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塑料成型机及其余热回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21798发布日期:2020-10-02 08:59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泡沫塑料成型机及其余热回收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泡沫塑料成型机及其余热回收设备。



背景技术:

泡沫塑料是由大量气体微孔分散于固体塑料中而形成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常见的泡沫塑料有epp(expandedpolypropylene,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eps(expandedpolystyrene,聚苯乙烯泡沫)、epo(可发泡聚乙烯与聚苯乙烯的共聚物)等。泡沫塑料的加工方法是将发泡原料颗粒投入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模腔内,采用蒸汽输入进行高温发泡,蒸汽温度高达上百摄氏度,发泡结束后再通水冷却,使成型的泡沫制品与模具分离。

在发泡成型结束后,多余的蒸汽、蒸汽冷凝所形成的热水及冷却水一般是统一从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排水管排放至废水池,此时排放的水体仍有余热,其温度高于常温,有时甚至高达90℃,排放的水体含有大量热量,直接排放造成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直接将泡沫塑料成型机使用过后的蒸汽和热水作为废水排放所造成的能源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泡沫塑料成型机及其余热回收设备。

一种余热回收设备,包括:

余热收集主管道;

分流收集管道,连通所述余热收集主管道;

余热回收箱,连通所述分流收集管道;

分流排放管道,连通所述余热回收箱;

排放组件,设置于所述分流排放管道;以及

余热排放主管道,连通所述分流排放管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收集管道、所述余热回收箱及所述分流排放管道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每一所述余热回收箱连通相应的所述分流收集管道,每一所述分流排放管道连通相应的所述余热回收箱。通过至少两个的余热回收箱进行余热载体的收集,可以增加余热载体的储存空间,同时也可以对余热载体进行分类收集储存,便于分类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余热回收设备还包括分流收集阀门,所述分流收集阀门设置于所述分流收集管道。通过设置分流收集阀门的开合控制分流收集管道的通断,从而使余热载体流入指定的余热回收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放组件包括分流排放阀门和水泵,所述分流排放阀门设置于所述分流排放管道,所述水泵连通所述分流排放管道。通过分流排放阀门的开合来控制分流排放管道的通断,继而控制对应的余热回收箱的余热载体的排放,再经由水泵从余热回收箱内抽出余热载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余热回收设备还包括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设置于所述余热收集主管道,且所述测温元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余热收集主管道内。通过测温元件检测余热的温度来判定余热载体的能量值,根据测得的温度对余热载体进行分类,使余热载体流入对应的余热回收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余热回收设备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于所述测温元件,所述分流收集阀门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分流收集阀门用于在所述测温元件测得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打开。根据测温元件测得的温度的变化实时控制分流收集阀的开关,实现分流收集阀的自动开关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收集阀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每一所述分流收集阀门设置于相应的所述分流收集管道,且每一所述分流收集阀门的控制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器。通过至少两个的分流收集阀门分别对应控制至少两个余热回收箱的余热载体的收集,使各余热回收箱独立收集余热。另通过控制器控制分流收集阀门的开合,使余热载体流转至指定的余热回收箱,实现余热载体的分类收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放组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每一所述排放组件设置于相应的所述分流排放管道,且每一所述排放组件的控制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器。通过至少两个的排放组件分别逐一对应控制至少两个余热回收箱的余热载体释放,控制器控制排放组件的开合,使余热载体从指定的余热回收箱中释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余热回收设备还包括直排管道和直排阀门,所述直排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余热收集主管道,所述直排管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余热排放主管道,所述直排阀门设置于所述直排管道。直排管道连通余热排放主管道,使余热载体可以直接通过直排管道流入余热排放主管道进行释放,通过直排阀门的开合控制直排管道的余热载体的释放。

一种泡沫塑料成型机,包括本体及如上任一实施例的余热回收设备,所述本体设有排水管,所述余热回收设备的余热收集主管道连通于所述排水管。

上述泡沫塑料成型机及其余热回收设备,通过余热收集主管道将泡沫塑料成型机的余热载体集中收集排出,余热载体再通过分流收集管道流转至余热回收箱进行储存,根据需要再通过排放组件将余热载体从余热回收箱释放,余热载体通过余热排放主管道排放至余热使用处重复利用,通过余热回收设备对余热载体进行收集储存和排放,使余热载体可以回收再利用,节约能源且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余热回收设备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余热回收设备的俯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余热回收设备的x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余热回收设备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泡沫塑料成型机及其余热回收设备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泡沫塑料成型机及其余热回收设备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泡沫塑料成型机及其余热回收设备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泡沫塑料成型机及其余热回收设备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泡沫塑料成型机及其余热回收设备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例如,一种余热回收设备,其包括余热收集主管道、分流收集管道、余热回收箱、分流排放管道、排放组件及余热排放主管道。余热收集主管道用于连通成型机的排水管,分流收集管道连通所述余热收集主管道,余热回收箱连通所述分流管道,分流排放管道连通所述余热回收箱,排放组件设置于所述分流排放管道,余热排放主管道连通所述分流排放管道。

