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77689发布日期:2021-05-07 22:51阅读:99来源:国知局
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换热器一般由壳体和盘管构成,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时,通过流经盘管中的被换热介质和盘管外流通的换热介质在换热器中进行热交换。

然而,在换热器中盘管外流过的换热介质,因盘管的阻挡,大部分换热介质只能从离盘管较远、且阻力较小的空间流通。因此,换热器中进行热交换的大部分换热介质,不能与盘管直接接触进行充分热交换而流走,由此,导致热交换效率非常低。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换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比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

外筒;

纵向悬吊于所述外筒内且与所述外筒的两个横向端面形成预设距离的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纵向轴线与所述外筒的纵向轴线平行或重叠,其中,所述外筒开设有用于供换热介质输送至其中的冷媒进口以及用于供换热介质排出的冷媒出口;以及,

环绕于所述导流筒的外壁且与所述导流筒的外侧、所述外筒的内侧形成预设间隔的盘管,其中,所述盘管的流动介质进口端和流动介质出口端分别从所述外筒的两个横向端面伸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流筒中靠近所述冷媒出口的末端面形成有封盖,且所述导流筒中与所述末端面相对的始端面开设一敞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筒的横向末端面形成有顶盖,所述封盖形成有纵向延伸至所述顶盖的内侧面以与所述顶盖连接的连接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盖形成有所述冷媒出口、供所述盘管的流动介质进口端伸出的管孔、以及用于排出所述外筒内的空气的出气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筒的横向始端面覆盖有底盖,所述底盖形成有所述冷媒进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媒进口和所述冷媒出口均形成于所述外筒的侧壁,且所述冷媒进口的纵向位置低于所述冷媒出口的纵向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封盖形成有至少一个仅供所述导流筒内的空气流通的通气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气孔的径向尺寸范围配置为0.5-2m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盘管的流动介质进口端和流动介质出口端均配置有接口组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口组件包括:

嵌于外筒中并用于供盘管贯穿的盘管接座;

部分套设于所述盘管的流动介质进口端或流动介质出口端的活接头,所述活接头的末端连接焊接管,且所述焊接管的末端连接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法兰盘,其中,靠近焊接管末端的法兰盘嵌有用于与所述焊接管末端相连的短管;以及,

套于所述活接头的末端并供所述焊接管嵌入其中以连接所述活接头与所述焊接管的连接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换热装置外筒开设的冷媒进口向外筒内输送换热介质,由于导流筒的作用,使得换热介质流经环绕于导流筒外壁的盘管与导流筒外侧之间的区域、以及盘管与外筒内侧之间的区域,通过外筒开设的冷媒出口排出,并且换热介质流经环绕于导流筒外壁的盘管与导流筒外侧之间的区域、以及盘管与外筒内侧之间的区域时,能够有效对盘管内的流动介质进行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由此,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比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性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为图1中a处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5为图3中b处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6为图5中c处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顶盖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导流筒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正方向”、“负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图1至图8所示出的本发明一种换热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8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外筒10;纵向悬吊于外筒10内且与外筒10的两个横向端面形成预设距离的导流筒20,导流筒20的纵向轴线200与外筒10的纵向轴线100平行或重叠。在图1的实施例中,导流筒20的纵向轴线200与外筒10的纵向轴线100重叠。当导流筒20的纵向轴线200与外筒10的纵向轴线100平行且不重叠时,导流筒20偏离外筒10中轴线(即纵向轴线100)的位置进行布置,图中未示出。外筒10开设有用于供换热介质输送至其中的冷媒进口101以及用于供换热介质排出的冷媒出口102;换热装置还包括环绕于导流筒20的外壁且与导流筒20的外侧、外筒10的内侧形成预设间隔的盘管30(盘管30一般螺旋盘绕于导流筒20的外侧壁),其中,盘管30的流动介质进口端301和流动介质出口端302分别从外筒10的两个横向端面伸出。

本实施例的换热装置外筒10开设的冷媒进口向外筒10内输送换热介质,由于导流筒20的作用,使得换热介质流经环绕于导流筒20外壁的盘管与导流筒20外侧之间的区域、以及盘管30与外筒10内侧之间的区域,通过外筒10开设的冷媒出口排出,并且换热介质流经环绕于导流筒20外壁的盘管与导流筒20外侧之间构成预设间隔的区域、以及盘管30与外筒10内侧之间构成预设间隔的区域时,能够有效对盘管30内的流动介质进行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由此,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比较低的问题。并且,导流筒20悬吊于外筒10内,以与外筒10的两个横向端面形成预设距离,能够使得导流筒20避开外筒10的两个横向端面所设置的用于供盘管30的流动介质进口端301、流动介质出口端302分别伸出的管孔301’、管孔302’。

