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69871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LED因为具有高亮度、体积小、省电等优点,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灯具做为照明光源。尤其是在汽车车灯中的应用,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为LED的光线是比较刺眼的,在白天行车过程中,需要这种刺眼的光线给行人或是相向行驶的车以警醒作用,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但是从LED发出的光线不经过一些导光部件的处理,其光线会非常分散,向四周扩展,难以起到警醒的作用,因此需要用到导光板。

如图1所述,一种汽车前照灯导光板21,包括有多个设置在导光板21上的凹槽22,在凹槽22的槽口处设置有卡筋23,同时在导光板21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导光板21的通孔24,制造这种导光板21时通过模具注塑,但是在注塑成型脱模时,导光板21会粘在下模上,为了方便导光板21脱模,需要用顶针将导光板21从下模中顶出,但是将导光板21顶出时,由于凹槽22与卡筋23以及通孔24的数量较多,因此导光板21与下模之间粘结紧密,通过顶针顶出导光板21时会使得导光板21发生形变进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脱模时产品被二次顶出,顶出时不易发生形变与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包括上模与下模,所述上模下模之间设置有用于成型导光板的空腔,所述上模上设置有与空腔连通的注塑流道,所述下模底部设置有用于将导光板从下模中顶出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从远离下模端到靠近下模端依次包括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所述第一顶板上固定有用于成型凹槽的顶杆以及用于成型通孔的顶针,所述第二顶板上设置有用于将导光板分别与顶杆、顶针分离的推杆,所述第一顶板上设置有支点,所述支点上设置有杠杆,所述第二顶板上设置有驱动口,所述杠杆的一端位于第二顶板与第一顶板之间,另一端位于驱动口中,所述下模底部与驱动口正对设置有用于推动杠杆转动使得杠杆推动第二顶板与第一顶板之间产生相对位移的推块,所述第二顶板上设置有用于在合模时使得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恢复原位的复位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上模与下模分离,之后导光板将停留在下模上,推动第一顶板,这时第一顶板将带动第二顶板以及顶杆、推杆、顶针一起向上模端推动导光板,使得导光板与下模之间分离,在此过程中,推块将逐渐向驱动口中运动,当推块与杠杆的端部接触时,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继续运动,这时,推块将推动杠杆发生转动,使得杠杆位于第二顶板与第一顶板之间的一端向第二顶板端运动,这时,杠杆将推动第二顶板运动,使得第二顶板与第一顶板之间产生相对位移,这时位于第二顶板上的推杆将推动导光板向远离顶杆与顶针侧运动,并使得导光板与顶杆和顶针之间分离,之后由于导光板与推杆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所以可以通过手动将导光板从推杆上取下,操作简单方便,之后合模时又可以通过复位杆使得杠杆以及第一顶板、第二顶板之间恢复原状,方便下次注塑。

脱模时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使得导光板与下模分离,这个过程中,导光板受到推杆、顶针、顶杆的作用,接触点多顶出时平稳不易发生形变,第二步通过推杆推动导光板,使得导光板与顶杆、顶针分离,方便将导光板取出,在这两个步骤中,导光板每次脱离时受到的粘结力均在导光板可承受的范围内,所以导光板在脱模时不易发生形变与损坏,脱模简单方便。

优选的,所述推杆沿着轴向设置有滑动孔,所述顶针滑动设置在滑动孔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导光板的表面积较小,因此较多的顶杆、顶针、推杆将无处安放,因此为了节省空间,在推杆内部设置有滑动孔,将顶针安装在滑动孔内部,当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同时运动时,顶针与推杆将同时运动,之后当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时,推杆运动速度加快使得顶针相对推杆来说向推杆内部运动,这样顶针将与导光板之间分离。

优选的,所述杠杆分别与推块、第二顶板接触处设置有滚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杠杆转动时,杠杆的两端将分别于推块和第二顶板底部产生滑动,为了使得杠杆不易被磨损,在杠杆两端设置有滚轮,滚轮使得杠杆与推块之间、杠杆与第二顶板之间摩擦较小,不易使得推块、杠杆以及第二顶板磨损。