为了进一步理解上述余热回收设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描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所示,余热回收设备包括余热收集主管道10、分流收集管道20、余热回收箱30、分流排放管道40、排放组件50及余热排放主管道60。本实施例中,余热收集主管道10用于连通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本体的排水管。分流收集管道20连通余热收集主管道10,余热回收箱30连通分流管道,分流排放管道40连通余热回收箱30,使余热回收箱通过分流排放管道40和分流收集管道20与余热收集主管道10连通。排放组件50设置于分流排放管道40,余热排放主管道60连通分流排放管道40。

具体地,余热收集主管道10连通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本体的排水管,从而使泡沫塑料成型机内的余热载体从排水管流入余热收集主管道10内。余热收集主管道10不仅限于连通一台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本体的排水管,可选地,余热收集主管道10可连通两台以上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本体的排水管,可同时或分别对两台以上泡沫塑料成型机进行余热载体收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余热载体可以为蒸气、热水、冷却水或水蒸气与热水的混合物等物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流收集管道20的一端连通余热收集主管道10,余热载体从余热收集主管道10流入分流收集管道20进行分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余热回收箱30开设有入水口和排水口,分流收集管道20的另一端与余热回收箱30的入水口连通,余热载体从分流收集管道20流入余热回收箱30内进行储存。分流排放管道40的一端通过排水口连通余热回收箱30,余热回收箱30储存的余热载体从分流排放管道40排出。排放组件50设置于分流排放管道40,通过排放组件50控制分流排放管道40的开合,从而控制余热载体的排放。分流排放管道40的另一端连通余热排放主管道60。余热载体最终从余热排放主管道60流出至余热使用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分流收集管道20、余热回收箱30及分流排放管道40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每一余热回收箱30分别连通每一分流收集管道20,每一分流排放管道40分别连通每一余热回收箱30,三者逐一对应。通过至少两个的余热回收箱30进行余热载体的收集,可以增加余热载体的储存空间,同时也可以对余热载体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具体地,根据余热载体的不同,或余热载体的温度不同,分类收集余热载体,精细化处理。同时还可以在其中一个余热回收箱30损坏时,其它余热回收箱30可以作为备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4所示,余热回收设备还包括分流收集阀门21,分流收集阀门21设置于分流排放管道40。通过设置分流收集阀门21的开合控制分流收集管道的通断,可使余热载体流入指定的余热回收箱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流收集阀门2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可根据分流收集管道20的数量设置,每一分流收集阀门21对应设置于相应的分流收集管道20。通过每一分流收集阀门21独立控制相应的分流收集管道20的通断,从而使每一余热回收设备可独立收集余热载体,互不干扰。在本实施例中,分流收集阀门可以是气控蝶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排放组件50包括分流排放阀门51和水泵52,分流排放阀门51设置于分流排放管道40,水泵52连通分流排放管道40。通过分流排放阀门51的开合来控制分流排放管道40的通断,继而控制对应余热回收箱30的余热载体的排放。当分流排放阀门51处于打开状态时,水泵52通过分流排放管道40将余热载体从余热回收箱30中抽出,抽出的余热再通过分流排放管道40流至余热排放主管道70。在本实施例中,分流排放阀门可以是气控蝶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放组件5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即分流排放阀门51和水泵52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排放组件50的数量与分流排放管道40的数量对应,每一排放组件50对应设置于相应的分流排放管道40,即分流排放阀门51和水泵52均对应设置于相应的分流排放管道40。通过每一分流排放阀门51独立控制相应的分流排放管道40的通断,从而使每一余热回收设备可独立释放余热载体,互不干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余热回收设备还包括测温元件80,测温元件80设置于余热收集主管道10,且测温元件80至少部分位于余热收集主管道10内,使测温元件80的测试端与余热收集主管道10内的余热载体接触,从而测试余热载体的温度。优选地,测温元件80设置于靠近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排水管的出水端的位置,从而实时监控排出的余热温度。在本实施例中,测温元件80为温度传感器,例如k型温度传感器。通过测温元件80检测余热载体的温度来判定余热的能量值,根据测得的温度对余热载体进行分类,使余热载体流入对应的余热回收箱3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余热回收设备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连接于测温元件80,分流收集阀门21的控制端与控制器连接。分流收集阀门21可通过电连接或通信连接的方式连接于控制器,分流收集阀门21用于在测温元件80测得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打开。测温元件80将其检测到的温度传送至控制器。可选地,控制器可通过电连接的方式连接测温元件80,亦可以通过通信连接的方式连接测温元件80。由于不同材质的泡沫塑料在发泡时所需温度不同,或者是多台泡沫塑料成型机与余热收集主管道10的距离不同,当余热载体从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排水管流入余热收集主管道10时,余热载体的温度亦不同。测温元件80检测余热载体的温度,并将测得的温度值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余热载体的温度高低判定余热载体的能量值的高低。当余热载体的温度高时,相应地余热载体包含的能量较多,当余热载体的温度较低时,相应地余热载体包含的能量较少。控制器根据温度对余热载体进行分类,具体地,控制器通过控制流入不同的余热回收箱30的分流收集阀门21的开合,将不同温度的余热分流至对应的余热回收箱30中进行储存。例如设定其中一个余热回收箱30用于储存60℃~70℃的余热载体,当测温元件80检测到余热载体的温度在60℃~70℃的范围内时,该余热载体则分流至该余热回收箱30。设定另一个余热回收箱30用于储存80℃~90℃的余热载体,当测温元件80检测到余热载体的温度在80℃~90℃的范围内时,余热载体则分流至对应温度的余热回收箱30。由于不同温度的余热载体所包含的能量不同,则应用范围亦不同,通过测温元件80和控制器对余热进行分类,从而使余热载体得以针对性地回收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在本实施例中,仅对控制器与分流收集阀门21的控制端的连接关系进行保护,至于控制器的控制方法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控制器可以为plc控制器。

