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32527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气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油耗检测用的油气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的燃油消耗量是衡量汽车性能的重要经济性指标,所以对汽车油耗的测量结果必须准确无误。目前,作为汽车动力的柴油发动机或电喷汽油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统或初级供油均采用低压循环供油方式,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在进行汽车发动机油耗测量时由于发动机工作温度及回油等原因使油路中产生气体而影响测量精度,并且气体积累严重时还会导致发动机熄火,由此可见油路中气体的积累还会影响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测量出来的汽车燃油消耗量结果是不正确的,这不但把油路中的气体作为燃油计数,还影响了被测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在汽车油耗测量时将油路中产生的气体自动分离排除、保证汽车油耗测量精度准确的油气分离装置。其技术内容为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封闭式油箱、浮子室、浮子、排气阀芯、排气阀座和排气帽,其中油箱的侧壁上设有接油耗传感器出油口的进油口A、给发动机供油的出油口B和接发动机回油的回油口C,浮子安装在浮子室内,浮子室贴近油箱顶部固定在油箱内,排气阀座安装在浮子室内,其顶端依次穿过浮子室、油箱,与排气帽固定连接,排气帽的侧壁上设有排气孔,排气阀芯设置在排气阀座下端的中间、且位于浮子的上方,排气阀座邻近排气阀芯与阀体纵向排气道封堵位置的下方设有水平排气通道。
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排气阀座的顶端与排气帽的顶端之间留有间隙,排气孔设置在间隙四周的排气帽侧壁上。
其工作原理为当发动机工作时,经过油耗传感器计量过的燃油从进油口A进入油箱,随着油箱内油面的升高浮子浮起并顶着排气阀芯封闭纵向排气道,此时油箱内的油面高度保持不变,发动机用油从出油口B供给,发动机的回油是经过油耗传感器计量过的,所以不能回汽车油箱,从回油口C进入封闭式油箱,油路中的气体就是从发动机回油中产生的,当有气体进入油箱时浮子会下落开启排气阀将气体排出,由浮子将排气阀控制在临界状态,从而使油箱内的燃油量是不变的,从进油口A进入的油量就是发动机实际消耗的燃油量,从出油口B给发动机提供的燃油是不含气体的,所以不影响发动机的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在汽车油耗测量时将油路中产生的气体自动分离排除,将该装置与油耗传感器串联使用可准确的测出柴油发动机和电喷汽油发动机的燃油消耗量,并且不改变原车的供油状态,彻底解决了汽车油耗测量不准确的难题。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油箱 2、浮子室 3、浮子 4、排气阀芯 5、排气阀座 6、横向气道 7、纵向排气道 8、排气帽 9、排气孔封闭式油箱1的侧壁上设有接油耗传感器出油口的进油口A、给发动机供油的出油口B和接发动机回油的回油口C,浮子3安装在浮子室2内,浮子室2贴近油箱1顶部固定在油箱1内,排气阀座5安装在浮子室2内,其顶端依次穿过浮子室2、油箱1,与排气帽8固定连接,排气阀座5的顶端与排气帽8的顶端之间留有间隙,排气孔9设置在间隙四周的排气帽8侧壁上,排气阀芯4设置在排气阀座5下端的中间、且位于浮子3的上方,排气阀座5邻近排气阀芯4与纵向排气道7封堵位置的下方设有水平排气通道6。
权利要求1.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封闭式油箱(1)、浮子室(2)、浮子(3)、排气阀芯(4)、排气阀座(5)和排气帽(8),其中油箱(1)的侧璧上设有进油口A、出油口B和回油口C,浮子(3)安装在浮子室(2)内,浮子室(2)贴近油箱(1)顶部固定在油箱(1)内,排气阀座(5)安装在浮子室(2)内,其顶端依次穿过浮子室(2)、油箱(1),与排气帽(8)固定连接,排气帽(8)的侧璧上设有排气孔(9),排气阀芯(4)设置在排气阀座(5)下端的中间、且位于浮子(3)的上方,排气阀座(5)邻近排气阀芯(4)与阀座纵向气道(7)封堵位置的下方设有阀座横向气道(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排气阀座(5)的顶端与排气帽(8)的顶端之间留有间隙,排气孔(9)设置在间隙四周的排气帽(8)侧壁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封闭式油箱、浮子室、浮子、排气阀芯、排气阀座和排气帽,其中油箱的侧壁上设有接油耗传感器出油口的进油口A、给发动机供油的出油口B和接发动机回油的回油口C,浮子安装在浮子室内,浮子室贴近油箱顶部固定在油箱内,排气阀座安装在浮子室内,其顶端依次穿过浮子室、油箱,与排气帽固定连接,排气帽的侧壁上设有排气孔,排气阀芯设置在排气阀座下端的中间、且位于浮子的上方,排气阀座邻近排气阀芯与阀体纵向气道封堵位置的下方设有水平排气通道。本实用新型在汽车油耗测量时能将油路中产生的气体自动分离排除,且不改变原车的供油状态,彻底解决了汽车油耗测量不准确的难题。
文档编号B01D19/00GK2875548SQ20062008126
公开日2007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4日
发明者杨仲玉 申请人:山东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