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及其制冷剂冷却方法

文档序号:8940485阅读:810来源:国知局
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及其制冷剂冷却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领域,尤其是涉及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及其制冷剂冷却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采用涡轮增压或电混动力的汽车前端冷却模块包括散热器、冷凝器、中冷器、油冷器等,它正在向集成化、紧凑化发展。常规冷凝器的过冷区一般在冷凝器的下部,而中冷器或油冷器会布置在冷凝器的过冷区前面,会减小流向冷凝器过冷区的风量,从而影响冷凝器过冷区的散热,影响冷凝器过冷区的换热能力,并最终影响空调系统性能。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提高冷凝器过冷区的换热能力,进而提高空调系统性能的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及其制冷剂冷却方法。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包括冷凝器芯体,所述冷凝器芯体上侧设有上边板,所述冷凝器芯体下侧设有下边板,所述冷凝器芯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集流管组件和第二集流管组件;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安装在第一集流管两端端部上的第一堵盖及安装在第一集流管上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集流管上端设有出液管组件,所述第一集流管中部设有进气管组件;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二集流管、安装在第二集流管两端端部上的第二堵盖、安装在第二集流管上的第二隔板及设于第二集流管上的贮液干燥器。
[0006]所述冷凝器芯体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扁管,所述扁管之间设有翅片,所述扁管和上边板之间及所述扁管和下边板之间设有翅片。
[0007]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安装扁管及第一隔板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集流管上分别设有安装扁管及第二隔板的第二安装槽。
[0008]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的制冷剂冷却方法,利用上述的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来实现,具体过程为:
[0009]从汽车空调系统的压缩机输送过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进气管组件进入第一集流管的中部,制冷剂经过第一隔板被均匀的分配到各个扁管中流动,经第二集流管的第二隔板的导向作用,制冷剂流至冷凝器芯体下部,再进入第二集流管下部,再从贮液干燥器下部进入贮液干燥器;制冷剂在贮液干燥器中完全冷凝成液体制冷剂后,液体制冷剂从贮液干燥器的上部进入第二集流管上部,再经制冷剂芯体顶端的扁管流到第一集流管上端,从出液管组件流出,实现制冷剂冷却。
[0010]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及其制冷剂冷却方法,通过结构的合理设置,增加了导流效果,能够有效的将制冷剂引流到冷凝器的上部,而冷凝器的上部的前方没有零部件阻挡,相对于过冷区在冷凝器下部且前方有零部件阻挡的冷凝器,流向冷凝器过冷区的风会加大,从而可以提升冷凝器过冷区换热能力,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并最终提升空调系统性能。
【附图说明】
[0011]下面对本发明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0012]图1为本发明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发明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的第一集流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发明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的第二集流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发明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6]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
[0017]1、冷凝器芯体;2、上边板;3、翅片;4、扁管;5、第一集流管组件;6、出液管组件;7、进气管组件;8、下边板;9、贮液干燥器;10、第二集流管组件;11、第一堵盖;12、第一隔板;13、第一集流管;14、第二集流管,15、第二堵盖;16、第二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9]如图1至图4所示,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包括冷凝器芯体1,冷凝器芯体I上侧设有上边板2,冷凝器芯体I下侧设有下边板8,冷凝器芯体I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集流管组件5和第二集流管组件10 ;第一集流管组件5包括第一集流管13、安装在第一集流管13两端端部上的第一堵盖11及安装在第一集流管13上的第一隔板12,第一集流管13上端设有出液管组件6,第一集流管13中部设有进气管组件7 ;第二集流管组件10包括第二集流管14、安装在第二集流管14两端端部上的第二堵盖15、安装在第二集流管14上的第二隔板16及设于第二集流管14上的贮液干燥器9。
