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电加热组件以及电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0356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电加热组件以及电加热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压模具电加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电加热组件以及电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对模具加热的电加热管的外壳均采用碳素结构钢、不锈钢、钛合金等材料制作,在对模具加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热能损耗,导致热能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由于目前的电加热管的外壳的组成成分为Cr、Ni、 Fe、Ti等金属元素,其表面法线方向上的总辐射率低,所以红外辐射热能的利用率很小,其热能利用主要是以加热热压模具腔体中空气介质以提高内部气体温度,以传导与对流的方式加热,电热管所产生的热能量近90%以上,加热模具穿管腔体内部空间的空气介质(其方式为介质对流方式),但是由于空气介质的流动性比较大,有一部分热能量会流失;而作用于工件的热辐射能量,由于辐射与吸收的不匹配,辐射能量在热压模具腔体中只作往复的、反射、折射运动,工件的热能量只是在光子与工件的碰撞中获得,故加热效率低下。

现有的电加热管的封装材料均为无机非导电体的电绝缘材料,为热的不良导体,导热系数很低,电热管的中心电热材料的热能决大部分依靠热传导使无机非导电体的温度由内向外逐层升高,造成电热管的中心电热材料的热量积聚,温度增高。当温度大约在500℃时在电热管内部呈现可见光,电能有部分能量伴以可见光形式释放,由电能转变为光能,而可见光对加热来讲是不起作用的,相对于中低温加热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内部自身损耗。并且,当中心电热材料的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时,所述电热材料就会被击穿,整根报废,造成浪费。

从现有电加热管加热机理分析,电加热管首先是加热空气介质,然后由空气介质加热热压模具。由于空气介质在热运动过程中,温度高的空气介质会漂移到热压模具上方,所以,在热压模具内会产生温度压力差,热压模具上部的温度一直高于热压模具的下部,而在加热热压模具时,其内部的温差越小,加热质量就越高,用现有电加热管要想得到热压模具的上下温度一致,需用一定的时间,从上到下的逐渐升温,这样,才能消除热压模具的上下温差,故需较长的保温时间,才能满足产品的对温度的需求。这样,就会延长加热时间,工作效率会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电加热组件以及电加热系统,以提高加热效率,节省资源。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包括:石英管体和电加热丝;

所述电加热丝安装在所述石英管体内壁上;

所述电加热丝在通电后发热,并以热辐射的方式加热所述石英管体,所述石英管体将获得的热量以热辐射的方式向四周发散。

可选的,所述石英管体的横截面呈圆环形。

可选的,所述电加热丝的数量至少为一条;

当所述电加热丝的数量为多条时,多条所述电加热丝之间串联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加热丝沿所述石英管体内壁以直线形或者螺旋形设置。

可选的,还包括:所述石英管体内部的空隙中填充有绝缘材料,以防止所述电加热丝相互连接形成短路。

第二方面,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电加热管、绝缘基座、阳极接线柱和阴极接线柱;

所述电加热管右侧与所述绝缘基座固定连接;

所述阳极接线柱和所述阴极接线柱均与所述电加热管中的电加热丝连接,并穿过所述绝缘基座在所述绝缘基座的右侧探出,以连接电源。

可选的,所述电加热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电加热组件还包括:过渡连接件;

所述过渡连接件为导体,不同所述电加热管中的电加热丝之间通过所述过渡连接件连接。

可选的,所述绝缘基座的左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磁性连接件,所述绝缘基座通过所述磁性连接件与热压模具以可拆卸方式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监测线圈和警报器;

所述监测线圈设置于所述绝缘基座右侧,所述监测线圈环绕在所述阳极接线柱或阴极接线柱周围,用于监测所述电加热组件是否出现故障;

所述警报器与所述监测线圈电连接,用于在所述监测线圈监测到故障时发出警报;

其中,所述警报器包括指示灯和/或蜂鸣器。

第三方面,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系统,包括:至少一组所述电加热组件、热压模具、涂料层;

所述电加热组件的电加热管与所述热压模具的型腔邻接设置,以使所述电加热管发出的热辐射直接辐射至所述热压模具的型腔表面;

