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瓶装置的瓶把手自动夹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46869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吹瓶装置的瓶把手自动夹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瓶装置,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吹瓶装置的瓶把手自动夹送装置。
背景技术
手把嵌入式塑料瓶的吹塑工艺主要是将瓶的把手和瓶坯一同放入模具中,然后再进行吹瓶,从而使把手嵌入结合于吹塑成形后的塑料瓶中。现有技术中,是由工人手工将把手和加热过的瓶坯放入打开的模具中的特定位置,然后启动设备关模后进行吹瓶,在这一过程中,工人的手要伸入打开的模具中进行操作,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操作,若由于设备故障或误操作使模具闭合,将使进行操作的工人的手或手指受到伤害而残废,调查表明,此种事故大量存在。
并且,采用手工进行操作使生产率低下,产量受到极大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吹瓶装置的瓶把手自动夹送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吹瓶装置由工人手工将把手放入打开的模具中而带来的事故危险及生产效率低下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吹瓶装置的瓶把手自动夹送装置,包括可自动开合的模具及可于模具开启时伸入模具的机械手,该模具包括可开合的两个半模,两个半模合上后在其间形成一完整的模腔,并在两个半模之间于该模腔内的一侧形成一供把手套入定位的把手定位部,该把手定位部与模腔侧壁之间形成一嵌设把手的把手嵌槽,两半模的接合面对应位置形成一于两半模合上后容置所述进入模具内的机械手并供其退出的退位槽,该退位槽与前述把手嵌槽相连,且该把手嵌槽与该退位槽相对的侧面凹设有一与所述机械手内端部配合的让位槽。模具打开时,机械手夹着把手移入两半模之间,然后两半模合上,把手嵌套于所述的把手定位部,该把手的手握部位于所述的把手嵌槽内,机械手则位于退位槽中,其内端部位于所述的让位槽中,然后机械手放开把手,从退位槽中移出。
前述吹瓶装置的瓶把手自动夹送装置,其机械手固定于一移动装置上,以机械手进出模具的方向为Y轴方向,以与该Y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为X轴,该移动装置包括一沿X轴方向动作的第一气缸和沿Y轴方向动作的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该第一气缸相对固定一固定的底座上,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连接有一随之移动的连接座,第三气缸固定于该连接座上,该连接座上设有一可沿Y轴方向滑动的滑座,该滑座固定连接于第三气缸的活塞杆,第二气缸固定于该滑座上,所述机械手固定连接于该第二气缸的活塞杆。
前述吹瓶装置的瓶把手自动夹送装置,其机械手包括一基座、枢接于该基座上的两夹体以及设于该基座内的第四气缸,该第四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位于两夹体的枢接部之间,两夹体枢接部相对侧均设有沿以其枢接轴为中心的圆弧分布的齿,该活塞杆端部两侧对应位置设有与两夹体的齿相配合的、可带动两夹体转动而实现分开和夹合的齿。
第一气缸通过连接座带动机械手沿X轴移动到与放置有把手的对应位置,第三气缸通过滑座带动机械手沿Y轴方向向把手移动,第四气缸带动机械手夹合以夹住把手,第三气缸通过滑座带动机械手缩回,第一气缸通过连接座带动机械手沿X方向移动,使其对准两模具的中间位置,第二气缸带动机械手移入两半模之间,模具合上之后,第四气缸带动机械手松开,将把手嵌于模具中,第二气缸带动机械手退回原位。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机械手完成向模具中放入把手的动作,而机械手的动作可由气缸及自动控制电路进行控制,从而消除了人工操作所带来的事故隐患,并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械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机械手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下面参照图1至图4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吹瓶装置的瓶把手自动夹送装置主要用于将已经成形的把手送入模具中,当瓶坯在模具中被吹塑成形时,把手嵌入成形的塑料瓶中而与塑料瓶固定为一体。
参照图1,该吹瓶装置的瓶把手自动夹送装置包括可自动开合的模具1及可于模具1开启时伸入模具1的机械手4。该模具1包括可开合的两个半模11、12,两个半模11、12合上后在其间形成一完整的模腔10,即该模腔10有一半形成于半模11中,另一半形成于半模12中。在两个半模11、12之间于该模腔10内的一侧形成一供把手套入定位的把手定位部3,该把手定位部3与模腔10侧壁之间形成一嵌设把手的把手嵌槽30,两半模11、12的接合面对应位置形成一于两半模11、12合上后容置所述进入模具1内的机械手4并供其退出的退位槽20,该退位槽20与前述把手嵌槽30相连,且该把手嵌槽30与该退位槽20相对的侧面凹设有一与所述机械手4内端部配合的让位槽300。上述把手定位部3、把手嵌槽30、让位槽300及退位槽20均包括分别形成于两个半模11、12上的两半部分,当两个半模11、12合上时,才成为一个完整的部分。
