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翅片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4199阅读:7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翅片式换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翅片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大型风冷冷水机组与风冷热泵机组的结构布置以倒M型、V型居多,配用的风机通常为轴流风扇。实际使用时发现,机组的制冷、制热性能往往没有达到设计要求,甚至机组出现了报警,不能正常运行。

经过分析排除相关原因后,发现现有的结构布置,翅片各区域的迎面风速,实际上存在着较大差别,很难保证翅片迎风面的风速保持一致性。而在仿真计算时为了简化模型,通常对翅片的迎风面风速采用平均速度来代入,没有计入上下间的不同差异,加上机组现场应用条件一般会受到安装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实验室测试时那么理想,导致机组实际性能和预测性能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尤其在翅片迎风面的底部区域,实测发现风速较低,因而导致翅片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达不到设计要求,在某些工况下运行时甚至影响机组正常运行。对于热泵机组,由于底部换热差,因而结霜变得严重,引起除霜困难,导致机组运行可靠性下降,严重地影响了产品的整体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换热性能能够得到显著改善的翅片式换热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翅片式换热器,其至少包括机壳、设于所述机壳上的翅片组、设于所述机壳顶部的排风装置,所述机壳的前后侧设置有空气入口,所述机壳的左右两侧部上至少有一侧设置有用于排气的轴流风扇,所述轴流风扇在所述机壳上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中下部。

优选地,所述轴流风扇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机壳上的风扇座、转动地设于所述风扇座上的转轴、安装在所述转轴外端部上的轴流叶片,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转轴旋转的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轴流风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轴流叶片外侧的百叶窗、用于控制所述百叶窗打开或关闭的控制器,所述轴流风扇开启时,所述百叶窗打开,所述机壳内的气体自所述轴流风扇并经所述百叶窗流出;所述轴流风扇关闭时,所述百叶窗相应关闭。

更进一步地,所述风扇座具有用于收容所述轴流风扇的中空腔,所述风扇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机壳上,所述百叶窗设置在所述风扇座的另一端上。

优选地,所述机壳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置有所述的轴流风扇。

优选地,所述轴流风扇在所述机壳上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部区域,所述轴流风扇的转轴与所述机壳底部之间的竖直距离小于所述换热器高度的三分之一。

优选地,所述排风装置为多个排风口朝上设置的排风扇。

优选地,所述翅片式换热器为V型翅片式换热器,所述机壳至少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倒三角形的连接板,所述轴流风扇安装在所述连接板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翅片式换热器为倒M型翅片式换热器。

具体地,所述机壳至少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个连接板组,每个所述连接板组均包括排布呈倒M型的两个倒三角形连接板,每个所述连接板的下部均设有一个所述的轴流风扇。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翅片式换热器,其中通过在已有的翅片式换热器的左右两侧中下部分别设置一个轴流风扇,使得换热器下部的迎风侧阻力特性发生改变,使得风量得到重新分配,从而对换热器内翅片组迎风面各区域的风量进行调整,遏制换热器上部风速偏高的现象,使得换热器迎风面各区域的风量趋于均衡,进而有效地改善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性能。该翅片式换热器在原先结构的基础上仅需增设若干个轴流风扇,而不需要对换热器自身结构做出较大改变,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采用较为低廉的成本即解决了本技术领域内一直存在而不能解决的翅片迎风面风速不均的问题,且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V型翅片式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侧视图;

附图3为附图1中轴流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倒M型翅片式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4的侧视图。

其中:1、机壳;11、连接板;12、底板;13、盖板;

2、排风扇;

3、轴流风扇;31、风扇座;32、轴流叶片;33、转轴;34、电机;35、百叶窗;36、中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所示的一种V型翅片式换热器,其包括机壳1、设于机壳1上的翅片组(图中未示出)、设于机壳1顶部的排风装置,机壳1的前后侧设置有空气入口,以供空气进入换热器后与翅片组换热后再经顶部的排风装置向上排出。

