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成型用模具、双色成型件及双色成型件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440576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色成型用模具、双色成型件及双色成型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色成型件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供有内层和外层由不同的材料成型的所谓双色成型件。这里,所谓“双 色成型”,是与双阶段成型(双模压,double-mold)同义,限定的不是内层和外层颜色不同 的成型。日本特开平10-323860号公报揭示了一种外层相对于内层不能分离的可一体化 的双色成型用模具。该双色成型用模具,具有通过油压滑动而在一次成型时在内层形成导 入孔和紧固孔的型芯。并且,在二次成型时通过导入孔而在紧固孔中成型紧固片。一般来说,双色成型件使用互相容易溶合的合成树脂材料来成型内层和外层,通 过使内层和外层热熔粘合而获得剥离强度。但是,因为是热熔粘合,故有可能产生剥离。另 外,为了使内层和外层热熔粘合,内层和外层的材料种类受到限制。采用上述专利文献的模具,必须在一次成型时预先在内层形成导入二次成型材料 的导入孔和卡合紧固片的紧固孔。因此,双色成型件的构造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第一层和第二层不易剥离的双色成型件。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色成型件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不易剥离的双色 成型用模具。本发明的第3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第一层和第二层不易剥离的双色成型件的制造 方法。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双色成型用模具,具有芯块(core block);第一空腔块 (firstcavity block),其在一次成型时与所述芯块组合,在与所述芯块之间空出成型双色 成型件的第一层的第一空间;第二空腔块(second cavity block),其在二次成型时与所述 芯块组合,在与所述第一层之间空出成型双色成型件的第二层的第二空间;以及可动镶块, 其设于所述芯块,在一次成型时面对所述第一空间的端部,并在二次成型时向离开所述第 二空腔块的方向移动,在与所述第一层的端部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空间相连的第三空间。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双色成型件,具有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具有与所述 第一层重叠的主体部;以及折返部,该折返部与所述主体部的端部相连,并从所述主体部的 相反侧折向所述第一层的端部以与所述第一层的端部相接。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双色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模具,该模具具有芯 块、在一次成型时与所述芯块组合的第一空腔块、在二次成型时与所述芯块组合的第二空 腔块、以及设于所述芯块的可动镶块;将所述第一空腔块与所述芯块组合,在所述芯块、所 述可动镶块与所述第一空腔块之间形成第一空间,在该第一空间成型双色成型件的第一 层,如此完成一次成型;将所述第二空腔块与所述芯块组合,在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空腔
4块之间形成第二空间,并使所述可动镶块向离开所述第二空腔块的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 层的端部与所述可动镶块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空间相连的第三空间,在所述第二空间及所 述第三空间成型双色成型件的第二层,如此完成二次成型。采用本发明,双色成型件的第一层与第二层不易剥离。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势在下述描述中阐明,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从描述中明 显地看出,或可从本发明的实施中得到。本发明的目的和优势可通过以下特别指出的手段 和手段的结合实现和获得。