[0020]从汽车空调系统的压缩机输送过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进气管组件7进入第一集流管13的中部,再经冷凝器芯体I及第二集流管14后流到第一集流管13上端,从出液管组件6流出,实现制冷剂冷却。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通过结构的合理设置,增加了导流效果,能够有效的将制冷剂引流到冷凝器的上部,而冷凝器的上部的前方没有零部件阻挡,相对于过冷区在冷凝器下部且前方有零部件阻挡的冷凝器,流向冷凝器过冷区的风会加大,从而可以提升冷凝器过冷区换热能力,并最终提升空调系统性能。
[0021]冷凝器芯体I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扁管4,扁管4之间设有翅片3,扁管4和上边板2之间及扁管4和下边板8之间设有翅片3。扁管4为多孔结构,在制冷的过程中,从冷凝器前方吹入的空气,通过翅片3中间隙流出,带走制冷剂中的热量,从而使制冷剂由气体变为液体(此句删除,此时没有完全变为液体),实现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的冷却。
[0022]第一集流管13上设有安装扁管4及第一隔板12的第一安装槽;第二集流管14上分别设有安装扁管4及第二隔板16的第二安装槽。第一隔板12及第二隔板16实现高温高压气体在扁管4内流向的导向作用,以使气体制冷剂实现可靠快速的冷却,以提高制冷效果。
[0023]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的制冷剂冷却方法,利用上述的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来实现,具体过程为:
[0024]从汽车空调系统的压缩机输送过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进气管组件7进入第一集流管13的中部,制冷剂经过第一隔板12被均匀的分配到各个扁管4中流动,经第二集流管14的第二隔板16的导向作用,制冷剂流至冷凝器芯体I下部,再进入第二集流管14下部,再从贮液干燥器9下部进入贮液干燥器9 ;制冷剂在贮液干燥器9中完全冷凝成液体制冷剂后,液体制冷剂从贮液干燥器9的上部进入第二集流管14上部,再经制冷剂芯体顶端的扁管4流到第一集流管13上端,从出液管组件6流出,实现制冷剂冷却。
[0025]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增加了导流效果,能够有效的将制冷剂引流到冷凝器的上部,而冷凝器的上部的前方没有零部件阻挡,相对于过冷区在冷凝器下部且前方有零部件阻挡的冷凝器,流向冷凝器过冷区的风会加大,从而可以提升冷凝器过冷区换热能力,并最终提升空调系统性能。
[0026]采用此上过冷区冷凝器增加了导流效果,能够有效的将制冷剂引流到冷凝器的上部,而冷凝器的上部的前方没有零部件阻挡,使流向冷凝器过冷区的风量加大,从而可以提升冷凝器的换热能力。
[0027]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器芯体,所述冷凝器芯体上侧设有上边板,所述冷凝器芯体下侧设有下边板,所述冷凝器芯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集流管组件和第二集流管组件;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安装在第一集流管两端端部上的第一堵盖及安装在第一集流管上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集流管上端设有出液管组件,所述第一集流管中部设有进气管组件;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二集流管、安装在第二集流管两端端部上的第二堵盖、安装在第二集流管上的第二隔板及设于第二集流管上的贮液干燥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芯体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扁管,所述扁管之间设有翅片,所述扁管和上边板之间及所述扁管和下边板之间设有翅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安装扁管及第一隔板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集流管上分别设有安装扁管及第二隔板的第二安装槽。4.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的制冷剂冷却方法,利用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来实现,其特征在于:具体过程为: 从汽车空调系统的压缩机输送过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进气管组件进入第一集流管的中部,制冷剂经过第一隔板被均匀的分配到各个扁管中流动,经第二集流管的第二隔板的导向作用,制冷剂流至冷凝器芯体下部,再进入第二集流管下部,再从贮液干燥器下部进入贮液干燥器;制冷剂在贮液干燥器中完全冷凝成液体制冷剂后,液体制冷剂从贮液干燥器的上部进入第二集流管上部,再经制冷剂芯体顶端的扁管流到第一集流管上端,从出液管组件流出,实现制冷剂冷却。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过冷区上置的汽车空调平行流冷凝器及其制冷剂冷却方法,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芯体,所述冷凝器芯体上侧设有上边板,所述冷凝器芯体下侧设有下边板,所述冷凝器芯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集流管组件和第二集流管组件;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安装在第一集流管两端端部上的第一堵盖及安装在第一集流管上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集流管上端设有出液管组件,所述第一集流管中部设有进气管组件;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二集流管、安装在第二集流管两端端部上的第二堵盖、安装在第二集流管上的第二隔板及设于第二集流管上的贮液干燥器;通过结构的合理设置,提升冷凝器过冷区换热能力,最终提升空调系统性能。
【IPC分类】F25B39/04
【公开号】CN105157282
【申请号】CN201510734639
【发明人】刘辉, 周红霞, 潘邦斌, 潘华
【申请人】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