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3606发布日期:2018-06-08 19:26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具体是将受热融化的塑胶、硅胶等材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根据产品的实际需求,通常需要将多种不同材质或不同颜色的材料成型为一种产品,现有技术目前通常采用以下方案进行多材料成型:向第一模具中注射第一种材料形成第一注塑产品;然后将第一注塑产品转移至第二模具中,向其中注射第二种材料形成第二注塑产品,依次类推,直至完成多材料注塑成型。现有技术的注塑成型方法需要对各步骤的注塑产品进行多次转移,从而使得生产效率低;且注塑产品在转移和放置过程中定位困难,容易变形或产生偏差,从而导致最终获得的注塑产品不良率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及成型工艺,解决多材料注塑生产效率低,注塑产品不良率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及成型工艺,用于解决多材料成型效率低,成型产品不良率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用于注塑多材料注塑产品,所述机台包括平行设置的固定板和转动盘;

所述转动盘上设有N个后模,所述N个后模以所述转动盘的中心为圆心等角度均匀分布,所述转动盘可绕中心沿径向转动;

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与所述N个后模一一对应的第一前模、第二前模……以及第N前模,所述第一前模和后模、所述第二前模和后模……所述第N前模和后模合模后分别形成第一注塑模具、第二注塑模具……第N注塑模具,用于注塑第一注塑产品、第二注塑产品……第N-1注塑产品以及所述多材料注塑产品,所述第一注塑产品、第二注塑产品、第N-1注塑产品分别为所述多材料注塑产品在注塑过程中的分步成型产品;所述第一前模、第二前模……第N前模上分别设有第一注塑口、第二注塑口……第N注塑口,用于向所述注塑模具内注射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N为2至6。

进一步地,所述机台还包括第一注塑射嘴、第二注塑射嘴……以及第N注塑射嘴,分别用于从所述第一注塑口、第二注塑口……第N注塑口向所述注塑模具内注射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注塑口、第二注塑口……第N注塑口位于所述第一前模、第二前模……第N前模与所述固定板连接的一面,或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机台还包括转动盘旋转轴,所述转动盘旋转轴垂直固定于所述转动盘的中心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的多材料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分别向所述第一注塑模具、第二注塑模具……第N注塑模具内注射第一材料、第二材料……第N材料,形成第一注塑产品、第二注塑产品……第N-1注塑产品以及多材料注塑产品;

S2、开模并获取第N注塑模具中的多材料注塑产品;

S3、合模并转动所述转动盘,使后模从当前位置移动至下一后模所在位置,返回步骤S1。

本实用新型在同一机台上同时实现多材料的注塑成型过程,简化了多种材料成型加工工艺;通过转动盘的转动可实现各注塑模具的后模交换,从而无需将中间步骤的注塑产品在多个模具之间转移,提高了产品加工效率,降低了产品生产的不良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转动盘转动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多材料成型机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用于制备塑胶-硅胶双材料注塑产品,所述机台包括平行设置的固定板110和转动盘120;所述转动盘120上设有两个后模131,所述两个后模131以所述转动盘120的中心121为圆心等角度均匀分布,即两个后模131与转动盘120的中心121在同一直线上,且与中心121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转动盘120可绕中心121沿径向转动;

所述固定板110上设有与所述两个后模一一对应的第一前模141和第二前模142,所述第一前模141与一个后模131,第二前模142和一个后模131合模后分别形成第一注塑模具、第二注塑模具,第一注塑模具和第二注塑模具分别用于注塑第一注塑产品和塑胶-硅胶双材料注塑产品,本实施例中,第一注塑产品是指塑胶-硅胶双材料注塑产品在注塑过程中的分步成型产品,即塑胶注塑产品;所述第一前模141和第二前模142上分别设有第一注塑口151和第二注塑口152,用于向第一注塑模具注射塑胶、向第二注塑模具内注射硅胶。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注塑口151和第二注塑口15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前模141和第二前模142与固定板110连接的一面。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固定板110上设有与第一注塑口151和第二注塑口152对应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机台还包括第一注塑射嘴161和第二注塑射嘴162,分别用于从第一注塑口151和第二注塑口152向第一注塑模具和第二注塑模具内注射塑胶、硅胶。