优选的,所述杠杆与推块接触端到支点的距离小于杠杆与第二顶板接触端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使得导光板与顶杆、顶针之间快速分离,使得支点靠近驱动口,这样,当推块推动杠杆转动较小的距离时就可以使得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之间产生较大的相对位移,导光板脱模时快速。

优选的,所述复位杆贯穿下模且复位杆远离第一顶板的一端与上模抵触,所述上模与复位杆抵触处设置有耐磨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光板脱模后,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之间将存在位移,同时复位杆的一端将在下模外,这时,使得上模向下模运动,之后上模将推动复位杆向下模侧运动,这时复位杆将推动第二顶板向远离下模端运动,之后第二顶板与第一顶板将同时向远离下模端运动,随着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的运动,第二顶板将推动杠杆转动,使得杠杆恢复原位,同时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也将恢复原位。

优选的,所述下模上滑动设置有多个用于成型导光板侧壁的滑块,所述上模上固定有用于在脱模时驱动滑块向远离导光板侧滑动的斜导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导光板的侧壁上具有凸起,所以为了方便导光板脱模,在导光板的侧壁处设置有滑块,脱模时,先使得上模与下模之间分离,在此过程中,斜导杆将随着上模运动,并且随着斜导柱的运动,滑块将被斜导柱逐渐向远离导光板侧推动,直至导光板与滑块之间分开,脱模时简单方面,脱模效率高。

优选的,所述下模上设置有用于限制靠近下模外的滑块滑动范围的挡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阻止靠近下模外的滑块从下模上滑落,在下模上设置有挡块,当滑块与挡块接触时,斜导杆将与滑块之间分离,这时挡块将限制滑块继续运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顶板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顶板运动范围的减震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第一顶板运动时具有一定的速度,因此当第一顶板运动至极限距离后将与下模底部撞击,为了减小撞击时的噪音,在第一顶板上设置有减震块。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可以使得导杆板先与下模之间分离,之后又通过杠杆使得导光板与顶杆、顶针分离,与下模分离以及与顶杆、顶针分离时,粘结面积较小,因此分离时导光板受到的力在导光板可承受的范围内,使得导光板在脱模时不易发生形变与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轴侧示意图;

图3为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的第一半剖视图,主要突出复位杆的结构;

图5为实施例的第二半剖视图,主要突出杠杆的位置;

图6为实施例的第三半剖视图,主要突出斜导杆的结构;

图7为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主要突出减震块和第一顶板以及第二顶板的结构;

图8为实施例的杠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顶针与推杆的半剖视图,主要突出顶针与推杆的位置关系;

图10为图9中A处的放大视图。

附图标记:1、上模;2、下模;3、注塑流道;4、第一顶板;5、第二顶板;6、顶针;7、顶杆;8、推杆;9、支点;10、杠杆;11、驱动口;12、推块;13、复位杆;14、滑动孔;15、滚轮;16、耐磨垫;17、斜导杆;18、滑块;19、挡块;20、减震块;21、导光板;22、凹槽;23、卡筋;24、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2、3所示,一种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包括上模1与下模2,在上模1下模2之间设置有空腔,在上模1上设置有注塑流道3,注塑流道3与空腔连通,注塑时,熔融状态的塑料将通过注塑流道3流入空腔中,冷却成型后将形成导光板21,在下模2底部设置有顶出机构,使用时通过顶出机构将成型的导光板21顶出。

如图7、8所示,其中,顶出机构包括第一顶板4与第二顶板5,第一顶板4远离下模2端设置,第二顶板5与第一顶板4相贴,第二顶板5位于第一顶板4与下模2之间,在第一顶板4上设置有减震块20,在第一顶板4上固定有顶杆7与顶针6,在第二顶板5上设置有推杆8,其中,顶杆7用来成型导光板21上的凹槽22,顶针6用来成型导光板21上的通孔24。