在本实施例中,分流收集阀门21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以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分流收集阀门2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每一分流收集阀门21分别连接于上述控制器。控制器在收到测温元件80所检测的温度后,控制器传输信号至余热回收箱30所对应的分流收集阀门21,使分流收集阀门21处于打开状态,余热载体即可流入指定的余热回收箱30中,其它分流收集阀门21则处于闭合状态,从而实现对余热载体的分类收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排放组件50连接于控制器。具体地,分流排放阀门51和水泵52的控制端均连接于控制器。分流排放阀门51的控制端电连接或通信连接于控制器。水泵52的控制端电连接或通信连接于控制器。

可以理解,排放组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放组件5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每一排放组件50分别连接于控制器,即每一分流排放阀门51和每一水泵52分别连接于控制器。当需要使用某一温度范围的余热时,控制器控制对应余热回收箱30所连接的排放组件50动作,即控制排放组件50的分流排放阀门51打开,水泵52启动并抽出余热回收箱30中的余热。其它余热回收箱30的排放组件50则处于静止状态。通过至少两个的排放组件50分别逐一对应控制至少两个余热回收箱30的余热释放,控制器控制排放组件50的开合,使余热载体从指定的余热回收箱30中释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余热回收设备还包括直排管道100,直排管道100的一端连通余热收集主管道10,直排管道100的另一端连通余热排放主管道60。直排管道100不与余热回收箱30连通,而直接与余热收集主管道10和余热排放主管道60连通,即余热载体从成型机的排水管流出后,余热载体可直接流经余热收集主管道10、直排管道100和余热排放主管道60进行释放。例如,当余热回收箱30储存已满时,余热载体可直接排放而不再储存,即余热载体可直接流经余热收集主管道10、直排管道100和余热排放主管道60进行释放。又如,当急需使用余热时,余热载体直接从泡沫塑料成型机排出后即使用,即余热载体可直接流经余热收集主管道10、直排管道100和余热排放主管道60进行释放,可以降低分流储存中的余热的热损及缩短流通时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余热回收设备还包括直排阀门110,直排阀门110设置于直排管道100。通过直排阀门110的开合控制直排管道100的通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直排阀门110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器。直排阀门110的控制端可通过电连接或通信连接于控制器,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直排阀门110的开合,从而使直排管道100处于流通状态或闭合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直排阀门可以是气控蝶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测温元件为k型温度传感器。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仅对分流收集阀门的控制端、分流排放阀门的控制端、直排阀门的控制端与测温元件均与控制器连接的连接关系进行保护,而关于控制器分别与分流收集阀门、分流排放阀门及直排阀门之间的具体控制方法或程序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本申请不对上述分流收集阀门、分流排放阀门、直排阀门、测温元件及控制器的自身结构、型号或内部程序进行保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余热回收箱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时,各余热回收箱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余热回收箱分别用于分类储存不同温度范围的余热载体,且各余热回收箱的保温结构不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余热回收箱的材质不同,使各余热回收箱内能够储存不同的余热载体。通过针对性的设置余热回收箱的结构或材质,可以降低余热回收箱的制造成本,提高余热回收箱的储存效果,延长余热回收箱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泡沫塑料成型机,包括本体及如上任一实施例的余热回收设备。本体设有排水管,余热回收设备的余热收集主管道连通于排水管。

上述泡沫塑料成型机及其余热回收设备,通过余热收集主管道将泡沫塑料成型机的余热载体集中收集排出,余热载体再通过分流收集管道流转至余热回收箱进行储存,根据需要再通过排放组件将余热载体从余热回收箱释放,余热载体通过余热排放主管道排放至余热使用处重复利用,通过余热回收设备对余热载体进行收集储存和排放,使余热载体可以回收再利用,节约能源且绿色环保。通过在泡沫塑料成型机上设置余热回收设备,直接对泡沫塑料成型机加工后的蒸汽、热水或二者的混合物进行回收储存,在后续的加工中可循环利用,节约能量,节约生产成本,绿色环保。

可以理解,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余热回收设备不仅限用于泡沫塑料成型机,还可以用于注塑机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