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塑胶模具的拖块装置及一种塑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0867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塑胶模具的拖块装置及一种塑胶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塑胶模具的拖块装置及一种塑胶模具。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用于成型塑胶电池壳的模具通常采用拖块装置实现顺利的合模和开模。具体地,拖块装置由相互配合的第一拖块11和第二拖块12组成,第一拖块11固定在下模上,其顶端设有倒钩111 ;第二拖块固定在上模的行位板上,包括卡入部121,该卡入部 121置于行位板底面的避空槽内。合模过程中,第一拖块11随下模向上运动,使顶端的倒钩111逐渐伸入避空槽,同时在第一拖块11的推动下,第二拖块12与行位板沿上模中的导轨斜向向上运动,最终使卡入部121钩在第一拖块11的倒钩111上;相反地,开模过程中,第一拖块11随下模向下运动逐渐脱离避空槽,第二拖块12与行位板借助上模中弹簧的弹力斜向向下运动,卡入部 121逐步脱离第一拖块11的倒钩111而使整个行位板顺利脱出。这种拖块装置使模具在开模过程中,第一拖块11上倒钩111的底面与第二拖块12 上卡入部121的顶面直接接触并相对运动,然而,由于倒钩111的底面和卡入部121的顶面都为平整的水平面,因此在开模过程中两个拖块之间的接触为较大面积的面接触,一旦行位板运动不畅而开模动作又没有停止,则两个拖块难以及时脱离,可能由于以下原因而造成模具损坏第二拖块12运动受限而烧死、开模力度过大时第一拖块11被拉断、行位板上的避空槽或上模的导向块可能遭到破坏。这些原因导致的模具损坏不仅会影响电池的生产效率,而且由于维修或更换模具会带来人力或产品成本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塑胶模具的拖块装置及一种塑胶模具,不仅开模方便,而且不易损坏模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塑胶模具的拖块装置,包括固定在下模上的第一拖块,和固定在上模的行位板上的第二拖块,所述第一拖块包括设置在顶端的倒钩,所述第二拖块包括置于所述行位板底面的避空槽内的卡入部,所述倒钩的底面、 和/或所述卡入部的顶面设置开模斜面,所述开模斜面与所述倒钩的侧面形成钝角。进一步地,所述开模斜面与所述行位板底面之间形成2° 10°的夹角。优选地,所述开模斜面与所述行位板底面之间形成4° 8°的夹角。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倒钩的底面和所述卡入部的顶面都设置所述开模斜面,且两个开模斜面的位置和形状匹配。进一步地,所述倒钩的侧面还设置合模斜面,所述合模斜面与所述倒钩的顶面形成钝角。进一步地,所述合模斜面与所述下模的合模方向之间形成10° 30°的夹角。[0012]优选地,所述合模斜面与所述下模的合模方向之间形成15° 25°的夹角。本实用新型还保护了一种塑胶模具,包括上模、下模,所述上模包括行位板,所述行位板的底面设有避空槽,还包括以上所述的拖块装置。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模具为塑胶电池壳模具。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拖块装置中第一拖块或第二拖块的形状,使两个拖块在开模过程中形成点接触,有效减少了接触面积,避免了行位板运动不畅而开模动作又没有停止所导致的零件损坏,不仅保证了电池的生产效率,而且避免了维修或更换模具带来的人力或产品成本的增加,节约了生产成本。本实施方式还通过改进第一拖块的形状,使两个拖块在合模过程中也形成点接触,进一步避免了拖块装置或其他零部件的损坏,有效保护了塑胶模具。

图1为一种现有的塑胶电池壳模具中拖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塑胶电池壳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位置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考图2和图3,本实施例用于成型塑胶电池壳的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和拖块
直ο其中,上模包括从上至下层叠设置的面板1、水口推板2、水口板3等构件,还包括设置在水口板3下方的A板4和行位板5,A板4和行位板5之间为上模腔;下模包括从上至下层叠设置的推板6、固定板7和底板8等构件,推板6和固定板7中部的通孔相连形成下模腔;上模与下模之间通过导柱9定位连接,使模具在合模状态下将两个模腔相连用于容置塑胶电池壳10。A板4上还包括斜向设置的导轨41,水口板3上固定有用于将行位板 5向上拉动的弹簧52,行位板5的底面还设有避空槽51。拖块装置中,第一拖块11底端通过螺丝固定在固定板7上,中部穿过推板6,顶端设有倒钩111 ;第二拖块12包括卡入部121,其通过螺丝固定在行位板5的底面,且将卡入部121置于避空槽51内。第二拖块12中卡入部121的顶面在开模过程中会直接接触第一拖块11的倒钩111,本实施方式可在该顶面设置一个开模斜面122,该开模斜面122与倒钩 111的侧面形成钝角以保证开模顺利进行,具体地,该开模斜面122与行位板5的底面之间形成2° 10°的夹角,优选地该夹角可取4° 8°,例如5° ;另外,由于第一拖块11中倒钩111的底面在开模过程中也会直接接触第二拖块的卡入部121,开模斜面122也可设置在该底面。