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泵叶轮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9157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水泵叶轮的注塑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特别涉及一种水泵叶轮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水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输水工具。水泵中通常使用电机作为动力的输出,电机上面设置叶轮,叶轮的转动能够带动水流的转动,达到水泵输送水流的效果。

叶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叶轮由顶盖61与叶轮体62构成,顶盖61盖在叶轮体62上部,叶轮体62里面设置有沿圆周分布的导流通道63,叶轮转动的时候,水顺着导流通道63被甩出去,实现出水。

随着材料的进步,现在叶轮有些是使用塑料制成,因此,叶轮在注塑的时候可以通过分开进行注塑。注塑加工通常是将熔融的塑料注入到模腔内,经过冷却之后,然后经由脱模。但是由于叶轮体62侧壁凸出来较长,其表面与模腔的粘合面积较大,且刚刚冷却完毕的叶轮表面凝固度较低,直接用手将产品取出的时候容易造成产品需要客户的粘结力较大,稍有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泵叶轮的注塑模具,叶轮体脱模的时候稳定性高,产品不易受到破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水泵叶轮的注塑模具,包括模架,所述模架上设置有相互贴合的上模与下模,所述模架上设置有贯穿上模与下模的导柱,所述上模与下模的合模面上设置有用于加工叶轮顶盖的第一模腔,所述模架内固定设置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顶部与下模远离上模的一面接触且接触面上设置有用于加工叶轮体的第二模腔,所述上模远离下模的一侧设置有上副板,所述上副板上设置有供塑料进入的浇口,且上模内部设置有连通浇口与第一模腔的第一流道,所述下模上设置有连通第一流道与第二模腔的第二流道,所述模架上设置有可上下活动的顶针板,所述固定柱外部套设置有顶出套,所述顶出套顶端嵌设有由铍青铜制成的镶环,且所述镶环作为第二模腔底部,所述顶出套底端与顶针板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用于叶轮拼装的配件顶盖与叶轮体分别在第一模腔与第二模腔内分别注塑成型,上模与下模能够沿着导柱进行开模,进而实现产品的脱模。等到产品冷却完毕的时候,上模与下模受到外界驱动进行运动,模腔打开进行脱模的时候,铍青铜制成的镶环导热性能较优,能够快速的将内部的热量往外扩散,让需要顶动的部位在单位时间内凝固的较为充分。同时,顶针板受到外界的驱动,做上升运动,然后顶针板带动顶出套往上运动,通过环形的结构对第二模腔内的叶轮体施力,环形结构能够让顶出力分散的较为均匀,且顶动的部位冷却的相对较为充分,因此产品顶出的过程中其表面结构稳定、受力均匀,顶出的时候表面不易出现形变,平整度较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镶环底部一体连接有导热片,所述导热片插入到顶出套内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插入顶出套的导热片能够提高镶环与顶出套的接触面积,让镶环上的热量快速的转移到顶出套上,能够让镶环始终保持较低的稳定,达到模腔内产品快速冷却成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上固定设置有连杆,所述模架内设置有用于顶动连杆的顶杆,所述模架内设置有可上下活动的且位于下模底部的活动板,所述活动板与上模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的导杆,所述连杆上设置有卡槽,所述活动板上设置有位于卡槽内的卡块,当上模与下模合拢时候,活动板与下模之间留有间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产品脱模的时候,上副板被注塑机拉开,然后顶杆受到外界驱动,可以驱动连杆往上副板方向运动,连杆在上升的过程中,卡槽带动卡块与活动板上升,活动板的运动首先通过导杆带动上模运动,进而第一模腔打开,同时第二流道的浇口棒也可以取出。顶杆持续带动连杆上升,等到活动板抵触到下模之后,活动板持续上升进而带动下模与固定柱分离,第二模腔打开,两个模腔都打开之后叶轮的顶盖可以通过人工直接取出,第二模腔内的叶轮体直接通过顶出套顶出,产品顺利脱模。一个顶杆能够通过带动上模与下模运动实现开模,结构简单,效果明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上设置有与固定柱顶部、上模底面贴合的活动块,所述第一模腔与第二模腔分别位于活动块的两侧,所述下模上设置有供活动块滑动的滑轨,所述下模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活动块沿着滑轨滑动的驱动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模腔与第二模腔呈对应分布,所述活动块的第一模腔与第二模腔内壁上均设置有环形的凸边,所述上模与下模贴合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模腔凸边位置连通的第三流道,所述活动块与上模贴合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第三流道堵塞的挡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脱模的时候,驱动件可以直接把活动块拉出。同时,把第一模腔与第二模腔对应设置起来,等到活动块抽出之后,上模直接可以合模让注塑出来的顶盖与叶轮体相互对接合拢。挡块能够阻碍在第一次合模注塑的时候熔融状态的塑料从第三流道流入到第一模腔内,影响注塑质量。活动块抽出之后挡块不再阻碍第三流道,第一流道口的位置被之前的产品填充满,塑料能够通过第三流道流入到凸边形成的空腔内,进而将叶轮体与顶盖一体固定起来,形成一个以整体,节约了人们将顶盖与叶轮体在外面固定的步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副板底部设置有导向柱,上模上设置有供导向柱滑动的导筒。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副板可以通过导向柱沿着导筒稳定的滑动,这样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移的稳定性较高,让上副板的浇口与第一流道保持精准对准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轨截面呈L形,且所述活动块侧壁设置有供滑轨一侧嵌入的滑槽,所述滑轨夹在活动块两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块与卡槽之间通过斜面相互贴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活动块通过滑槽与滑轨卡嵌,这样活动块在活动的时候较为的稳定,精准,不会出现晃动的情况,让模具能够反复多次的开合模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块与卡槽之间通过斜面相互贴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斜面的结构能够增加卡块与卡槽之间的卡接面积,也提高了两者之间的卡接强度,在顶杆反复的顶动顶针的过程中,两者结构稳定,不易局部产生形变,进而影响开模的精准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活动块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四个第一模腔与第二模腔,且第一模腔与第二模腔呈方形分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一个基础面上设置有四个模腔能够提高一副模具的注塑效率,充分利用模面的面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模具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杆上设置有凸出部,所述连杆上设置有与凸出部形状一致的凹陷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凸出部与凹陷部的配合,让顶杆与连杆能够相互卡接,这样在顶出的过程中,顶杆与连杆不易出现相互错位的情况,进而提高顶杆顶动连杆运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叶轮的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为实施例竖直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除去上副板之后的结构图;

