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漆渣焚烧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5822阅读:2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漆渣焚烧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的漆渣焚烧炉,属于焚烧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崛起,我国已经步入城市生活垃圾高产国的行 列。据统计,1990年中国城市垃圾的总产量为6900万t,其中上海全市垃圾产量为270万t(每 天约7500t),居全国首位。至2014年,全国垃圾的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t,侵占土地面积多 达5亿m2(合75万亩)。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200多座已为垃圾山所包围。上海市区1260km2 范围内有50m2以上的垃圾堆近2000个,占地面积约7900亩。垃圾的长期露天堆放对大气环 境、地下水和土壤等已经造成了明显的威胁和危害。因此,大力发展我国城市垃圾焚烧技术 的研究和设备的开发应用势在必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漆渣焚烧炉也得到了技术改进,但现有技术的漆渣焚烧炉无法对使用者提供对未完全燃烧的煤油和碳进行回流,反复燃烧,并且无法对剩余的灰土防止到处飞洒。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漆渣焚烧炉,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漆渣焚烧炉无法对使用者提供对未完全燃烧的煤油和碳进行回流,反复燃烧,并且无法对剩余的灰土防止到处飞洒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的漆渣焚烧炉,包括焚烧室、投入口、出灰口、配电箱、控制器、中央处理器、燃烧器、进风口、鼓风机、排气口、支撑脚、引风机、引风口、通风通道、第二进风口、包装机,所述焚烧室正表面右上端设置有投入口,所述焚烧室正表面左下端设置有出灰口,所述焚烧室右侧上端分别与配电箱和控制器相连接,所述配电箱前端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内部设置有中央处理器,所述焚烧室右侧下端设置有燃烧器相连接,所述进风口下端与鼓风机相连接,所述鼓风机下端与焚烧室相连接,所述排气口右端与引风机相连接,所述引风机下端与焚烧室相连接,所述引风机上端与引风口相连接,所述引风口通过通风通道与第二进风口相连接,所述第二进风口下表面四个角分别设置有四个支撑脚,所述出灰口下方设置有包装机,所述包装机由底板、电动机、传动装置、辊轴、压膜模具、上膜传送装置和热封机组成,所述底板上表面靠左端与电动机相连接,所述电动机通过轮带与传动装置活动连接,所述底板上表面左端与辊轴通过支撑脚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装置左上方设置有压膜模具,所述压膜模具右方设置有上膜传送装置,所述上膜传送装置与热封机固定连接,所述配电箱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中央处理器分别与引风机、燃烧器、包装机和鼓风机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脚下表面设置有防滑纹路。

进一步地,所述辊轴需安装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口内表面预装有纯碱。

进一步地,所述焚烧室呈直角方形。

进一步地,所述燃烧器所使用的能源为煤油。

进一步地,所述配电箱通过电源线接入的恒定电压为220V。

进一步地,所述焚烧室由耐高温的钨合金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引风机所采用的型号为4-73-14D。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漆渣焚烧炉,通过设置了引风机,引风机将废气通过引风口引入通风通道,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焚烧室进行重复燃烧,使得空气中的残留煤油燃烧完全,解决了无法对使用者提供对未完全燃烧的煤油和碳进行回流,反复燃烧的问题;通过设置了包装机,电动机通电之后带动传动装置进行转动拉伸辊轴上的薄膜附在传动装置上,传动装置表面有设置有凹槽,通过压膜模具把薄膜挤压进凹槽使得包装袋初步成型,灰土通过出灰口落入传动装置中部的凹槽,上膜传送装置将膜覆盖在凹槽上方通过热封机将包装袋热封形成包装袋,解决了无法对剩余的灰土防止到处飞洒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包装机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框图示意图。

