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其制造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轮胎硫化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66298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气轮胎、其制造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轮胎硫化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利于抑制脱模损伤的充气轮胎、其制造方法以及其所使用的轮胎硫化模具。
背景技术
近些年,经常采用包括具有与轮胎赤道面平行的分型面的上模和下模的两件型的轮胎硫化模具来进行充气轮胎的成型。这样的轮胎硫化模具,由于构造比较简单且易于工作控制,因此,有利于降低轮胎的制造成本。
但是,存在以下问题,即在完成硫化后,使上模和下模沿轮胎的轴方向分离,从此处取出被硫化的轮胎(脱模)。但是,在使上模和下模沿轮胎的轴方向分离时,突设在模具的成型面上的胎面沟成形用的凸部与胎面橡胶相干扰,使其产生较大变形,其结果,给胎面橡胶造成缺损和划痕等损伤(以下,有时将基于此种作用的损伤称作脱模损伤)。
此外,为了提高排水性能,虽然提出了在胎面部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沿轮胎周方向连续延伸的纵主沟的充气轮胎,但是上述脱模损伤容易发生在具有如此纵主沟的轮胎中。图12中抽出胎面a的局部来表示脱模损伤b的一个例子。符号S是分型面,符号C是纵主沟。
关于用两件型成形的充气轮胎,作为在先技术已知有如下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1-163013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基于以上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在胎面部采用两件型的轮胎硫化模具成形锯齿状地沿轮胎周方向延伸的纵主沟的同时,可抑制脱模损伤的充气轮胎,其制造方法以及其所使用的轮胎硫化模具。
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充气轮胎,采用在轮胎轴方向上可接离且具有与轮胎赤道面平行的分型面的两件型的轮胎硫化模具而成形,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胎面部具有纵主沟,该纵主沟超过上述分型面并锯齿状地跨越由上述分型面划分的胎面部的一侧区域和另一侧区域,且沿轮胎周方向延伸;上述纵主沟在上述分型面的位置上,相对轮胎周方向以30~60°的角度倾斜,并且,与上述纵主沟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沟截面包括从接地面上的沟缘向半径方向内部直线状地延伸的两侧的基准沟壁部、以及与该基准沟壁部的内缘相连且具有圆弧状部分的沟底部,加之,在上述纵主沟的至少一侧的基准沟壁部上,设置从该基准沟壁部向沟内突出的脊状凸部,上述脊状凸部包括从上述基准沟壁部穿过上述分型面内,而延伸到不超过沟中心线的位置的沟底部的棱线、以及平滑地连接从该棱线到分型面的各侧的基准沟壁部和沟底部的倾斜面,并且,棱线相对上述分型面和上述基准沟壁部相交的假设交线的突出量,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内方逐渐增大,而且,上述各个倾斜面从上述分型面、上述基准沟壁部和上述沟底部相交的假设拐角点开始分开。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上述倾斜面包括在上述分型面与上述基准沟壁部以锐角相交的锐角侧的假设拐角部设置的锐角侧的倾斜面、以及在隔着上述分型面而与上述锐角侧的假设拐角部相邻的钝角侧的假设拐角部设置的钝角侧的倾斜面,此外,各倾斜面由朝向上述假设拐角点平滑地凹陷的凹曲面构成。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上述倾斜面与上述假设拐角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为2.0~6.0mm。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上述纵主沟包括锯齿状地延伸的主部以及延长沟部,该延长沟部是指通过从其拐弯部向与上述主部的一侧的锯齿片相同的方向延伸,而与设置有上述脊状凸部的另一方的锯齿片一同划分出大致三角形状的陆地部的部分。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上述纵主沟在轮胎轴方向与上述脊状凸部相对置的区域设置有磨耗标志。