作为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举例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形态、上述一般描述以 及下述最佳实施形态的详细描述,服务于解释本发明的宗旨。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用模具的一次成型时的剖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双色成型用模具的一次成型时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所示的双色成型用模具的二次成型时的剖视图。图4是图1中所示的双色成型用模具的二次成型时的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件的剖视图。图6是装有图5中所示的双色成型件的产品的一例的立体图。图7是将图6中所示的产品一部分用F7-F7线的剖面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件的另一例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装有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件的产品另一例的剖视图。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用模具的一次成型时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双色成型用模具的二次成型时的剖视图。图12是没有第三空间的双色成型用模具的剖视图。图13是没有折返部的双色成型件的剖视图。图14是装有图13中所示的双色成型件的产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形态)首先,参照图1至图9,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用模具1、双色成型件 2及双色成型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5示意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件2的一个例子。该双色成型件2,是成为 例如笔记本式个人电脑(notebook computer)那样的电子设备的一部分框体的零件(参照 图6、图7)。本发明可应用的双色成型件不限于上述例子,广泛适用于包含手机或智能手机 (smart phone)、PDA(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游戏机等在内的各种产
品ο如图5所示,双色成型件2具有内层即第一层4和外层即第二层5。第一层4具有 平坦部6 (内层平坦部)和周壁部7 (内层周壁部)。平坦部6例如扩展成大致平坦状。周 壁部7从平坦部6的缘部(例如大致全周缘部)向例如下方立起。由此,第一层4整体形 成为碗状。该形成为碗状的第一层4的内侧表面就是双色成型件2的内侧表面Si。
第二层5具有平坦部8 (外层平坦部)和周壁部9 (外层周壁部)。平坦部8例如 扩展成大致平坦状,层叠在第一层4的平坦部6上。周壁部9从平坦部8的缘部(例如大 致全周缘部)向例如下方立起,层叠在第一层4的周壁部7上。由此,第二层5整体形成为 碗状。该形成为碗状的第二层5的成为外侧的表面就是双色成型件2的表侧表面S2。如图5所示,第二层5的平坦部8与周壁部9 一起,形成与第一层4重叠的第二层 5的主体部10 (外层主体部)。第二层5还具有折返部11 (外层折返部)。折返部11与上 述主体部10的端部相连,并从主体部10的相反侧折向第一层4的端部4a,以与上述第一层 4的端部4a相接。第一层4的端部4a具有不面对第二层5的主体部10的端面4b (即由第一层4的 厚度所形成的面)。第二层5的折返部11 (即第二层5的一部分)以例如与第一层4的厚 度对应的长度折返,并覆盖第一层4的端面4b。第一层4的端部4a夹持在第二层5的主体 部10与折返部11之间。下面,参照图1至图4来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用模具1。如图1所示,双色成型用模具1具有固定模13、与该固定模13组合的可动模14。 为便于说明,省略固定侧安装板和可动侧安装板等来进行图示。可动模14在与固定模13 组合的合模位置与脱离固定模13的开模位置之间进退自如。在本实施形态中,固定模13具有固定侧模板即第一及第二空腔块15、16(参照图 1、图3)。可动模14具有可动侧模板17、以及安装在该可动侧模板17上的芯块18。另外, 可动侧模板17不是必需的结构要素,芯块18自身也可是可动侧模板。而且,固定模13除 了第一及第二空腔块15、16外还可具有另外形成的固定侧模板。如图1及图3所示,芯块18在一次成型(成型第一层4的步骤)和二次成型(成 型第二层5的步骤)中通用。芯块18具有形成双色成型件2的内侧表面Sl的型面。在芯 块18上贴附双色成型件2的第一层4。可动侧模板17对芯块18进行支承并安装在可动侧 安装板(未图示)上,相对于固定模13进退自如。