进一步地,所述机台还包括转动盘旋转轴150,所述转动盘旋转轴170垂直固定于所述转动盘120的中心位置。本实施例通过转动盘旋转轴170,可以带动转动盘120沿径向转动。

采用本实施例的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生产塑胶-硅胶注塑产品的工艺如下:

S0、采用第一注塑射嘴161经第一注塑口151向第一注塑模具内注射塑胶材料,形成塑胶注塑产品;转动固定盘转动轴170使位于第一前模141下方的后模131转动至第二前模142下方,将位于第二前模142下方的后模131转动至第一前模141下方;

S1、分别采用第一注塑射嘴161、第二注塑射嘴162向第一注塑模具、第二注塑模具中注射塑胶、硅胶;在第一注塑模具内形成塑胶注塑产品,在第二注塑模具内形成塑胶-硅胶注塑产品,即本实施例需要制造的产品;

S2、开模取出第二注塑模具中的塑胶-硅胶注塑产品;

S3、合模并转动固定盘转动轴170,使位于第二前模142下方的后模131转动至位于第一前模141下方,使位于第一前模141下方的后模131转动至位于第二前模142下方;返回步骤 S1。

采用本实施例的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制备多材料注塑产品,在注塑过程中无需转移中间步骤制备的注塑产品,从而避免了因中间注塑产品转移造成的安放位置不准、产品变形等问题,从而有效降低了产品生产的不良率;此外,本方案能够在同一机台上连续实现多材料注塑产品的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工作机台的数量。

针对注塑口的设置位置,可以设置在于固定板连接的一面,也可以设置在前模侧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注塑口251位于所述第一前模与固定板连接的一面,所述第二注塑口252位于所述第二前模的侧壁上。本实施例的第一注塑射口261 和第二注塑射口262分别对应第一注塑口251和第二注塑口252设置。本方案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调整机台的结构和尺寸,增加了机台使用的灵活性。

针对注塑模具的数量,可以根据多材料注塑产品的种类设计。较佳的,本实用新型的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包括2至6个注塑模具。

参考图3,本实施例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材料成型机台,本实施例的机台用于注塑塑胶-硅胶-塑胶注塑产品;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后模331为3个,以所述转动盘320的中心321为圆心等角度均匀分布;所述第一前模341、第二前模342、第三前模343 与所述后模一一对应设置,并分别形成第一注塑模具、第二注塑模具、第三注塑模具,分别用于注塑塑胶注塑产品、塑胶-硅胶注塑产品、塑胶-硅胶-塑胶注塑产品。

采用本实施例的多材料注塑成型机台注塑塑胶-硅胶-塑胶产品的工艺如下:

S01、经第一注塑口351向第一注塑模具内注射塑胶材料,形成塑胶注塑产品;绕转动盘320 中心321转动所述转动盘320,使位于第一前模341下方的后模331转动至第二前模342下方,相应地,位于第二前模342下方的后模331转动至第三前模343下方,位于第三前模343 下方的后模331转动至第一前模341下方;

S02、经第一注塑口351和第二注塑口352分别向第一注塑模具、第二注塑模具内分别注射塑胶材料、硅胶材料,分别形成塑胶注塑产品、塑胶-硅胶注塑产品;绕转动盘320中心321转动所述转动盘320,使位于第一前模341下方的后模331转动至第二前模342下方,相应地,位于第二前模342下方的后模331转动至第三前模343下方,位于第三前模343下方的后模 331转动至第一前模341下方;

S1、分别机构第一注塑口351、第二注塑口352和第三注塑口353向第一注塑模具、第二注塑模具和第三注塑模具中注射塑胶、硅胶、塑胶;在第一注塑模具内形成塑胶注塑产品,在第二注塑模具内形成塑胶硅胶注塑产品,在第三注塑模具内形成塑胶-硅胶-塑胶注塑产品,即本实施例需要制造的产品;

S2、开模取出第三注塑模具中的塑胶硅胶注塑产品;

S3、合模并转动所述转动盘320,使位于第二前模142下方的后模131转动至位于第一前模141下方,使位于第一前模341下方的后模331转动至第二前模342下方,相应地,位于第二前模342下方的后模331转动至第三前模343下方,位于第三前模343下方的后模331转动至第一前模341下方;返回步骤S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