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上述脊状凸部设置在两侧的基准沟壁部,而且上述纵主沟的最大深度实际上隔着上述分型面连续。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是一种轮胎硫化模具,是包括在轮胎轴方向可接离且具有与轮胎赤道面平行的分型面的下模和上模的两件型的轮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成形胎面部的外面的胎面成形面;该胎面成形面具有纵主沟成形用突起,该突起超过上述分型面并锯齿状地跨越上述下模和上述上模,且沿轮胎周方向延伸;该纵主沟成形用突起,在上述分型面处,相对轮胎周方向倾斜30~60°,而且该纵主沟成形用突起包括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成形为从纵主沟的沟缘直线状地延伸的两侧的基准侧壁部的侧壁成型部、和形成上述纵主沟的沟底部的沟底成形部;在该纵主沟成形用突起的分型面、上述侧壁成形部和上述沟底成形部的交叉部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缓和在上述下模和上模分离移动时与轮胎的干涉的倒角部。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是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技术方案7所述的硫化模具对充气轮胎进行硫化成形的工序。
在本发明中,充气轮胎的纵主沟,在分型面的位置上,相对轮胎周方向倾斜30~60°的角度。如果上述角度不到30°,则产生形成纵主沟的凸部的分型面附近变得锋利的倾向,易产生脱模损伤,与之相反,如果超过60°,则纵主沟的排水性能下降,使湿地性能恶化。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纵主沟的至少一侧的基准沟壁部,设置具有在分型面内延伸的棱线的脊状凸部。以往,该脊状凸部是通过对产生脱模损伤的模具的纵主沟成形用突起的特定拐角部进行光滑的倒角处理而成形的。因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通过采用进行了如此特定的拐角部的倒角处理的模具来成形,抑制脱模损伤。
此外,上述脊状凸部的棱线延伸到不超过沟中心线的位置的沟底部。因此,在沟中心线的位置上,可使纵主沟在其长度方向上连续。从而,抑制排水性的降低,也维持湿地性能。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及轮胎硫化模具的截面图。
图2是轮胎硫化模具的局部立体图。
图3是胎面部的平面图。
图4是其A部放大图。
图5是图4的I-I截面图。
图6是图4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以往的轮胎硫化模具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以往的纵主沟的立体图。
图9是轮胎硫化模具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是图4的Y-Y截面图。
图11是图6的J-J截面图。
图12是表示脱模损伤的一个例子的胎面部的局部平面图。
符号说明如下1充气轮胎 2胎面部 3纵主沟3e沟缘 7基准沟壁部 8沟底部9基准沟壁部的内缘 10脊状凸部 11棱线12倾斜面 12a锐角侧的倾斜面 12b钝角侧的倾斜面Ka锐角侧的假设拐角部 Kb钝角侧的假设拐角部M轮胎硫化模具 Mu上模 Md下模S分型面CP轮胎赤道面GL沟中心线VC假设拐角点 X棱线的突出量 Z假设交线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和使其成型的两件型的轮胎硫化模具M的截面图。
上述两件型的轮胎硫化模具M包括沿轮胎轴方向可接离的上模Mu和下模Md,它们具有与轮胎赤道面CP平行的分型面S。通过在上述分型面S合并上模Mu与下模Md,来形成用于成形充气轮胎1的腔体H,且通过相互分离分型面S(以下,有时称该动作为“脱模”),可进行从该腔体H取出已成形的充气轮胎1的脱模。各个模Mu、Md采用未图示的冲压机来实现上述动作。