第一及第二空腔块15、16安装在固定侧安装板(未图示)上。第一空腔块15是 一次成型用的空腔块。如图1所示,第一空腔块15在一次成型时与芯块18组合,在与芯块 18之间空出成型双色成型件2的第一层4的第一空间21。第一空腔块15具有形成第一层 4的表面S3的型面,而第一层4的表面S3在双色成型件2的表侧。第二空腔块16是二次成型用的空腔块。如图3所示,第二空腔块16在二次成型 时代替第一空腔块15而与芯块18组合,在与上述第一层4之间空出成型双色成型件2的 第二层5的第二空间22。第二空腔块16具有形成双色成型件2的表侧表面S2的型面。如图1至图4所示,在所述芯块18上设有可动镶块23。可动镶块23设在模具1 的分型部(parting section)上,形成模具1的分型面一部分。在芯块18与可动侧模板17 之间设有沿合模方向延伸的导向孔24(guide hole)。可动镶块23配置在该导向孔24中, 可沿导向孔24滑动。可动镶块23沿模具1的合模方向进退自如。可动镶块23设置在例 如芯块18的大致全周缘部(全周分型线,perimeter parting line)上。如图1所示,可动镶块23在一次成型时处于面对第一空间21端部21a的第一位 置。换言之,第一空间21的端部21a由可动镶块23的型面限定。如图2所示,可动镶块23 在一次成型时从第一空腔块15的相反侧与第一层4的端部4a相接。更具体地说,可动镶块23与第一层4的端面4b相接。如图3所示,可动镶块23在二次成型时,相对于上述第一位置而向离开第二空腔 块16的方向移动,移动到在与一次成型中成型的第一层4的端部4a之间空出第三空间25 的第二位置。第三空间25与第二空间22相连,在二次成型时成型第二层5的折返部11。 所谓“(可动镶块)向离开第二空腔块的方向移动”,不是指可动镶块离开第二空腔块,而是 指可动镶块向离开第二空腔块的方向(例如在图1的场合向下方)移动。下面,详细说明可动镶块23的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导向孔24具有成为孔底的底部26。在该导向孔24中配置有作为施 力构件的一例的弹簧27。弹簧27配置在导向孔24的底部26与可动镶块23之间,对可动 镶块23向第一空腔块15施力。如图1所示,可动镶块23,在离开第一空间21、与第一空腔块15相对的区域具有 向第一空腔块15突出的凸部31。第一空腔块15具有与可动镶块23的凸部31对应的凹部 32。当将第一空腔块15与芯块18组合时,可动镶块23的凸部31就进入第一空腔块15的 凹部。因此,第一空腔块15不会推压可动镶块23地维持初始的分型线的位置。另一方面,在第二空腔块16上不存在与可动镶块23的凸部31对应的凹部。第二 空腔块16具有与可动镶块23的凸部31相对的平坦部33。当将第二空腔块16与芯块18 组合时,第二空腔块16就与可动镶块23的凸部31抵接,利用合模时的紧固力将可动镶块 23推向可动侧模板17。S卩,可动镶块23被第二空腔块16推下相当于凸部31的高度的量,向离开第二空 腔块16的方向移动。由此,分型线的位置也被推下相当于凸部31的高度的量。如图1所示,在可动镶块23的侧部设有凹陷部即被卡合部34。另一方面,在可动 侧模板17上设有作为可与被卡合部34卡合的卡合部一例的油压动作销35。油压动作销 35可向被卡合部34突出。如图4所示,当油压动作销35突出并与被卡合部34卡合时,可 动镶块23克服弹簧27的施力而其位置被固定。下面,参照图1至图4来说明双色成型件2的制造方法。首先,准备上述的双色成型用模具1,将该模具1放置在成型机上。另外,将原材料 (例如合成树脂)溶化做成熔融材料。接着进入成型循环(molding cycle) 0在成型循环中,首先进行一次成型,成型双色成型件2的第一层4。具体来说,如图 1所示,使芯块18与第一空腔块15组合,在芯块18与第一空腔块15之间形成与双色成型 件2的第一层4对应的第一空间21。此时,可动镶块23的凸部31进入第一空腔块15的凹部32,可动镶块23未被第 一空腔块15推压。可动镶块23面对第一空间21的端部21a,处于对第一空间21端部21a 进行限定的第一位置。在上述状态下,通过将熔融材料充填在第一空间21中,如图2所示, 双色成型件2的第一层4被成型。一次成型结束后,进行二次成型,成型双色成型件2的第二层5。具体来说,如图3 所示,在将双色成型件2的第一层4贴在芯块18上的状态下,取代第一空腔块15而将第二 空腔块16与芯块18组合。由此,在上述第一层4与第二空腔块16之间形成与双色成型件 2的第二层5对应的第二空间22。此时,可动镶块23的凸部31与第二空腔块16抵接而被推压,处于向离开第二空腔块16的方向移动的第二位置。由此,在双色成型件2的第一层4的端部4a与可动镶块 23之间形成与第二空间22连续的第三空间25。在上述状态下,通过将熔融材料充填在第 二及第三空间22、25中,如图4所示,双色成型件2的第二层5被成型。具体来说,由第二 空间22成型主体部10。由第三空间25成型折返部11。如图4所示,在开模前,使油压动作销35向被卡合部34突出,将可动镶块23的位 置固定。由此,即使处于将模具1打开的状态,可动镶块23也不会被推回,因此,不会有未 等到推出销动作就将双色成型件2推出的情况。