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57676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包括冷却棒、循环水路管道和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的薄钢处设有工艺孔,所述冷却棒的上端安装于所述工艺孔内,所述循环水路管道设有第一连接口,所述冷却棒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连接口的直径,所述冷却棒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口浸入所述循环水路管道内部,所述循环水路管道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受产品结构局限性大的问题,避免对模具狭窄区域的薄钢处加工水井而降低模具的强度,产生了良好的冷却效果,使得由模具注塑生产的副仪表板的外观和尺寸稳定、生产周期缩短、副仪表板杯托储物空间实现最大化,而且模具的成本低、强度高、使用寿命长。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冷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 一种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副仪表板产品在注塑生产过程中,副仪表板产品的杯托等狭窄区域会因为模 具薄钢处过热而导致产品的生产周期延长,同时还会引起产品表面出现色差和形变的问 题,模具的使用寿命也会因为注塑时模具薄钢处过热而降低。目前的技术是在副仪表板模 具的杯托等薄钢区域加工水井并通以冷却水来进行冷却,此方案受产品结构的局限性大, 当产品狭窄区域的宽度小于1〇_时,无法通过水井实现有效的冷却,而且模具薄壁的强度 还会因为加工水井孔而降低;将副仪表板模具的杯托等薄钢区域做成铍铜镶件也是现有的 一种冷却技术,但是为了保证模具镶件区域的强度,模具上需要布置一整块大的铍铜,模具 原材料和加工成本因此比较高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受产品结构局限性大和模具原材料和加工成本高的问题,本实 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
[0004] 一种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包括冷却棒、循环水路管道和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 体的薄钢处设有工艺孔,所述冷却棒的上端安装于所述工艺孔内,所述循环水路管道设有 第一连接口,所述冷却棒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连接口的直径,所述冷却棒的下端穿过所述 第一连接口浸入循环水路管道内部,所述循环水路管道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从进水口进 入的冷却水能将冷却棒急速释放的热量通过出水口不间断地带出模具,达到循环冷却的效 果。
[0005] 进一步的,所述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还包括顶针,所述循环水路管道还设有第 二连接口,所述顶针直径与所述第二连接口直径相等,所述顶针上端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口, 所述顶针的上端与所述冷却棒的下端抵触,顶针用于抵住所述冷却棒,将所述冷却棒固定 在工艺孔内,从而使冷却棒不停地从工艺孔内导出模具的热量。
[0006] 或者,所述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还包括顶针,所述循环水路管道还设有第二连 接口,所述冷却棒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口的直径,所述冷却棒的直径小于所述循环水 路管道的内径,所述冷却棒的下端穿过第一连接口浸入循环水路管道后穿出第二连接口, 所述顶针的上端与所述冷却棒的下端抵触,此设计保证所述冷却棒的棒体与循环水路管道 内的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大,有利于更高效的将从工艺孔内导出的热量通过冷却水带 出模具。
[0007]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口处设有第一衔接管,所述第一衔接管的内径大于所述 冷却棒的直径,所述冷却棒穿过所述第一衔接管进入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处 设有第二衔接管,所述第二衔接管的内径等于所述顶针的直径,所述顶针穿入所述第二衔 接管,此设计有利于固定冷却棒和顶针的位置,使顶针更牢固地将冷却棒固定在工艺孔内。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衔接管和所述第二衔接管均与所述循环水路管道一体制成。
[0009] 进一步的,所述顶针下端设有水堵头,防止从顶针与第二连接口之间的间隙渗出 的水流到模具内。