图5为实施例的第一模腔处打开的结构图;

图6为实施例的第二模腔处打开的结构图;

图7为实施例活动块抽出之后合模状态剖视图;

图8为图3中I处的放大图;

图9为图7处J处的放大图;

图10为图3中K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模架;11、上模;12、下模;13、导柱;14、固定柱;15、上副板;16、导向柱;17、导筒;21、浇口;22、第一流道;23、第二流道;24、第三流道;25、第一模腔;26、第二模腔;31、连杆;32、凹陷部;33、顶杆;34、凸出部;35、活动板;36、导杆;37、卡槽;38、卡块;41、活动块;42、滑轨;43、滑槽;44、驱动件;45、凸边;46、挡块;51、顶针板;52、顶出套;52a、镶环;53、导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与图3所示,一种水泵叶轮的注塑模具,包括模架1,模架1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上副板15、上模11、下模12、固定柱14,且依次相互贴合。模架1内穿设有导柱13,上模11与下模12可以沿着导柱13滑动,固定柱14固定在模架1底部。上模11与下模12之间、下模12与固定柱14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模腔25与第二模腔26,第一模腔25与第二模腔26分别用于加工形成叶顶盖、轮体。上模11、下模12可以沿着导柱13活动把第一模腔25与第二模腔26打开,完成注塑产品的脱模。

如图3~5所示,上副板15上设置有浇口21,浇口21用于与注塑机连接,熔融状态的塑料从浇口21注入,上模11上设置有与浇口21连接的第一流道22。第一模腔25位于上模11与下模12贴合的一侧上,第一模腔25数量有四个,沿着方形分布。上副板15底部设置有导向柱16,上模11上设置有供导向柱16滑动的导筒17,导向柱16与导筒17一一对应配合,数量为四个且沿四角分布,供上副板15相对上模11运动稳定。

如图3、4、6所示,下模12上设置有活动块41、滑轨42,活动块41可以沿着滑轨42从上模11与下模12之间往外滑动。滑轨42数量有两根且截面为L形,活动块41侧壁设置有滑槽43,滑轨42夹持在活动块41两侧且端部卡嵌在滑槽43内,下模12上还设置有一个用于驱动活动块41滑动的驱动件44,驱动件44可以为液压缸,液压缸的活塞缸固定在下模12上,其活塞杆与活动块41卡接,液压缸通过活塞杆的伸缩带动活动块41沿着下模12运动。

如图3所示,第一模腔25与第二模腔26分别位于活动块41的上下两侧,且第二模腔26的数量、位置分别与第一模腔25一一对应。在下模12与活动块41上设置有第二流道23,第二流道23连通所有的第二模腔26,第二流道23与第一流道22连通,供塑料流入到第二模腔26内。