下面,参照图6和图7来详细说明双色成型件2的一个例子。图6表示装有本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件2的笔记本式个人电脑41。笔记本式个人 电脑41具有收纳显示装置42的显示壳43 (display housing)。如图7所示,显示壳43具有下盖44 (cover)和上盖45 (mask)。下盖44是双色成 型件2的一例,形成为前侧开放的碗状。下盖44例如在左右端部具有第二层5的折返部 11。如该图7所示,上盖45配置在下盖44的左右折返部11之间。因此,第一层4的端面 4b由折返部11覆盖而从外部隐去。采用这种结构的双色成型用模具1、双色成型件2和双色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双色 成型件2的第一层4 (内层)和第二层5 (外层)不易剥离。为了进行比较,图12表示没有 第三空间25的双色成型用模具100。采用这种模具100,可获得图13所示那样的仅仅第一 层4和第二层5层叠的双色成型件101。这种双色成型件101由于只是第一层102和第二 层103熔融粘合,因此有可能产生剥离。而为了进行熔融粘合,材料种类也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本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用模具1具有可动镶块23,其设于芯块18,在二 次成型时向离开第二空腔块16的方向移动,在与第一层4的端部4a之间形成第三空间25。 通过在二次成型时将熔融材料充填在第三空间25中,如图4所示,在双色成型件2的第二 层5上形成向第二层5的主体部10的相反侧折向第一层4端部4a的折返部11。由此,第一层4的端部4a成为由第二层5的主体部10和折返部11夹持支承的状 态。即,第一层4处于由第二层5机械性(结构性)支承的状态。因此,第一层4和第二层 5不易剥离。如果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结构的话,必须在内层预先形成导入二次成型材料的导 入孔、卡合紧固片的紧固孔。因此,当例如一次成型材料和二次成型材料在材料颜色和性质 方面不同时(例如一方是透明构件,另一方是非透明构件时等),颜色和性质不同的材料就 通过上述导入孔、紧固孔而向外部露出。另一方面,采用本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用模具1,不需要在第一层4上设置孔。由 于第二层5折向第一层4的端部4a而形成机械性连接结构,故该连接结构的第一层4和第 二层5的边界部等不易向外部露出,外观上的外表和一体感良好。此外,采用本实施形态, 可使成型第一层4的第一空间21的形状简单,即,不需设置用于形成导入孔、紧固孔的突起 等。因此,熔融材料向第一空间21的充填变得良好,可抑制充填不良等情况的产生。如图8所示,第二层5的折返部11也可设在双色成型件2的大致全周缘部51上。 另一方面,第二层5的折返部11也可只设在双色成型件2周缘部的一部分(例如四个角部 52)上。当在双色成型件2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折返部11时,由于第一层4和第二 层5机械性连接,故第一层4和第二层5不易剥离。
如本实施形态所述,当形成折向第一层4的端部4a的折返部11时,双色成型件2 及使用该双色成型件2的产品的外观性得到提高。即,第一层4的端部4a(例如端面4b) 被第二层5的折返部11覆盖而隐去,因此,第二层5的连续(日文一続t )端部向外部露 出,美观性提高。图9表示将本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件2做成容器主体的密封容器53的一例子。如 图9所示,在双色成型件2上组合有作为另外零件的盖54。第二层5用例如弹性较强的材 料(例如弹性比第一层4的材料强的材料)形成。盖54与用弹性较强的材料形成的第二 层5的折返部11接触。由此,折返部11利用其弹性而柔软地跟随盖54的形状而变形,与 盖54粘合。因此,折返部11与盖54之间可确保较高的密封性。另一方面,为了进行比较,图14表示使用了没有折返部11的双色成型件101的密 封容器104。如图14所示,在没有折返部11的情况下,第一层102和第二层103分别与盖 54接触。因此,当例如第一层102和第二层103弹性等不同时,第一层102和第二层103受 到两者中弹性较低方的变形的影响,与盖54的粘合性的提高就受到限制。即,使用本实施 形态的双色成型件2可提供密封性高的容器。可动镶块23在二次成型时也可利用例如油压等方式进行移动。这里,如本实施形 态所述,当可动镶块23与第二空腔块16抵接并被推压而向离开第二空腔块16的方向移动 时,不必设置用于驱动可动镶块23的油压机构等。则非常有利于促进可动镶块23的可靠 动作、使模具结构简单化和降低模具制造费用。当可动镶块23具有向第一空腔块15突出的凸部31、第一空腔块15具有上述凸部 31所进入的凹部32、第二空腔块16具有与凸部31相对的平坦部33时,第二空腔块16推 压可动镶块23的机构可用较简单的结构来实现。