图2中表示上模Mu和下模Md的局部立体图。各个模Mu、Md具有用于成形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外面的胎面成形面20。该胎面成形面20包括形成胎面部2的接地面2C的接地面成形部21、和用于成形向沿轮胎周方向延伸的纵主沟3的纵主沟成形用突起22。该纵主沟成形凸起22超过上述分型面S并锯齿状地跨越上述模Mu和上述下模Md的同时,沿轮胎周方向延伸。关于该详细情况后面再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模具M的上述分型面S虽然与轮胎赤道面CP不在同一位置,但是被设置在其附近。关于上述轮胎赤道面CP和分型面S的轮胎轴方向的偏移量Of,优选为10mm以内,且最好使其接近于轮胎赤道面CP。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外面,由于形成为向轮胎半径方向外方光滑地凸起的圆弧状,因此,如果上述偏移量Of太大,则由咬边导致更加容易发生脱模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充气轮胎1为自动两轮车用的轮胎。该空气轮胎1具有胎面部2,在其两侧分别设置有公知的胎侧部和胎圈部。充气轮胎1具有由胎体和带等的帘布层加强的周知的内部构造。上述胎面2在包括轮胎旋转轴的子午线截面(其表示在图1中)中,具有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凸起的圆弧状的接地面2C,该胎面部2的端部2e、2e形成轮胎的最大宽度。
图3中表示上述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平面图。在上述胎面部2处,设置有超过上述分型面S且锯齿状地跨越由上述分型面划分的胎面部一侧的区域2a和另一侧的区域2b,且沿轮胎周方向连续延伸的纵主沟3。上述锯齿状中包括缓慢变化的波状以及正弦波状的形状。
此外,虽然上述分型面S是轮胎硫化模具M中规定的平面,但该分型面S,在硫化成形时,其与充气轮胎1的相对位置被唯一地确定下来。此外,由于在硫化成形后的轮胎外面,沿分型面残存有毛刺,分型面S的位置也可由充气轮胎1确定下来。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可理解为上述分型面S是指轮胎硫化模具的实际的分型面本身、以及通过硫化成形由充气轮胎1所决定的分型面(或该位置)这两种意思。
锯齿状地跨越在接近轮胎赤道面CP的位置所设置的分型面S的同时,沿轮胎周方向连续延伸的纵主沟3有效地提高了排水性和湿地性能。此外,为了提高排水性,也可考虑直线状地形成纵主沟3。但是,这样的纵主沟3在轮胎轴方向的特定位置,局部地降低胎面部2的刚性。特别是,在自动两轮车用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由于予以外倾角进行旋转,因此,胎面部的刚性在轮胎轴方向的特定位置发生局部变化,这样将给对应于外倾角原本应该直线状地发生的外倾推力带来过渡的变化,产生使操纵稳定性恶化的倾向。相对于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锯齿状地延伸的纵主沟3在轮胎轴方向上尽量使如上所述的胎面部的刚性分布均匀化,可抑制上述操纵稳定性的恶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纵主沟3包括锯齿状地延伸的主部4、以及至少1条延长沟部5而构成。上述主部4通过相对于轮胎周方向朝向第一方向(在本例中为右上)倾斜的一侧的锯齿片4a、和朝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在本例中为左上)倾斜的另一侧的锯齿状4b在轮胎周方向互相连接,来形成锯齿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延长沟部5包括从一侧和另一侧的锯齿片4a、4b相连接的拐弯部6向与上述主部4的一侧的锯齿片4a相同的方向(在本例中为右上)延伸的第一延长沟部5a、向与主部4的另一侧的锯齿部4b相同的方向(在本例中为左上)延伸的第二延长沟部5b。
由此,在胎面部2的接地面上,划分出由出主部4的一侧的锯齿片4a和第二延长沟部5b夹着的大致三角形状的第一陆地部La、由主部4的另一侧的锯齿状4b和第一延长沟部5a夹着的大致三角形状的第二陆地部Lb。
图4中表示图3的A部放大图。从图4可以看出,上述纵主轴3在上述分型面S中,相对轮胎周方向以30~60°的角度θ倾斜。在此,纵主沟3的上述角度θ是沟中心线GL与上述分型面S所构成的角度。此外,沟中心线通过在接地面2C中的纵主沟3的沟缘3e、3e之间的中心。
在上述角度θ不满30°时,如前所述的直沟那样,胎面部2的刚性在轮胎轴方向上易发生局部变化,从而降低旋转时的操纵稳定性,或易产生脱模损伤。据此,上述角度θ更优选为35°及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及其以上。反之,若上述角度θ超过60°,则排水阻力变大,湿地性能下降。据此,上述角度θ最优选为55°及其以下。
在图5中,作为与纵主沟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沟截面,表示图4的I-I截面图。上述纵主沟3具有以下横截面,该横截面包括从上述沟缘3e向半径方向内部直线状地延伸的两侧的基准沟壁部7、7、和与该基准沟壁部7的内缘9相连且具有圆弧状部分的沟底部8。本实施方式的纵主沟3除了上述分型面S、其附近位置、以及设置有磨耗标志19(后述)的部分,该横截面实质上是连续的。