所述涂料层涂覆在所述热压模具的型腔表面,所述涂料层用于提高所述热压模具对红外电磁波的吸收率。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包括:石英管体和电加热丝。由于所述石英管体是一种红外区域电磁波辐射率高、吸收率高的管体,所以,通过对所述电加热管通电,所述电加热丝就会发热,并辐射出大量的红外电磁波,由于所述石英管体可以吸收大量的所述电加热丝发出的红外电磁波,所以,所述电加热丝可以以热辐射的方式加热所述石英管体。当所述石英管体的温度升高到一定值后,就会发射出大量的红外电磁波。当热压模具吸收大量的所述石英管体发射的红外电磁波后,所述热压模具的温度就会升高。因此,可以利用红外电磁辐射的方式来加热所述热压模具。通过利用这种红外电磁辐射的方式来加热所述热压模具,可以充分利用所述电加热丝发出的热量,可以避免通过加热空气介质来加热热压模具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进而提高加热效率;可以避免电加热丝局部温度升高所造成的热击穿,进而节省资源;同时,这种加热方式是直接对热压模具进行加热,可以使热压模具升温加快,进而缩短加热时间,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组件的一个电加热管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组件的绝缘基座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附图中,1表示石英管体、2表示电加热丝、3表示绝缘材料、4表示绝缘基座、5表示阳极接线柱、6表示阴极接线柱、7表示密封材料、8表示过渡连接件、9表示焊接点、10表示定位装置、11表示磁性连接件,12 表示监测线圈、13表示警报器、14表示灌封材料、15表示外壳、16表示固定螺栓、17表示固定螺母、18表示隔热板、19表示线圈定位套。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功能、方法等仅仅是现有技术的常规适应性应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实质在于硬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而非针对功能、方法本身,也即本实用新型虽然涉及一点功能、方法,但并不包含对功能、方法本身提出的改进。本实用新型对于功能、方法的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包括:石英管体1和电加热丝2;所述电加热丝2安装在所述石英管体1内壁上;所述电加热丝2 在通电后发热,并以热辐射的方式加热所述石英管体1,所述石英管体1将获得的热量以热辐射的方式向四周发散。

所述石英管体1可以是一种以二氧化硅为主载体材料经过高温熔融后形成的,具有较高的辐射率。其表面法线方向上的总辐射率为0.87-0.94。所述石英管体1耐高温性能优良,不易变形,可以延长所述电加热管的使用寿命。

所述电加热丝2的材料可以是铁铬铝系、镍铬系、碳纤维系等材料。所述电加热丝2的价格低廉,可以降低运行成本。

所述电加热管可以反复多次利用,当所述电加热管中的电加热丝2不能正常工作后,可以换掉所述电加热丝2,所述更换后的电加热管的性能不变,可以继续工作,这样,就可以节约生成成本。

当给所述电加热丝2通电后,所述电加热丝2就会发热,并且会产生红外电磁波,可以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加热所述石英管体1,当所述石英管体 1温度升高后,可以产生大量的红外电磁波,就会以热辐射的方式向四周散热,当热压模具吸收到大量的所述石英管体1发出的红外电磁波后,所述热压模具的温度就会升高,进而制作产品。在所述电加热丝2加热所述石英管体1时,还可以包括:以热传导的方式加热所述石英管体1。这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石英管体1的横截面可以呈圆环形。如图3所示,因此,所述石英管体1发射的红外电磁波为环形,热压模具的四周都可以得到等额能量,可以提高所述电加热管加热的均匀性,可以避免现有电加热管利用空气介质进行加热所造成的加热不均的现象,可以避免由于加热不均需要持续加热的问题,进而节省升温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个所述电加热管中,所述电加热丝2的数量至少为一条;当所述电加热丝2的数量为多条时,多条所述电加热丝2之间可以是串联连接,也可以是并联连接,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丝2可以沿所述石英管体1内壁以直线形、螺旋形等形状设置。如图1所示,所述电加热丝2 以U型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石英管体1内壁上,可以增加所述石英管体1内部安装的所述电加热丝2的长度,进而可以使所述石英管体1获得更多的热能。所述电加热丝2也可以是两条,两条电加热丝2都呈一字型,一条沿所述石英管体1内壁的上面安装,另一条沿所述石英管体1内壁的下面安装,两条电加热丝2在所述石英管体1的左边串联连接。这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石英管体1内部的空隙中填充有绝缘材料3。所述绝缘材料3可以是云母片,可以防止所述电加热丝 2相互连接形成短路,同时,也可以隔绝多个所述电加热丝2之间的热传导,可以避免能量的消耗和电加热丝2局部温度骤然升高所造成的热击穿。