如图7、8、9所示,其中,在活动板35上下两侧的第一模腔25与第二模腔26内壁上均设置有突出的凸边45,凸边45的厚度在1~2mm,凸边45所占有的空间用于在第一模腔25内的顶盖与第二模腔26内的叶轮体相互合拢的时候,其外轮廓留有环形的空间a,在该环形空间a内可以注塑出将两者一体连接的连接环。同时,在上模11与活动块41贴合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三流道24,第三流道24与第一模腔25的侧壁连通,让塑料能够流到凸边45形成环形空间a内。活动块41与上模11贴合的一面上设置有挡块46,上模11与活动块41贴合的时候,挡块46插入到第三流道24内,在分体注塑的时候,塑料只能够从第一流道22注入第一模腔25。

如图3与图10所示,固定柱14均位于均活动块41下方,固定柱14数量为四个,每根固定柱14与第一模腔25位置一一对应。每根固定柱14顶部设置均有第二模腔26,固定柱14底部与模架1固定连接。模架1内设置有顶针板51,顶针板51位于下模12下方,每个固定柱14外部套设有一个顶出套52,顶出套52的顶部设置有镶环52a,镶环52a构成第二模腔26的底部,镶环52a的下方一体设置有穿入顶出套52的导热片53,导热片53与镶环52a均有具有高导热性、高结构强度的铍青铜制成。顶出套52的底部与顶针板51固定连接,顶针板51通过上升带动第二模腔26内的产品脱模。

如图2所示,模架1内还设置有用于驱动上模11与下模12活动的机构,包括有顶杆33、连杆31,连杆31一端上模11固定,连杆31另一端与顶杆33插合,顶杆33贯穿模架1,顶杆33可以收到外界驱动力的顶动带动连杆31上升。连杆31与顶杆33接触的一端设置有凹陷部32,而顶杆33端部设置有凸出部34,凸出部34与凹陷部32的形状一致,相互扣合。

在顶针板51与下模12之间设置有一活动板35,活动板35与上模11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的导杆36,活动板35侧边突出设置有卡块38,连杆31上设置有与卡块38卡接的卡槽37,卡块38的下表面为与卡槽37的发力面,两者的发力面为倾斜角度为45°左右的斜面。上模11、下模12、固定柱14相互抵触的时候,活动板35位于较低位置,且活动板35与下模12之间留有较多供上模11上升的空间。

在注塑加工的时候,需要进行首先进行一次注塑,然后再进行二次注塑。一次注塑的过程如下:注塑机通过浇口21把熔融状态的塑料注入第一流道22内,然后通过第一流道22与第二流道23让熔融状态的塑料流入到第一模腔25与第二模腔26内部,分别形成顶盖与叶轮体两个部件,等到产品冷却形成之后。注塑机驱动上副板15打开,浇口21与第一流道22分开,然后顶杆33受到外界驱动,可以驱动连杆31往上副板15方向运动,连杆31在上升的过程中,卡槽37带动卡块38与活动板35上升,活动板35的运动首先通过导杆36带动上模11运动,进而第一模腔25打开。顶杆33持续带动连杆31上升,等到活动板35抵触到下模12之后,活动板35持续上升进而带动下模12与固定柱14分离,第二模腔26打开。这个时候操作工人可以去上模11与活动块41上将第一流道22与第二流道23内熔融塑料形成的浇口21棒取下来,进而完成第一次注塑。

第一次注塑完毕之后是第二次注塑,第二次注塑的过程如下,首先驱动件44驱动活动块41相对与下模12滑动,从上模11下方抽出来。然后注塑机驱动上副板15合模运动,上副板15带动上模11、下模12同步运动,进而让在第一次注塑加工中在上模11上形成的顶盖与在固定柱14上形成的叶轮体相互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叶轮,然后熔融状态的塑料重新从浇口21注入,由于第一流道22与第一模腔25的连通点被顶盖密封,那么塑料从第一流道22进入到第三流道24,在原先活动块41的包边在产品上形成的环形空腔内部填充满塑料,进而让顶盖与叶轮一体化。然后按照第一次注塑中的脱模顺利,上副板15、上模11依次分离,最后顶针板51上升,顶针板51上的顶出套52驱动加工完毕的叶轮从固定柱14的顶部分离出来,操作工人将第一流道22内形成的浇口21棒取出的同时,驱动件44驱动活动块41回位。然后注塑机重新驱动上副板15、上模11、下模12合模,可以进行下一轮的产品生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