参见图1、图2所示,机壳1包括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倒三角形连接板11、连接在两侧连接板11底部之间的底板12、连接在两侧连接板11顶部之间的盖板13,排风装置此处采用的为2个安装在盖板13上且排风口向上设置的排风扇2,该排风扇2可采用轴流式风扇。

参见图1、图2所示,该翅片式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机壳1左右两侧部中的至少一侧部上且用于排气的轴流风扇3,该轴流风扇3在机壳1上位于换热器的中下部区域。这样可以使得换热器下部的风侧阻力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风量重新分配,进而对换热器内翅片组迎风面的各区域风量进行调整,即遏制换热器上部风速偏高的现象,使得换热器迎风面各区域的风量趋于均衡。

在这里,机壳1的左右两侧部上均设置有轴流风扇3,该两个轴流风扇3分别安装在两侧的连接板12上并位于连接板12的下部倒三角区域内,两侧的轴流风扇3对称设置。

参见图3所示,该轴流风扇3包括固定安装在机壳1上的风扇座31、转动地设置在风扇座31上的转轴33、安装在转轴33外端部上的轴流叶片32,以及用于驱动转轴33旋转的电机34,风扇座31具有用于收容轴流叶片32的中空腔36。具体设置时,机壳1两侧的连接板11上分别开设有安装孔供风扇座31对应配合安装;轴流风扇3的具体安装位置可根据实际工况与要求进行相应的选择与调整,其在机壳1上优选地设置在换热器的下部区域,即轴流风扇3的转轴33与机壳1底部之间的竖直距离最好小于换热器整体高度的三分之一。

参见图3所示,该轴流风扇3还包括设置在轴流叶片32外侧的百叶窗35,以及用于控制该百叶窗35打开或关闭的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当轴流风扇3开启工作时,该百叶窗35打开,机壳1内的气体自轴流风扇3并经过百叶窗35向外流出;而当轴流风扇3关闭而不工作时,该百叶窗35相应关闭。具体设置时,控制器选用自动控制器,并与轴流风扇3的电机34联动控制工作。这样设置可以防止机壳1上增设的风扇开孔处,当新增的轴流风扇3处于停止运行期间引起迎风侧短路问题。

经实际测定数据显示,换热器底部的风速得到较好的改善,翅片式换热器的风量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且翅片不同区域内的风速减小了偏差,换热器迎风侧的风速也能够达到较为一致性地分布。

这样,在机壳1左右两侧部的中下部分别设置一个轴流风扇3后,显著地提高了换热器下部的风速,使得换热器迎风侧的风速能够达到较为一致性地分布,从而使得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进而使得整机性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在翅片式换热器处于制冷模式时,由于冷凝温度下降,机组制冷量、制冷系数得到提高,能够有效地避免恶劣工况下机组产生报警及停机现象;当翅片式换热器处于制热模式时,翅片底部凝露水则很容易被带走,减少了结霜严重的现象,以及改善机组底部结冰现象,同时也使得机组化霜周期得到延长,减少了化霜次数,提高了机组的可靠性。

同时,该种设置方式在原先的翅片式换热器的自身结构的基础上无需做太大的改变,而仅是通过增设轴流风扇3即可完成,其成本低廉,使用可靠。

当然,在该换热器工作的过程中,上述的轴流风扇3并不一定需要投入运行,而只有当机组处于制冷的恶劣工况(如冷凝温度偏高时)以及机组制热运行环境温度较低时,该轴流风扇3投入运行,以改善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性。

实施例2

参见图4、图5所示的一种倒M型翅片式换热器,其与实施例1相比主要在于换热器的结构形式不同。具体地,该换热器的机壳1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个连接板组、连接在两侧连接板组下部之间的底板12、连接在两侧连接板组顶部之间的盖板13,排风装置的两个排风扇均设置在盖板13上。

该实施例中,每一侧的连接板组均包括排布呈倒M型的两个倒三角形连接板11,每个连接板11的下部倒三角区域内均设置有一个轴流风扇3。这样,也显著地改善了该倒M型翅片式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性能。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