在上述实施例中,导流筒20中靠近冷媒出口102的末端面形成有封盖201,且导流筒20中与导流筒20末端面相对的始端面开设一敞口202。

如此设置,由于导流筒20末端面形成的封盖201的阻挡作用,使得导流筒20腔体内的换热介质只能经过敞口202进入盘管30与导流筒20外侧之间的区域、盘管30与外筒10内侧之间的区域,即,使得由冷媒进口101进入外筒10内的换热介质通过导流筒20外侧的区域(也即靠近盘管30盘绕包围的空间)流通至冷媒出口102,以通过冷媒出口102排出。由此,能够减小换热介质的流通面积,使得换热介质在导流筒20外侧的区域(即靠近盘管30盘绕包围的空间)流通,以进一步提升对盘管30内流动介质换热的效果。

其中,封盖201形成有至少一个仅供导流筒20内的空气流通的通气孔204。通气孔204可配置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等等。多个通气孔204一般设置为圆形通孔,矩形通孔、椭圆形通孔、多边形通孔等,且多个通气孔204的尺寸可相同或近似相同,也可互不相同,但多个通气孔204的尺寸均在工作需求内。具体地,当通气孔204配置圆形通孔时,通气孔204的径向尺寸范围可配置为0.5-2mm,具体可配置为0.5-1mm。如此设置,使得导流筒20内的换热介质受到很大的阻力,从而仅能从导流筒20始端面开设的敞口202流出,而无法从通气孔204流出,但通过通气孔204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排出导流筒20内的气体。

进一步地,外筒10的横向末端面形成有顶盖103(顶盖103形成有供盘管30的流动介质进口端301伸出的管孔301’),外筒10的横向始端面覆盖有底盖105。封盖201形成有纵向延伸至顶盖103的内侧面以与顶盖103连接的连接杆203。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顶盖103还形成冷媒出口102以及用于排出外筒10内的空气的出气孔104。出气孔104处可配置有螺塞1041,且螺塞1041套有密封圈1042,以提高出气孔104的密封性,并且,在需要排出外筒10内的空气时,拆下螺塞1041,换热介质进入外筒10后直到浸满外筒10并从外筒顶盖103的出气孔104溢出,即可排出气体,在排出气体后再装上螺塞1041。

应理解,通过连接杆203将导流筒20连接于顶盖103的内侧,以使导流筒20悬吊于外筒10内,由此,导流筒20与外筒103横向末端面形成的顶盖103之间具有预设距离,确保导流筒20上的封盖201避开供盘管30的流动介质进口端301伸出的管孔301’,从而不仅不影响流动介质进口端301从顶盖103的管孔301’伸出,而且不影响外筒10内的空气通过出气孔104排出、且不影响外筒10内换热介质通过冷媒出口102排出。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顶盖103仅形成有供盘管30的流动介质进口端301伸出的管孔301’和用于排出外筒10内的空气的出气孔104,冷媒进口101形成于外筒10的侧壁,图中未示出冷媒进口101形成于外筒10的侧壁。此外,冷媒出口102也可形成于外筒10的侧壁,且冷媒进口101的纵向位置低于冷媒出口102的纵向位置。底盖105可形成有冷媒进口101,图中未示出底盖105形成有冷媒进口101。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盘管30的流动介质进出端具体包括:流动介质进口端301和流动介质出口端302,且流动介质进口端301和流动介质出口端302均配置有接口组件。

其中,以流动介质出口端302配置的接口组件为例进行说明,该接口组件包括:嵌于外筒10中并用于供盘管30贯穿的盘管接座401(具体地,盘管接座401可贯穿底盖105);部分套设于盘管30的流动介质出口端302的活接头402,活接头402的末端连接焊接管403,且焊接管403的末端连接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法兰盘404。其中,靠近焊接管403末端的法兰盘404嵌有用于与焊接管403末端相连的短管405。接口组件还包括套于活接头402的末端并供焊接管403嵌入其中以连接活接头402与焊接管403的连接件406。

本实施例的流动介质出口端302通过插入嵌在外筒10中的盘管接座401伸出外筒10后套设活接头402,并通过连接件406将活接头402与焊接管403对接在一起,且焊接管403末端与嵌入法兰盘404的短管405相连,以实现两个相对设置的法兰盘与焊接管相连接。由此可见,本实施例的接口组件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以快速地实现对流动介质出口端302的接口组件进行拆装,从而提高换热装置的工作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盘管的进出口端进行快速拆装从而不便于用户对换热装置进行检修的问题。

应理解,法兰盘404形成有介质流通孔4041,靠近焊接管403末端的法兰盘朝向短管405的一侧沿介质流通孔4041的边沿形成有供短管405嵌入的纵向环形凸起部4042。两个法兰盘404的环面均形成有多个安装孔4043,且两个法兰盘404的多个安装孔4043的位置相对,以供螺柱组件4044纵向贯穿两个法兰盘404中位置相对的安装孔4043,从而实现两个法兰盘404的连接。其中,两个相对设置的法兰盘404之间布置有外径尺寸小于法兰盘404的外径尺寸的环形垫片407,且环形垫片407的通孔尺寸与法兰盘404的介质流通孔4041的尺寸相同,以避让两个法兰盘404中位置相对的安装孔4043,从而不影响螺柱组件4044纵向贯穿两个法兰盘404中位置相对的安装孔4043实现两个相对设置的法兰盘404的连接。