关于上述基准沟壁部7,考虑到易于其从纵主沟成形用突起21拔出,为了使沟宽GW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内部变小,优选使其具有相对在沟缘3e立起的轮胎法线N倾斜3~1.5°左右的倾斜角α。上述基准沟壁部7为实质上的直线即可,也可以不必要求这么严格。
关于上述沟底部8,在本实施方式中,例举了由单一的曲率半径R的圆弧形成的例子。曲率半径R的中心设置在包含沟中心线的面内。因此,纵主沟3的最深部8a与沟中心线GL一致。进一步地说,关于该横截面,纵主沟3相对于沟中心线GL为线对称。此外,沟底部8也可在其局部包含直线部分。
上述纵主沟3的沟宽GW和沟深GD可根据轮胎尺寸和惯例来适当确定。但是,如果沟宽GW或沟深GD太小,则由于沟容积降低,从而产生湿地性能降低的倾向,反之,如果沟宽GW或沟深GD太大,则胎面部2的刚性在纵主沟3的位置局部地下降,而产生使操纵稳定性恶化的倾向。虽然不进行特殊限制,但根据上述观点,关于上述沟宽GW,优选为2.0mm及其以上,更优选为4.0mm及其以上,此外,优选为10.0mm及其以下,更优选为6.0mm及其以下。同样,关于沟深GD,优选为2.0mm及其以上,更优选为4.0mm及其以上,此外,优选为9.0mm及其以下,更优选为6.0mm及其以下。
图6中表示纵主沟3的上述分型面S的附近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的纵主沟3中,至少在一侧的基准沟壁部7处,设置有从该基准沟壁部7向沟内突出的脊状凸部1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及图6所示,在两侧的基准沟壁部7分别设置有脊状凸部10。
图7中表示以往的轮胎硫化模具的上模Mu(或下模Md也一样)的局部放大图。根据发明人的各种试验结果,发现在上模Mu的纵主沟成形用突起22中,通过成形纵主沟3的沟底部8的沟底成形部22b与分型面S相交差所形成的锋利的边缘E,在分离移动时,划伤胎面橡胶或导致胎面橡胶产生较大变形,是脱模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抑制这样的脱模损伤,对上述边缘E进行倒角处理较为有效。
但是,明确了采用这样的轮胎硫化模具成形的充气轮胎,如图8所示,在沟底部8的分型面S的位置,形成阻碍纵主沟3的连续性而显著降低排水性能的薄膜状的壁体15,使湿地性能显著恶化的情况。此外,这样的薄膜状的壁体15由于在沟的内部形成,因此用修边等方法将其除去是非常困难的。
关于抑制湿地性能恶化的同时防止脱模损伤,发明人通过进一步的反复研究,发现如图9所示,将纵主沟成形用突起22的上述边缘E的端部即拐角部RC做成通过倒角切边的倒角部16,由此也可控制脱模损伤。即该拐角部RC是分型面S、沟底成形部22b和沟壁成形部22a相交的部分,通过光滑地切出该部分,可缓解上模Mu和下模Md分离移动时与轮胎1的干涉,并且可缓解作用在胎面橡胶的局部变形。其结果,可抑制脱模损伤的发生。
采用这样的轮胎硫化模具而进行硫化成形的充气轮胎1,通过对拐角部RC进行倒角处理的倒角部16,在纵主沟3的内部形成上述的脊状凸部10。此外,即使对边缘E的两拐角部RC进行倒角处理,通过残留上述边缘E的一部分(例如中央部),不会形成阻碍纵主沟3的连续性的以往的壁体。因此,具有脊状凸部10的充气轮胎1可防止湿地性能恶化的同时,抑制脱模损伤的发生。
上述脊状凸部10,如图4、图6所示,包括从基准沟壁部7通过分型面S内而延伸到不超过沟中心线GL的位置的沟底部8为止的棱线11、和从该棱线11光滑地连接到分型面S的各侧的上述基准沟壁部7和沟底部8的两个倾斜面12而构成。
图10中表示图4的Y-Y线截面图。该截面通过沿上述棱线11(换言之,分型面S)切断纵主沟3而得到。从图中可知道,在本实施方式中,棱线11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P1位于沟缘3e,其内端P2实质上位于沟底部8的上述沟中心线GL(即,最深部8a)。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纵主沟3隔着上述分型面S,实质上最大沟深GD锯齿状地连续着。此外,棱线11的上述外端P1,如果是在基准沟壁部7上,也可不设置在上述沟缘3e,而设置在轮胎半径方向内部的位置,此外,关于内端P2,如果在沟底部8,也可设置在沟中心线GL的跟前。
此外,关于棱线11,在从上述外端P1到内端P2之间,其相对于分型面S与基准沟壁部7(将其延长的假设延长面)相交的假设交线Z的突出量X具有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内部逐渐增大的倾斜。上述突出量X(与接地面2C平行地测定),例如作为从沟缘3e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内部的距离的函数而给出,除线形地增大的方式之外,也可是非线形地增加的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后者。
