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折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3528阅读:1412来源:国知局
塑胶折弯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胶折弯机。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塑胶件的制造工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塑胶的注塑以及模压工艺。然而,对于成型塑胶件,需要折弯时,由于塑胶的脆性,不太可能在常温下使塑胶折弯,一般是在熔融成型时,通过注塑使塑胶形成折弯结构。然而,这种成型工艺需要复杂的模具结构,并且折弯不方便。其次,由于成型的塑胶需要较长的冷却时间,降低了塑胶的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提供一种方便折弯且加工效率较高的塑胶折弯机。

一种塑胶折弯机,包括底座、吸料组件、输送组件与折弯组件;所述底座包括支撑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依次设置;所述吸料组件包括吸料气缸、吸料管以及吸料头,所述吸料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吸料管连接于所述吸料气缸上,所述吸料头安装于所述吸料管远离所述吸料气缸的一端;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输送气缸以及输送轮盘,所述输送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输送轮盘安装于所述输送气缸上;所述折弯组件包括往复气缸、加热体以及折弯件,所述往复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板上,所述加热体连接于所述往复气缸上,所述折弯件安装于所述加热体的底部并凸伸形成加热折弯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上形成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侧面上形成有抵压部,所述折弯件的加热折弯部收容于所述凹陷部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输送套件,所述输送套件包括输送链与两个输送轮,所述两个输送轮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输送链缠绕于所述两个输送轮上,所述输送轮盘与所述输送链啮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轮盘包括中心盘以及凸设于所述中心盘周缘的多个啮合齿部,所述啮合齿部与所述输送链啮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料头的直径大于所述吸料管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覆盖板,所述覆盖板上开设有啮合槽,所述输送轮盘的周缘凸伸于所述啮合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上凹设有输送槽,所述输送槽位于所述覆盖板的底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凸伸有储料体,所述吸料管穿设于所述储料体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料体包括主体部以及两个延伸壁,所述主体部凸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两个延伸壁凸伸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延伸壁之间形成有储料空间,所述吸料管穿设于所述储料空间中。

由于所述塑胶件的折弯并非在模具中一体形成,而是通过所述塑胶折弯机进行折弯,因而省去了复杂的模具结构,使得其折弯更为方便。另外,由于所述塑胶件仅是折弯部位受热,而非整体熔融,因此所述塑胶件的折弯后的冷却时间较短,提高了所述塑胶件的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塑胶折弯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胶折弯机。所述塑胶折弯机包括底座、吸料组件、输送组件与折弯组件。例如,所述底座包括支撑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三安装板。例如,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依次设置。例如,所述吸料组件包括吸料气缸、吸料管以及吸料头,所述吸料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吸料管连接于所述吸料气缸上,所述吸料头安装于所述吸料管远离所述吸料气缸的一端。例如,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输送气缸以及输送轮盘,所述输送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输送轮盘安装于所述输送气缸上。例如,所述折弯组件包括往复气缸、加热体以及折弯件,所述往复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板上,所述加热体连接于所述往复气缸上,所述折弯件安装于所述加热体的底部并凸伸形成加热折弯部。又如,一种塑胶折弯机,包括底座、吸料组件、输送组件与折弯组件;所述底座包括支撑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三安装板。例如,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依次设置;所述吸料组件包括吸料气缸、吸料管以及吸料头。例如,所述吸料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吸料管连接于所述吸料气缸上,所述吸料头安装于所述吸料管远离所述吸料气缸的一端。例如,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输送气缸以及输送轮盘,所述输送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输送轮盘安装于所述输送气缸上。例如,所述折弯组件包括往复气缸、加热体以及折弯件,所述往复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板上。例如,所述加热体连接于所述往复气缸上,所述折弯件安装于所述加热体的底部并凸伸形成加热折弯部。

