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合成革干法生产线的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2951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合成革干法生产线的加热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合成革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合成革干法生产线的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合成革干法生产线普遍使用燃煤导热油锅炉,利用导热油加热,由于燃煤的污染性,现急需整改,一般整改方法是直接把燃煤锅炉换成天然气锅炉,这样做虽然环保效果明显,但天然气价格偏高,导致合成革生产成本较高。合成革干法生产线需要加热的位置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为烘箱,另一部分为加热辊,烘箱部分可以采用天然气直燃技术,利用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热空气直接进入烘箱,为烘箱加热,而加热辊则无法通过天然气直燃技术加热,依然需要采用原来导热油加热方式,所以现有合成革干法生产线的加热系统是另外安装了一台微型导热油锅炉,但如此一来,又提高了企业运营成本。

而且天然气锅炉给烘箱加热后的废气直接排除,废气中还有大量的热量没有被利用,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源利用率高的低成本的合成革干法生产线的加热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合成革干法生产线的加热系统,包括烘箱和给烘箱加热的天然气加热装置,还包括余热升温系统和加热辊升温系统;余热升温系统包括余热回收装置、电动阀、第一油泵、第一导热油管、第二导热油管和第三导热油管,第一导热油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余热回收装置和电动阀,第二导热油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电动阀和第一油泵,第三导热油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油泵和余热回收装置,所述烘箱的排风管穿过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加热辊升温系统包括利用导热油管依次连接构成回路的加热辊、第一三通阀、第二油泵、电热器和第二三通阀,且第一三通阀与第一导热油管相连通,第二三通阀与第二导热油管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第一箱体,所述排风管收容在第一箱体内的区间段呈螺旋上升状。

进一步的,第一箱体的外表面设有隔热层。

进一步的,第一导热油管、第二导热油管和第三导热油管上分别设有隔热层。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层的材质为硅酸铝棉或隔热铝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泵上设有温度监测装置。

进一步的,排风管上设有空气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加热系统不需要使用燃煤导热油锅炉或天然气导热油锅炉,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废气中的热量,没有燃煤的污染,更环保,能源利用率更高;设置有加热辊升温系统,解决了余热回收时间滞后的问题;没有导热油远距离传输的散热损耗与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合成革干法生产线的加热系统的整体构造的简化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合成革干法生产线的加热系统中的加热辊升温系统结构的简化示意图。

标号说明:

1、烘箱;11、排风管;2、天然气加热装置;3、余热升温系统;31、余热回收装置;32、电动阀;33、第一油泵;4、加热辊升温系统;41、加热辊;

42、第一三通阀;43、第二油泵;44、电热器;45、第二三通阀;5、空气过滤装置;6、第一通道;7、第二通道;8、第三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充分利用废气中的热量作为热源,更环保节能;无需架设导热油锅炉,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请参照图1至图2,一种合成革干法生产线的加热系统,包括烘箱1和给烘箱1加热的天然气加热装置2,还包括余热升温系统3和加热辊升温系统4;余热升温系统3包括余热回收装置31、电动阀32、第一油泵33、第一导热油管、第二导热油管和第三导热油管,第一导热油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余热回收装置31和电动阀32,第二导热油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电动阀32和第一油泵33,第三导热油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油泵33和余热回收装置31,所述烘箱1的排风管11穿过所述余热回收装置31;加热辊升温系统4包括利用导热油管依次连接构成回路的加热辊41、第一三通阀42、第二油泵43、电热器44和第二三通阀45,且第一三通阀42与第一导热油管相连通,第二三通阀45与第二导热油管相连通。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加热系统不需要使用燃煤导热油锅炉或天然气导热油锅炉,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废气中的热量,没有燃煤的污染,更环保;设置有加热辊升温系统,解决了余热回收时间滞后的问题;没有导热油远距离传输的散热损耗与安全隐患;利用三通阀控制加热辊升温系统回路的通断,结构简单,操作灵活。

进一步的,所述余热回收装置31包括第一箱体,所述排风管11收容在第一箱体内的区间段呈螺旋上升状。

由上述描述可知,螺旋弯曲的排风管能够让第一箱体内的导热油充分吸收热量,大幅提高废气中热量的回收率。当然,排气管在第一箱体内的区间段并非一定是螺旋上升状,其他可以增大与导热油接触面积的形状都是可以的,例如层叠的盘状、多支路的椭球状等。

进一步的,第一箱体的外表面设有隔热层。

进一步的,第一导热油管、第二导热油管和第三导热油管上分别设有隔热层。

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隔热层可以减少导热油在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流失,减少热量的散逸。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层的材质为硅酸铝棉或隔热铝箔。