模具1打开时,机械手4夹着把手移入两半模11、12之间,然后两半模11、12合上,把手嵌套于所述的把手定位部3,该把手的手握部位于所述的把手嵌槽30内,即该把手的手握部穿设于该把手嵌槽30和机械手4的夹孔400中,此时,机械手4则位于退位槽20中,其内端部位于所述的让位槽300中,然后机械手4张开,放开把手,从退位槽20中移出,该退位槽20的宽度足够大,以便机械手4能在其中打开。
参照图1及图2,该机械手4固定于一移动装置5上,以机械手4进出模具1的方向为Y轴方向,以与该Y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为X轴,参照图2,该移动装置5包括一沿X轴方向动作的第一气缸51和沿Y轴方向动作的第二气缸52和第三气缸53,该第一气缸51相对固定一固定的底座501上,第一气缸51的活塞杆上固定连接有一随之移动的连接座502,第三气缸53固定于该连接座502上,该连接座502上设有一可沿Y轴方向滑动的滑座503,该滑座503固定连接于第三气缸53的活塞杆,第二气缸52固定于该滑座503上,机械手4则固定连接于该第二气缸52的活塞杆。
参照图3和图4,该机械手4包括一基座40、枢接于该基座40上的两夹体41、42以及设于该基座4内的第四气缸54,该第四气缸54的活塞杆端部540位于两夹体41、42的枢接部之间,两夹体41、42的枢接部411、421相对侧均设有沿以其枢接轴为中心的圆弧分布的齿,该活塞杆端部540两侧对应位置设有与两夹体41、42的枢接部411、421的齿相配合的、可带动两夹体41、42转动而实现分开和夹合的齿。
参照图1、图2,工作时,第一气缸51带动连接座502在X轴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机械手4沿X轴移动到与放置有把手的对应位置,该把手是用另一输送装置7输送的,第三气缸53带动滑座503沿Y轴移动一较小距离,从而带动机械手4沿Y轴方向向把手移动,第四气缸54带动机械手4夹合以夹住把手,第三气缸53再通过滑座503带动机械手4缩回,然后第一气缸51通过连接座502带动机械手4沿X方向移动,使其对准两模具11、12的中间位置,第二气缸52带动机械手4移入两半模11、12之间,模具1合上之后,第四气缸54带动机械手4松开,将把手嵌于模具1中,最后第二气缸52带动机械手4退回原位,完成一个动作循环。
另外,位于模具1下方用于为模具1输送瓶坯的输送带6、用于输送把手的输送带7、模具1开合的动力装置以及其它配套部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在此不详细说明。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权利要求1.吹瓶装置的瓶把手自动夹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自动开合的模具及可于模具开启时伸入模具的机械手,该模具包括可开合的两个半模,两个半模合上后在其间形成一完整的模腔,并在两个半模之间于该模腔内的一侧形成一供把手套入定位的把手定位部,该把手定位部与模腔侧壁之间形成一嵌设把手的把手嵌槽,两半模的接合面对应位置形成一于两半模合上后容置所述进入模具内的机械手并供其退出的退位槽,该退位槽与前述把手嵌槽相连,且该把手嵌槽与该退位槽相对的侧面凹设有一与所述机械手内端部配合的让位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瓶装置的瓶把手自动夹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手固定于一移动装置上,以机械手进出模具的方向为Y轴方向,以与该Y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为X轴,该移动装置包括一沿X轴方向动作的第一气缸和沿Y轴方向动作的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该第一气缸相对固定一固定的底座上,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连接有一随之移动的连接座,第三气缸固定于该连接座上,该连接座上设有一可沿Y轴方向滑动的滑座,该滑座固定连接于第三气缸的活塞杆,第二气缸固定于该滑座上,所述机构手固定连接于该第二气缸的活塞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瓶装置的瓶把手自动夹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械手包括一基座、枢接于该基座上的两夹体以及设于该基座内的第四气缸,该第四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位于两夹体的枢接部之间,两夹体枢接部相对侧均设有沿以其枢接轴为中心的圆弧分布的齿,该活塞杆端部两侧对应位置设有与两夹体的齿相配合的、可带动两夹体转动而实现分开和夹合的齿。
专利摘要吹瓶装置的瓶把手自动夹送装置,包括模具及可于模具开启时伸入模具的机械手,该模具包括可开合的两个半模,两个半模合上后在其间形成一完整的模腔,并在两个半模之间于该模腔内的一侧形成一供把手套入定位的把手定位部,该把手定位部与模腔侧壁之间形成一嵌设把手的把手嵌槽,两半模的接合面对应位置形成一于两半模合上后容置所述进入模具内的机械手并供其退出的退位槽,该退位槽与前述把手嵌槽相连,且该把手嵌槽与该退位槽相对的侧面凹设有一与所述机械手内端部配合的让位槽。本实用新型通过机械手完成向模具中放入把手的动作,而机械手的动作可由气缸及自动控制电路进行控制,从而消除了人工操作所带来的事故隐患,并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B29C49/42GK2841316SQ20052008557
公开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9日
发明者林乌番 申请人:林乌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