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2755发布日期:2019-02-11 00:0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堵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堵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气灶大多采用点火针通电打火的方式点燃燃气,点火针的打火方向一般都是朝向燃气灶的点火孔,点火时,点火针的点火电极的端部产生瞬间高电势,击穿与点火孔附近的金属间的空气并形成电火花,从而点燃自点火孔喷出的燃气。现有的点火孔一般为小孔结构,容易被溢液堵塞,并且难以清理。

作为现有的燃气燃烧器的改进,专利号为ZL201621023040.9(授权公共号为CN20607315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燃气灶点火的新型点火装置,包括点火针,点火针置于燃烧器的内分火环与外分火环之间且对应内分火环上的点火孔,点火装置还设有与内分火环一体结构的上檐板,上檐板固置于内分火环的点火孔上方且遮护点火孔。该专利中虽然外凸的上檐板能起到一定的遮防作用,防止汤汁等堵塞点火孔,当上檐板上积留的溢液较多时,溢液还是会从该上檐板流下而堵塞点火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溢液堵塞点火孔的防堵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堵燃烧器,包括基座,该基座上形成有向上开口的第一腔体,该第一腔体上盖设有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包括具有周壁的外环火盖和内环火盖,上述内环火盖呈圆形并盖设在上述外环火盖的顶部,且该内环火盖与外环火盖围设形成混气腔,所述外环火盖上开设有与点火孔,所述内环火盖的一侧一体成型有防溢檐,该防溢檐位于上述点火孔的上方,并且其顶面由外至内向下倾斜。

作为优选,所述防溢檐的边缘沿其周向向上延伸而形成防溢凸沿,从而能避免防溢檐上的溢液从侧面流至点火孔中。

作为优选,所述内环火盖的边缘沿周向向上延伸并与上述防溢凸沿连接为一体而形成第一防溢环沿。滴至防溢檐的溢液沿防溢檐的顶面汇流至内环火盖上,第一防溢环沿能避免流至内环火盖的溢液顺着内环火盖的表面流至点火孔或出火孔中。

作为优选,所述内环火盖上于上述点火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防溢壁,各防溢壁的顶端分别与防溢檐的底部相抵,两侧的防溢壁与防溢檐围设形成点火孔的设置空间。避免液体从点火孔的两侧流入而堵塞点火孔。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点火孔包括小孔点火孔和大孔点火孔,其中小孔点火孔位于上述设置空间的内侧,而大孔点火孔位于该设置空间的外侧。与小孔点火孔相比,大孔点火孔相对不容易堵塞,因而将小孔点火孔设置在内侧能使防溢檐和防溢壁更好地保护该小孔点火孔。

作为优选,所述防溢檐的自由端位于点火孔的外侧,且该自由端的底面的侧缘呈倒角状,这样能保证防溢檐最前边缘处的水不会因为重力和粘性力的作用而向内流动而堵塞小孔点火孔。

作为优选,所述内环火盖的边缘的延伸壁上开设有导溢口;所述基座的外侧设置有导溢檐,该导溢檐的顶面由上向下倾斜,上述导溢口通向该导溢檐的顶面。

作为优选,所述导溢檐呈环形沿上述基座周向设置,所述导溢口与上述防溢檐相对设置。流至内环火盖的液体能从导溢口流至导溢檐上,并且顺着导溢檐的顶面流至燃烧器的外部,从而彻底避免溢液堵塞点火孔。

作为优选,所述基座上还开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二腔体,该第二腔体围设在第一腔体的外周,上述导溢檐的内侧端盖设在该第一腔体上,而上述外环火盖的底部搁置在该导溢檐的内侧端上,且导溢檐的内侧端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上述点火孔通过该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腔体连通。专设向点火孔供气的第二腔体,能保证点火孔处燃气浓度和流速的稳定性,进而提高点火成功率。

作为优选,所述导溢檐的内侧设置有安装环,该安装环与导溢檐的内侧边沿通过沿周向间隔均设在两者之间的连接块连接,该安装环搁置在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的分隔环壁的顶端,而第二腔体的外侧壁的顶端与导溢檐的底面的对应处相抵,而上述各连接块与安装环及导溢檐的内侧边沿的对应处分别形成上述第一进气口;所述外环火盖的底面从内至外向上倾斜,该底面的内侧边沿搁置上上述安装环上,且该底面位于上述各第一进气口的上方,而该底面的外侧边沿与导溢檐的顶面之间围成与上述第二腔体连通的稳焰环槽。如上设计,方便燃烧器的加工制造,并且能使燃烧器内部形成稳固的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火盖为分体结构,该内环火盖与外环火盖围设形成混气腔,所述外环火盖包括环形的顶面,该顶面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径向贯穿的出火凹槽,上述内环火盖盖设在该出火凹槽上而形成与上述混气腔连通的外环出火孔;所述出火凹槽包括第一出火凹槽和第二出火凹槽,该第一出火凹槽和第二出火凹槽间隔设置,并且,第一出火凹槽的深度小于第二出火凹槽的开槽深度,而该第一出火凹槽的长度小于第二出火凹槽的长度。分体结构方便清洁外环出火孔,且第一出火凹槽和第二出火凹槽的设计,相当于在两个长火孔之间设有一个短火孔,使得长火孔的二次空气补充区域会大很多,进而有利于长火孔处的二次空气的补充,促进燃气的充分燃烧。