如图5、8所示,在第一顶板4上设置有支点9,支点9上设置有杠杆10,杠杆10可绕支点9自由转动,在第二顶板5上设置有驱动口11,杠杆10的一端位于第二顶板5与第一顶板4之间并与第二顶板5底部接触,杠杆10的另一端位于驱动口11中,同时,在下模2底部设置有推块12,推块12与驱动口11正对,当第一顶板4与第二顶板5向下模2端运动时,推块12将向驱动口11中运动,当推块12与杠杆10端部抵触时,将使得杠杆10发生旋转,杠杆10的另一端将推动第二顶板5向远离第一顶板4侧运动,在此过程中,由于顶针6与顶杆7与第一顶板4连接,推杆8与第二顶板5连接,所以当第一顶板4与第二顶板5之产生相对位移时,推杆8将推动导光板21与顶杆7和顶针6之间分离。

如图2、4所示,其中,在第二顶板5上设置有复位杆13,复位管贯穿下模2,且与上模1靠近下模2端抵触,在上模1与复位杆13抵触处设置有耐磨垫16,耐磨垫16通过螺钉可拆卸固定在上模1上,当耐磨垫16磨损后可以进行更换,保持模具的精度。

如图9、10所示,其中,在推杆8内部设置有滑动孔14,滑动孔14沿着推杆8的轴向将推杆8贯穿,安装顶针6时,将顶针6固定在第一顶板4上,之后使得顶针6穿入滑动孔14中并从推杆8靠近导光板21的端部穿出,并插入导光板21上的通孔24中。

如图7、8所示,杠杆10铰接在支点9上,支点9靠近驱动口11一侧设置,使得杠杆10靠近驱动口11的端部到支点9的距离小于杠杆10另一端到支点9的距离,因此初始状态时,位于驱动口11中的杠杆10端将向上翘起,在杠杆10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滚轮15,使用时滚轮15将分别于推块12和第二顶板5之间接触。

如图3、6所示,在下模2上滑动设置有多个滑块18,导光板21为弧形,导光板21的开口朝向下模2外,在导光板21远离开口端设置有两个滑块18,在导光板21的开口侧设置有一个滑块18,且在下模2上固定有限制导光板21开口侧的滑块18滑动范围的挡块19,在上模1上设置有斜导杆17,同时在多个滑块18上设置有与斜导杆17配合的斜孔,使得斜导杆17随着上模1运动时,斜导杆17与斜孔配合,将滑块18向远离导光板21端推动,方便导光板21脱模。

注塑时,通过注塑流道3向空腔中注塑熔融状态的塑料,等到塑料冷却完毕之后将形成导光板21。

脱模时,上模1与下模2分离,在此过程中,斜导杆17将随着上模1一起运动,这时斜导杆17将驱动滑块18向远离导光板21侧运动,使得导光板21与滑块18之间分离;之后驱动第一顶板4向上模1端运动,这时第一顶板4将带动第二顶板5以及顶杆7、推杆8、顶针6一起向上模1端推动导光板21,使得导光板21与下模2之间分离,在此过程中,推块12将逐渐向驱动口11中运动,当推块12与杠杆10的端部接触时,第一顶板4与第二顶板5继续运动,这时,推块12将推动杠杆10发生转动,使得杠杆10推动第二顶板5运动,让第一顶板4与第二顶板5之间产生相对位移,这时位于第二顶板5上的推杆8将推动导光板21向远离顶杆7与顶针6侧运动,使得导光板21与顶杆7和顶针6之间分离,通过手动将导光板21从推杆8上取下,完成脱模。

合模时,使得上模1向下模2侧运动,这时上模1将与复位杆13端部抵触,复位杆13将推动第二顶板5向远离下模2端运动,这时第二顶板5将推动杠杆10,使得杠杆10的另一端与推块12抵触使得第一顶板4也向远离下模2端运动,当杠杆10与推块12分离时,第二顶板5将逐渐与第一顶板4靠近,使得杠杆10逐渐恢复原位,当第二顶板5恢复原位时,第一顶板4与第二顶板5接触,并且杠杆10也恢复原位,此时。顶杆7、顶针6与推杆8将均恢复原位,方便下次注塑。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