图1中表示图6的J-J截面图。
上述倾斜面12包括设置在上述分型面S和基准沟壁部7以锐角β相交的锐角侧的假设拐角部Ka的锐角侧的倾斜面12a、设置在隔着上述分型面S而与上述锐角侧的假设拐角部Ka相邻的钝角侧的假设拐角部Kb的钝角侧的倾斜面12b。
上述钝角侧的倾斜面12a,跨越钝角侧的假设拐角部Ka的基准沟壁部7a和分型面S之间,且从上述外端P1向轮胎半径方向内部宽度变宽,并构成为与锐角侧的假设拐角部Ka的沟底部8相连的斜面。同样,上述钝角侧的倾斜面12b,跨越钝角侧的假设拐角部Kb的基准沟壁部7b和分型面S之间,且从上述外端P1向轮胎半径方向内部宽度变宽,并构成为与钝角侧的假设拐角部Ka的沟底部8相连的斜面。
上述各倾斜面12a、12b从上述分型面S、上述基准沟壁部7和上述沟底部8(均为各自的假设延长面)相交的假设拐角点VC分离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倾斜面12a、12b在朝向上述假设拐角点VC且光滑地凹陷的凹曲面来形成。但是,各倾斜面12a、12b不限定在凹曲面,也可以以单纯的平面或两个以上平面所组成的复合平面来形成,但朝向轮胎外面呈凸状的斜面因容易招致脱模损伤,故不优选。
作为用于抑制脱模损伤的优选实施方式,优选限定上述各倾斜面12a、12b与上述假设拐角点VC之间的最短距离r。即,如果上述最短距离r太小,则意味着纵主沟成形用突起的上述拐角部RC的倒角较小,在分离移动时,产生使胎面橡胶严重变形的倾向。反之,如果上述最短距离r过大,则脊状凸部10被大型化,产生沟容积降低而使湿地性能恶化的倾向。据此,上述最短距离r优选为2.0mm及其以上,更优选为2.5mm及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mm及其以上,另外,关于上限,优选为6.0mm及其以下,更优选为5.0mm及其以下。
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脊状凸部10的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硫化成形后的分离移动时,上模Mu和/或下模Md、与胎面橡胶的干涉得到缓解。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作用,也可通过图3所示的延长沟部5a、5b抑制脱模损伤。即,在上模Mu或下模Md分离移动时,设置在上述纵主沟成形用突起22的倒角部16从分型面S向轮胎轴方向外侧移动。随着该移动,例如,第二陆地部被纵主沟成形用突起22向轮胎轴方向外侧挤压。但是,在第二陆地部Lb要变形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延长沟部5a,由此向该第二陆地部Lb赋予柔软性,在该第二陆地部Lb中,有效地抑制作为脱模损伤之一方式的橡胶缺损。
为了缓解接地面2C的表面的变形,如图3所示,优选地在与上述脊状凸部10在轮胎轴方向对置的区域As上,设置磨耗标志19的至少一部分。磨耗标志19是一种隆起物,该隆起物使得此处沟深比其他部分浅1.6mm。通过在上述区域As设置这种磨耗标志19,可将上模Mu和下模Md分离移动时的接地面2C的表面变形控制在小范围内,且有效地控制作为另一种脱模损伤的擦伤。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仅限于例示的自动两轮车用轮胎,当然也可用于例如,轿车用轮胎或重载轮胎等,多种类型的轮胎。
实施例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根据表1的规格,按每一个例子,分别制作了10个尺寸为“120/70ZR1.7”的自动两轮车用轮胎。并且,脱模后,数出在胎面部表面上产生了脱模损伤的轮胎个数,并检查耐脱模损伤性能。个数越少越好。此外,纵主沟等共同规格如下所示。
分型面与轮胎赤道面的偏移量Of3.0mm纵主沟的沟宽GW4.6mm纵主沟的沟深GD4.1mm基准沟壁部的角度α10°脊状凸部的棱线外端P1的位置沟缘脊状凸部的棱线的内端P2的位置沟中心位置(脊状凸部与纵主沟的分型面各位置相对而设置)加之,对操纵稳定性和湿地性能也进行了评价。关于操纵稳定性,将试样轮胎在轮辋(MT3.50×17)、内压(290kPa)的条件下,安装在自动两轮车(排气量1000cc)的前轮上,让其实地行驶在干燥铺装道路上,根据司机的感官评价,并采用10点法对旋转时的操纵稳定性进行评定,以往例为6.0点。其数值越大则表示越好。
此外,关于湿地性能,在以60km/h的速度进入水深5mm的湿路后,紧急制动,测量车辆到停止位置的距离。其结果,采用将以往例作为100的指数表示,其数值越大越好。
测试结果等显示在表1中,并确认了实施例的轮胎相对于比较例有效地抑制了脱模损伤。此外,也确认了操纵稳定性和湿地性能也不逊色。