进一步,所述第一出火凹槽的两侧分别沿外环火盖的顶面向外凹陷而使该第一出火凹槽的横截面呈T型。T型的第一出火凹槽不仅有利于稳焰和传火,而且有利于降低烟气。

作为优选,所述点火孔包括小孔点火孔和大孔点火孔,所述外环火盖的外周面从上至下向下倾斜,该外环火盖上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第二进气口,该第二进气口的外侧壁的顶端开设有径向延伸的点火凹槽,上述内环火盖盖设在点火凹槽上而形成上述小孔点火孔,该小孔点火孔的下方开设有贯穿第二进气口的外侧壁的上述大孔点火孔。第二进气口的设计,能使点火孔处的气流更加平稳,从而能进一步提高点火成功率,且两种点火孔的设置能保证点火成功率,即当其中一种点火孔点火失败后,另一种点火孔能补充点火,另外,小孔点火孔为分体结构,方便清理该小孔点火孔。

作为优选,所述内环火盖上以其自身的中心为中心沿周向间隔均设置有径向延伸的出火凸台,各出火凸台与内环火盖的边缘之间留有间隙,且各出火凸台上分别开设有与上述混气腔连通的内环出火孔。出火凸台的设置能放置流至内环火盖的液体堵塞内环出火孔。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腔体呈环形,该第一腔体的中心处形成贯穿该基座的二次空气通道,所述内环火盖与该二次空气通道的相对处形成二次空气进口,该二次空气进口的口沿向上延伸而形成第二防溢环沿。从而能为内环火盖上内环火的燃烧补充二次空气。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二次空气进口的上方设置有防溢盖,该防溢盖与上述第二防溢环沿之间通过沿周向间隔均设的立柱连接,而相邻的立柱之间形成二次空气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本内环火盖的一侧一体成型有防溢檐,该防溢檐位于上述点火孔的上方,从而能避免溢液直接滴至点火孔,并且防溢檐的顶面由外至内向下倾斜,能使滴至防溢檐顶面的溢液快速地流离防溢檐的顶面,避免溢液积留在防溢檐上而埋下流至点火孔的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再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Ⅰ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烧器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Ⅱ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分解图;

图8为图7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溢檐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12所示,一种防堵燃烧器,包括基座1,该基座1上形成有向上开口的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且该第二腔体12围设置在第一腔体11的外周,两者共用分隔环壁14。第一腔体11上盖设有火盖2,所述火盖2包括具有周壁的外环火盖21和内环火盖22,上述内环火盖22呈圆形并盖设在上述外环火盖21的顶部,且该内环火盖22与外环火盖21围设形成混气腔20。所述外环火盖21上开设有与点火孔26,所述内环火盖22的一侧一体成型有防溢檐24,该防溢檐24位于上述点火孔26的上方,并且其顶面由外至内向下倾斜,从而能避免溢液直接滴至点火孔26,并且防溢檐24的顶面由外至内向下倾斜,能使滴至防溢檐24顶面的溢液快速地流离防溢檐24的顶面,避免溢液积留在防溢檐24上而埋下流至点火孔26的隐患。

进一步,防溢檐24的边缘沿其周向向上延伸而形成防溢凸沿241,从而能避免防溢檐24上的溢液从侧面流至点火孔26中。优选地,内环火盖22的边缘沿周向向上延伸并与上述防溢凸沿连接为一体而形成第一防溢环沿223。滴至防溢檐24的溢液沿防溢檐24的顶面汇流至内环火盖22上,第一防溢环沿223能避免流至内环火盖22的溢液顺着内环火盖22的表面流至点火孔26或出火孔中。

此外,为避免液体从点火孔26的两侧流入而堵塞点火孔26,所述外环火盖21上于上述点火孔2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防溢壁25,各防溢壁25的顶端分别与防溢檐24的底部相抵,两侧的防溢壁25与防溢檐24围设形成点火孔26的设置空间。点火孔26包括小孔点火孔261和大孔点火孔262,其中小孔点火孔261位于上述设置空间的内侧,而大孔点火孔262位于该设置空间的外侧。与小孔点火孔261相比,大孔点火孔262相对不容易堵塞,因而将小孔点火孔261设置在内侧能使防溢檐24和防溢壁25更好地保护该小孔点火孔261。进一步,防溢檐24的自由端位于点火孔26的外侧,且该自由端的底面的侧缘呈倒角状,这样能保证防溢檐24最前边缘处的水不会因为重力和粘性力的作用而向内流动而堵塞小孔点火孔261。