当倒钩111的底面和卡入部121的顶面都设置开模斜面122时,两个开模斜面 122的位置和形状匹配,在合模状态下正好能够紧密配合。对于本实施例的塑胶模具,合模状态下第二拖块12的卡入部121钩在第一拖块11 的倒钩111上,开模过程中,第一拖块11随下模向下运动逐渐脱离避空槽51,第二拖块12 与行位板5借助弹簧52的弹力斜向向下运动,此时倒钩111底面的开模斜面122与卡入部121直接点接触并且相对运动,或者倒钩111与卡入部121顶面的开模斜面122直接点接触并且相对运动,卡入部121逐步脱离第一拖块11的倒钩111而使整个行位板5顺利脱出。与现有技术中面接触的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使两个拖块在开模过程中形成点接触,有效减少了接触面积,一旦行位板运5运动不畅而开模动作又没有停止,两个拖块很容易相互分离,避免相互拖动而造成部分零件损坏,例如第二拖块12烧死、第一拖块11被拉断、行位板5上的避空槽51或A板4上的导向块遭到破坏等,因此本实施例的塑胶模具损坏不仅保证了电池的生产效率,而且避免了维修或更换模具带来的人力或产品成本的增加,节约了生产成本。另外,第一拖块11中倒钩111的侧面在合模过程中会直接接触第二拖块12的卡入部121,本实施例还在该第一拖块11的侧面设置合模斜面112,该合模斜面112与倒钩 111的顶面形成钝角以保证合模顺利进行,合模斜面112与下模合模时的运动方向(简称合模方向)之间形成10° 30°的夹角,优选地,该角度取15° 25°,例如20°。该合模斜面112可设置在倒钩111的顶端。对于本实施例的塑胶模具,在合模过程中,第一拖块11随下模向上运动,使顶端的倒钩111逐渐伸入避空槽51,同时在第一拖块11的推动下,第二拖块12与行位板5都沿导轨41斜向向上运动,此时倒钩111侧面的合模斜面112与卡入部121直接点接触并相对运动,最终使卡入部121钩在第一拖块11的倒钩111上。与现有技术中面接触的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使两个拖块在合模过程中也形成点接触,有效减少了接触面积,一旦行位板运5运动不畅而合模动作又没有停止,两个拖块很容易相互分离,避免相互推动而造成部分零件损坏,进一步对模具形成有效保护。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塑胶模具的拖块装置,包括固定在下模上的第一拖块,和固定在上模的行位板上的第二拖块,所述第一拖块包括设置在顶端的倒钩,所述第二拖块包括置于所述行位板底面的避空槽内的卡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倒钩的底面、和/或所述卡入部的顶面设置开模斜面,所述开模斜面与所述倒钩的侧面形成钝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模斜面与所述行位板底面之间形成 2° 10°的夹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模斜面与所述行位板底面之间形成4° 8°的夹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倒钩的底面和所述卡入部的顶面都设置所述开模斜面,且两个开模斜面的位置和形状匹配。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倒钩的侧面还设置合模斜面,所述合模斜面与所述倒钩的顶面形成钝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模斜面与所述下模的合模方向之间形成10° 30°的夹角。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模斜面与所述下模的合模方向之间形成15° 25°的夹角。
8.—种塑胶模具,包括上模、下模,所述上模包括行位板,所述行位板的底面设有避空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拖块装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为塑胶电池壳模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塑胶模具的拖块装置和一种塑胶模具,拖块装置包括固定在下模上的第一拖块,和固定在上模的行位板上的第二拖块,所述第一拖块包括设置在顶端的倒钩,所述第二拖块包括置于所述行位板底面的避空槽内的卡入部,所述倒钩的底面、和/或所述卡入部的顶面设置开模斜面,所述开模斜面与所述倒钩的侧面形成钝角。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拖块装置中第一拖块或第二拖块的形状,使两个拖块在开模过程中形成点接触,有效减少了接触面积,避免了行位板运动不畅而开模动作又没有停止所导致的零件损坏,不仅保证了电池的生产效率,而且避免了维修或更换模具带来的人力或产品成本的增加,节约了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B29C33/20GK202088345SQ20112017721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30日
发明者姚华, 熊正林, 胡天春 申请人:肇庆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