[0010]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冷却技术受产品结构局限 性大的问题,避免对模具狭窄区域的薄钢处加工水井而降低模具的强度,产生良好的冷却 效果,使得由模具注塑生产的副仪表板的外观和尺寸稳定、生产周期缩短、副仪表板杯托储 物空间实现最大化,而且模具的成本低、强度高、使用寿命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具体实施例中水路管道与冷却棒、顶针 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3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优选实施例中水路管道与冷却棒、顶针 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5]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包括冷却棒1、循环水路管道2和模具本 体7,所述模具本体7的薄钢处设有工艺孔,所述冷却棒1的上端涂上润滑脂后被安装在所 述工艺孔内,所述循环水路管道2设有第一连接口 8 (如图2、3所示),所述冷却棒1的直径 小于所述第一连接口 8的直径。所述冷却棒1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口 8浸入循环水路 管道2内部,所述循环水路管道2设有进水口 4和出水口 5,从进水口 4进入的冷却水能将 冷却棒急速释放的热量通过出水口 5不间断地带出模具,达到循环冷却的效果。为了确保 冷却水能在所述循环水路管道2内部流通,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当所述冷却棒1下 端与所述循环水路管道2内壁接触时,所述冷却棒1的直径必然小于所述循环水路管道2 内径。
[001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包括顶针3,所述 循环水路管道2还设有第二连接口 9 (如图2、3所示),所述顶针3直径与所述第二连接口 9直径相等,所述顶针3上端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口 9,所述顶针3的上端与所述冷却棒1的 下端抵触,抵触点位于所述循环水路管道2内部,所述顶针3用于抵住所述冷却棒1,将所述 冷却棒1固定在工艺孔内,从而使冷却棒1不停地从工艺孔内导出模具的热量。
[001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包括顶针3,所 述循环水路管道2还设有第二连接口 9,所述冷却棒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口 9的直 径,所述冷却棒1的直径小于所述循环水路管道2的内径,所述冷却棒1的下端穿过第一连 接口 8浸入循环水路管道2后穿出第二连接口 9,所述顶针3的上端与所述冷却棒1的下端 抵触,此设计保证所述冷却棒1的棒体与循环水路管道2内的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大, 有利于更高效的将从工艺孔内导出的热量通过冷却水带出模具。
[0018] 优选的,在上述两个具体实施例各自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口 8处 设有第一衔接管10,所述第一衔接管10的内径大于所述冷却棒1的直径;所述第二连接口 9处设有第二衔接管11,所述第二衔接管11的内径等于所述顶针3的直径,此设计有利于 固定冷却棒1和顶针3的位置,使顶针3更牢固地将冷却棒1固定在工艺孔内。所述第一 衔接管10和所述第二衔接管11均与所述循环水路管道2 -体制成。所述顶针3下端设有 水堵头6,防止从顶针3与第二连接口 9之间的间隙渗出的水流到模具内。
[0019]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 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 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棒(1)、循环水路管道(2)和模 具本体(7),所述模具本体(7)的薄钢处设有工艺孔,所述冷却棒(1)的上端安装于所述工 艺孔内,所述循环水路管道(2)设有第一连接口(8),所述冷却棒(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 连接口(8)的直径,所述冷却棒(1)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口(8)浸入循环水路管道(2) 内部,所述循环水路管道(2 )设有进水口( 4 )和出水口( 5 )。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针(3),所述 循环水路管道(2 )还设有第二连接口( 9 ),所述顶针(3 )的直径与所述第二连接口( 9 )直径 相等,所述顶针(3)上端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口(9),所述顶针(3)的上端与所述冷却棒(1)的 下端抵触。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针(3),所述 循环水路管道(2)还设有第二连接口(9),所述冷却棒(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口(9) 的直径,所述冷却棒(1)的直径小于所述循环水路管道(2)的内径,所述冷却棒(1)的下端 穿过第一连接口浸入循环水路管道(2 )后穿出第二连接口( 9 ),所述顶针(3 )的上端与所述 冷却棒(1)的下端抵触。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口 (8)处设有第一衔接管(10),所述第一衔接管(10)的内径大于所述冷却棒(1)的直径,所述 冷却棒(1)穿过所述第一衔接管(10)进入所述第一连接口(8);所述第二连接口(9)处设 有第二衔接管(11 ),所述第二衔接管(11)的内径等于所述顶针(3 )的直径,所述顶针(2 )穿 入所述第二衔接管(11)。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衔接管(10) 和所述第二衔接管(11)均与所述循环水路管道(2) -体制成。
6.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副仪表板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3)下端 设有水堵头(6)。
【文档编号】B29C45/73GK203888134SQ201420193778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1日
【发明者】余天天, 郝加杰, 何叶春 申请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