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氧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7571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载氧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NaAlO2、NaOH、硅凝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异构十六烷基胺(CA)、四乙基氢氧化铵(TEAOH)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凝胶,凝胶体系中各物质的摩尔比为Na2O:SiO2:Al2O3:CTAB: CA: TEAOH: H2O=1~2:1~3:0.08~0.2:0.4~0.8:0.1~0.2:0.05~0.15:150~400,凝胶体系经水热晶化、干燥、焙烧后制得物料A;

(2)将步骤(1)制备的物料A分散于蒸馏水中制成悬浮液,向上述悬浮液中加入二氧化钛溶胶,调节溶液的pH值为4~5,经过滤、干燥、焙烧后制得以物料A为核,以二氧化钛为壳的载体,载体中二氧化钛和物料A的重量比为1:3~10;

(3)将镧和/或铈,镍和/或钴负载到步骤(2)制备的载体上制得载氧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的晶化温度为380K-480K,晶化时间为50~150h。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晶化为在400-420K下晶化1~4小时,然后在430-450K下晶化72~120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的焙烧温度为600-850K,焙烧时间为4~12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焙烧温度为550-800K,焙烧时间为2~15小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制备的载体粒径为0.55~3µm,比表面积为200~700m2/g,孔容为0.20~0.50cm3/g,孔径为1.2~2.0n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镧和/或铈,镍和/或钴负载过程采用浸渍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过体积浸渍、等体积浸渍、共浸渍或分步浸渍均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共浸渍镧和/或铈后再浸渍镍和/或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共浸渍镧和/或铈控制浸渍液的pH为3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共浸渍镧和/或铈控制浸渍液的pH为0.1~3。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镧或铈浸渍溶液为硝酸镧或硝酸铈溶液,镍或钴浸渍溶液为硝酸镍或硝酸钴溶液。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浸渍结束后包括干燥和焙烧。

14.权利要求1-13任一方法制备的载氧体,其特征在于:载氧体中镧和/或铈以氧化物计的重量含量为5-20%,镍或钴以氧化物计的重量含量为15%-5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载氧体,其特征在于:载氧体中镧和/或铈以氧化物计的重量含量为10-15%,镍或钴以氧化物计的重量含量为20-40%。

16.权利要求14所述载氧在化学链循环制氢催化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燃料反应器中的反应温度为500~1250℃,在水蒸气反应器中的反应温度为500~1250℃,使用的燃料为固态燃料或气态燃料。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