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产品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3470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塑胶产品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胶产品模具。



背景技术:

在塑胶件的制造过程中,经常需要利用硅胶模具来进行生产。例如,利用硅胶模具来制造各种工艺制品等。然而,由于硅胶模具自身的特性,容易产生变形甚至塌陷,使得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不易变形且制造产品质量较好的塑胶产品模具。

一种塑胶产品模具,包括第一模具、第二模具以及推模件;所述第一模具包括硅胶框、加强框与模板,所述加强框嵌设于所述硅胶框中,所述硅胶框的一侧开设有推模槽,所述模板设置于所述硅胶框中,所述模板与所述硅胶框之间形成有避让间隙,所述避让间隙的宽度为0.85厘米,所述模板上形成有模腔,所述模腔背离所述推模槽,所述模腔包括主腔、连接腔以及两个支撑腔,所述连接腔连接于所述主腔的一侧,所述两个支撑腔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两个支撑腔连接于所述主腔远离所述连接腔的一侧;所述第二模具包括底板、多个侧板以及压块,所述多个侧板围绕所述底板设置,所述多个侧板与所述底板共同形成压模腔,所述压块设置于所述压模腔中,所述压块为矩形块体,所述压块与所述多个侧板之间形成有压模间隙,所述压模间隙的宽度为0.75厘米,所述压模的高度大于所述侧板的高度;所述推模件包括推动头以及推板,所述推板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具的推模槽中,所述推动头连接于所述推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腔与所述连接腔均为圆形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腔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腔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支撑腔均为圆形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腔的直径小于所述连接腔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硅胶框包括底壁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壁周缘的多个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模槽开设于所述底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侧壁与所述模板之间形成所述避让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侧壁与所述底壁共同形成型腔,所述模板设置于所述型腔内并对准所述推模槽。

由于所述硅胶框中设置有加强框,因此所述加强框能够加强所述硅胶框的支撑力,使得所述硅胶框不容易塌陷,继而保持较为标准的尺寸,不易变形,从而使得所述塑胶产品模具能够生产质量更好的塑胶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塑胶产品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第一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第二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第一模具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胶产品模具。例如,一种塑胶产品模具,包括第一模具、第二模具以及推模件。例如,所述第一模具包括硅胶框、加强框与模板,所述加强框嵌设于所述硅胶框中,所述硅胶框的一侧开设有推模槽,所述模板设置于所述硅胶框中。例如,所述模板与所述硅胶框之间形成有避让间隙,所述避让间隙的宽度为0.85厘米,所述模板上形成有模腔,所述模腔背离所述推模槽,所述模腔包括主腔、连接腔以及两个支撑腔。例如,所述连接腔连接于所述主腔的一侧,所述两个支撑腔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两个支撑腔连接于所述主腔远离所述连接腔的一侧。例如,所述第二模具包括底板、多个侧板以及压块,所述多个侧板围绕所述底板设置,所述多个侧板与所述底板共同形成压模腔,所述压块设置于所述压模腔中,所述压块为矩形块体,所述压块与所述多个侧板之间形成有压模间隙。例如,所述压模间隙的宽度为0.75厘米,所述压模的高度大于所述侧板的高度。例如,所述推模件包括推动头以及推板,所述推板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具的推模槽中,所述推动头连接于所述推板上。又如,一种塑胶产品模具,包括第一模具、第二模具以及推模件;所述第一模具包括硅胶框、加强框与模板,所述加强框嵌设于所述硅胶框中,所述硅胶框的一侧开设有推模槽,所述模板设置于所述硅胶框中。例如,所述模板与所述硅胶框之间形成有避让间隙,所述避让间隙的宽度为0.85厘米,所述模板上形成有模腔,所述模腔背离所述推模槽。例如,所述模腔包括主腔、连接腔以及两个支撑腔,所述连接腔连接于所述主腔的一侧,所述两个支撑腔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两个支撑腔连接于所述主腔远离所述连接腔的一侧。例如,所述第二模具包括底板、多个侧板以及压块。例如,所述多个侧板围绕所述底板设置,所述多个侧板与所述底板共同形成压模腔,所述压块设置于所述压模腔中,所述压块为矩形块体。例如,所述压块与所述多个侧板之间形成有压模间隙,所述压模间隙的宽度为0.75厘米,所述压模的高度大于所述侧板的高度;所述推模件包括推动头以及推板,所述推板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具的推模槽中,所述推动头连接于所述推板上。