表1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气轮胎,采用在轮胎轴方向上可接离且具有与轮胎赤道面平行的分型面的两件型的轮胎硫化模具而成形,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胎面部具有纵主沟,该纵主沟超过上述分型面并锯齿状地跨越由上述分型面划分的胎面部的一侧区域和另一侧区域,且沿轮胎周方向延伸,上述纵主沟在上述分型面的位置上,相对轮胎周方向以30~60°的角度倾斜,并且,与上述纵主沟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沟截面包括从接地面上的沟缘向半径方向内部直线状地延伸的两侧的基准沟壁部、以及与该基准沟壁部的内缘相连且具有圆弧状部分的沟底部,加之,在上述纵主沟的至少一侧的基准沟壁部上,设置从该基准沟壁部向沟内突出的脊状凸部,上述脊状凸部包括从上述基准沟壁部穿过上述分型面内,而延伸到不超过沟中心线的位置的沟底部的棱线、以及平滑地连接从该棱线到分型面的各侧的基准沟壁部和沟底部的倾斜面,并且,棱线相对上述分型面和上述基准沟壁部相交的假设交线的突出量,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内方逐渐增大,而且,上述各个倾斜面从上述分型面、上述基准沟壁部和上述沟底部相交的假设拐角点开始分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倾斜面包括在上述分型面与上述基准沟壁部以锐角相交的锐角侧的假设拐角部设置的锐角侧的倾斜面、以及在隔着上述分型面而与上述锐角侧的假设拐角部相邻的钝角侧的假设拐角部设置的钝角侧的倾斜面;各倾斜面由朝向上述假设拐角点平滑地凹陷的凹曲面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倾斜面与上述假设拐角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为2.0~6.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纵主沟包括锯齿状地延伸的主部以及延长沟部,该延长沟部是指通过从其拐弯部向与上述主部的一侧的锯齿片相同的方向延伸,而与设置有上述脊状凸部的另一方的锯齿片一同划分出大致三角形状的陆地部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纵主沟在轮胎轴方向与上述脊状凸部相对置的区域设置有磨耗标志。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脊状凸部设置在两侧的基准沟壁部,而且上述纵主沟的最大深度实际上隔着上述分型面连续。
7.一种轮胎硫化模具,是包括在轮胎轴方向可接离且具有与轮胎赤道面平行的分型面的下模和上模的两件型的轮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成形胎面部的外面的胎面成形面;该胎面成形面具有纵主沟成形用突起,该突起超过上述分型面并锯齿状地跨越上述下模和上述上模,且沿轮胎周方向延伸;该纵主沟成形用突起,在上述分型面处,相对轮胎周方向倾斜30~60°,而且该纵主沟成形用突起包括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成形为从纵主沟的沟缘直线状地延伸的两侧的基准侧壁部的侧壁成型部、和形成上述纵主沟的沟底部的沟底成形部;在该纵主沟成形用突起的分型面、上述侧壁成形部和上述沟底成形部的交叉部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缓和在上述下模和上模分离移动时与轮胎的干涉的倒角部。
8.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硫化模具对充气轮胎进行硫化成形的工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可抑制脱模损伤的充气轮胎、其制造方法以及其所使用的轮胎硫化模具。一种采用具有与轮胎赤道面平行的分型面的两件型的轮胎硫化模具而成形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纵主沟(3)的至少一侧的基准沟壁部(7),设置从该基准沟壁部(7)向沟内凸出的脊状凸部(10)。脊状凸部(10)包括从基准沟壁部(7)到沟底部(8)穿过分型面(S)内而延伸,且相对于分型面(S)与基准沟壁部(7)相交的假设交线(Z)的突出量朝向轮胎半径方向逐渐增大的棱线(11);从该棱线(11)与分型面(S)的各侧的基准沟壁部(7)和沟底部(8)光滑地连接的倾斜部(12)。各个倾斜面(12)从分型面(S)和上述基准沟壁部(7)和上述沟底部(8)相交的假设拐角点(VC)开始分开。
文档编号B29C71/02GK1911692SQ20061010403
公开日2007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8日
发明者元上文信 申请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