器35构成。第一带式制动器30实施为主制动器,第二带式制动器35实施为应急制动器。第二带式制动器35当第一带式制动器30发生故障时,才发挥作用,也就是例如当第一带式制动器30的制动带32发生故障时,才发挥作用。图7和图8分别示出第一带式制动器30或第二带式制动器35。
[0055]第一制动带30的制动带32 (参见图7)绕第一带式制动器30的带轮31而置。制动带32的第一端部固定在承载框架22中。制动带32的第二端部连至制动杆33。制动杆33能枢转地固定在承载框架中并且配重块34以如下方式使制动杆被拉紧,使得第一带式制动器30的制动带32贴靠在带轮31上并且缠绕该带轮。由此,第一带式制动器产生了由配重块34和所合成的摩擦力所决定的最大制动力。该制动力以如下方式设计,使得承载机构在安装期间能够停住或得到制动。根据经验,最大制动力约为6000N(牛顿)。安装队的操作承载机构制动器的成员这时能够通过抬起配重块或者制动杆来降低第一带式制动器30的制动带32中的拉紧程度,进而降低制动力。承载机构制动器是“自动防故障”的。这意味着松开制动杆则将制动作用调整至最大值。
[0056]第二带式制动器35在所绘工作情形中基本上未被激活。第二带式制动器35的另一制动带37 (参见图8)绕第二制动器35的另一带轮36而置。所述另一制动带37的第一端部同样固定在承载框架22中。所述另一制动带37的第二端部连至制动杆33。而另一带37略微长于第一带式制动器30的制动带32。由此,第二带式制动器在前面所绘的工作情形中未加制动,因为针对主要部件的缠绕拉紧力借助第一带式制动器30的制动带32分布。所述另一带37松弛地绕所述另一带轮36而置。
[0057]但如果第一带式制动器30的制动带32发生故障(例如断裂)时,则借助配重块34自动使第二带式制动器35的另一带37拉紧并且相应地借助第二带式制动器35实现制动。第一带式制动器30的制动带32的材料优选为合成材料,例如具有PU(聚氨酯)包套的绳索或带。第二带式制动器35的所述另一制动带37的材料优选为钢,例如为钢索或钢带。根据需要,绳索能够多重地缠绕带轮。
[0058]可替换地,可以替代配重块34或者作为该配重块的补充,而应用弹簧34a,以便能够产生所需的制动力。不言而喻的是,必要时也可以改变配重块34关于制动杆重心的跨度或装载(Ausladung),以实现另外的最大制动力。
[0059]承载机构制动器20的承载框架在本实施例中借助常见的膨胀螺栓38固定在楼层地面3上。特别是承载机构制动器20根据本实施方案具有运输轮39,运输轮以如下方式固定在承载框架上,使得运输轮在所示的安装位置中不会碰到楼层地面。而为了运输,能够将承载机构制动器20在一侧借助制动杆抬起(制动杆例如可以为此固定在承载框架上),并且承载机构制动器20能够向推车那样简单地移动或挪动。
[0060]图9示出制动装置23的可替换的实施方案。带轮21的设计以及被承载机构9的缠绕与参照图5和图6进行的阐释一致。而替代带式制动器,在本示例中应用盘式制动器40。盘式制动器40接合在牵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