如图1所示,当所述石英管体1内部安装有一条U型电加热丝2时,所述绝缘材料3的横截面呈工字型,填充在所述石英管体1内部,所述工型的上端横着部分完全覆盖所述U型电加热丝2的一侧,所述工型的下端横着部分完全覆盖所述U型电加热丝2的另一侧,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隔绝所述电加热丝2,可以避免所述电加热丝2不合理连接形成的部分短路或者整体短路,可以避免能量的消耗和电加热丝2局部温度骤然升高所造成的热击穿。通过这种安装方式,可以使所述电加热丝2紧贴在所述石英管体1的内壁上,进而可以使电加热丝的热量快速导出,可以快速降低所述电加热丝2的温度,进而延长所述电加热丝2的使用寿命。

为了提高所述电加热丝2的热辐射率,可以在所述电加热丝2的表面涂覆涂料,所述涂料可以是含有微量稀土氧化物的材料,也可以是具有纳米高辐射率的材料。也可以在所述石英管体1表面涂覆相应的涂料,以提高所述石英管体1红外电磁波的辐射率和吸收率。所述在石英管体1表面涂覆的涂料是根据所述电加热丝2辐射的红外电磁波来配制的,所述在石英管体1表面涂覆的涂料可以改变所述石英管体1的吸收峰值波长,进而增加所述石英管体1对所述红外电磁波的吸收率。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加热管、绝缘基座4、阳极接线柱5和阴极接线柱6。

所述电加热管右侧与所述绝缘基座4固定连接;所述阳极接线柱5和所述阴极接线柱6均与所述电加热管中的电加热丝2连接,并穿过所述绝缘基座4在所述绝缘基座4的右侧探出,以连接电源。所述阳极接线柱5 可以是火线接线柱,所述阴极接线柱6可以是零线接线柱。所述阳极接线柱5和所述阴极接线柱6也可以是火线接线端子和零线接线端子。所述阳极接线柱5和所述阴极接线柱6可以互换,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所述绝缘基座4的材料可以是陶瓷、云母等,可以避免用户手触摸绝缘基座4而触电,可以避免绝缘基座4高温烫伤用户。所述绝缘基座4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椭球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等。

在图2中,所述电加热组件有两个或多个电加热管单元,所述绝缘基座4的横截面的形状类似于椭球形,如图4所示,所述两个或多个电加热管的横截面刚好位于所述绝缘基座4横截面的紧靠的位置。在图2中,所述电加热管发射的能量流的发射面是半球发射,反侧能量流被紧靠在一起的一个或多个石英管体壁面吸收,使所述一个或多个电加热管的石英管体1 产生热能,进而提高了所述一个或多个电加热管的初始温度,能够优化加热环境。通过所述电加热管之间相互发射吸收热能,进而形成往复良性循环,直至达到能量的输入与消耗的平衡,能够使得整个电加热组件的热环境得到优化。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组件,还可以包括:密封材料7;所述密封材料7用来将所述绝缘基座4和所述电加热管粘合在一起。所述密封材料7可以是高温胶,可以保证在加热过程中,高温状态下,还可以将所述绝缘基座4和所述电加热管很好地粘合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电加热管的数量为多个时,所述电加热组件还可以包括:过渡连接件8;所述过渡连接件8为导体,不同所述电加热管中的电加热丝2之间通过所述过渡连接件8连接。

其中,所述过渡连接件8和所述电加热丝2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点9相互连接,所述连接可以是串联和/或并联。一个所述电加热管的供电电压可以是110V,当电源电压是220V,一个电加热组件安装有两个电加热管时,可以将所述两个电加热管串联连接,如图2所示。对于不同的电源电压和不同数量的电加热管,可以将多个所述电加热管进行并联和串联的组合,这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所述过渡连接件8的材料可以是4J29合金、4J50合金等。不同所述电加热管中的电加热丝2可以通过所述过渡连接件8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形成闭合电路,所述电路的一端与所述阳极接线柱5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零线接线柱6连接。所述阳极接线柱5和阴极接线柱6的材料可以是4J29合金、4J50合金等。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组件,还可以包括:定位装置10;所述定位装置10安装在所述电加热管的左端,用于固定所述电加热管。所述定位装置10可以是定位环,恰好套住所述电加热管,所述定位装置10的材料可以是云母、陶瓷等。通过使用定位装置10,可以固定所述电加热管,避免电加热管晃动。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基座4的左侧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磁性连接件11,所述绝缘基座4通过所述磁性连接件11与热压模具以可拆卸方式连接。