图中: 焚烧室-1、投入口-2、出灰口-3、配电箱-4、控制器-5、中央处理器-501、燃烧器-6、进风口-7、鼓风机-8、排气口-9、支撑脚-14、引风机-10、引风口-11、通风通道-12、第二进风口-13、包装机-15、底板-151、电动机-152、传动装置-153、辊轴-154、压膜模具-155、上膜传送装置-156、热封机-15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漆渣焚烧炉,包括焚烧室1、投入口2、出灰口3、配电箱4、控制器5、中央处理器501、燃烧器6、进风口7、鼓风机8、排气口9、支撑脚14、引风机10、引风口11、通风通道12、第二进风口13、包装机15,焚烧室1正表面右上端设置有投入口2,焚烧室1正表面左下端设置有出灰口3,焚烧室1右侧上端分别与配电箱4和控制器5相连接,配电箱4前端与控制器5电连接,控制器5内部设置有中央处理器501,焚烧室1右侧下端设置有燃烧器6相连接,进风口7下端与鼓风机8相连接,鼓风机8下端与焚烧室1相连接,排气口9右端与引风机10相连接,引风机10下端与焚烧室1相连接,引风机10上端与引风口11相连接,引风口11通过通风通道12与第二进风口13相连接,第二进风口13下表面四个角分别设置有四个支撑脚14,出灰口3下方设置有包装机15,包装机15由底板151、电动机152、传动装置153、辊轴154、压膜模具155、上膜传送装置156和热封机157组成,底板151上表面靠左端与电动机152相连接,电动机152通过轮带与传动装置153活动连接,底板151上表面左端与辊轴154通过支撑脚固定连接,传动装置153左上方设置有压膜模具155,压膜模具155右方设置有上膜传送装置156,上膜传送装置156与热封机157固定连接,配电箱4与控制器5电连接,控制器5通过中央处理器501分别与引风机10、燃烧器6、包装机15和鼓风机8电连接,支撑脚14下表面设置有防滑纹路,辊轴154需安装薄膜,排气口9内表面预装有纯碱,焚烧室1呈直角方形,燃烧器6所使用的能源为煤油,燃烧器6所使用的能源为煤油,焚烧室1由耐高温的钨合金制成,引风机10所采用的型号为4-73-14D。

本专利所说的引风机10是一种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可以应用于工厂,隧道和车辆;本专利所说的燃烧器6是使燃料和空气以一定方式喷出混合燃烧的装置统称。燃烧器按类型和应用领域分工业燃烧器、燃烧机、民用燃烧器、特种燃烧器几种。

当使用者想使用本专利的时候打开投入口2,将废漆放进焚烧室1关闭投入口2,通过控制器5打开燃烧器6对废漆进行燃烧,通过设置了引风机10,引风机10将废气通过引风口11引入通风通道12,从第二进风口13进入焚烧室1进行重复燃烧,使得空气中的残留煤油燃烧完全,对未完全燃烧的煤油和碳进行回流,反复燃烧,当燃烧完全时关闭引风机10,使得废气通过排气口9排出焚烧室1,通过设置了包装机15,电动机152通电之后带动传动装置153进行转动拉伸辊轴154上的薄膜附在传动装置153上,传动装置153表面有设置有凹槽,通过压膜模具155把薄膜挤压进凹槽使得包装袋初步成型,灰土通过出灰口3落入传动装置153中部的凹槽,上膜传送装置156将膜覆盖在凹槽上方通过热封机157将包装袋热封形成包装袋,对剩余的灰土防止到处飞洒。

本实用新型焚烧室1、投入口2、出灰口3、配电箱4、控制器5、中央处理器501、燃烧器6、进风口7、鼓风机8、排气口9、支撑脚14、引风机10、引风口11、通风通道12、第二进风口13、包装机15、底板151、电动机152、传动装置153、辊轴154、压膜模具155、上膜传送装置156、热封机157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尤其排气口9右端与引风机10相连接,引风机10下端与焚烧室1相连接,引风机10上端与引风口11相连接,引风口11通过通风通道12与第二进风口13相连接,第二进风口13下表面四个角分别设置有四个支撑脚14,出灰口3下方设置有包装机15,包装机15由底板151、电动机152、传动装置153、辊轴154、压膜模具155、上膜传送装置156和热封机157组成,底板151上表面靠左端与电动机152相连接,电动机152通过轮带与传动装置153活动连接,底板151上表面左端与辊轴154通过支撑脚固定连接,传动装置153左上方设置有压膜模具155,压膜模具155右方设置有上膜传送装置156,上膜传送装置156与热封机157固定连接,配电箱4与控制器5电连接,控制器5通过中央处理器501分别与引风机10、燃烧器6、包装机15和鼓风机8电连接,可以达到对废气中的煤油进行完全燃烧并且防止剩余的灰土到处挥洒的效果,从而有效地避免无法完全燃烧的煤油和碳进行回流,反复燃烧,并且无法对剩余的灰土防止到处飞洒的现象。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