(第二实施形态)下面,参照图10和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用模具1、双色 成型件2和双色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的结构相同或具有类似功能 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除了如下说明以外的结构,其余是与上述第 一实施形态相同的。本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用模具1,其第一及第二空腔块15、16和可动镶块23的形 状不同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形态的可动镶块23具有与第一 及第二空腔块15、16相对的平坦部61 (第一平坦部)。如图10所示,本实施形态的第一空腔块15具有与可动镶块23相对的平坦部 62 (第二平坦部)。在一次成型时,由于可动镶块23的平坦部61与第一空腔块15的平坦 部62相对,故可动镶块23不会被第一空腔块15推压。可动镶块23面对第一空间21的端 部21a,处于对第一空间21的端部21a进行限定的第一位置。如图11所示,本实施形态的第二空腔块16具有与第一空腔块15的平坦部62相比 向可动镶块23突出的凸部63。在二次成型时,可动镶块23的平坦部61与第二空腔块16 的凸部63抵接而被推压,可动镶块23处于向离开第二空腔块16的方向移动的第二位置。 由此,在双色成型件2的第一层4的端部4a与可动镶块23之间,形成与第二空间22连续 的第三空间25。采用这种结构的双色成型用模具1、双色成型件2和双色成型件的制造方法,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双色成型件2的第一层4与第二层5不易剥离,并且可获得双色成型 件2的外观性提高、使用了该双色成型件2的密封容器53的密封性提高等效果。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形态的双色成型用模具1、双色成型件2和 双色成型件的制造方法。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实施阶段, 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对结构要素进行变形并具体化。反复来说,本说明书中提到的 所谓“双色成型”,与双阶段成型(双模压)同义,限定的不是内层和外层颜色不同的成型。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形态中,芯块18设在可动侧,第一及第二空腔块15、16设 在固定侧,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取代而之,将芯块18设在固定侧,并将第一及第二空 腔块15、16设在可动侧。其它优点和变更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中的主 要方面不限于此处描述和揭示的详细说明和典型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权利要求和等同 权利要求所定义的发明概念的宗旨或范围内,可作各种变更。
10
权利要求
一种双色成型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具有芯块(18);第一空腔块(15),其在一次成型时与所述芯块(18)组合,在与所述芯块(18)之间空出成型双色成型件(2)的第一层(4)的第一空间(21);第二空腔块(16),其在二次成型时与所述芯块(18)组合,在与所述第一层(4)之间空出成型双色成型件(2)的第二层(5)的第二空间(22);以及可动镶块(23),其设于所述芯块(18),在一次成型时面对所述第一空间(21)的端部(21a),并在二次成型时向离开所述第二空腔块(16)的方向移动,在与所述第一层(4)的端部(4a)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空间(22)相连的第三空间(2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色成型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镶块(23)与上述第二空腔块(16)抵接并被推压,从而向离开所述第二空腔 块(16)的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色成型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镶块(23)具有向所述第一空腔块(15)突出的凸部(31), 所述第一空腔块(15)具有所述凸部(31)所进入的凹部(32), 所述第二空腔块(16)具有与所述凸部(31)相对的平坦部(33),其与所述凸部(31)抵 