所述磁性连接件11可以是耐高温的强磁体,所述磁性连接件11可以有多个,可以对称设置在所述绝缘基座4的左侧。由于所述热压模具大多都是金属材质,利用所述磁性连接件11可以很好地将所述电加热组件固定在所述热压模具上,可以避免所述电加热组件在设备运行中由于震动、碰撞产生位移;同时,当模具或者电加热组件有故障时,可以较容易取下,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停止生产维修的方式,可以实现在线免停机维修的功能,可以减轻员工维护的劳动强度,快速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组件,还可以包括:监测线圈12和警报器13;所述监测线圈12设置于所述绝缘基座4右侧,所述监测线圈12环绕在所述阳极接线柱5或阴极接线柱6周围,用于监测所述电加热组件是否出现故障;所述警报器13与所述监测线圈12电连接,用于在所述监测线圈12监测到故障时发出警报;其中,所述警报器13包括指示灯和/或蜂鸣器。

所述监测线圈12可以是磁环螺线管,所述监测线圈12与所述指示灯和/或蜂鸣器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可以感应所述接线柱的电流变化。当所述电加热组件发生故障时,所述接线柱的电流就会发生变化,所述监测线圈 12就会由于电磁感应而产生感应电流,进而使所述指示灯和/或蜂鸣器发出故障信号。这样,可以实现自动监测所述电加热组件,可以直观指示出故障,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故障并及时处理,可以保证模具的加热质量。

所述电加热组件,还可以包括:灌封材料14。所述灌封材料14安装在所述绝缘基座4右端,所述阳极接线柱5和阴极接线柱6穿过所述灌封材料14,所述灌封材料14可以是高温环氧树脂。

在所述绝缘基座4和灌封材料14周围,还可以包括:外壳15。所述外壳15可以是不锈钢材料,用来固定所述绝缘基座4和灌封材料14。

在所述绝缘基座4和灌封材料14的连接处,还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螺栓16。所述固定螺栓16穿过所述灌封材料14。所述固定螺栓16可以采用碳钢材料。在所述固定螺栓16右端安装有相应的固定螺母17,所述固定螺母17可以采用石英材料。所述固定螺栓16和所述固定螺母17用来固定隔热板18。所述隔热板18可以采用云母制作。所述隔热板18和所述灌封材料14隔有一段距离,可以避免所述隔热板18的温度升高。

在所述隔热板18上,还可以包括:线圈定位套19。所述线圈定位套 19设置在所述监测线圈12的四周,用于将所述监测线圈12固定在所述隔热板18上。所述隔热板18的材料可以是不锈钢材料。通过使用隔热板18,可以很好地将所述监测线圈12和警报器13与所述电加热管隔离开来,可以避免所述监测线圈12和所述警报器13在高温下失灵或者损坏。所述监测线圈12和所述警报器13的工作温度可以是70摄氏度。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系统,包括:至少一组所述电加热组件、热压模具、涂料层;所述电加热组件的电加热管与所述热压模具的型腔邻接设置,以使所述电加热管发出的热辐射直接辐射至所述热压模具的型腔表面;所述涂料层涂覆在所述热压模具的型腔表面,所述涂料层用于提高所述热压模具对红外电磁波的吸收率。

所述涂料层可以是是含有微量稀土氧化物的材料,也可以是具有纳米高辐射率的材料。所述涂料层材料的配制可以根据所述石英管体1的热辐射的峰值来配制。通过在所述热压模具的型腔表面涂覆涂料,可以使所述涂料层的红外电磁波吸收峰值与所述石英管体1的辐射峰值达到一种相对完美的匹配。