防溢檐24的倾斜顶面设计会使滴至防溢檐24液体蓄积在内环火盖22上,为避免内环火盖22上蓄积过多的液体到导致溢液,所述内环火盖22的边缘的延伸壁上开设有导溢口224,所述基座1的外侧设置有导溢檐3,该导溢檐3的顶面由上向下倾斜,上述导溢口224通向该导溢檐3的顶面。优选地,导溢檐3呈环形沿上述基座1周向设置,所述导溢口224与上述防溢檐24相对设置。流至内环火盖22的液体能从导溢口224流至导溢檐3上,并且顺着导溢檐3的顶面流至燃烧器的外部,从而彻底避免溢液堵塞点火孔26。导溢檐3的内侧端盖设在该第一腔体11上,而上述外环火盖21的底部搁置在该导溢檐3的内侧端上,且导溢檐3的内侧端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30,上述点火孔26通过该第一进气口30与第二腔体12连通。专设向点火孔26供气的第二腔体12,能保证点火孔26处燃气浓度和流速的稳定性,进而提高点火成功率。具体地,导溢檐3的内侧设置有安装环31,该安装环31与导溢檐3的内侧边沿通过沿周向间隔均设在两者之间的连接块34连接,该安装环31搁置在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之间的分隔环壁14的顶端,且该安装环31的内侧边缘沿周向竖直向下延伸而形成限位环沿32,该限位环沿32与分隔环壁14的内侧面相抵,而第二腔体12的外侧壁的顶端与导溢檐3的底面的安装环31沿相抵,而上述各连接块34与安装环31及导溢檐3的内侧边沿的对应处分别形成上述第一进气口30;所述外环火盖21的底面从内至外向上倾斜,该底面的内侧边沿搁置上上述安装环31上,且该底面位于上述各第一进气口30的上方,而该底面的外侧边沿与导溢檐3的顶面之间围成与上述第二腔体12连通的稳焰环槽4。如上设计,方便燃烧器的加工制造,并且能使燃烧器内部形成稳固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火盖2为分体结构,该内环火盖22与外环火盖21围设形成混气腔20,所述外环火盖21包括环形的顶面,该顶面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径向贯穿的出火凹槽,上述内环火盖22盖设在该出火凹槽上而形成与上述混气腔连通的外环出火孔210;所述出火凹槽包括第一出火凹槽211和第二出火凹槽212,该第一出火凹槽211和第二出火凹槽212间隔设置,并且,第一出火凹槽211的深度小于第二出火凹槽212的开槽深度,而该第一出火凹槽211的长度小于第二出火凹槽212的长度。分体结构方便清洁外环出火孔210,且第一出火凹槽211和第二出火凹槽212的设计,相当于在两个长火孔之间设有一个短火孔,使得长火孔的二次空气补充区域会大很多,进而有利于长火孔处的二次空气的补充,促进燃气的充分燃烧。

优选地,上述第一出火凹槽211的两侧分别沿外环火盖21的顶面向外凹陷而使该第一出火凹槽211的横截面呈T型。T型的第一出火凹槽211不仅有利于稳焰和传火,而且有利于降低烟气。

本实施例中,上述小孔点火孔261为方形孔而大孔点火孔262为圆孔,外环火盖21的外周面从上至下向下倾斜,该外环火盖21上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第二进气口213,该第二进气口213的外侧壁的顶端开设有径向延伸的点火凹槽,上述内环火盖22盖设在点火凹槽上而形成上述小孔点火孔261,该小孔点火孔261的下方开设有贯穿第二进气口213的外侧壁的上述大孔点火孔262。第二进气口213的设计,能使点火孔26处的气流更加平稳,从而能进一步提高点火成功率,且两种点火孔26的设置能保证点火成功率,即当其中一种点火孔26点火失败后,另一种点火孔26能补充点火,另外,小孔点火孔261为分体结构,方便清理该小孔点火孔261。进一步,与上述第二进气口213相对的导溢檐3的底面上设置有缓流凹槽242,气流从第二进气口213吹至设置空间时,缓流凹槽242能减缓气流的速度,进而能使电火孔处气流平稳,从而能提高点火成功率。

为避免流入内环火盖22顶面的液体堵塞内环火盖22上的内环出火孔222,本实施例中,内环火盖22上以其自身的中心为中心沿周向间隔均设置有径向延伸的出火凸台221,各出火凸台221与内环火盖22的边缘之间留有间隙,且各出火凸台221上分别开设有与上述混气腔20连通的内环出火孔222。出火凸台221的设置能放置流至内环火盖22的液体堵塞内环出火孔222。此外,第一腔体11呈环形,该第一腔体11的中心处形成贯穿该基座1的二次空气通道13,所述内环火盖22与该二次空气通道13的相对处形成二次空气进口220,该二次空气进口220的口沿向上延伸而形成第二防溢环沿225。从而能为内环火盖22上内环火的燃烧补充二次空气。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二次空气进口220的上方设置有防溢盖23,该防溢盖23与上述第二防溢环沿225之间通过沿周向间隔均设的立柱226连接,而相邻的立柱226之间形成二次空气口。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