接并推压所述可动镶块(2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色成型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块(15)具有与所述可动镶块相对的平坦部(62), 所述第二空腔块(16)具有与所述第一空腔块(15)的平坦部(62)相比向所述可动镶 块(23)突出并与所述可动镶块(23)抵接的凸部(6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色成型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4)具有在一次成型时与所述可动镶块(23)相接的端面(4b), 在所述第三空间(25)成型有覆盖所述第一层(4)端面(4a)的所述第二层(5)的一部分。
6.一种双色成型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层(4);以及第二层(5),该第二层(5)具有与所述第一层(4)重叠的主体部(10);以及折返部 (11),该折返部(11)与所述主体部(10)的端部相连,并从所述主体部(10)的相反侧折向 所述第一层(4)的端部(4a),以与所述第一层(4)端部(4a)相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色成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4)在一次成型时由第一空间(21)成型,该第一空间(21)形成在芯块 (18)和与该芯块(18)组合的第一空腔块(15)之间,所述第二层(5)的主体部(10)在二次成型时由第二空间(22)成型,该第二空间(22) 形成在与所述芯块(18)组合的第二空腔块(16)和所述第一层(4)之间,所述第二层(5)的折返部(11)由可动镶块(23)的移动形成的第三空间(25)成型,该 可动镶块(23)设于所述芯块(18),在一次成型时面对所述第一空间(21)的端部(21a),并 在二次成型时向离开所述第二空腔块(16)的方向移动,从而在所述第一层(4)的端部(4a) 与该可动镶块(23)之间形成所述第三空间(25)。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色成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4)具有端面(4b),所述第二层(5)的折返部(11)覆盖所述第一层(4)的端面(4b)。
9.一种双色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准备模具(1),该模具(1)具有芯块(18)、在一次成型时与所述芯块(18)组合的第 一空腔块(15)、在二次成型时与所述芯块(18)组合的第二空腔块(16)、以及设于所述芯块 (18)的可动镶块(23),将所述第一空腔块(15)与所述芯块(18)组合,在所述芯块(18)、所述可动镶块(23) 与所述第一空腔块(15)之间形成第一空间(21),在该第一空间(21)成型双色成型件(2) 的第一层(4),如此完成一次成型,将所述第二空腔块(16)与所述芯块(18)组合,在所述第一层(4)与所述第二空腔块 (16)之间形成第二空间(22),并使所述可动镶块(23)向离开所述第二空腔块(16)的方向 移动,在所述第一层(4)的端部(4a)与所述可动镶块(23)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空间(22) 相连的第三空间(25),在所述第二空间(22)及所述第三空间(25)成型双色成型件(2)的 第二层(5),如此完成二次成型。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色成型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镶块(23)与所述第二空腔块(16)抵接并被推压,由此向离开所述第二空腔 块(16)的方向移动。
全文摘要
一种双色成型用模具(1),具有芯块(18);第一空腔块(15),其在一次成型时与芯块(18)组合,在与芯块(18)之间空出成型双色成型件(2)的第一层(4)的第一空间(21);第二空腔块(16),其在二次成型时与芯块(18)组合,在与第一层(4)之间空出成型双色成型件(2)的第二层(5)的第二空间(22);以及可动镶块(23),其设于芯块(18),在一次成型时面对第一空间(21)的端部(21a),并在二次成型时向离开第二空腔块(16)的方向移动,在与第一层(4)的端部(4a)之间形成与第二空间(22)相连的第三空间(25)。
文档编号B29C45/26GK101905510SQ20101014388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4日
发明者平尾浩昭, 池田博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