当对所述电加热组件通电后,所述电加热丝2就会有电流流经,然后,所述电加热丝2产生红外电磁波并释放辐射能量,所述辐射能量可以被所述石英管体1吸收,所述石英管体1与所述电加热丝2释放的辐射能量的波长相匹配,具有较高的吸收峰值。所述石英管体1在吸收了辐射能量后,它的分子进行剧烈的往复运动、震荡、旋转、扭曲等热运动,会产生向环形四周辐射与热压模具型腔表面的涂料层相匹配的辐射能量,所述涂料层充分吸收辐射能量后,会引起所述涂料层的分子进行强烈的震动、转动、偏转、共振等热运动,由于涂料层与热压模具的结合接近范德华力,所以,可以对所述热压模具进行热辐射和/或热传导加热。

由于热压模具是金属模具,涂料层可以很快地将热能传导给所述金属模具,所以,所述热压模具与电加热组件之间的空气温度比较接近所述电加热管的表面温度,可以使电加热丝2的热能得到快速释放,进而可以为电加热丝设置较低的工艺温度,不需要设置较高的温度来加热空气介质,再利用空气介质加热热压模具,可以减少电能的输出,可以减少热量损耗。

利用这种方式加热所述热压模具,电能的热转换效率可达到百分之九十左右,相比传统的电加热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电加热组件以及电加热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其加热形式是以辐射传热方式。辐射传热可以认为是受激原子释放的光子(能束)所进行的能量传递,也可以看作是以电磁波形式的能量传递。

1.辐射率高,最佳匹配吸收,改善传导条件

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其表面材料是以SiO2为主载体。经高温熔融后构成一种高辐射率的石英管体。其表面法线方向上的总辐射率为 0.87-0.94,根据细川秀克的辐射匹配理论,通过对热压模具的型腔表面涂料微量元素的添加,调整其吸收峰值波长“窗口”,(辐射峰值波长调整至 0.80μm-2.50μm之间)使其与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的辐射峰值波长“窗口”,达到一种相对完美的匹配。热压模具的型腔表面的涂料充分吸收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1.73μm-12.5μm之间的有效能量,引起热压模具的型腔表面涂料分子的强烈振动、转动、偏转、共振等热运动,且涂料与热压模具的结合接近范德华力,优化了热传导条件(不发生能级跳跃)产生热能。对热压模具进行辐射和传导加热。

2.穿透作用强(涂料层的优点)

由于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所产生的红外电磁波、在被加热物体表面分子运动过程中热光子束流通过分子运动所产生的间隙,进入到被加热物体的深层,同时也引起深层分子的激烈振动。而其深层分子所得到的能量份额,根据被加热物体分子在加热过程中运动条件、在一定厚度上与表面基本相同,故可以达到涂料层表面与内部同步加热的效果。

3.热压模具环形均匀吸收辐射(形状的优点)

根据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的结构显示,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所产生的辐射被热压模具全方位吸收,而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发射的能量流的发射面为半球发射,反侧能量流又被紧靠在一起的石英管体吸收,产生热能,优化了热环境,而且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环形辐射,热压模具四周所得到的能量份额相等,提高了加热的均匀性,加快了升温速度,节省了升温时间。

4.可见光的吸收转变、热损失小(涂料层的优点)

根据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的结构显示,电热丝所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红外电磁波形式发出,而另一部分则以微弱可见光的形式发出,根据热压模具涂料的的独特配方配比,其性能具有吸收0.43μm~0.76μm之间的电磁波特性。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所产生的高能量可见光成分,被热压模具涂料吸收,转变为红外电磁波热能,对模具进行辐射加热,电能的热转换效率提高,可达90%左右,而大部分能量被热压模具涂料截获,经金属模具的有效传导,腔体温度比较接近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表面温度,导致电热材料的热能快速释放,减少了热损。

5.提高加热质量

综上所述,能量流大部分被热压模具壁面吸收转变为热能、相对空气介质来讲,热压模具壁面与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成为热源来影响空气介质。加热机理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热源的空气介质加热热压模具,改变为空气介质作为被加热物质,同理,空气介质的温度必然低于热压模具与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的温度,降低了工艺设定温度(一般情况下工艺温度的设定是以传感器检测空气介质温度作为依据)、减少了电能的输出、热压模具升温加快,缩短了加热时间,有效地节约了能源,如仍以以往的工艺温度来作衡量。