进一步地,盘管接座401贯穿外筒10的底部,且盘管接座401伸入至外筒10内的一端形成向远离盘管接座401的纵向轴线方向延伸并与外筒底部(具体为外筒的底盖105)的内壁面贴合的阻挡部4011,以通过外筒底部的内壁面与阻挡部4011的配合对盘管接座401进行固定。盘管接座401从外筒10伸出的另一端套设有与外筒底部的外壁面抵接的限位件4012。限位件4012配置为锁紧螺母,且盘管接座401的至少裸露于外筒底部(具体为外筒的底盖105)外侧的侧壁面配置为螺纹壁面,以与锁紧螺母螺纹连接,便于对盘管接座401的快速拆装。

盘管接座401中嵌于外筒底部(具体为外筒的底盖105)的外壁形成用于布置第一密封圈4014的环形槽4013,盘管接座401的外壁与阻挡部4011之间布置有第二密封圈4015,以通过第一密封圈4014、第二密封圈4015的设置,提高盘管接座401对外筒10的密封作用。外筒的底盖105贯穿有螺纹管501,且螺纹管501的末端套设球阀502,球阀502末端嵌有螺塞503,以通过球阀502便于对外筒10内的换热介质进行排放。

连接件406配置为连接螺母,且活接头402的末端嵌于连接螺母内以与连接螺母的内壁面螺纹连接,焊接管403的顶端嵌于连接螺母内。连接螺母的末端面形成有内径与焊接管403的横向端面尺寸匹配的环形限位部4061,焊接管403的横向端面形成有向远离焊接管403的纵向轴线方向延伸以与环形限位部4061贴合的环形延伸部4031,以通过环形限位部4061与环形延伸部4031的配合便于连接件406对焊接管403的固定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接口组件也可用于盘管30的流动介质进口端301,具体方案或内容可参见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接口组件的方案,对此不做详细赘述。

当然,本实施例的盘管30的流动介质进口端301可装配有另一接口安装组件,如图1所示,该接口安装组件包括:部分套设在流动介质进口端301的焊接接头601,焊接接头601末端连接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流动介质出口法兰602,两个流动介质出口法兰602之间夹持有外径尺寸小于流动介质出口法兰602外径尺寸的垫片603,以避让流动介质出口法兰602的环面所装配的安装孔6021,从而便于螺柱组件604贯穿两个流动介质出口法兰602的环面所形成的安装孔6021,实现对两个流动介质出口法兰602的固定连接。

顶盖103的冷媒出口102连接一弯管701,弯管701末端连接两个冷媒出口法兰702,且两个冷媒出口法兰702之间夹持有外径尺寸小于冷媒出口法兰702外径尺寸的垫片703,以避让冷媒出口法兰702的环面所装配的安装孔7021,从而便于螺柱组件704贯穿两个冷媒出口法兰702的环面所形成的安装孔7021,实现对两个冷媒出口法兰702的固定连接。

其中,顶盖103下方布置有换热器法兰1031,且换热器法兰1031套设在外筒10的末端。顶盖103沿其外周沿形成多个安装孔1032,换热器法兰1031的环面形成有与顶盖103的多个安装孔1032相对应的多个安装孔1033,以通过螺柱组件1034纵向依次贯穿安装孔1032、与安装孔1032对应的安装孔1033实现顶盖103与换热器法兰1031的连接。其中,顶盖103与换热器法兰1031之间布置有环形垫片1035,以提高顶盖103对外筒10的密封性。

此外,冷媒进口101处可连接有短管801,短管801末端连接两个冷媒进口法兰802,且两个冷媒进口法兰802之间夹持有外径尺寸小于冷媒进口法兰802外径尺寸的垫片803,以避让冷媒进口法兰802的环面所装配的安装孔8021,从而便于螺柱组件804贯穿两个冷媒进口法兰802的环面所形成的安装孔8021,实现对两个冷媒进口法兰802的固定连接。外筒10的外壁装配有安装支架90,以通过安装支架90便于对换热装置进行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换热介质”可以为“水”等冷却介质,且盘管30内对应的流动介质配置为温度较高的流动介质,如“热油”等。为了达到同样的换热目的,“换热介质”可配置为温度较高的流动介质,如“热油”等,且盘管30内对应的流动介质配置为如“水”等冷却介质。如此,通过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换热装置,实现外筒10内的换热介质对盘管30中流通的流动介质进行高效换热的目的。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