由上述描述可知,硅酸铝棉不仅可以起到隔热的效果还能对导热油管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价廉物美,是理想的制作隔热层的材料。隔热铝箔的隔热效果非常好,适合作为隔热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泵33上设有温度监测装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温度监测装置可以实时查看并联回路中导热油的温度,当导热油的温度到达加热辊工作的所需温度时,工作人员可以切断加热辊升温系统的回路,用废气中的热量给加热辊升温或维持加热辊的温度。

进一步的,排风管11上设有空气过滤装置5。

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空气过滤装置能够进一步减少合成革干法生产线造成的环境污染。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一种合成革干法生产线的加热系统,包括烘箱1和给烘箱1加热的天然气加热装置2,还包括余热升温系统3和加热辊升温系统4。

余热升温系统3包括余热回收装置31、电动阀32、第一油泵33、第一导热油管、第二导热油管和第三导热油管,第一导热油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余热回收装置31和电动阀32,第二导热油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电动阀32和第一油泵33,第三导热油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油泵33和余热回收装置31,所述烘箱1的排风管11穿过所述余热回收装置31。

所述余热回收装置31包括第一箱体,所述排风管11收容在第一箱体内的区间段呈螺旋上升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排风管11收容在第一箱体内的区间段呈层叠的盘状、多支路的椭球状或其他形状;第一箱体的外表面、第一导热油管的外表面、第二导热油管的外表面和第三导热油管的外表面上分别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的材质为硅酸铝棉、隔热铝箔或石棉。

加热辊升温系统4包括利用导热油管依次连接构成回路的加热辊41、第一三通阀42、第二油泵43、电热器44和第二三通阀45,且第一三通阀42与第一导热油管相连通,第二三通阀45与第二导热油管相连通。所述电热器44包括第二箱体和设置在第二箱体内的电热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油泵33上设有温度监测装置,温度监测装置可以实时查看并联回路中导热油的温度,当导热油的温度到达加热辊41的工作所需温度时,工作人员可以切断加热辊升温系统4的回路,用废气中的热量给加热辊41升温或维持加热辊41的温度。

进一步的,排风管11上设有空气过滤装置5,以便进一步减少合成革干法生产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本实施例合成革干法生产线的加热系统的工作过程简述如下:合成革干法生产线开机初期,烘箱1中的天然气加热装置2启动,为烘箱1加热,烘箱1排出的高温废气进入余热回收装置31,为第一箱体内的导热油加热,此时因导热油温度较低,第一三通阀42中的第一通道6关闭(第二三通阀45的情况一样),电动阀32打开,第一油泵33开启,导热油在余热升温系统3(余热回收装置31-第一导热油管-电动阀32-第二导热油管-第一油泵33-第三导热油管)中形成内循环,使得余热升温系统3中的导热油的温度在高温废气的加热下温度逐渐升高。

在余热升温系统3工作的同时,加热辊升温系统4也在工作,如图2所示,当余热升温系统3中的导热油的温度还未达到加热辊41工作温度的要求时,加热辊升温系统4中(加热辊升温系统4也是有导热油的),电热器44和第二油泵43启动,第一三通阀42以及第二三通阀45中的第二通道7和第三通道8全都打开,加热辊升温系统4中的导热油在电热器44、加热辊41和第二油泵43之间循环,即加热辊升温系统4中的导热油和余热升温系统3中的导热油是隔离的,并在各自所属的系统中进行升温(加热辊升温系统4中的导热油由电热器44加热升温)。当余热升温系统3中的导热油的温度达到加热辊41工作温度的要求时,第一三通阀42以及第二三通阀45中的第一通道6打开、第三通道8关闭,即切断了预热辊升温系统4的循环回路,同时关闭电动阀32、电热器44以及第二油泵43,即切断余热升温系统3的循环回路,并组成了一个新的循环回路(余热回收装置31-加热辊41-第一油泵33),此时原加热辊升温系统4中的导热油和原余热升温系统3中的导热油混合在一起,余热升温系统3中的导热油即可为加热辊41加热。混合后的导热油由排风管11中的废气提供热量以继续升高温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合成革干法生产线的加热系统,不需要使用燃煤导热油锅炉或天然气导热油锅炉,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废气中的热量,没有燃煤的污染,更环保,能源利用率更高;设置有加热辊升温系统解决了余热回收时间滞后的问题;没有导热油远距离传输的散热损耗与安全隐患;结构简单,操作灵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