请参阅图1及图2,一种塑胶折弯机100,包括底座10、吸料组件20、输送组件30与折弯组件40。所述吸料组件、输送组件以及折弯组件依次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例如,所述吸料组件用于吸取塑胶件并将其放置于所述输送组件上,所述输送组件用于将塑胶件输送至所述折弯组件处,所述折弯组件用于对所述塑胶件进行折弯。例如,所述底座包括支撑板11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一安装板12、第二安装板13以及第三安装板14,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依次设置,即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按顺序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上,分别用于安装所述吸料组件、输送组件以及所述折弯组件。例如,所述吸料组件包括吸料气缸21、吸料管22以及吸料头23,所述吸料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吸料管连接于所述吸料气缸上,所述吸料头安装于所述吸料管远离所述吸料气缸的一端。例如,所述吸料组件还包括真空发生器,所述真空发生器与所述吸料管连接,用于通过所述吸料管使所述吸料头产生真空负压,从而吸取物料。另外,可以理解,所述吸料组件通过真空负压进行吸料的具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常用技术手段得出,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输送气缸31以及输送轮盘32,所述输送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输送轮盘安装于所述输送气缸上。所述输送气缸为旋转气缸,所述输送气缸驱动所述输送轮盘旋转,从而使得所述输送轮盘带动塑胶件移动。例如,所述输送轮盘通过周缘的齿部带动塑胶件移动,或者所述输送轮盘通过带动传送带移动,进而带动塑胶件移动。例如,所述折弯组件包括往复气缸41、加热体42以及折弯件43,所述往复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板上,所述加热体连接于所述往复气缸上,所述折弯件安装于所述加热体的底部并凸伸形成加热折弯部431。所述折弯件的导热性良好,用于对塑胶件的折弯部位进行加热,使得塑胶件的折弯部位产生软化。然后,所述往复气缸通过所述加热体驱动所述折弯件移动,并对塑胶件进行折弯作业。

例如,所述塑胶折弯机的组装过程具体如下:

将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所述第三安装板按顺序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上,将所述吸料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将所述吸料管及所述吸料头依次装设。将所述输送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将所述输送轮盘安装于所述输送气缸上。将所述往复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板上,将所述加热体安装于所述往复气缸上,并将所述折弯件安装于所述往复气缸上。

例如,所述塑胶折弯机的使用过程具体如下:

所述吸料气缸驱动所述吸料杆移动,从而利用所述吸料头吸附塑胶件,并将所述塑胶件释放至所述支撑板上,所述输料轮盘能够将所述支撑板上的塑胶件输送至所述折弯组件处。所述加热体加热并产生高温,所述往复气缸驱动所述折弯件移动,并使所述折弯件的加热折弯部抵压于塑胶件上,所述加热折弯部使得所述塑胶件,例如塑胶的折弯部位受热软化,所述往复气缸驱动所述加热折弯部对所述塑胶件施力,从而使得所述塑胶件折弯。

由于所述塑胶件的折弯并非在模具中一体形成,而是通过所述塑胶折弯机进行折弯,因而省去了复杂的模具结构,使得其折弯更为方便。另外,由于所述塑胶件仅是折弯部位受热,而非整体熔融,因此所述塑胶件的折弯后的冷却时间较短,提高了所述塑胶件的加工效率。

例如,为了便于实现折弯,所述支撑板上形成有凹陷部111,所述凹陷部的侧面上形成有抵压部112,所述折弯件的加热折弯部收容于所述凹陷部中。所述折弯件的加热折弯部能够将塑胶件抵压于所述凹陷部内的抵压部上,从而使得所述塑胶件折弯,因此使得折弯更为容易。例如,为了便于输送塑胶件,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输送套件,所述输送套件包括输送链与两个输送轮,所述两个输送轮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输送链缠绕于所述两个输送轮上,所述输送轮盘与所述输送链啮合。所述输送轮盘包括中心盘321以及凸设于所述中心盘周缘的多个啮合齿部322,所述啮合齿部与所述输送链啮合。所述输送气缸驱动所述输送轮盘旋转,从而使得所述多个啮合齿部带动所述输送链移动,进而便于所述输送套件输送塑胶件。

例如,为了便于储存物料,所述吸料头的直径大于所述吸料管的直径。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覆盖板15,所述覆盖板上开设有啮合槽151,所述输送轮盘的周缘凸伸于所述啮合槽中。所述支撑板上凹设有输送槽116,所述输送槽位于所述覆盖板的底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凸伸有储料体131,所述吸料管穿设于所述储料体中。所述储料体包括主体部132以及两个延伸壁133,所述主体部凸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两个延伸壁凸伸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即其中一个延伸壁凸伸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另一个延伸壁凸伸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侧。所述两个延伸壁之间形成有储料空间134,所述吸料管穿设于所述储料空间中。由于所述两个延伸壁之间形成有储料空间,因此多余的物料可以预先储存于所述储料空间内。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