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塑胶产品模具100,包括第一模具10、第二模具20以及推模件30。例如,所述第一模具包括硅胶框11、加强框与模板13,所述加强框嵌设于所述硅胶框中,所述加强框用于加强所述硅胶框的强度,使得所述硅胶框不易塌陷,提高其修整度。例如,所述硅胶框的一侧开设有推模槽111,用于将所述模板推出。例如,所述模板可以包括铝板层或者树脂层。例如,所述模板设置于所述硅胶框中,即所述模板收容于所述硅胶框中。例如,所述模板与所述硅胶框之间形成有避让间隙131,所述避让间隙的宽度为0.85厘米,即所述模板与所述硅胶框之间形成有间隙。例如,所述模板上形成有模腔132,用于成型塑胶产品。例如,所述模腔背离所述推模槽,即所述模腔处于所述模板远离所述硅胶框的一侧,即所述模腔露出于所述模板的表面。例如,所述模腔包括主腔1321、连接腔1322以及两个支撑腔1323,所述连接腔连接于所述主腔的一侧,所述两个支撑腔相互间隔设置,例如,所述两个支撑腔对称设置,所述两个支撑腔连接于所述主腔远离所述连接腔的一侧。例如,熔融塑胶可以注入所述模腔中,以冷却成型。

例如,所述第二模具包括底板21、多个侧板22以及压块23,所述多个侧板围绕所述底板设置,所述多个侧板与所述底板共同形成压模腔24,所述压块设置于所述压模腔中,所述压块为矩形块体,所述压块与所述多个侧板之间形成有压模间隙25,所述压模间隙的宽度为0.75厘米,所述压模的高度大于所述侧板的高度。所述压块用于将熔融塑胶压持于所述模板的模腔中,从而实现注塑成型。例如,所述压模通过多个连接块27与所述侧板连接。当完成注塑工艺时,需要将所述模板推出所述硅胶框,例如,所述推模件包括推动头31以及推板32,所述推板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具的推模槽中,所述推动头连接于所述推板上。通过所述推动头即可向所述推板施力,使得所述推板推动所述模板凸出于所述硅胶框外,从而使得所述模板的模腔中的塑胶件能够取出。

例如,所述塑胶产品模具的组装过程具体如下:

将所述模板定位于所述硅胶框中,将所述压块定位于所述侧板内,将所述推板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具的推模槽中。

例如,所述塑胶产品模具的使用过程具体如下:

将熔融塑胶注入所述模板的模腔中,将所述第二模具压持于所述第一模具上,即利用所述第二模具的压块封闭所述第一模具的模腔,从而使得熔融塑胶于所述模腔中成型。当需要取出所述塑胶制品时,使所述第二模具与所述第一模具分离,所述推动头推动所述推动板,从而利用所述推动板推动所述模板脱离所述硅胶框,从而将所述模腔中的塑胶制品取出。

由于所述硅胶框中设置有加强框,因此所述加强框能够加强所述硅胶框的支撑力,使得所述硅胶框不容易塌陷,继而保持较为标准的尺寸,不易变形,从而使得所述塑胶产品模具能够生产质量更好的塑胶产品。

例如,为了便于塑造产品的形状,所述主腔与所述连接腔均为圆形腔体。所述主腔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腔的直径。所述两个支撑腔均为圆形腔。所述支撑腔的直径小于所述连接腔的直径。所述硅胶框包括底壁112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壁周缘的多个侧壁113。所述推模槽开设于所述底壁上。所述多个侧壁与所述模板之间形成所述避让间隙。所述多个侧壁与所述底壁共同形成型腔115,所述模板设置于所述型腔内并对准所述推模槽。由于所述模板对准所述推模槽,因此有利于所述推模件将所述模板推出。请参阅图4及图5,例如,为了增强所述塑胶产品模具的强度,所述模板为铝板或者树脂板,且所述模板整体形成于所述硅胶框中。

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