6.反复多次使用,使用寿命延长

由于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结构的特性,其石英管体含成分的熔点均在1700℃~2500℃之间,化学性质稳定,在酸、碱(钛合金外套)介质中不发生化学反应,故功能衰减相当微弱,在无外力碰撞破损的前提下,可以连续使用多年,而其中易损器件----电热材料,在其寿命终结后更换方便,而且价格低廉,低于电热管几倍之多。

所述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1、单只供电电压为110V,220V/380V供电电压时,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使用为串联状态。

2、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关键原理在于;a、实现红外辐射匹配理论,达到热能的最佳利用。b、实现热能的有效导出。c、加热元件的轻量化,减少无谓能量消耗。d、安装、维护、更换、简单易行,实现在线生产不停机维护。

3、110V/220V/380V电源经接线柱导入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电流流经一定阻值的电热材料,产生红外电磁波热能释放辐射能量(两股电热材料之间用质量轻便的云母片隔离),辐射热能被与之接近的、辐射波长相匹配的、具有高吸收峰值波长的石英管体吸收,石英管体内部分子在接受了热源能量后,石英管体分子进行往复运动、震荡、旋转、扭曲(不产生能级跳跃)等热运动,产生向环形四周辐射与热压模具涂料匹配的红外辐射能量。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避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头部不需要加热部分的热量损耗,本产品采用了与石英玻璃管膨胀系数相近的、具有低阻值、高导电性能的灌封材料,与电热材料焊接连接,以保证头部材料不产生热量、或者产生较少的热量,避免了头部高温形成,将辐射热能集中在需要热能的部位。

5、为了保证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受到由于设备运行产生的震动、碰撞,使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产生位移、以及在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发生故障时的维护更换简洁、方便,本产品采用耐热强磁体镶嵌在绝缘端子的底部,与模具吸合,使维护更换实现在线免停机程式。

6、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另外所具有的特性为在线检测指示,当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内部出现故障,自动监测断路信号,直观指示出故障所在,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故障,及时处理,保证了模具的加热质量。

7、寿命的延长,众所周知电热材料的寿命是由材料表面氧化程度所决定的,温度越高表面氧化越严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由于采用了上诉独特结构,电热材料的温度有了显著的下降,电热材料的工作温度只是略高于石英管体的温度,温度低降低优化了氧化环境,寿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现有技术根据其结构特征显示具有以下缺陷:

1、内部电热材料温度高。(寿命短)

2、粉状封装材料料层厚。(不利于热量导出)

3、碳素结构钢、不锈钢、钛合金等材料红外吸收系数低。(影响热效率)

4、导热系数低。(不利于热能导出)

5、重量大。(热惯性大,自身热能吸收严重,浪费能源)

6、粉状封装材料在封装过程中杂质控制要求苛刻。(不可避免的有爆管现象)

7、受填充密度的影响严重。(产生爆管,击穿现象)

8、外壳耐热程度差,高温强度减弱。(稍许变形后极易造成击穿)

9、受电压波动影响严重。(尤其是高电压容易造成涨裂)

10、没有工作状态指示系统,需要停机后逐个排查。(影响生产效率)

11、安装维护不便,需停产更换。(影响生产效率)

12、不可再生利用。(造成废料污染)

与现有技术对比,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根据其结构特征显示具有以下优点;

1、电热材料紧贴石英管壁热量导出迅速,电热材料温度大幅降低。(寿命延长现有技术数倍)

2、内部结构材料质量轻,减少了内部自身能量损耗。(降低能耗)

3、改变了加热机理,由现有技术对流传导加热改变为以辐射加热为主,对流传导加热为辅的加热状态。(加热效率提高)

4、热压模具专用高效节能电加热管热量导出迅速,自身重量减轻,热惯性大幅降低。(快速升温、降温缩短模具升温时间能耗降低)

5、石英管体耐高温性能优良,不易变形。(延长使用寿命)

6、工作状态监测、指示。(便于维护)

7、实现在线不停机维护、更换。(提高生产效率)

8、可再生利用,反复多次使用,更换电热材料后性能不变,且电热材料价格低廉。(降低运行成本)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热压模具专用电加热管、电加热组件以及电加热系统。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系统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系统、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系统、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